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年農村搭台“唱戲”的熱鬧勁,還有幾人能記得?

文:朱群英

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 村戲, 依舊是鄉村記憶中最完美、最清爽的一道風景。 說起聽戲, 那還是童年時代的前塵舊事了。 在過去, 或是欠年, 或是豐年, 大年三十吃過餃子, 新春正月村裡便開始搭台唱戲。

平時, 人們忙於生計, 無心思樂, 窮鄉僻壤荒村野落的, 也沒啥新鮮可瞧, 因此, 逢年唱戲, 便成了黃河故道的民俗。 村裡唱的戲叫村戲, 極為亮心養眼。 冬眠的鄉村經這樂腔輕輕撩撥, 冰凍的土地連同鄉親們塵封已久的好心情, 就從朦朧和疲憊醒來了, 發酵膨脹了。

村裡熱烈討論, 勠力同心。 村莊發揮人口眾多的優勢,

集聚力量, 全力以赴。 戲班尋找功底深厚的專業團體, 演出地點設置在寬敞明亮的場所。 村人臉上蕩漾無上榮光, 心中翻湧神聖信仰。 村莊要出彩鄉間, 也讓“祖宗”看見人夀年豐欣欣向榮。 隱藏在村戲裡的忠奸善惡、百萬雄師、情侶鴛鴦, 都等待著在大年裡恣肆亮相躍然臺上。

村莊像是籌備過年般, 家家戶戶不停忙碌。 老人們一面托人通知外村的親朋好友前來觀看, 一面備足食物。 小夥子學著打扮自己, 極力展現東道主風采。 小孩子每天走上戲場幾遭, 探究戲班是否來臨。

唱戲前幾天, 大人們競相傳告, 家家邀親約客, 人人笑語盈盈。 我們小孩子家個個喜上眉梢, 好像快要過年了, 渾身有使不完的興奮勁兒。

小村裡, 親朋歡聚, 殺雞宰鵝, 其樂融融。 開戲當日, 夕陽西沉, 夜幕低垂, 縷縷炊煙水袖般款款飄過寂寂靜靜的原野, 飄過清清爽爽的天空。

而戲場上早已擺滿了小馬紮、柳條板凳。 早有村民在觀望、嘮嗑, 所談論的都是些無關痛癢的家常事。 小孩子則臺上台下猴子一樣又躥又跳, 偶爾扮著鬼臉。 大姑娘小媳婦細心梳洗打扮, 劉海兒有的飄逸灑脫, 有的用剪刀瞄過一刀, 頭髮上搽了梳頭油, 亮灼灼的, 滑溜溜的。

髮髻形狀又扁又圓, 有的插一根髮夾, 戴一支絨花兒;有的罩上黑線網子, 穿一根銀簪子。 穿了平時捨不得穿的花衣裳, 拿了自己一年來積攢的零花錢, 結了伴兒、揀了近路往戲場趕。

村戲拉開序幕, 大道上張貼“熱烈歡迎”等字樣的大紅紙。

外村的親朋好友來了, 老人們和他們聊敘家常, 東拉西扯談天說地。 彼此溫馨著先天的血緣關係或後天的友情。 小夥子醞釀虜獲姑娘芳心的計畫。 含蓄許久的舉止要付諸, 埋藏多年的表白要說出。

有時天上的厚雲陰沉著臉, 冷不丁擠下幾滴冰涼的淚珠來, 人群開始紛擾騷動起來。 戲場上首先撐起一把大油紙傘。 雨滴, 淅淅瀝瀝地滾落著, 沒有叫停的趨勢。 於是, 被迫停演, 改天再演。 人們心裡極其懊惱, 個個淋得像落湯雞。 雨後的泥巴路被大家踩得像月球上的環形山。

戲, 從初一唱到十五, 少則三台戲, 多則六台戲, 謂之唱大戲。 大戲以時間之長, 角色之眾, 戲折之多, 樂技之高而體現戲唱得“大”。 所以, 大戲不是村村都能唱的。

村裡唱戲, 有個規矩, 豐年六台戲, 欠年三台戲。 說不清原委, 都是祖上之訓, 相沿成習, 約定俗成。 正月唱大戲, 不是每日都唱, 要選吉日, 講究個“順”字。 一般逢一、三、六、九、十二、十五唱, 其餘的日子, 便歇台休息, 養精蓄銳。

唱大戲, 一是為的迎神送鬼, 冀圖吉利。 因而, 戲都在晚上唱, 直唱到寒霜滿地冷月西落, 雞鳴聲聲裡, 那天邊的一鉤新月伴著幾粒兒疏星, 那夜歸老漢的煙鍋兒上的火星兒一閃一閃, 那樹木、河流、村莊, 都靜靜地沉入夢鄉了。

二是為了歡歡樂樂, 喜慶太平。 唱戲的, 看戲的, 熱熱鬧鬧的, 台前臺後, 樂樂呵呵, 照著面, 作個揖, 道聲“過年好”!刹那間, 滿肚的恩恩怨怨, 爛芝麻陳穀子, 便渙然冰釋化為烏有, 又是和顏悅色一團和氣。

農閒中的村民, 又成了很閑的忙人, 他們就又用打量莊稼的目光來收割戲中的悲歡離合。 巴掌大的村莊除了種莊稼,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戲了, 因為有了看戲的盼頭, 鄉親們日子也歡暢了許多。

村裡唱戲, 戲臺非常簡陋, 先在廟前墊個土台, 在土臺上, 再放上十幾張門板。 門板是從各家借的。 然後, 在門板上, 再鋪幾張大炕席, 戲臺便搭成了。

爾後, 在戲臺後面, 掛塊藍布, 作底幕;戲臺前臉, 在橫杆上掛塊紫紅布, 做螢幕。 橫杆兩頭, 各挑一盞汽燈, 那燈芯賊亮, 照明好大一片。 戲臺兩邊, 仍用炕席圍起紮緊。 遠看, 規規矩矩, 方方正正, 宛若如坐露天戲院。

戲臺搭得硬, 道具要更好。 逢年開戲, 領戲的長輩, 要洗淨手, 在祖宗廟前燃炷香, 方敢令人從廟裡抬出幾個紅漆大櫃,親自啟封。裡面盡是道具、花花綠綠的戲衣、刀槍棍棒等,這都是祖上傳下來的。

原來,每遇豐年,有了錢糧,領戲的長輩在村口幾聲吆喝,各家便捐出些許錢財,先添置新的唱工的妝衣和家什。從此,留與後代相傳,像繁衍子孫,使村戲也延續下來。

收戲卸妝後,各戲角兒,要把自穿的戲衣,捎回家洗淨,方能交回。由領戲的長輩,將家什藏入那紅漆櫃底,待封好,再燃炷香,才把那盛道具的紅漆櫃送回廟裡,來年唱戲再開封。

村裡唱戲,戲種不定規矩。有老戲,也有新戲。既唱梆子戲、柳琴戲,也唱四平調等地方小曲,但多以古戲為主。因而,村裡的大男小女,都能哼上幾段。久之,那戲的一些情、容、意、貌,便被唱得滾瓜爛熟,爐火純青。梆子戲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文戲武唱”,黑、紅臉唱腔高亢健壯、慷慨激越。四平調由花鼓演變而來,以“哎、啊、嗯啊、哪呀”等語氣烘托,加以巧妙的引唱和潤飾,在一氣呵成的“快四平”之後,接著一個高八度的甩腔,給人一種奇峰突起的樂感。

柳琴戲又名“拉魂腔”,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說,還有奇特的說法至今膾炙人口:“拉魂腔一來,跑掉了繡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家鄉舊時有“四大香”:“豆米飯羊肉湯,旱煙袋拉魂腔”。粉面黑臉,穿紅掛綠,胡琴悠揚,鑼鼓簇擁,藝人在臺上唱,觀眾在台下哼,方言俚語,耳熟能詳,徐徐地,那腔韻便透出一股甜淡古樸的厚味,那戲也便唱得極誘惑感人。

村裡唱戲,看的比唱的更喧嚷熱鬧。河畔方圓十幾裡的人一知曉,都樂得屁顛屁顛的,仨一群,倆一夥,或擠滿一輛騾馬大車,踏著昏明,趕來觀戲。靠近戲臺坐板凳的,多是本村鄉親。稍後立著的,多是外村人。靠不近台,又不甘心湊合看的,有的盤于柴秸垛上,有的便攀上樹杈,有的蹲在牆頭上,還有趴在房頂上的。戲臺周圍裡三層外三層,牽兒抱女,扶老攜幼,呼爺喚娘,人人喜掛眉梢兒,一片人聲鼎沸。

忽而,臺上棒鼓手“啪、啪、啪”幾聲脆打,三陣鑼鼓敲過,戲便要唱演,台下“唰”的一片井然,鴉雀無聲。那戲便愈唱愈烈,那胡琴也愈拉愈悠。花旦出場了,秀目顧盼流情,長袖拂地若出水芙蓉,蘭花指纖細修長,嫩嗓子如燕啄泥,長長的顫著哭腔的清音,把人們的心思扯得很遠,落葉一般飄零。

看戲的鄉親們,便被一種激動的心緒漲滿情懷。唱的投入,看的癡迷。小村被鑼鼓點兒敲熱了,“咿咿呀呀”的韻致彌漫漾溢著。花好月圓、陳年故事;才子佳人、舊時情懷。這些戲文的確很老套,草台戲班和臨時戲臺的確很粗糙,可是有什麼關係呢?唱戲的人,讓自己融入了跌宕的往昔;聽戲的人,在別人的故事裡潸然落淚。

村裡唱戲,要有紅角兒,謂之“臺柱子”。不然,一台戲便沒了精彩,味如雞肋。“紅大褂”是十裡八村最紅的硬角兒。已記不起她的名字。她不僅扮相好,身段妙,字真意切,腔韻圓亮,頓挫分明,戲路也多。尤其她的袖子功夫,極深,是絕活。但見她的甩袖,飄如雲,旋如風,抖如波,左右遮攔,上下蹈舞,柔弱如水,使人看得撲朔迷離眼花繚亂。村裡村外的人見她,都叫她“紅大褂”。

每台戲,紅大褂一亮相,台下觀戲的,便伸長脖子,豎起耳朵,百倍精神,喝彩不斷。低迴時似澗底小溪,泉流幽咽;高亢時似雲中百靈,悠遠清麗。紅大褂的拿手絕活是“拉魂腔”,那拖腔兒,一口氣下來,能叫聽戲的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嗓門兒又高又亮,一句高腔甩出,似鷹雉搖翎,顫悠悠直上雲霄,而後,那聲音在萬里雲端盤旋,如聞天籟。俄頃,那天籟自雲端跌將下來,似晴空裡一聲霹靂,穿雲裂帛,震得百里長堤似乎都在瑟瑟顫抖。

那一年唱《卷席筒》,紅大褂扮演戲中的嫂子,唱著唱著,想起因生活不幸淒慘死去的爹娘兄妹,勾起心事,一陣酸楚,情致大發,假戲真唱,聲淚俱下,悲悲切切,生把台下唱出一片唏噓,就連終日裡和土坷垃打交道的莊稼漢子,也禁不住鼻涕一把淚兩行地嗚咽。水靈靈的唱腔,把村頭村尾的村民,束成了緊緊的一團。戲演在土臺上,魂活在人心裡,小村的舞臺上走著歷史。就這樣,臺上有戲,台下也有戲,村戲也是人生的一面鏡子。有了村戲,我們才知道自己活在戲裡,才知道戲裡有自己的影子。

村裡唱戲,必有一個打板眼,一個敲銅鑼,一個打嘎巴鼓,再有一個拉胡琴的,這台戲便演得輝煌斑斕。戲班有句俗語:“三分胡琴七分唱”,可見胡琴拉得好,唱的也極省力。周圍論胡琴拉得好,要屬一個叫“綠大褂”的了。他二胡、京胡、板胡、高音胡,件件都拿得起。綠大褂又很仗義,很受村裡戲迷們厚愛。

平日,晚飯罷,綠大褂便端起木凳,擺在屋門口,二郎腿一翹,把那胡琴往腿上一架,頭微微低埋著,一揉一滑一彈一撥,從那胡琴的魂膛裡流出的水調,便把人溶得忘了自我,下意識地步入如癡如醉的境界……

幾日來,整個村莊沐浴熱烈氣氛中,等待著一場盛大的演出。演員激情迸發地戲中演出,村人酣暢淋漓地如戲中人般生活。戲中戲外交相輝映,水乳交融。這場戲風渲染過後,村莊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看過村戲,你便知道村莊為什麼活力永恆,生機盎然!心情有時像是珍稀的古董,經過時光的深藏後包了漿,再回味竟覺得是如此寶貴。

村戲像蒲公英一樣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隨風飄到哪裡都能落地生根。每臨年關時節,村戲就紅紅火火地來了。高音低音唱出鹹濕鄉情,白臉黑臉走出曹操包公。尋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三尺戲臺,可家可國可天下。一顰一笑,一招一式,活生生地把歷史故事演得淋漓盡致,給讓人穿越時空,設身處地,身臨其境。人們把自己忘了,忘了莊稼忘了收成,他們在為一群很遠很遠的人流淚。

人心天平上,稱量著世事的是非曲直、吉凶禍福;一個小舞臺,唱盡了人間的喜怒哀樂、善惡美醜。於是,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的生命,淒迷的夜色帶來悄悄的黎明。在清貧恬淡的歲月裡,村戲承載著村裡人的祈願和夢想。於是,年味變得激越高昂而又盪氣迴腸,鄉村的日子就有了色彩,來了勁頭;於是,喜氣和希望就在村子的每個角落流動徜徉,醉了四鄰八舍的鄉親們。

村戲,唱入魂魄,唱進夢境,唱成天籟,擷拾遺落在歲月深處的幸福和愉悅、純真和質樸、柔軟和感動。村戲,曾經舒緩過鄉村古老而困頓的身軀,慰藉著眾生躁動而悵惘的心靈。村戲,已然走過了千秋歲月,像一杯溫情的美酒,像一幅古老的插圖。隨著現代文明的變化,那村戲早已多年不見了。那叱吒於村戲舞臺上的紅大褂、綠大褂,早已年邁古稀了。

古老的村戲漸漸湮沒在時光深處,遊魚一樣,泳進時間的河裡。村戲漸遠漸去了,成了正在消失的“活化石”,曾經有位朋友大發牢騷:“ 想再看場村戲,怕是要等到公雞下蛋母雞打鳴了!”深有同感的我卻愈加思念村戲,更想再看一台紅紅火火的村戲……

村戲屬於農村,屬於過去。今天的都市沒有村戲,所有的熱鬧都散發著濃烈的商業氣息,毫不掩飾地袒露著招徠人的魅力。夜空閃爍著色彩豔麗的霓虹燈,帶顫音的歌聲沖出樓群屋宇隨風回蕩在大街小巷,掠過夜行人的耳畔。

燒烤爐上的肉串帶著又辣又麻的滋味兒彌漫在寒冷的晚上,浮掛在乾燥的樹梢,又被疾疾的車輪碾個淨光。獨自漫步在都市冬夜的街頭,流覽著泛黃乾枯的草坪和已經沒有綠葉的樹枝,不知為什麼那些明明滅滅的霓虹燈竟讓我想起村戲,總會感覺那充滿鄉土氣息的鑼鼓點子由遠及近落在了我的心坎上,少年時代看村戲唱村戲的情景便在腦海中一幕幕地浮現。

我想,如果說在那大劇院的舞臺上,鼓號喧天,霓燈爍閃,穿著貼身衣的英男倩女,節奏明快地扭著迪斯可、太空步、霹靂舞,體現著某種現代文化的美;那麼,村戲便猶如天然的珍珠,是一種野性的美,自然的美,一種渾摯的情味的凝聚,更像一塊古樸的碧玉,盛開著一場鮮妍的夢想,鋪展著一種別樣的風景,渲染著濃濃釅釅的鄉情和親情。

方敢令人從廟裡抬出幾個紅漆大櫃,親自啟封。裡面盡是道具、花花綠綠的戲衣、刀槍棍棒等,這都是祖上傳下來的。

原來,每遇豐年,有了錢糧,領戲的長輩在村口幾聲吆喝,各家便捐出些許錢財,先添置新的唱工的妝衣和家什。從此,留與後代相傳,像繁衍子孫,使村戲也延續下來。

收戲卸妝後,各戲角兒,要把自穿的戲衣,捎回家洗淨,方能交回。由領戲的長輩,將家什藏入那紅漆櫃底,待封好,再燃炷香,才把那盛道具的紅漆櫃送回廟裡,來年唱戲再開封。

村裡唱戲,戲種不定規矩。有老戲,也有新戲。既唱梆子戲、柳琴戲,也唱四平調等地方小曲,但多以古戲為主。因而,村裡的大男小女,都能哼上幾段。久之,那戲的一些情、容、意、貌,便被唱得滾瓜爛熟,爐火純青。梆子戲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文戲武唱”,黑、紅臉唱腔高亢健壯、慷慨激越。四平調由花鼓演變而來,以“哎、啊、嗯啊、哪呀”等語氣烘托,加以巧妙的引唱和潤飾,在一氣呵成的“快四平”之後,接著一個高八度的甩腔,給人一種奇峰突起的樂感。

柳琴戲又名“拉魂腔”,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說,還有奇特的說法至今膾炙人口:“拉魂腔一來,跑掉了繡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家鄉舊時有“四大香”:“豆米飯羊肉湯,旱煙袋拉魂腔”。粉面黑臉,穿紅掛綠,胡琴悠揚,鑼鼓簇擁,藝人在臺上唱,觀眾在台下哼,方言俚語,耳熟能詳,徐徐地,那腔韻便透出一股甜淡古樸的厚味,那戲也便唱得極誘惑感人。

村裡唱戲,看的比唱的更喧嚷熱鬧。河畔方圓十幾裡的人一知曉,都樂得屁顛屁顛的,仨一群,倆一夥,或擠滿一輛騾馬大車,踏著昏明,趕來觀戲。靠近戲臺坐板凳的,多是本村鄉親。稍後立著的,多是外村人。靠不近台,又不甘心湊合看的,有的盤于柴秸垛上,有的便攀上樹杈,有的蹲在牆頭上,還有趴在房頂上的。戲臺周圍裡三層外三層,牽兒抱女,扶老攜幼,呼爺喚娘,人人喜掛眉梢兒,一片人聲鼎沸。

忽而,臺上棒鼓手“啪、啪、啪”幾聲脆打,三陣鑼鼓敲過,戲便要唱演,台下“唰”的一片井然,鴉雀無聲。那戲便愈唱愈烈,那胡琴也愈拉愈悠。花旦出場了,秀目顧盼流情,長袖拂地若出水芙蓉,蘭花指纖細修長,嫩嗓子如燕啄泥,長長的顫著哭腔的清音,把人們的心思扯得很遠,落葉一般飄零。

看戲的鄉親們,便被一種激動的心緒漲滿情懷。唱的投入,看的癡迷。小村被鑼鼓點兒敲熱了,“咿咿呀呀”的韻致彌漫漾溢著。花好月圓、陳年故事;才子佳人、舊時情懷。這些戲文的確很老套,草台戲班和臨時戲臺的確很粗糙,可是有什麼關係呢?唱戲的人,讓自己融入了跌宕的往昔;聽戲的人,在別人的故事裡潸然落淚。

村裡唱戲,要有紅角兒,謂之“臺柱子”。不然,一台戲便沒了精彩,味如雞肋。“紅大褂”是十裡八村最紅的硬角兒。已記不起她的名字。她不僅扮相好,身段妙,字真意切,腔韻圓亮,頓挫分明,戲路也多。尤其她的袖子功夫,極深,是絕活。但見她的甩袖,飄如雲,旋如風,抖如波,左右遮攔,上下蹈舞,柔弱如水,使人看得撲朔迷離眼花繚亂。村裡村外的人見她,都叫她“紅大褂”。

每台戲,紅大褂一亮相,台下觀戲的,便伸長脖子,豎起耳朵,百倍精神,喝彩不斷。低迴時似澗底小溪,泉流幽咽;高亢時似雲中百靈,悠遠清麗。紅大褂的拿手絕活是“拉魂腔”,那拖腔兒,一口氣下來,能叫聽戲的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嗓門兒又高又亮,一句高腔甩出,似鷹雉搖翎,顫悠悠直上雲霄,而後,那聲音在萬里雲端盤旋,如聞天籟。俄頃,那天籟自雲端跌將下來,似晴空裡一聲霹靂,穿雲裂帛,震得百里長堤似乎都在瑟瑟顫抖。

那一年唱《卷席筒》,紅大褂扮演戲中的嫂子,唱著唱著,想起因生活不幸淒慘死去的爹娘兄妹,勾起心事,一陣酸楚,情致大發,假戲真唱,聲淚俱下,悲悲切切,生把台下唱出一片唏噓,就連終日裡和土坷垃打交道的莊稼漢子,也禁不住鼻涕一把淚兩行地嗚咽。水靈靈的唱腔,把村頭村尾的村民,束成了緊緊的一團。戲演在土臺上,魂活在人心裡,小村的舞臺上走著歷史。就這樣,臺上有戲,台下也有戲,村戲也是人生的一面鏡子。有了村戲,我們才知道自己活在戲裡,才知道戲裡有自己的影子。

村裡唱戲,必有一個打板眼,一個敲銅鑼,一個打嘎巴鼓,再有一個拉胡琴的,這台戲便演得輝煌斑斕。戲班有句俗語:“三分胡琴七分唱”,可見胡琴拉得好,唱的也極省力。周圍論胡琴拉得好,要屬一個叫“綠大褂”的了。他二胡、京胡、板胡、高音胡,件件都拿得起。綠大褂又很仗義,很受村裡戲迷們厚愛。

平日,晚飯罷,綠大褂便端起木凳,擺在屋門口,二郎腿一翹,把那胡琴往腿上一架,頭微微低埋著,一揉一滑一彈一撥,從那胡琴的魂膛裡流出的水調,便把人溶得忘了自我,下意識地步入如癡如醉的境界……

幾日來,整個村莊沐浴熱烈氣氛中,等待著一場盛大的演出。演員激情迸發地戲中演出,村人酣暢淋漓地如戲中人般生活。戲中戲外交相輝映,水乳交融。這場戲風渲染過後,村莊有滋有味、有聲有色!看過村戲,你便知道村莊為什麼活力永恆,生機盎然!心情有時像是珍稀的古董,經過時光的深藏後包了漿,再回味竟覺得是如此寶貴。

村戲像蒲公英一樣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隨風飄到哪裡都能落地生根。每臨年關時節,村戲就紅紅火火地來了。高音低音唱出鹹濕鄉情,白臉黑臉走出曹操包公。尋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三尺戲臺,可家可國可天下。一顰一笑,一招一式,活生生地把歷史故事演得淋漓盡致,給讓人穿越時空,設身處地,身臨其境。人們把自己忘了,忘了莊稼忘了收成,他們在為一群很遠很遠的人流淚。

人心天平上,稱量著世事的是非曲直、吉凶禍福;一個小舞臺,唱盡了人間的喜怒哀樂、善惡美醜。於是,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的生命,淒迷的夜色帶來悄悄的黎明。在清貧恬淡的歲月裡,村戲承載著村裡人的祈願和夢想。於是,年味變得激越高昂而又盪氣迴腸,鄉村的日子就有了色彩,來了勁頭;於是,喜氣和希望就在村子的每個角落流動徜徉,醉了四鄰八舍的鄉親們。

村戲,唱入魂魄,唱進夢境,唱成天籟,擷拾遺落在歲月深處的幸福和愉悅、純真和質樸、柔軟和感動。村戲,曾經舒緩過鄉村古老而困頓的身軀,慰藉著眾生躁動而悵惘的心靈。村戲,已然走過了千秋歲月,像一杯溫情的美酒,像一幅古老的插圖。隨著現代文明的變化,那村戲早已多年不見了。那叱吒於村戲舞臺上的紅大褂、綠大褂,早已年邁古稀了。

古老的村戲漸漸湮沒在時光深處,遊魚一樣,泳進時間的河裡。村戲漸遠漸去了,成了正在消失的“活化石”,曾經有位朋友大發牢騷:“ 想再看場村戲,怕是要等到公雞下蛋母雞打鳴了!”深有同感的我卻愈加思念村戲,更想再看一台紅紅火火的村戲……

村戲屬於農村,屬於過去。今天的都市沒有村戲,所有的熱鬧都散發著濃烈的商業氣息,毫不掩飾地袒露著招徠人的魅力。夜空閃爍著色彩豔麗的霓虹燈,帶顫音的歌聲沖出樓群屋宇隨風回蕩在大街小巷,掠過夜行人的耳畔。

燒烤爐上的肉串帶著又辣又麻的滋味兒彌漫在寒冷的晚上,浮掛在乾燥的樹梢,又被疾疾的車輪碾個淨光。獨自漫步在都市冬夜的街頭,流覽著泛黃乾枯的草坪和已經沒有綠葉的樹枝,不知為什麼那些明明滅滅的霓虹燈竟讓我想起村戲,總會感覺那充滿鄉土氣息的鑼鼓點子由遠及近落在了我的心坎上,少年時代看村戲唱村戲的情景便在腦海中一幕幕地浮現。

我想,如果說在那大劇院的舞臺上,鼓號喧天,霓燈爍閃,穿著貼身衣的英男倩女,節奏明快地扭著迪斯可、太空步、霹靂舞,體現著某種現代文化的美;那麼,村戲便猶如天然的珍珠,是一種野性的美,自然的美,一種渾摯的情味的凝聚,更像一塊古樸的碧玉,盛開著一場鮮妍的夢想,鋪展著一種別樣的風景,渲染著濃濃釅釅的鄉情和親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