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詠春只有立拳,沒有平拳?關於詠春拳的幾個誤解

很多人對詠春的認知是來自於電影, 以及初期媒體對於詠春拳的解讀。 導致了許多人對於詠春拳存在許多錯誤的認知與偏見。 認為詠春不用問手架勢就不是詠春, 不戰二字鉗羊馬就不是詠春, 不用日字沖拳就不是詠春。

於是乎就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詠春拳為什麼只有立拳, 沒有平拳?”。 然後在這個問題下面, 我看到了一堆人在解釋為什麼詠春拳沒有平拳。 還都說的頭頭是道。 但實際上, 詠春是有平拳的。 而且我可以斷言, 無論哪一系詠春都一定有平拳。 這一點毋庸置疑。

下面我們解釋為什麼無論哪一系詠春都必然有平拳。

1、無論哪一系詠春都有膀手, 有膀手則必然衍生出平拳(即有膀手就必有平拳)。

首先, 我們要瞭解一下平拳的結構。 平拳和立拳最大的區別不是拳面, 而是肘。 平拳可以在沉肘和抬肘的時候打出。 而立拳只能在沉肘的時候打出。 也就是說, 如果你會出現抬肘的手法, 那麼基於這個狀態下的下一步拳法進攻必然是平拳。

膀手, 正是詠春裡抬肘的技法。 如果使用了膀手, 那麼肘會偏離原來所在的中線。 但詠春講究不抽手, 原位做進階打擊。 也就是說, 我為了加快進攻節奏。 最優的選擇不是把手沉回來之後打, 而是就在這個抬肘的基礎上直接打。 那你要在這個基礎上出拳, 出來的必然是平拳。

2、幾乎所有詠春派系在標指的套路裡都能看到平拳。

這個例子就最直觀了, 一個派系就有一個派系的小念頭。 但詠春派系之間, 標指的差異是及其小的。 你幾乎找不出有哪一系的標指裡沒有出現平拳。 至於這一個平拳如何運用, 就交給這個派系的師傅來講解吧。

3、詠春有大量的沉肘手法的變化需要衍生出出平拳(即有伏手就必有平拳)。

當掌心朝下時, 手肘雖然保持向下狀態, 但會微微向外傾斜。 這種情況下時, 立拳會在手法變化為伏手等手法時, 比平拳要慢一些。 平拳的手形會很適合這種情況的運用。 而詠春又有非常之多的依賴於掌心朝下的手法。 再結合詠春需要減少多餘動作以加快節奏的拳理, 這就催生出了在這一狀態下使用平拳的必要性。

總結:除非沒有膀手和伏手, 否則任何派系的詠春都必然有平拳。

現在, 我們再來總結一下比較有代表性的“錯誤解釋”。

1、立拳速度快, 平拳速度慢。 詠春追求速度, 因此使用立拳。

有這樣結論的人, 是對搏擊以及詠春存在本質認知錯誤的人。

首先要明白, 詠春的快, 並不是出拳速度快。 而是“節奏快”。 即出拳所用的時間短。 為什麼會短?是因為詠春出拳的路徑短。 而無論散打還是拳擊這些現代搏擊, 他們的平拳之所以慢, 並不是出拳慢, 而是他們的出拳路線長, 導致消耗時間長。 這才導致了出拳的節奏慢。

我本人不僅練過詠春, 也練過散打和泰拳。 當時我的教練裡, 有一位號稱“堯山快拳王”。 他的出拳確實很快,

讓很多人都感到匪夷所思。 為什麼他出拳可以這麼快?在詢問過他本人之後才得知, 他出拳和別人不同。 別人是打一拳收回來, 再打第二拳。 而他是打了一拳之後, 只抽回來一點點, 甚至是沒有抽回來, 馬上打出第二拳。 這一原理, 和詠春出連環沖拳時的原理一樣。 得到這一啟發之後, 我將散打泰拳的組合拳融合進了這一理念。 發現, 哪怕是出平拳。 只要和詠春一樣減少出拳的距離, 節奏竟能和詠春沖拳一樣快。 為了證實這一點我還看了許多人打快速組合拳的視頻, 所有能打出快速組合拳的選手, 無一例外使用了這一技巧。 可見, 平拳和直拳在速度上, 並沒有任何差異。 真正讓詠春變快的, 是路程。 詠春只改變了節奏,
並沒有真正改變速度。 而這個節奏的變化, 與你是否是立拳沒有本質聯繫。

2、立拳變化多, 平拳難變化。

事實上, 平拳的變化一點不比立拳的少。 甚至於平拳的變化才更是讓人捉摸不透。 平拳由於拳面是平的, 其手肘往往會抬起一些。 這就給人對於他拳路徑的判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當他出拳出到一半的時候, 如果轉要轉跨手臂不完全伸直, 直接壓入內門。 這一拳就變成了小擺拳。 如果直接打出去, 就是直拳。 如果直接打出去的同時還要壓內門, 就變成大擺拳。 身體如果再加上一些上下浮動或者扭曲的偏轉, 還能打出多角度進攻。 僅僅一拳, 打到一半的時候已經距離你很近了。 而你卻依然無法判斷他出拳的路徑。 因此,說平拳變化少的,這一點是不成立的。

3、立拳有利於由此使用自身穩定的結構。

這一點本身是沒錯的,錯就錯在認知不全面。立拳是有利於維護詠春的靜態解構。而靜態結構是詠春的基礎結構。但這並不代表詠春不存在動態結構。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動態結構。散打、泰拳等現代搏擊,常見的使用解構就是動態結構。通過腰馬來獲得對於手臂的力量加成。如果你不使用這一的動態結構力的情況下就用抬肘的平拳,你的力傳導就會很容易卡在肩頭。導致你只能使用手臂的力量。

靜態結構力就相反,我不需要去做這樣的轉動。我就是站在那裡,我的手臂就已經能獲得身體和地面給予的支撐力了。這就是為什麼,詠春的靜態架構要求沉肘。

詠春拳的動態結構,基本上都體現在了膀手相關的手法上。可以說,所有要抬肘的手法,都必須要動用動態結構才能運用全身的力量。由此,詠春有“膀手忌停留”一說。因為停下來了,你的解構就壞掉了。由此可見,詠春為了保證自身解構的穩定,他並不是完全依賴靜態解構。也會運用動態結構。而平拳,正是動態結構之中非常常見的運用。由此反證,詠春不使用平拳並不是因為詠春要保持結構這一考慮。相反,如果詠春需要保持結構。就有可能會出現必須要在靜態解構的基礎上動用動態結構。而使用動態結構時最好的出拳方式則是平拳。因此,詠春拳只有立拳,是因為有利於由此使用自身穩定的結構。這一看法是有誤的。

4、因為這是女人創拳,所以要用立拳。

這個觀點簡直是荒謬至極啊!女人習練的拳就一定是立拳了?看過女孩子打假的就知道,真瘋起來一樣用平拳。立拳是大多數女孩對男人撒嬌用的。其次,正因為是女性,所以使用沉肘入中這一策略對她們來說反而是很吃力的。因為她們胸前有兩塊軟踏踏的肉肉,胸越大其實越影響詠春入中。當然,東方女性普遍沒有西方的那麼巨大。但並不意味著這不影響她們習練詠春。

但在這樣不便的情況下,她們依然發展出的是沉肘的立拳為基本功。可見其考量絕不是從性別習慣出發的。

5、詠春講究守中用中,用平拳容易抬肘,不利於這一原則。

這個觀點也是有鬼的,詠春是講究守中用中。但你怎麼能保證自己隨時都是正面對敵?那還要膀手和標指做什麼?這一觀點出發很顯然是考慮的不全面。詠春大多數情況下是正面對敵,用沉肘的立拳是能做到守中用中的。能很好的保護自己的同時擊打對手。但是實戰變化很複雜。你無法完全保證自己時刻正面對敵,更無法保證自己完全不需要抬肘的技法保護自己的線位。

那當你使用這一技法的時候,是不是要打對方的時候還要先回中沉肘再繼續打?詠春有以原位擊打,不抽手的拳理。因此實際上,很多詠春人會選擇在這個抬肘的基礎上直接打。如果因為拘泥于守中用中,那就違背了不抽手的原則了。

總結:

1、詠春快不是因為立拳導致出拳快,而是由於路線短導致出拳的節奏快,出拳速度本身並不因平拳或立拳發生任何變化。

2、詠春立拳變化很多,但平拳的變化也絕對不比立拳的少。

3、無論是平拳還是立拳,都有利於使用自身的結構,只不過使用的結構不同。

4、詠春使用立拳並不是因為祖師爺是女人或者公子。而是基於對搏擊的需求而催生的拳理的體現。

5、詠春無論哪一個手法,都是為了保證自己能守住線位,但線位是相對的。不同的位置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守護。

以上就是我們總結出來的錯誤認知,以及詠春為什麼有平拳的原因。詠春其實是一門很開放的拳法。這也是為什麼詠春發展至今派系眾多的原因之一。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個視頻。看看甩叔和小白如何講解詠春的解構,以及詠春拳為什麼能那麼快?

視頻載入中...

尋止戈橋,讓我們一起,觀止戈,尋武橋。

因此,說平拳變化少的,這一點是不成立的。

3、立拳有利於由此使用自身穩定的結構。

這一點本身是沒錯的,錯就錯在認知不全面。立拳是有利於維護詠春的靜態解構。而靜態結構是詠春的基礎結構。但這並不代表詠春不存在動態結構。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動態結構。散打、泰拳等現代搏擊,常見的使用解構就是動態結構。通過腰馬來獲得對於手臂的力量加成。如果你不使用這一的動態結構力的情況下就用抬肘的平拳,你的力傳導就會很容易卡在肩頭。導致你只能使用手臂的力量。

靜態結構力就相反,我不需要去做這樣的轉動。我就是站在那裡,我的手臂就已經能獲得身體和地面給予的支撐力了。這就是為什麼,詠春的靜態架構要求沉肘。

詠春拳的動態結構,基本上都體現在了膀手相關的手法上。可以說,所有要抬肘的手法,都必須要動用動態結構才能運用全身的力量。由此,詠春有“膀手忌停留”一說。因為停下來了,你的解構就壞掉了。由此可見,詠春為了保證自身解構的穩定,他並不是完全依賴靜態解構。也會運用動態結構。而平拳,正是動態結構之中非常常見的運用。由此反證,詠春不使用平拳並不是因為詠春要保持結構這一考慮。相反,如果詠春需要保持結構。就有可能會出現必須要在靜態解構的基礎上動用動態結構。而使用動態結構時最好的出拳方式則是平拳。因此,詠春拳只有立拳,是因為有利於由此使用自身穩定的結構。這一看法是有誤的。

4、因為這是女人創拳,所以要用立拳。

這個觀點簡直是荒謬至極啊!女人習練的拳就一定是立拳了?看過女孩子打假的就知道,真瘋起來一樣用平拳。立拳是大多數女孩對男人撒嬌用的。其次,正因為是女性,所以使用沉肘入中這一策略對她們來說反而是很吃力的。因為她們胸前有兩塊軟踏踏的肉肉,胸越大其實越影響詠春入中。當然,東方女性普遍沒有西方的那麼巨大。但並不意味著這不影響她們習練詠春。

但在這樣不便的情況下,她們依然發展出的是沉肘的立拳為基本功。可見其考量絕不是從性別習慣出發的。

5、詠春講究守中用中,用平拳容易抬肘,不利於這一原則。

這個觀點也是有鬼的,詠春是講究守中用中。但你怎麼能保證自己隨時都是正面對敵?那還要膀手和標指做什麼?這一觀點出發很顯然是考慮的不全面。詠春大多數情況下是正面對敵,用沉肘的立拳是能做到守中用中的。能很好的保護自己的同時擊打對手。但是實戰變化很複雜。你無法完全保證自己時刻正面對敵,更無法保證自己完全不需要抬肘的技法保護自己的線位。

那當你使用這一技法的時候,是不是要打對方的時候還要先回中沉肘再繼續打?詠春有以原位擊打,不抽手的拳理。因此實際上,很多詠春人會選擇在這個抬肘的基礎上直接打。如果因為拘泥于守中用中,那就違背了不抽手的原則了。

總結:

1、詠春快不是因為立拳導致出拳快,而是由於路線短導致出拳的節奏快,出拳速度本身並不因平拳或立拳發生任何變化。

2、詠春立拳變化很多,但平拳的變化也絕對不比立拳的少。

3、無論是平拳還是立拳,都有利於使用自身的結構,只不過使用的結構不同。

4、詠春使用立拳並不是因為祖師爺是女人或者公子。而是基於對搏擊的需求而催生的拳理的體現。

5、詠春無論哪一個手法,都是為了保證自己能守住線位,但線位是相對的。不同的位置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守護。

以上就是我們總結出來的錯誤認知,以及詠春為什麼有平拳的原因。詠春其實是一門很開放的拳法。這也是為什麼詠春發展至今派系眾多的原因之一。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個視頻。看看甩叔和小白如何講解詠春的解構,以及詠春拳為什麼能那麼快?

視頻載入中...

尋止戈橋,讓我們一起,觀止戈,尋武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