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法律專家共商跨境爭議的“中國解決方案”!

2017年12月8日, 上海浦東陸家嘴, 2017中倫“跨境爭議的中國解決方案”高峰論壇在冬季的晨曦中拉開帷幕。

多年以來, 跨境商業活動在中國持續活躍, 隨之而來的跨境商事爭議也層出不窮。 從金融機構, 房地產到目前集中在公司之間的商事爭議;從以國內為主到跨境爭議, 這些爭議解決領域出現的新變化足以吸引專家們彙聚一堂, 深入探討在跨境爭議中出現的問題。

這不, 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第一、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等法院審判庭領導、資深專家型法官, 以及上海市政府法制部門相關領導、知名學者、著名中外資企業首席法務負責人等嘉賓都來到這場專業盛會,

共同就該領域的最前沿議題進行交流與探討, 致力於尋找“最佳的中國解決方案”。

律師、法官、仲裁員等中國法律專家也終於可以提供足有價值的“方案”, 這種自信是為本次論壇的小小野心。

Part1

新態勢、新機制、新問題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 短短幾十年, 僅僅是爭議解決領域就幾經變換。 90年代的爭議解決基本以合同法為基礎, 律師更多是幫助金融機構解決金融領域的糾紛;21世紀前10年, 以土地、房屋買賣為內容的房地產業務領域成為爭議糾紛的最大來源;然而在最近10年, 以公司為代表的商事爭議逐漸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數量和業務類型都在快速增長。

無論是主持人中倫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喬文駿律師、致辭嘉賓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院長楊力教授, 還是另一位致辭嘉賓中倫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學兵律師, 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商事爭議增長這一趨勢, 以及跨境爭議成為了近幾年來的熱點領域。 張學兵更是提到,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的公開資料, 有關公司爭議的案件從2000年初的幾百件增長為2016年的2萬餘件, 增速可見一斑。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外資企業"走進來", 中國企業不斷"走出去", 跨境的爭議數量也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

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 法律服務的需求和要求也隨之增加。 新的類型, 新的領域, 不論是對於企業本身, 還是提供服務的律師、作出裁判的法官、研究學者,

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而他們正借助此次論壇相聚在一起, 共同面對這一問題。

Part2

價值衡量與技術理性

"任何事物都有其核心與本質", 這是羅爾斯《正義論》中的觀點。 知識體系的核心價值是追求真理, 社會體系的核心價值是分配正義, "法律人對一個事件的判斷和裁量, 一定要有價值衡量", 這也正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副主任羅培新在這場論壇上提出的觀點。

以公司擔保案件的裁判為例, 認知體系層面是擔保行為的性質, 社會體系層面是分配正義, 而法條結構為所有者保留處分權, 這裡涉及到的價值衡量就是所有權處分與交易效率之間的取捨。 而據不完全統計, 2006年到2015年間,

各地法院審理的455件公司未經法定程式對外擔保的商事案件中, 認定擔保合同有效的判決占49.8%, 認定無效的判決占50.2%, 可以看到, 同案不同判的情況仍然比較普遍。

一方面, 法院受理案件數量增長表明了民眾對法治的信賴;另一方面, 案件數量的激增表明了當事人契約失序, 裁判信號失真, 對最優法治狀態的追求仍然長路漫漫。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執行裁判庭審判長陳克則從公司法解釋四出臺的角度闡述了公司治理面臨的衝擊與對策。 他提出了"兩對矛盾, 三組關係", 前者分別是股東意思自治和公司自治之間矛盾、司法判斷和商業判斷的矛盾, 後者則是解決上述兩種矛盾的"工具", 分別是資本民主和平等保護之間的關係、股權的行使與限制之間的關係、公司的自治與管制之間的關係。

公司治理的主導是商業判斷, 法律在原則上只是在推進商業判斷的合理運作而已。 只有當公司自治失靈之際, 才是司法介入之時。

在這次論壇中, 美國凱易律師事務所的智慧財產權團隊從萬里之外的美國特意趕來參加。 凱易合夥人Adam R.Alper分析了全球智慧財產權訴訟的趨勢與經驗, 同時還講述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運營思路。 他特意提到, 在美國聯邦地區法院訴訟案件各國參與比例中, 中國超過韓國、日本、英國、德國, 佔據第一位。 2015年, 中國法院受理11,607起民事專利案件, 而美國法院同期受理了5,830起專利案件。

新的態勢已經產生, 世界都在面臨著跨國籍、跨地域的商業糾紛難題, 中國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中倫明白,想要一直走在法律服務的前列,必須積極主動。

Part3

公司糾紛案件新動向

論壇專業研討第一部分的主題為"公司糾紛案件的趨勢與前瞻"。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高俊為主持人,美國德普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駱奕飛為評議人。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四庭庭長基於浙江的探索實踐,分析了涉外商事審判的新動向,包括跨境電子商務糾紛案件審判、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與司法保障、國際海事司法中心建設的若干問題、國際司法協助新動向四大部分。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研究中心主任姚宏敏則從仲裁角度,著重闡述了股東代表訴訟機制在仲裁中的適用。

摩根士丹利法律合規部執行董事、大中華區法務負責人汪成作為跨國企業的法務負責人,帶來了"跨境並購與公司法:中國企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的演講。他分享了四個要點:一,標的公司的股權結構;二,對標的公司是股權收購還是資產收購,稅務等問題;三,員工持股計畫與投資銀行和仲介的作用;四,公司治理的設計。

國際交易中,仲裁是傳統上更為青睞的手段,仲裁和訴訟被選擇的比例歷來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對此凱易律所合夥人Michael W.De Vries分享了在美中資企業的公司糾紛解決趨勢。實際上,近些年中國法院對仲裁的支援已經大大增加,但在法院裁判為主流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發揮商事仲裁的作用,仍然是一個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

Part4

企業高管的責任與保護

論壇專業研討第二部分的主題為"企業高管的法律責任與保護"。通用電氣大中華區首席合規官、執行法律顧問朱湘蓮為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韓長印為評議人。

隨著“一帶 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的施行,外企也成為了切實的受益者。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2017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便利度近三年來在全球躍升了18位,平均每年提升6個位次。中國政府對外企持友好的態度,但前提是這些企業的經營運作必須依法合規。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羅開卷從刑事責任角度闡述了外資企業高管需要防範的事宜。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毛海波則從高管及外籍員工勞動關係的角度講述了其中的法律問題與司法應對。

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孫彬彬隨後從專業角度做了“公司法下的高管責任及風險防控”主題演講。她首先指出,近年來涉公司高管糾紛呈現遞增趨勢。僅以2010至2015年上海二中院審理的涉公司高管忠實義務的民商事案件為例,數量從2010年的2件上升到2015年的22件。

其次,關於公司法下公司高管責任的表現形式,根據我國《公司法》第147條第1款的規定,公司高管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違反這兩項義務所對應的民事責任,根據我國現行的公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主要體現在公司的歸入權與求償權、股東的求償權方面。

最後,孫彬彬提出從公司角度,對此風險的防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制定完備的公司章程和規章制度,予以嚴格執行;2、完善公司經營管理的決策機制,進行書面留痕;3、建立健全公司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實現全程防控;4、可引入董事及高級經理人員責任保險,保障高管履職。

Part5

私募基金爭端解決

論壇專業研討第三部分的主題為“私募基金的內外部爭端解決”。中倫律師事務所聯席執行主任張德才為主持人,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晨飆為評議人。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六庭(金融庭)副庭長符望代表了私募基金糾紛處理的司法視角。他提出了四類矛盾:1.合法依規vs名不符實——真假私募引發的糾紛;2.盡職調查vs對賭協定——外部對賭協定的司法認定;3.監管要求vs保底條款——內部保底在司法實務中的分歧;4.信義義務vs實務難題——基金管理人信義義務糾紛。

諾亞(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法務官申黎作了題為“私募基金爭端解決中裁判不確定性的應對”的演講。其中主要包括了私募投資中的對賭協定和非典型增信措施兩大內容。對於前者,應對裁判不確定性的策略有五條:設定適格的對賭主體;預設衝突法解決方案;設定上市安排條款;設定多重擔保措施;選定適當的爭端解決機構。對於後者,應對的策略有四條:避免流質條款的約定——以特別條款確定行使優先受償權;準確提出訴訟請求——債權請求權基礎,行使擔保權;履行中必須依法完成所有權交付——對抗善意第三人;適當爭議解決機構的選擇。

隨後,史帶投資顧問(亞洲)有限公司法務總監張桐對私募基金中的內部爭端解決、外部兌付危機處理、GP管理人責任及LP權益保護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Part6

下一個風口領域:爭議解決

"涉外企業在中國的訴訟與仲裁,尤其是訴訟特別多,大量訴訟與基金相關,因此我們選擇了目前客戶們最為關注也是較前沿的話題。"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包偉律師作為致辭嘉賓做了最後的閉幕致辭。

"在'一帶 一路'倡議下,中國將繼續開放外資進入中國的這個大門,進一步降低外資進入中國相關行業的門檻。'一帶 一路'也意味著,中國在不斷開放我們大門的同時,還要鼓勵中國的企業參與全球的競爭,尋求全球的市場。因此商事爭議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對於中國律所而言,需要加大在這個領域上的投入,使我們的服務能力能夠適應商事爭議不斷增長的需要。"張學兵在接受智合採訪中說。

當然,中倫已早早在爭議解決領域進行佈局和人才培養。目前擁有47位合夥人的中倫爭議解決部門,占中倫總合夥人數量的接近六分之一,這也是中倫這兩年人才增長幅度最快的部門。

今年,中倫的杭州和南京分所成立,爭議解決部都在其中。"未來三五年的時間內,可能中國的商事爭議案件的數量會有井噴式的增長,我們必須要面對這種可能的變化,做好我們的應對措施。"張學兵說。

從晨光到落日,2017中倫"跨境爭議的中國解決方案"高峰論壇圓滿落幕。在新的事物、新的問題產生之時,最好的解決方式並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集思廣益,傾聽各行各業,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

作為中倫25周年的第二場論壇,它依然體現了中倫開放與專業的姿態。據說,這樣的時代,這樣的論壇,恰逢其時。

中國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中倫明白,想要一直走在法律服務的前列,必須積極主動。

Part3

公司糾紛案件新動向

論壇專業研討第一部分的主題為"公司糾紛案件的趨勢與前瞻"。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高俊為主持人,美國德普律師事務所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駱奕飛為評議人。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四庭庭長基於浙江的探索實踐,分析了涉外商事審判的新動向,包括跨境電子商務糾紛案件審判、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與司法保障、國際海事司法中心建設的若干問題、國際司法協助新動向四大部分。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研究中心主任姚宏敏則從仲裁角度,著重闡述了股東代表訴訟機制在仲裁中的適用。

摩根士丹利法律合規部執行董事、大中華區法務負責人汪成作為跨國企業的法務負責人,帶來了"跨境並購與公司法:中國企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的演講。他分享了四個要點:一,標的公司的股權結構;二,對標的公司是股權收購還是資產收購,稅務等問題;三,員工持股計畫與投資銀行和仲介的作用;四,公司治理的設計。

國際交易中,仲裁是傳統上更為青睞的手段,仲裁和訴訟被選擇的比例歷來是大家關注的問題,對此凱易律所合夥人Michael W.De Vries分享了在美中資企業的公司糾紛解決趨勢。實際上,近些年中國法院對仲裁的支援已經大大增加,但在法院裁判為主流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發揮商事仲裁的作用,仍然是一個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

Part4

企業高管的責任與保護

論壇專業研討第二部分的主題為"企業高管的法律責任與保護"。通用電氣大中華區首席合規官、執行法律顧問朱湘蓮為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韓長印為評議人。

隨著“一帶 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的施行,外企也成為了切實的受益者。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2017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便利度近三年來在全球躍升了18位,平均每年提升6個位次。中國政府對外企持友好的態度,但前提是這些企業的經營運作必須依法合規。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長羅開卷從刑事責任角度闡述了外資企業高管需要防範的事宜。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毛海波則從高管及外籍員工勞動關係的角度講述了其中的法律問題與司法應對。

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孫彬彬隨後從專業角度做了“公司法下的高管責任及風險防控”主題演講。她首先指出,近年來涉公司高管糾紛呈現遞增趨勢。僅以2010至2015年上海二中院審理的涉公司高管忠實義務的民商事案件為例,數量從2010年的2件上升到2015年的22件。

其次,關於公司法下公司高管責任的表現形式,根據我國《公司法》第147條第1款的規定,公司高管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違反這兩項義務所對應的民事責任,根據我國現行的公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主要體現在公司的歸入權與求償權、股東的求償權方面。

最後,孫彬彬提出從公司角度,對此風險的防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制定完備的公司章程和規章制度,予以嚴格執行;2、完善公司經營管理的決策機制,進行書面留痕;3、建立健全公司法律風險防範機制,實現全程防控;4、可引入董事及高級經理人員責任保險,保障高管履職。

Part5

私募基金爭端解決

論壇專業研討第三部分的主題為“私募基金的內外部爭端解決”。中倫律師事務所聯席執行主任張德才為主持人,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晨飆為評議人。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六庭(金融庭)副庭長符望代表了私募基金糾紛處理的司法視角。他提出了四類矛盾:1.合法依規vs名不符實——真假私募引發的糾紛;2.盡職調查vs對賭協定——外部對賭協定的司法認定;3.監管要求vs保底條款——內部保底在司法實務中的分歧;4.信義義務vs實務難題——基金管理人信義義務糾紛。

諾亞(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法務官申黎作了題為“私募基金爭端解決中裁判不確定性的應對”的演講。其中主要包括了私募投資中的對賭協定和非典型增信措施兩大內容。對於前者,應對裁判不確定性的策略有五條:設定適格的對賭主體;預設衝突法解決方案;設定上市安排條款;設定多重擔保措施;選定適當的爭端解決機構。對於後者,應對的策略有四條:避免流質條款的約定——以特別條款確定行使優先受償權;準確提出訴訟請求——債權請求權基礎,行使擔保權;履行中必須依法完成所有權交付——對抗善意第三人;適當爭議解決機構的選擇。

隨後,史帶投資顧問(亞洲)有限公司法務總監張桐對私募基金中的內部爭端解決、外部兌付危機處理、GP管理人責任及LP權益保護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Part6

下一個風口領域:爭議解決

"涉外企業在中國的訴訟與仲裁,尤其是訴訟特別多,大量訴訟與基金相關,因此我們選擇了目前客戶們最為關注也是較前沿的話題。"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包偉律師作為致辭嘉賓做了最後的閉幕致辭。

"在'一帶 一路'倡議下,中國將繼續開放外資進入中國的這個大門,進一步降低外資進入中國相關行業的門檻。'一帶 一路'也意味著,中國在不斷開放我們大門的同時,還要鼓勵中國的企業參與全球的競爭,尋求全球的市場。因此商事爭議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對於中國律所而言,需要加大在這個領域上的投入,使我們的服務能力能夠適應商事爭議不斷增長的需要。"張學兵在接受智合採訪中說。

當然,中倫已早早在爭議解決領域進行佈局和人才培養。目前擁有47位合夥人的中倫爭議解決部門,占中倫總合夥人數量的接近六分之一,這也是中倫這兩年人才增長幅度最快的部門。

今年,中倫的杭州和南京分所成立,爭議解決部都在其中。"未來三五年的時間內,可能中國的商事爭議案件的數量會有井噴式的增長,我們必須要面對這種可能的變化,做好我們的應對措施。"張學兵說。

從晨光到落日,2017中倫"跨境爭議的中國解決方案"高峰論壇圓滿落幕。在新的事物、新的問題產生之時,最好的解決方式並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集思廣益,傾聽各行各業,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

作為中倫25周年的第二場論壇,它依然體現了中倫開放與專業的姿態。據說,這樣的時代,這樣的論壇,恰逢其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