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民俗研究|衡敦壯:邳州鄉村能工巧匠和行話行規(外一篇)

邳州鄉村能工巧匠和行話行規 (外一篇)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邳州農村, 活躍著一批走街串巷的手藝人, 他們靠著自己拿手的技藝幹著各自的行當, 既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又靠手藝掙錢, 養活自己和家人。 俗話說“生意不如手藝”他們有了一技之長, 被人們稱為能工巧匠。 比起大多數“面朝黃土背朝天, 一個汗珠摔八瓣”的莊稼人, 著實是讓很多人羡慕的技藝一族呢。

剃頭匠:一根扁擔, 一頭挑著爐具、臉盆、刀具, 一頭挑著坐具、布蓬等, 以街巷村頭設攤, 為村民剪頭理髮為生。 過去剃頭匠主要工具是剃刀,

可以為村民剃光頭、刮鬍子、光臉面, 有的還有拍打按摩功夫, 孩子脫臼, 往往找他們給拿上。 1990年代後, 雖然現代理髮店不少, 然而多在集市上。 農村上了年紀的男人, 去集市不方便, 仍然喜歡找溜鄉的剃頭匠理髮, 不僅價格便宜, 而且方便。 2000年後, 這些剃頭匠, 平時溜鄉服務, 逢集時, 則在街頭搭個布蓬營業。 但是隨著集鎮美容、美髮行業的興起, 年輕人追求時髦, 大多都去大型的固定美容、美髮店做頭髮。 找這些老剃頭匠剃頭光臉的人很少了, 客源的減少加上這些剃頭匠也都七十多歲了, 此行業已基本消亡。

戧刀子磨剪子:從事此行業的人, 以長條凳做挑擔, 一頭放磨刀工具, 一頭挑著鋪蓋, 走街串戶為村民磨剪子、戧菜刀。

他們邊走邊吆喝:“磨剪子來戧菜刀——”, 以前農村生活條件不好, 一般家庭只有一把菜刀, 平時用的不鋒利了, 就等著他來磨刀。 每當聽到這呟喝聲響起的時候, 家庭主婦們就拎著刀出來了。 那時侯人們穿衣服不象現在到服裝店揀著買, 大多都是買布料回家自己做, 所以各家各戶都需用剪子裁布。 婦女們縫縫補補的, 剪刀用鈍了也是等著戧刀匠來磨。 所以此行當生意非常紅火, 他們會幾天來一趟自己習慣來的村莊做生意, 叫“溜熟鄉”。 人熟了生意好做, 他們也都“和氣生財”因此大多有固定的客源。 招來生意之後, 先用戧子戧去刀剪韌上的鏽跡, 再細磨, 直至刀刃鋒利, 用戶滿意。 2000年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人們生產、生活條件的改變,
每家都備有幾把不銹鋼菜刀, 衣服都去服裝商場買現成的, 剪刀很少有人再用, 生意少了, 此行業已極少見。

鈀鍋鈀碗:從事此業的, 一般推著獨輪車, 上放著鑽、砧子、錘、鐵皮、鈀釘、灰膏等工具和材料。 80年代後也有騎自行車的。 一邊推著車, 走街串巷, 一邊吆喝:“鈀碗來鈀鍋啵——!”聽見吆喝, 村民便把自家的漏鍋裂碗拿來修補。 從業者用鑽在鍋碗裂漏邊緣鑽出若干孔, 若裂漏太大, 有的還要用鐵皮補上, 然後用鉄鈀子釘牢, 再用灰膏將縫隙粘平, 防止漏水。 這些人手藝精湛, 一般沒有難倒的活, 所謂:“沒有金鋼鑽, 也不攬瓷器活”。 1990年後, 隨著生活的提高, 鍋碗壞了, 就換新的, 不再去鈀, 從事此行業的人, 多改行修理噴霧器、釘鐮刀頭、換鋁鍋鋁壺底等小農具、小炊具工作。

溜鄉鈀碗鈀鍋的行當, 隨著社會的發展, 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張籮匠:張籮匠即以修補簸箕、面籮等為職業的匠人。 張籮匠肩挑一米多高的木架, 上掛籮底、籮框, 手拿10塊寬5釐米, 長10釐米的薄鐵皮串成的鏈帶, 掂簸發聲, 以為業號, 遊走在街頭、村莊, 招人張籮, 以自己的手藝為村民修補破損的簸箕、面籮等。 這在以前的鄉村是人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行當。 但是,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 鄉村生活條件的改變, 人們多買成品麵粉食用, 用簸箕簸糧食、用面籮籮面已很少, 操此業者都歇業不幹了, 農村生活中再難遇見。

另外, 在這些手工業者和農村集市貿易中, 同行業間有一定的行業規矩,

既行話行規。 不通行話行規終為門外漢, 不為同行業者承認。 也會被業內人士排擠, 很難立足。 所以手工業者入行前大都需要拜師學藝, 一學技藝, 二學行話行規。 如果只會技藝不懂行規, 會被視為“空子”沒法跑腿, 很難在業內生存。

行話: 1949年前, 各行都有自己的行話, 這些行話只有本行才能交流。 如木匠叫甲乙生, 鋸子為酒子, 鉋子為光子, 斧子為百寶斤頭, 墨斗叫提爐, 尺子為較量等。 鐵匠叫扇紅, 風箱叫抽風, 鐵錘為手過, 火剪為兩開交等。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稱丁譚品吊拐鬧柴別彎卡。

商貿手語:主要流於牲口行。 牲口交易時以固定的手勢示價。 手勢有的在明處, 有的則在暗處。 如伸大拇指為 一。 伸無名指為二。 伸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為三。 四伸小拇指無名指中指和食指。五指全伸表示五。六伸小拇指和大拇指。將大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即為七。大拇指與食指伸直叉開表示八。伸出食指作鉤狀代表九。俗稱“捏七別八鉤子九”。五指攥拳為十。此俗主要流行於1960年代之前。

供奉祖師之規:1949年前,鐵匠、木匠、染匠等都有供奉祖師的習俗。鐵匠供奉李老君、木匠供奉魯班、染匠供奉葛仙翁。懸掛祖師畫像或設供奉牌位,供奉時上香跪拜。一般在年節或收徒拜師時供奉。建國後此俗漸少。

拜師學藝之規:拜師學藝是民間技藝傳承的主要方式,代代相傳沿襲。鐵匠、木匠、石匠、武術、理髮、縫紉等行業的技藝,多靠拜師學得真傳。拜師要有人介紹,師傅認可後,便可以舉行拜師儀式。儀式中徒弟要施跪拜禮,訂立從師學藝的規矩,學藝和出師的時間等。1980年代後,人們多從技校和技術培訓班學習技藝。

開業之規:一些商貿行業新開業,一般都要舉行慶典活動。活動選擇吉日舉辦,用大紅紙書寫“金日開業、開業大吉”張貼,懸掛彩旗,燃放鞭炮等。親朋送賀禮、賀匾等。業主要設宴招待。1990年代後,此俗一度盛行。

邳州民間遊戲

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落後,文化生活非常貧乏。那時候沒有電腦、電視,更沒有手機。尤其是農村的孩子,放學後除了幫助家裡大人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沒事時就會三五成群湊在一起玩遊戲。有一些遊戲不僅是小孩玩,那些沒有結婚的小夥子、大姑娘也積極參與,打發農閒時的快樂時光。我搜集一些那時候流行在大運河兩岸、邳州農村的民間遊戲,給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邳州人留下童年美好的回憶。

擱六洲:在地上劃縱橫交叉各六條直線。玩家二人雙方各有十八顆子,子的材質要有區別。每次輪流放一子於交叉點上,(“十”)類似下圍棋。若一方擱成橫或豎六顆子連成一線,叫做“六”,可吃掉對方兩顆子;若四顆子擱成最小的方框,叫做“方”。即可吃掉對方的一顆子。所吃掉的子,最好選擇對方即將成六或成方的其中一子,直至對方的子不斷減少,很難擱成六或方,自認輸為止。若雙方十八子都放完,都沒有擱成六和方,則雙方各拿掉一子,再輪流走棋運子,子在大方框內,每步一格,上下左右有空的交叉處都可以走,直至擺出六和方,吃掉對方的子,決出勝負。規則是六和方中的子不能吃。

抓窩:也叫“抓羊窩”,玩家二人。玩前,先於地上並排挖或劃兩行(每行五個)小窩,玩家雙方在自己一側五個窩中各放五顆子。遊戲時,一方抓起任意一窩子,從下一窩始,每窩投放一顆,放完後,再抓起下一窩繼續投放,直到該抓的窩為空窩,即贏得空窩後一窩的全部的子。如再下一窩仍為空窩,則繼續贏得該空窩下一窩全部子,此稱為連拍。如遇兩空窩相連,則稱為拍空,則由對方運子拍窩,直到贏得所有的子。如只剩兩子,則雙方平分。一輪後再重新放子,若對方不能按每窩五顆子標準放滿時,缺子的窩必須賣給對方,成為對方的“羊地”,投入羊地的子叫喂羊,羊地裡的子均為對方所有,雙方可以向羊地投,也可以不投。

老鼠鑽十八洞:也叫貓逮老鼠,是多人玩的遊戲。若干人手把手圍成一圈,一人在圈內扮鼠,二至三人在圈外扮貓。手臂連成的空隙為鼠洞,鼠要不斷的從一鼠洞鑽出,從另一鼠洞鑽入,如鑽到十八洞鼠贏。若途中被貓抓住,則貓贏。輸贏定局後,其他遊戲者要對面站成兩排,扣住對方雙手,讓輸者彎腰從一端鑽入,另一端鑽出,在經過每對手臂時要挨砸,也有罰輸者唱歌的,一輪後,貓鼠互換角色,遊戲繼續。此遊戲現僅在學校中傳承。

打閻王:亦叫“捉小鬼”,為四人遊戲。在平地一溜放置三塊石頭或磚頭,要垂直豎起。中間為閻王,兩邊為判官,在八至十米處畫一橫線,四人各持一塊石頭,按順序從橫線處向閻王判官處投擲石塊,擊倒為算,擊中閻王扮閻王,擊中判官扮判官,未擊倒者扮小鬼,必須受罰。受罰時,兩判官提小鬼耳、鼻,高聲喊:“閻王閻王在家嗎?”,若閻王答“在家”,則小鬼脫身,若答“不在家”則繼續受罰。

老鷹捉小雞:玩者十人左右,選一身高力壯者做母雞頭,一人當老鷹,其餘做小雞。玩時,小雞在母雞後逐一扯著前者的後襟,成一縱隊。老鷹在雞頭前,輾轉騰挪,想法抓住雞頭後的小雞,雞頭則左遮右攔,保護小雞。小雞一邊扯住前者的衣襟,一邊左右躲閃,防止被抓。若抓住一個等於吃掉,直至抓完所有的小雞,遊戲結束。被抓的小雞要集體唱一支歌。

炸果子:玩者二人對面站立,兩手相牽並抖動節拍,邊唱:“炸—炸—炸果子。炸一個,我吃了;炸兩個,我買了;嘟嘟喔喔換這個。”在唱最後一句的同時,二人相牽的手舉過頭頂,轉身成背後牽手的姿勢,再唱又翻回原狀,連續不斷以取樂。

張百令:玩者八至十人平均分成甲乙兩隊,每隊選一頭領,各排成橫隊站在對面的橫線上,相距十米以上。然後甲隊頭領先喊:“張百令”,乙隊齊回:“開大刀”,甲齊:“濟男人”,乙齊:“盡你挑”,甲齊:“挑小的”,乙齊:“挑大的”,甲齊:“單挑某某會落(讀la,跑的意思)的”或喊:“單挑某某會跑的”。某某則為乙隊某隊員名字,這時某某隊員要快速擺脫甲隊隊員的攔截,沖過甲隊的橫線,這時甲乙兩隊隊員則全體出動,甲隊員攔截捉拿乙隊某某隊員,乙隊員則掩護某某隊員向前沖去。途中某某隊員若被甲隊員捉住,則成為甲隊隊員,否則,仍為乙隊隊員。然後再由乙隊喊要甲隊某某隊員,直到頭領成光杆司令算某隊輸。

彈琉子:琉子即玻璃球,玩家多為未成年的孩子。有多種玩法,其一:平地挖一小坑,也叫“窩”,在小坑五至八米處畫一橫線,俗稱“老”,玩家三五人依次從小坑處向橫線滾球,以離線遠近決定先後順序,離線最近為頭家,次之為二家,下依次。若越過橫線為末家,若兩位越線,這兩位還要重新走子,決出後兩家的先後順序。然後從頭家開始,從橫線向坑中滾球,滾進去叫“進窩”,進窩的球可以從窩邊一拃處擊打窩外任何一球,擊中即贏得此球。若同時兩球或兩球以上進窩,則由先進窩者擊打窩中其它球,擊出窩外後,從窩邊一拃處再擊中,即贏得此球。若未擊出窩,則由第二進窩者再擊,即窩中只能保留一家球,稱為看家球。若窩外球未被擊中,看家球應放回窩中,窩外球即可從落球處走球進窩,進窩後即可擊打窩中看家球,擊出後,自己成為看家球。直至窩外無球,一輪結束。其二:玩家三至五人,每人至少兩球以上。在平地劃一長方形方框,每人在方框中放一球,球與球之間留有一定空隙,排成一字形。在框外四五米處畫一橫線,同上玩法,決出先後順序,然後由第一名開始,依次從橫線處走球,擊打方框中球,擊出框外,即得此球。若每人擊一輪後,窩中仍有球,還要重決先後順序,然後再依次擊窩中球,直至窩中無球。以上兩種玩法已消失,現在兒童玩琉子,窩、框和橫線都不設,以剪子、包袱、錘的方式,決定先後順序,玩家可以隨意走球,球之間可以互相擊打,誰擊中者,該球為誰所得。

玩杏仁:一種玩法是,二人以上,在地上挖一小窩,每人放一或二枚杏仁,玩家以先後順序,用手中的大杏仁(也叫老本),狠擊窩中的杏仁,擊出者即得。玩家為使“老本”具有打擊力,可以為老本加重,方法是將杏仁一面鼓處鑽一孔,挖出米仁,填以鉛、鐵屑等,再用大車軸油封口。現在此俗已消失。二種玩法,一般二人,每人平均配三至五枚杏仁放在一起,玩家以剪子、包袱、錘決出順序後,由第一名玩者抓起所有的杏仁向地上輕拋,杏仁散開,然後用小拇指在兩枚之間劃過,再用手指彈擊其中一顆,使之擊中對過一顆,若擊中,即得此兩顆,然後再劃再擊,可連得,直到贏得所有的杏仁。規則是劃線時手指不得觸碰兩側杏仁。彈擊時只能擊對側一枚杏仁,不得觸碰其它杏仁。否則,則由第二名進行。現在杏仁不多,此玩俗也不多見了。

瞎子摸瘸子:多人玩的遊戲。若干人圍成一圈,一人用毛巾蒙住眼睛扮瞎子,另一人把一手臂綁在同側的小腿上扮瘸子,瘸子口中吹哨,瞎子隨哨聲追逐。以瘸子在圈內繞三圈為限,若三圈內被捉,瞎子勝,否則瘸子勝,負者學禽畜叫三聲或唱支歌。今此俗仍在學校中傳承。

抽陀螺:也叫抽地牤牛。陀螺上部為圓柱,下部為圓錐形,錐底嵌一鋼珠最好。用布條製作一小鞭,纏束圓柱部分,置於地上,用力抽掉鞭子,陀螺便快速旋轉不倒。用鞭子抽打,旋轉加速。戲者以旋轉時間長短決定勝負,亦可一人玩樂。

鬥拐:也叫鬥擊。兩戲者各自用手搬起一腿,膝對前方,另一腿站立跳躍進攻,以撞、壓、頂等方法把對方擊倒,或使其腿滑落下來為勝。

鬥蟋蟀:選夜間捉的體大叫聲高的蟋蟀飼養,鬥時放於瓶或盆中,使與另一隻撕咬打鬥,藉以取樂。蟋蟀若不打鬥,玩者可用草棍驅趕,使兩隻蟋蟀靠近,激其打鬥。

鬥鵪鶉:選雄性較強的鵪鶉,經常握在手中,稱“把鵪鶉”,待馴服後,使其掉膘輕捷。然後放在折圈內與另一隻相鬥,直至其中一隻敗北為止。

打臘梅:臘梅為小木棍刻成中間粗兩頭尖的織布梭形,長八至十釐米不等,中間粗二至三釐米。玩者分先後,用小木棍敲擊臘梅的一端,使其飛起,以飛的遠近決勝負。負者要口喊“哞”字不換氣,從臘梅飛起處,一口氣跑到落點,撿起臘梅後,同樣一口氣再跑回起點。也有將飛起的臘梅用小木棍再擊一下,以加速使之飛得更遠的玩法。

拾石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至1960年代,拾石子是農村少女常玩的遊戲。玩家二人,席地而坐,取石子五枚,先由一人握五子上拋一子,同時撒下手中四子,然後接住上拋的那一枚,再上拋一次,然後拾起地上一枚接住上拋的一枚。第二輪撒四枚拾二枚;第三輪撒四枚,先拾一枚再拾三枚;第四輪撒四枚拾四枚,拾四枚時稱“冒台“,再反手拾四輪。然後還有“雞上圈”、“雞過河”、“換手”、“打展子”等複雜動作。少女在拾石子中邊拾邊唱《拾子歌》配合。若中途接不住上拋子或撿不起撒下的石子,或撒下的石子靠在一起,則為失敗,由對方再拾。

傳統娛樂習俗還有很多,如“進城”、“跳房子”、“跳繩”、“踢毽子”、“扔沙包”、“撂手絹”、“藏濛濛”(也叫藏貓貓或捉迷藏)、“滾鐵環”等。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以上許多民間傳統遊戲已消失。1990年代後,打麻將,打撲克,下象棋,看電視等成了人們主要的娛樂活動。中小學生和部分青年則迷戀網吧。2000年後,隨著手機和電腦網路的普及,網路遊戲則成了人們特別是時尚青年娛樂的主流,流行於蘇北農村大運河兩岸的民間遊戲再沒有人玩耍,逐漸走向消亡。

彈琉子

鬥拐

老鷹抓小雞

四伸小拇指無名指中指和食指。五指全伸表示五。六伸小拇指和大拇指。將大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即為七。大拇指與食指伸直叉開表示八。伸出食指作鉤狀代表九。俗稱“捏七別八鉤子九”。五指攥拳為十。此俗主要流行於1960年代之前。

供奉祖師之規:1949年前,鐵匠、木匠、染匠等都有供奉祖師的習俗。鐵匠供奉李老君、木匠供奉魯班、染匠供奉葛仙翁。懸掛祖師畫像或設供奉牌位,供奉時上香跪拜。一般在年節或收徒拜師時供奉。建國後此俗漸少。

拜師學藝之規:拜師學藝是民間技藝傳承的主要方式,代代相傳沿襲。鐵匠、木匠、石匠、武術、理髮、縫紉等行業的技藝,多靠拜師學得真傳。拜師要有人介紹,師傅認可後,便可以舉行拜師儀式。儀式中徒弟要施跪拜禮,訂立從師學藝的規矩,學藝和出師的時間等。1980年代後,人們多從技校和技術培訓班學習技藝。

開業之規:一些商貿行業新開業,一般都要舉行慶典活動。活動選擇吉日舉辦,用大紅紙書寫“金日開業、開業大吉”張貼,懸掛彩旗,燃放鞭炮等。親朋送賀禮、賀匾等。業主要設宴招待。1990年代後,此俗一度盛行。

邳州民間遊戲

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落後,文化生活非常貧乏。那時候沒有電腦、電視,更沒有手機。尤其是農村的孩子,放學後除了幫助家裡大人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沒事時就會三五成群湊在一起玩遊戲。有一些遊戲不僅是小孩玩,那些沒有結婚的小夥子、大姑娘也積極參與,打發農閒時的快樂時光。我搜集一些那時候流行在大運河兩岸、邳州農村的民間遊戲,給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邳州人留下童年美好的回憶。

擱六洲:在地上劃縱橫交叉各六條直線。玩家二人雙方各有十八顆子,子的材質要有區別。每次輪流放一子於交叉點上,(“十”)類似下圍棋。若一方擱成橫或豎六顆子連成一線,叫做“六”,可吃掉對方兩顆子;若四顆子擱成最小的方框,叫做“方”。即可吃掉對方的一顆子。所吃掉的子,最好選擇對方即將成六或成方的其中一子,直至對方的子不斷減少,很難擱成六或方,自認輸為止。若雙方十八子都放完,都沒有擱成六和方,則雙方各拿掉一子,再輪流走棋運子,子在大方框內,每步一格,上下左右有空的交叉處都可以走,直至擺出六和方,吃掉對方的子,決出勝負。規則是六和方中的子不能吃。

抓窩:也叫“抓羊窩”,玩家二人。玩前,先於地上並排挖或劃兩行(每行五個)小窩,玩家雙方在自己一側五個窩中各放五顆子。遊戲時,一方抓起任意一窩子,從下一窩始,每窩投放一顆,放完後,再抓起下一窩繼續投放,直到該抓的窩為空窩,即贏得空窩後一窩的全部的子。如再下一窩仍為空窩,則繼續贏得該空窩下一窩全部子,此稱為連拍。如遇兩空窩相連,則稱為拍空,則由對方運子拍窩,直到贏得所有的子。如只剩兩子,則雙方平分。一輪後再重新放子,若對方不能按每窩五顆子標準放滿時,缺子的窩必須賣給對方,成為對方的“羊地”,投入羊地的子叫喂羊,羊地裡的子均為對方所有,雙方可以向羊地投,也可以不投。

老鼠鑽十八洞:也叫貓逮老鼠,是多人玩的遊戲。若干人手把手圍成一圈,一人在圈內扮鼠,二至三人在圈外扮貓。手臂連成的空隙為鼠洞,鼠要不斷的從一鼠洞鑽出,從另一鼠洞鑽入,如鑽到十八洞鼠贏。若途中被貓抓住,則貓贏。輸贏定局後,其他遊戲者要對面站成兩排,扣住對方雙手,讓輸者彎腰從一端鑽入,另一端鑽出,在經過每對手臂時要挨砸,也有罰輸者唱歌的,一輪後,貓鼠互換角色,遊戲繼續。此遊戲現僅在學校中傳承。

打閻王:亦叫“捉小鬼”,為四人遊戲。在平地一溜放置三塊石頭或磚頭,要垂直豎起。中間為閻王,兩邊為判官,在八至十米處畫一橫線,四人各持一塊石頭,按順序從橫線處向閻王判官處投擲石塊,擊倒為算,擊中閻王扮閻王,擊中判官扮判官,未擊倒者扮小鬼,必須受罰。受罰時,兩判官提小鬼耳、鼻,高聲喊:“閻王閻王在家嗎?”,若閻王答“在家”,則小鬼脫身,若答“不在家”則繼續受罰。

老鷹捉小雞:玩者十人左右,選一身高力壯者做母雞頭,一人當老鷹,其餘做小雞。玩時,小雞在母雞後逐一扯著前者的後襟,成一縱隊。老鷹在雞頭前,輾轉騰挪,想法抓住雞頭後的小雞,雞頭則左遮右攔,保護小雞。小雞一邊扯住前者的衣襟,一邊左右躲閃,防止被抓。若抓住一個等於吃掉,直至抓完所有的小雞,遊戲結束。被抓的小雞要集體唱一支歌。

炸果子:玩者二人對面站立,兩手相牽並抖動節拍,邊唱:“炸—炸—炸果子。炸一個,我吃了;炸兩個,我買了;嘟嘟喔喔換這個。”在唱最後一句的同時,二人相牽的手舉過頭頂,轉身成背後牽手的姿勢,再唱又翻回原狀,連續不斷以取樂。

張百令:玩者八至十人平均分成甲乙兩隊,每隊選一頭領,各排成橫隊站在對面的橫線上,相距十米以上。然後甲隊頭領先喊:“張百令”,乙隊齊回:“開大刀”,甲齊:“濟男人”,乙齊:“盡你挑”,甲齊:“挑小的”,乙齊:“挑大的”,甲齊:“單挑某某會落(讀la,跑的意思)的”或喊:“單挑某某會跑的”。某某則為乙隊某隊員名字,這時某某隊員要快速擺脫甲隊隊員的攔截,沖過甲隊的橫線,這時甲乙兩隊隊員則全體出動,甲隊員攔截捉拿乙隊某某隊員,乙隊員則掩護某某隊員向前沖去。途中某某隊員若被甲隊員捉住,則成為甲隊隊員,否則,仍為乙隊隊員。然後再由乙隊喊要甲隊某某隊員,直到頭領成光杆司令算某隊輸。

彈琉子:琉子即玻璃球,玩家多為未成年的孩子。有多種玩法,其一:平地挖一小坑,也叫“窩”,在小坑五至八米處畫一橫線,俗稱“老”,玩家三五人依次從小坑處向橫線滾球,以離線遠近決定先後順序,離線最近為頭家,次之為二家,下依次。若越過橫線為末家,若兩位越線,這兩位還要重新走子,決出後兩家的先後順序。然後從頭家開始,從橫線向坑中滾球,滾進去叫“進窩”,進窩的球可以從窩邊一拃處擊打窩外任何一球,擊中即贏得此球。若同時兩球或兩球以上進窩,則由先進窩者擊打窩中其它球,擊出窩外後,從窩邊一拃處再擊中,即贏得此球。若未擊出窩,則由第二進窩者再擊,即窩中只能保留一家球,稱為看家球。若窩外球未被擊中,看家球應放回窩中,窩外球即可從落球處走球進窩,進窩後即可擊打窩中看家球,擊出後,自己成為看家球。直至窩外無球,一輪結束。其二:玩家三至五人,每人至少兩球以上。在平地劃一長方形方框,每人在方框中放一球,球與球之間留有一定空隙,排成一字形。在框外四五米處畫一橫線,同上玩法,決出先後順序,然後由第一名開始,依次從橫線處走球,擊打方框中球,擊出框外,即得此球。若每人擊一輪後,窩中仍有球,還要重決先後順序,然後再依次擊窩中球,直至窩中無球。以上兩種玩法已消失,現在兒童玩琉子,窩、框和橫線都不設,以剪子、包袱、錘的方式,決定先後順序,玩家可以隨意走球,球之間可以互相擊打,誰擊中者,該球為誰所得。

玩杏仁:一種玩法是,二人以上,在地上挖一小窩,每人放一或二枚杏仁,玩家以先後順序,用手中的大杏仁(也叫老本),狠擊窩中的杏仁,擊出者即得。玩家為使“老本”具有打擊力,可以為老本加重,方法是將杏仁一面鼓處鑽一孔,挖出米仁,填以鉛、鐵屑等,再用大車軸油封口。現在此俗已消失。二種玩法,一般二人,每人平均配三至五枚杏仁放在一起,玩家以剪子、包袱、錘決出順序後,由第一名玩者抓起所有的杏仁向地上輕拋,杏仁散開,然後用小拇指在兩枚之間劃過,再用手指彈擊其中一顆,使之擊中對過一顆,若擊中,即得此兩顆,然後再劃再擊,可連得,直到贏得所有的杏仁。規則是劃線時手指不得觸碰兩側杏仁。彈擊時只能擊對側一枚杏仁,不得觸碰其它杏仁。否則,則由第二名進行。現在杏仁不多,此玩俗也不多見了。

瞎子摸瘸子:多人玩的遊戲。若干人圍成一圈,一人用毛巾蒙住眼睛扮瞎子,另一人把一手臂綁在同側的小腿上扮瘸子,瘸子口中吹哨,瞎子隨哨聲追逐。以瘸子在圈內繞三圈為限,若三圈內被捉,瞎子勝,否則瘸子勝,負者學禽畜叫三聲或唱支歌。今此俗仍在學校中傳承。

抽陀螺:也叫抽地牤牛。陀螺上部為圓柱,下部為圓錐形,錐底嵌一鋼珠最好。用布條製作一小鞭,纏束圓柱部分,置於地上,用力抽掉鞭子,陀螺便快速旋轉不倒。用鞭子抽打,旋轉加速。戲者以旋轉時間長短決定勝負,亦可一人玩樂。

鬥拐:也叫鬥擊。兩戲者各自用手搬起一腿,膝對前方,另一腿站立跳躍進攻,以撞、壓、頂等方法把對方擊倒,或使其腿滑落下來為勝。

鬥蟋蟀:選夜間捉的體大叫聲高的蟋蟀飼養,鬥時放於瓶或盆中,使與另一隻撕咬打鬥,藉以取樂。蟋蟀若不打鬥,玩者可用草棍驅趕,使兩隻蟋蟀靠近,激其打鬥。

鬥鵪鶉:選雄性較強的鵪鶉,經常握在手中,稱“把鵪鶉”,待馴服後,使其掉膘輕捷。然後放在折圈內與另一隻相鬥,直至其中一隻敗北為止。

打臘梅:臘梅為小木棍刻成中間粗兩頭尖的織布梭形,長八至十釐米不等,中間粗二至三釐米。玩者分先後,用小木棍敲擊臘梅的一端,使其飛起,以飛的遠近決勝負。負者要口喊“哞”字不換氣,從臘梅飛起處,一口氣跑到落點,撿起臘梅後,同樣一口氣再跑回起點。也有將飛起的臘梅用小木棍再擊一下,以加速使之飛得更遠的玩法。

拾石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至1960年代,拾石子是農村少女常玩的遊戲。玩家二人,席地而坐,取石子五枚,先由一人握五子上拋一子,同時撒下手中四子,然後接住上拋的那一枚,再上拋一次,然後拾起地上一枚接住上拋的一枚。第二輪撒四枚拾二枚;第三輪撒四枚,先拾一枚再拾三枚;第四輪撒四枚拾四枚,拾四枚時稱“冒台“,再反手拾四輪。然後還有“雞上圈”、“雞過河”、“換手”、“打展子”等複雜動作。少女在拾石子中邊拾邊唱《拾子歌》配合。若中途接不住上拋子或撿不起撒下的石子,或撒下的石子靠在一起,則為失敗,由對方再拾。

傳統娛樂習俗還有很多,如“進城”、“跳房子”、“跳繩”、“踢毽子”、“扔沙包”、“撂手絹”、“藏濛濛”(也叫藏貓貓或捉迷藏)、“滾鐵環”等。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以上許多民間傳統遊戲已消失。1990年代後,打麻將,打撲克,下象棋,看電視等成了人們主要的娛樂活動。中小學生和部分青年則迷戀網吧。2000年後,隨著手機和電腦網路的普及,網路遊戲則成了人們特別是時尚青年娛樂的主流,流行於蘇北農村大運河兩岸的民間遊戲再沒有人玩耍,逐漸走向消亡。

彈琉子

鬥拐

老鷹抓小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