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三):博學篤行重實踐

探尋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三):博學篤行重實踐

如果說我們有什麼真知灼見, 如果說我們是走向成熟、獲得成功, 如果說我們諳熟民情或者說貼近實際, 都是源於此、獲於此。

——習近平

1993年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們。 (資料照片)

時隔多少年後, 回憶起終生難忘的插隊生活, 習近平曾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這代人自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上山下鄉的時候, 我15歲。 當時我想, 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 我們現在只能做的一件事, 就是讀書、修身。 ”

在梁家河的七年青春歲月裡,

習近平“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堅強地歷練自己, 真誠地和鄉親們打成一片, 自覺地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煉。 七年光陰, 錘煉了習近平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 塑造了他剛強堅毅、勇敢無畏的鮮明性格, 鑄就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赤子情懷。

——在這七年裡, 他向書本學習:研讀馬列經典, 博覽中外名著。 他勤學不輟, 善於思考, 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在這七年裡, 他向群眾學習:學習方言, 學習勞動, 學習吃苦, 學習生存。 他向生活學習, 向實際學習, 真正讀懂了中國農村這本“無字之書”。

他真切感受到人民群眾的冷暖和甘苦, 並立志要“做一些更能影響老百姓命運的大事情”。

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追本溯源, 都與習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的學習與實踐密不可分。 正如他自己所說:“現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觀念, 形成的很多基本特點, 也是在延安形成的。 ”

煤油燈照亮土窯洞, 他用知識照亮思想

 那個時候, 除了勞動之外, 一個是融入群眾, 再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

——習近平

2013年3月19日, 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坦言:“我愛好挺多, 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

“我那時愛看書, 晚上點著煤油燈, 一看就是半宿。 第二天早起, 吐出來的痰都是黑的。 ”2015年2月13日, 當習近平再次回到當年插隊的梁家河, 來到他當初住過的第一孔窯洞時, 深情地回憶起發奮讀書的情景。

當年從北京來到梁家河, 習近平帶了滿滿一箱子書, 至今在梁家河傳為佳話。 那天, 到文安驛公社來接知青的梁家河社員張青遠, 看到行李堆中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棕箱, 以為很輕, 就接過手提著。 沒走多遠, 他就大聲說:“咋這麼沉啊!”後來一問才知道, 這個箱子裡裝滿了書, 是習近平的。

2013年, 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時, 提到了他當年閱讀的名著, 包括《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反杜林論》《國家與革命》《靜靜的頓河》《戰爭與和平》《怎麼辦?》等等。

書單上的這些書, 有很多是習近平在梁家河的窯洞中挑燈夜讀的。 插隊期間, 白天要上山勞動, 他只能晚上就著昏暗的煤油燈看書。 因為離得太近, 煤油煙經常熏得他臉上、鼻孔都是黑的。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 習近平每天都要看書到大半夜。

這些書, 許多是在他放羊的間隙、鋤地休息的時候, 在山溝、在坡頭、在地畔, 一點一點讀過的。 有時上山幹活, 習近平也在兜裡裝一本書, 中間休息的時候, 大家在聊天, 他就拿出書來看。 難怪梁家河的群眾說:“社員抽煙有‘煙癮’, 近平讀書有‘書癮’。 ”

這些書, 其中不少是他從別的知青那裡借來閱讀的。 為了借一本《浮士德》, 他跑了30多裡山路。 2014年3月28日, 習近平在德國柏林作演講時, 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擊西方社會的“中國威脅論”, 可謂信手拈來、恰到好處。

時任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曾採訪習近平大辦沼氣事蹟的曹穀溪, 1997年撰文提到, 有一位當了省委副書記的插隊知青,

在上大學前就通讀了三遍《資本論》, 寫了厚厚18本讀書筆記。 說的就是習近平。

“習近平酷愛讀書, 他讀書面非常廣, 尤其對政治理論方面的書籍涉獵更多。 ”曹谷溪說, “習近平視讀書如吃飯、飲水一樣, 他利用一切零碎時間埋頭讀書。 ”作為詩人, 曹谷溪對習近平窯洞讀書深有感觸, 即興賦詩:

麻燈照亮了土窯洞,

悄悄萌生了中國夢。

曹穀溪說, 論起讀書, 當年習近平曾說:“先賢們的思想結晶, 許多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經驗都在書裡, 無須經其同意便可拿來為我所用, 何樂而不為呢?只有愚蠢的人才不去讀書。 ”

今天看來, 習近平的這句讀書箴言, 對我們依然有著深刻的啟迪。

那個年代, 很多人以考試交白卷、得“鴨蛋”為榮, 但習近平沒有受這種風氣影響。 他熱愛讀書,絕不荒廢時光。閒暇時,許多同齡人都跑出去玩耍,或者到周圍村子的知青窯洞串門、閒聊,習近平卻“癡迷”於閱讀和學習。

年輕的習近平,經常餓著肚子,在昏暗的土窯洞裡,點著煤油燈,沉下心來閱讀、思考、做筆記。他曾對另一名知青說:“深夜讀書,真有一種‘眾人皆睡,唯吾獨醒’的感覺!”

這需要多大的定力,需要多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啊!

陽光照亮世界,知識點亮人生。

——他研讀了大量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在後來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只有學懂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特別是領會了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才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堅持科學指導思想和正確前進方向,才能帶領人民走對路,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這正是他從自己讀書實踐經歷中得出的深刻認識。

——他閱讀了大量歷史著作、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當年同住一孔窯洞的北京知青戴明回憶說,習近平從頭到尾認真地讀過範文瀾先生編著的厚厚四大本《中國通史簡編》。更重要的是,他有思考、有借鑒、有批判。2016年10月19日,俄羅斯電視臺主持人採訪習近平時,曾問他讀過哪些俄羅斯作品。聽到他如數家珍的列舉,主持人驚訝不已:“我們俄羅斯好多人都沒看過這麼多!”

曾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梁玉明,至今還清晰記得,毛澤東《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習近平當年反復地看、反復地讀,愛不釋手。他經常看到習近平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也拿著書,心想:“這個娃娃咋這麼愛學習呢!”

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當年,習近平在窯洞的炕桌上、炕沿上閱讀;天氣暖和的時候,他就坐在石頭上、趴在磨盤上寫字。在梁家河七年艱苦的日子裡,除了勞動,他手不釋卷,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和思考。可以說,他後來的許多執政理念、治國思想,就是在當年持之以恆的讀書生活中積澱下來的。

習近平自己愛讀書,別的知青和村民向他借書,他都慷慨應允。“近平的窗臺上、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全都是書,對我特別有吸引力。”回憶起當年向習近平借書的情景,梁家河小學民辦教師武暉悠然神往,“那時候農村的孩子沒有書讀,近平帶的箱子裡裝滿了古今名著,成為照亮我心靈的燈塔。”

武暉記得,從習近平那裡借閱的第一本書是《十萬個為什麼》。後來,他又借過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高爾基的《母親》,還借過《三國志》。他向習近平請教文言文,得到耐心指導。後來他上師範、當老師,習近平對他影響很大。

時隔40多年,在梁家河,還總能聽到習近平當年贈送書籍和學習用品給村民的故事。

村民王憲平至今仍記得習近平送他筆記本和書的事:“近平曾送給我一個筆記本。1971年2月,我要去關莊公社工作,他又特意贈送我一本《毛主席詩詞》。直到現在,書和本子我還珍藏著。”

離開梁家河那天,習近平向村民鞏正富贈送了一本《毛澤東選集》,扉頁寫有勵人心志的四句話:“暴風雨中見雄鷹,暮色蒼茫看勁松。革命烈火識真金,平凡小事出英雄。”

習近平讀書,重在學以致用,重在和群眾相結合。

 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時,他曾說:“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裡面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掉,得到真正的知識。”這些話語,正是他的經驗之談。

習近平如饑似渴地讀書,孜孜不倦地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他看重精神生活,注重培養心性志向。這不僅彰顯出他青年時期就具有追求真理的強烈願望,更彰顯出他修身以圖報國的遠大抱負。

讀書同他的生活、工作、事業、理想密不可分。

在福建省寧德地區工作期間,他提倡虛心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提出要有一種雷鋒的“釘子”精神,擠時間學習,爭分奪秒地學習。

在浙江省時,他呼籲要強化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主動來一場“學習的革命”,切實把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覺,使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興趣、一種習慣、一種精神需要、一種生活方式。

到中央工作以後,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先後發表《關於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領導幹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領導幹部要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領導幹部要讀點歷史》《談談黨校學員的學習》等關於讀書的重要講話,成為廣大黨員和幹部讀書學習的指南。

長期深入不斷地讀書學習,成就了習近平淵博的學識、辯證的思維,促使他不斷思考個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扎實的中國傳統文化根基,使他具有了深遠的歷史眼光,看問題、處事情、作決策,都顯示出“中國智慧”。

在日後的治國理政中,習近平將深厚的知識與新的實踐進一步結合,產生了回答“中國之問”的重大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變中國,影響世界,指引未來。

梁家河教他“土”學問,他讀懂農村這本大書

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也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學習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實踐知識的學習。

——習近平

1973年,習近平(左二)與北京知青雷平生(左一)、陶海粟(左三)、雷榕生(左四)在延川合影。(資料照片)

知青們從北京帶到梁家河的收音機。

習近平用過的針線包。

1974年1月10日,習近平等三人的入黨批復函。

“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四句詩是習近平讀了鄭板橋的《竹石》後改寫的,作為他插隊七年的深刻感悟。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第一站就來到揮灑過七年青春汗水的梁家河。他深情地對在場的年輕人和孩子們說:“你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曾與我一起生活、戰鬥。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

基層離群眾最近,最能磨煉人。

從父輩的教誨中,他學會融入群眾——

當年,年僅15歲的習近平離開京城,來到陝北山大溝深、貧窮落後的環境中,剛開始很不適應。經歷過迷惘和彷徨後,他聽從父親的諄諄教誨,做講團結和善於團結的人,“給人方便,自己方便。”“做每件事不要只考慮自己願不願意,還要考慮別人願不願意,因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麼事都以自己為主,就是不行的。”他謹記大姨齊雲的教導:“我們那個時候都找機會往群眾裡鑽,你現在不靠群眾靠誰?當然要靠群眾。”

從生活的磨煉中,他提升了本領——

他真誠地和鄉親們打成一片,自覺地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礪。什麼活都幹、什麼苦都吃。農村裡的各種活計,撚羊毛線、補衣服、縫被子,他樣樣嫺熟。習近平後來回憶說:“農村知青生活可真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高度結合呀!”“當我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特別是和群眾融為一體時,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實。”他說,自己極強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那時打下的基礎。

從梁家河的實踐中,他讀懂了農村這本大書——

為了跟農民溝通交流,加強感情,他主動學習陝北方言,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向他們請教。到梁家河兩三年後,他已經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延川話。離開梁家河以後,雖然工作崗位多有變動,他始終沒有忘記從老百姓那裡學到的質樸的“百姓話”,而且多年以後仍然運用自如。無論是訪貧問苦,還是與幹部座談,習近平始終保持平民本色,始終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

“我就是一個農民。”深入群眾,讓習近平對這裡的一草一木,從當初的陌生到熟悉,從“什麼都不會”到幹活“一把好手”,從“不瞭解”到“接地氣”,最終,他融入了這片厚重質樸的黃土地。

對習近平來說,梁家河是中國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中國農村”這本書雖然沒有字,卻比有字的書要深刻得多,對他的教育作用要大得多。

自那時起,習近平就很重視學習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當年,他就是以這種善學好問的勁頭,學習四川建沼氣的經驗,在陝北高原建起陝西第一口沼氣池。他閱讀《人民日報》,看到四川推廣沼氣的報導,便跋山涉水到四川去“取經”。他們認真參觀,不辭辛苦,扎實考察,詳細詢問,抓住重點,掌握關鍵。負責接待的四川省沼氣辦的同志被習近平一行的學習精神所打動:“你們這些老區人真能吃苦,我們還沒有接待過你們這樣的參觀團。你們這是真學!”在考察學習中,習近平善於思考,善於聯繫陝北實際,使得梁家河沼氣池一次點火成功。

“留心處處皆學問。”當年,去四川考察學習辦沼氣,習近平看到當地老百姓使用的爐具、燈具簡易實用,就帶了一些樣品回去;他還把四川的烤煙帶回來,在陝北大面積種植;在當地看到一種用石板做的可搖動脫粒機,他欣喜不已。想到陝北不缺石頭,這種機械做好了還不容易壞,他就在梁家河請人做了兩個石板脫粒機。

一路考察,一路收穫。這種富有探索精神的學習,習近平後來在講話中曾這樣概括:“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也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學習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實踐知識的學習。”

習近平在梁家河學到了很多。“我的成長、進步應該說起始於陝北的七年。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這是習近平對自己知青歲月不斷學習、增長才幹、服務群眾的經驗總結。

養尊處優的人永遠都不會瞭解生活的艱難。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與梁家河的鄉親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在長年累月的艱苦磨礪中,在與群眾的朝夕相處中,他實實在在地體驗到了稼穡之苦和衣食之艱,感受到了農民的生存之難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在向群眾學習生活技能的同時,他對人民群眾有了深厚的感情;

——在感受農民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他認識了中國農村的實際。

古今中外,多少偉人在身處困境時,無不是靠著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歷經磨難,終於在戰勝困境中超越自我。梁家河的七年,習近平苦心志,勞筋骨,堅定了鴻鵠之志。

梁家河教給了習近平“土”學問,習近平也教給了梁家河“洋”知識。

作為知識青年,習近平在插隊期間常說:“年輕人如果不識字、不學習,以後是沒有出路的。”當了大隊党支書後,他在梁家河辦起掃盲班,組織社員學習文化知識,親自製作識字卡片,教村民學習。掃盲班開辦一段時間後,與周圍其他村相比,梁家河的社員識字率要高出很多。習近平在學中教、在幹中教,他誨人不倦的精神,梁家河的鄉親們至今念念不忘。

1973年3月至11月,習近平參加延川縣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隊,到馮家坪公社趙家河大隊蹲點。他在這裡辦起了趙家河村“青年夜校”。

“近平到我們村蹲點,看到我吃苦耐勞,就叫我‘鐵姑娘’。我會寫自己的名字,就是近平那時候教給我的。”趙家河村民高小梅說。

據高小梅回憶,趙家河的“青年夜校”設在村民武剛文的窯洞裡。和村黨支部開會打鈴集合不一樣,夜校是吹哨集合。那時候窯洞裡沒有炕,中間有一個很長的石條桌子,大家都擠在周圍。每天晚上,點起煤油燈,習近平給大家上課。“村裡二三十個年輕人,都沒念過書,近平教我們識字,教我們寫自己的名字。他問清楚每個人的名字,就幫我們寫下來,再一筆一畫地教我們寫。”

實踐出真知。在梁家河的七年,習近平不斷向實踐求真知。七年裡,他自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主動瞭解基層、瞭解農民,堅持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通過在廣闊天地中的全面學習,他清楚地知道了基層是什麼樣、群眾在想什麼、事業該怎麼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大量學習和深入實踐,習近平樹立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後來在講話中多次強調,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培養自己的精神氣質: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

這些激勵人心的精神光芒,燭照著青年習近平的心靈世界。

一池沼氣顯“初心”,一幅壁畫見襟懷——

有一天,習近平和梁家河學校校長劉永耀說起了加強沼氣宣傳的事。他指著沼氣池旁的那面牆說:你給咱在上面畫個宣傳畫。

“畫什麼內容?”

“就畫全國人民大辦沼氣。”

“全國人民?”劉永耀以為自己聽錯了,“全國幾億人,怎麼畫得了?”

“你就畫五個人,工農商學兵,代表全國人民!”習近平脫口而出,顯然經過深思熟慮。

看了劉永耀畫在紙上的草圖後,習近平問:“怎麼有兩個農民?”

“梁家河沒有商人,就畫了兩個農民。”

“那學生怎麼扛個鐵鍁?”

“學生正在上山下鄉嘛!”

習近平說:“學生就是學生,不能畫成農民。再說,這幅畫上的人物,代表的是全國人民,不只是梁家河人。”

劉永耀這才明白,自己的眼界太小了,想到的只是本村人,而習近平想的卻是全中國。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從一口沼氣池到一幅畫,從改變一個村到建設全中國,從梁家河要“改面貌”到中華民族要實現中國夢,貫穿其中的是習近平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始終不變的是他質樸真摯的家國情懷。

依靠學習增強本領,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習近平

習近平在梁家河住過的窯洞。

《國家與革命》是一部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據當年與習近平同住一孔窯洞的雷平生回憶,習近平曾就該書闡述的諸如共產主義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劃分、國家的消亡等問題,與朋友進行過深入探討。

習近平當時的思考,是從書本出發的,卻是關乎國家與民族乃至人類前途的。

習近平身上,具有鮮明的宗旨意識、群眾觀念、務實作風,體現著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等基本觀念和基本特點。

他多次強調的知行合一,就直接源于梁家河的學習實踐和認知。知行合一的“知”,既有讀書學習,還包括社會實踐和人生體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有了真知,行才能有目標、有方向、有方法、有力量;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實事求是,不脫離實際,不好高騖遠,不尚空談,達到預期目標。

這也就是他後來所總結的:領導幹部加強知識的運用,要勇於實踐,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著力改造客觀世界;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自覺改造主觀世界。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念。習近平強調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要在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係的基礎上,堅持實踐第一,堅持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結合,以便更好地推動實際工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正因為習近平知道老百姓生存的不易,他才千方百計帶領群眾與貧困作鬥爭;

——正因為他知道老百姓擺脫貧困的強烈願望,他才決心帶領全國人民打贏一場脫貧攻堅戰。

他“見不得百姓吃苦”,為民請命,千方百計摘掉了河北省正定縣“高產窮縣”的帽子。

“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任福建省甯德地委書記期間,他從思想和精神層面探尋物質貧困的根源,系統提出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科學路徑。他提出,“擺脫貧困”,首先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

在浙江省工作期間,習近平大力推動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山海協作、百億幫扶致富等扶貧工程,親自創立農村工作指導員、科技特派員等幫扶制度,為推進浙江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提前消除絕對貧困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期以來,扶貧始終是習近平最關注的一項工作,也是他花費精力最多的一項事業。他把脫貧工作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聯繫在一起,深刻指出,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有些方面落伍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勵精圖治,發憤圖強,以中國的繁榮昌盛為己任,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于發達國家之林,才是更為緊迫、更為切實的思想和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習近平最操心的是幾千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能否和全國人民一起同步達到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發出號召:“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偉大號召,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全面小康的願景愈來愈實;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政策的帶動下,共同富裕的腳步越來越近。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藍圖更加催人奮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更加激勵人心!

習近平之所以緊緊抓住脫貧攻堅不放鬆,是因為七年的插隊生活,激發了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他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 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進步要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他說:“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這份高度的文化自信,與他青年時期深受中華文化薰陶、高度體認和熱愛中華文化密不可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習近平強調:“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幹部要上進,我們的党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這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中可見一斑。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中央政治局繼承和發揚我們黨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的優良傳統,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入學習,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著眼於認識規律、把握現實、引領未來,精心謀劃、堅持並十分重視組織集體學習。通過學習,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不斷提高全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和水準。

自2012年11月17日到2017年7月24日4年多的時間裡,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共進行了42次集體學習。學習內容包括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和軍隊、外交等方方面面。

2017年10月27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進行了首次學習。

——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前進。陝西省行政學院教授王彩梅說:“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始終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深刻的歷史思維,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堅持把總結歷史經驗和進行現實思考結合起來,把汲取歷史智慧和精心謀劃未來統一起來,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中央政治局同志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堅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在精心組織集體學習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帶頭深入基層、深入一線調研考察。帶著問題學習,聯繫中國國情、聯繫改革發展實際學習,在深入思考中學習,在深入思考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適時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體現了他鮮明的執政理念、執政風格、執政特點。”陝西師範大學鄧曉旭副教授說。

——始終堅持學以致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大政方針展開,始終致力於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始終著眼於推動工作的具體落實。陝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劉世文說:“通過學習,中央政治局始終保持理論清醒和政治堅定,永不自滿、永不停滯,以百折不回的勇氣和毅力攻堅克難,不斷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理論指導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實踐,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

時移世易,讀書學習應與時俱進,增強本領亦應時刻不停。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領導十三億多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要增強學習本領,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

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認真學習、扎實學習,在學中幹,在幹中學,通過學習不斷推動工作。

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努力克服“本領恐慌”,通過學習不斷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實踐永無止境,發展永無止境,學習永無止境!

前景無限美好,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我們必須緊緊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讓我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青春足印,認真學習、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努力學習,知行合一,以學固本、以學立德、以學增智、以學興業,勇於實踐、勇於攻堅克難,在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學習型政黨中,不斷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陝西日報特別報導組)

他熱愛讀書,絕不荒廢時光。閒暇時,許多同齡人都跑出去玩耍,或者到周圍村子的知青窯洞串門、閒聊,習近平卻“癡迷”於閱讀和學習。

年輕的習近平,經常餓著肚子,在昏暗的土窯洞裡,點著煤油燈,沉下心來閱讀、思考、做筆記。他曾對另一名知青說:“深夜讀書,真有一種‘眾人皆睡,唯吾獨醒’的感覺!”

這需要多大的定力,需要多強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啊!

陽光照亮世界,知識點亮人生。

——他研讀了大量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在後來的講話中,習近平強調“只有學懂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特別是領會了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才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堅持科學指導思想和正確前進方向,才能帶領人民走對路,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這正是他從自己讀書實踐經歷中得出的深刻認識。

——他閱讀了大量歷史著作、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當年同住一孔窯洞的北京知青戴明回憶說,習近平從頭到尾認真地讀過範文瀾先生編著的厚厚四大本《中國通史簡編》。更重要的是,他有思考、有借鑒、有批判。2016年10月19日,俄羅斯電視臺主持人採訪習近平時,曾問他讀過哪些俄羅斯作品。聽到他如數家珍的列舉,主持人驚訝不已:“我們俄羅斯好多人都沒看過這麼多!”

曾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梁玉明,至今還清晰記得,毛澤東《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習近平當年反復地看、反復地讀,愛不釋手。他經常看到習近平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也拿著書,心想:“這個娃娃咋這麼愛學習呢!”

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當年,習近平在窯洞的炕桌上、炕沿上閱讀;天氣暖和的時候,他就坐在石頭上、趴在磨盤上寫字。在梁家河七年艱苦的日子裡,除了勞動,他手不釋卷,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和思考。可以說,他後來的許多執政理念、治國思想,就是在當年持之以恆的讀書生活中積澱下來的。

習近平自己愛讀書,別的知青和村民向他借書,他都慷慨應允。“近平的窗臺上、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全都是書,對我特別有吸引力。”回憶起當年向習近平借書的情景,梁家河小學民辦教師武暉悠然神往,“那時候農村的孩子沒有書讀,近平帶的箱子裡裝滿了古今名著,成為照亮我心靈的燈塔。”

武暉記得,從習近平那裡借閱的第一本書是《十萬個為什麼》。後來,他又借過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高爾基的《母親》,還借過《三國志》。他向習近平請教文言文,得到耐心指導。後來他上師範、當老師,習近平對他影響很大。

時隔40多年,在梁家河,還總能聽到習近平當年贈送書籍和學習用品給村民的故事。

村民王憲平至今仍記得習近平送他筆記本和書的事:“近平曾送給我一個筆記本。1971年2月,我要去關莊公社工作,他又特意贈送我一本《毛主席詩詞》。直到現在,書和本子我還珍藏著。”

離開梁家河那天,習近平向村民鞏正富贈送了一本《毛澤東選集》,扉頁寫有勵人心志的四句話:“暴風雨中見雄鷹,暮色蒼茫看勁松。革命烈火識真金,平凡小事出英雄。”

習近平讀書,重在學以致用,重在和群眾相結合。

 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時,他曾說:“我們讀了很多書,但書裡面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眾結合,才能把水分蒸發掉,得到真正的知識。”這些話語,正是他的經驗之談。

習近平如饑似渴地讀書,孜孜不倦地吸收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他看重精神生活,注重培養心性志向。這不僅彰顯出他青年時期就具有追求真理的強烈願望,更彰顯出他修身以圖報國的遠大抱負。

讀書同他的生活、工作、事業、理想密不可分。

在福建省寧德地區工作期間,他提倡虛心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提出要有一種雷鋒的“釘子”精神,擠時間學習,爭分奪秒地學習。

在浙江省時,他呼籲要強化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主動來一場“學習的革命”,切實把外在的要求轉化為內在的自覺,使學習成為自己的一種興趣、一種習慣、一種精神需要、一種生活方式。

到中央工作以後,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先後發表《關於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領導幹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領導幹部要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領導幹部要讀點歷史》《談談黨校學員的學習》等關於讀書的重要講話,成為廣大黨員和幹部讀書學習的指南。

長期深入不斷地讀書學習,成就了習近平淵博的學識、辯證的思維,促使他不斷思考個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扎實的中國傳統文化根基,使他具有了深遠的歷史眼光,看問題、處事情、作決策,都顯示出“中國智慧”。

在日後的治國理政中,習近平將深厚的知識與新的實踐進一步結合,產生了回答“中國之問”的重大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變中國,影響世界,指引未來。

梁家河教他“土”學問,他讀懂農村這本大書

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也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學習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實踐知識的學習。

——習近平

1973年,習近平(左二)與北京知青雷平生(左一)、陶海粟(左三)、雷榕生(左四)在延川合影。(資料照片)

知青們從北京帶到梁家河的收音機。

習近平用過的針線包。

1974年1月10日,習近平等三人的入黨批復函。

“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四句詩是習近平讀了鄭板橋的《竹石》後改寫的,作為他插隊七年的深刻感悟。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第一站就來到揮灑過七年青春汗水的梁家河。他深情地對在場的年輕人和孩子們說:“你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曾與我一起生活、戰鬥。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個有大學問的地方。”

基層離群眾最近,最能磨煉人。

從父輩的教誨中,他學會融入群眾——

當年,年僅15歲的習近平離開京城,來到陝北山大溝深、貧窮落後的環境中,剛開始很不適應。經歷過迷惘和彷徨後,他聽從父親的諄諄教誨,做講團結和善於團結的人,“給人方便,自己方便。”“做每件事不要只考慮自己願不願意,還要考慮別人願不願意,因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麼事都以自己為主,就是不行的。”他謹記大姨齊雲的教導:“我們那個時候都找機會往群眾裡鑽,你現在不靠群眾靠誰?當然要靠群眾。”

從生活的磨煉中,他提升了本領——

他真誠地和鄉親們打成一片,自覺地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礪。什麼活都幹、什麼苦都吃。農村裡的各種活計,撚羊毛線、補衣服、縫被子,他樣樣嫺熟。習近平後來回憶說:“農村知青生活可真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高度結合呀!”“當我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特別是和群眾融為一體時,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實。”他說,自己極強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是那時打下的基礎。

從梁家河的實踐中,他讀懂了農村這本大書——

為了跟農民溝通交流,加強感情,他主動學習陝北方言,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向他們請教。到梁家河兩三年後,他已經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延川話。離開梁家河以後,雖然工作崗位多有變動,他始終沒有忘記從老百姓那裡學到的質樸的“百姓話”,而且多年以後仍然運用自如。無論是訪貧問苦,還是與幹部座談,習近平始終保持平民本色,始終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

“我就是一個農民。”深入群眾,讓習近平對這裡的一草一木,從當初的陌生到熟悉,從“什麼都不會”到幹活“一把好手”,從“不瞭解”到“接地氣”,最終,他融入了這片厚重質樸的黃土地。

對習近平來說,梁家河是中國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中國農村”這本書雖然沒有字,卻比有字的書要深刻得多,對他的教育作用要大得多。

自那時起,習近平就很重視學習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當年,他就是以這種善學好問的勁頭,學習四川建沼氣的經驗,在陝北高原建起陝西第一口沼氣池。他閱讀《人民日報》,看到四川推廣沼氣的報導,便跋山涉水到四川去“取經”。他們認真參觀,不辭辛苦,扎實考察,詳細詢問,抓住重點,掌握關鍵。負責接待的四川省沼氣辦的同志被習近平一行的學習精神所打動:“你們這些老區人真能吃苦,我們還沒有接待過你們這樣的參觀團。你們這是真學!”在考察學習中,習近平善於思考,善於聯繫陝北實際,使得梁家河沼氣池一次點火成功。

“留心處處皆學問。”當年,去四川考察學習辦沼氣,習近平看到當地老百姓使用的爐具、燈具簡易實用,就帶了一些樣品回去;他還把四川的烤煙帶回來,在陝北大面積種植;在當地看到一種用石板做的可搖動脫粒機,他欣喜不已。想到陝北不缺石頭,這種機械做好了還不容易壞,他就在梁家河請人做了兩個石板脫粒機。

一路考察,一路收穫。這種富有探索精神的學習,習近平後來在講話中曾這樣概括:“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也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學習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實踐知識的學習。”

習近平在梁家河學到了很多。“我的成長、進步應該說起始於陝北的七年。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這是習近平對自己知青歲月不斷學習、增長才幹、服務群眾的經驗總結。

養尊處優的人永遠都不會瞭解生活的艱難。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與梁家河的鄉親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在長年累月的艱苦磨礪中,在與群眾的朝夕相處中,他實實在在地體驗到了稼穡之苦和衣食之艱,感受到了農民的生存之難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在向群眾學習生活技能的同時,他對人民群眾有了深厚的感情;

——在感受農民吃苦耐勞精神的同時,他認識了中國農村的實際。

古今中外,多少偉人在身處困境時,無不是靠著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拼搏,歷經磨難,終於在戰勝困境中超越自我。梁家河的七年,習近平苦心志,勞筋骨,堅定了鴻鵠之志。

梁家河教給了習近平“土”學問,習近平也教給了梁家河“洋”知識。

作為知識青年,習近平在插隊期間常說:“年輕人如果不識字、不學習,以後是沒有出路的。”當了大隊党支書後,他在梁家河辦起掃盲班,組織社員學習文化知識,親自製作識字卡片,教村民學習。掃盲班開辦一段時間後,與周圍其他村相比,梁家河的社員識字率要高出很多。習近平在學中教、在幹中教,他誨人不倦的精神,梁家河的鄉親們至今念念不忘。

1973年3月至11月,習近平參加延川縣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隊,到馮家坪公社趙家河大隊蹲點。他在這裡辦起了趙家河村“青年夜校”。

“近平到我們村蹲點,看到我吃苦耐勞,就叫我‘鐵姑娘’。我會寫自己的名字,就是近平那時候教給我的。”趙家河村民高小梅說。

據高小梅回憶,趙家河的“青年夜校”設在村民武剛文的窯洞裡。和村黨支部開會打鈴集合不一樣,夜校是吹哨集合。那時候窯洞裡沒有炕,中間有一個很長的石條桌子,大家都擠在周圍。每天晚上,點起煤油燈,習近平給大家上課。“村裡二三十個年輕人,都沒念過書,近平教我們識字,教我們寫自己的名字。他問清楚每個人的名字,就幫我們寫下來,再一筆一畫地教我們寫。”

實踐出真知。在梁家河的七年,習近平不斷向實踐求真知。七年裡,他自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主動瞭解基層、瞭解農民,堅持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通過在廣闊天地中的全面學習,他清楚地知道了基層是什麼樣、群眾在想什麼、事業該怎麼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大量學習和深入實踐,習近平樹立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後來在講話中多次強調,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培養自己的精神氣質: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

這些激勵人心的精神光芒,燭照著青年習近平的心靈世界。

一池沼氣顯“初心”,一幅壁畫見襟懷——

有一天,習近平和梁家河學校校長劉永耀說起了加強沼氣宣傳的事。他指著沼氣池旁的那面牆說:你給咱在上面畫個宣傳畫。

“畫什麼內容?”

“就畫全國人民大辦沼氣。”

“全國人民?”劉永耀以為自己聽錯了,“全國幾億人,怎麼畫得了?”

“你就畫五個人,工農商學兵,代表全國人民!”習近平脫口而出,顯然經過深思熟慮。

看了劉永耀畫在紙上的草圖後,習近平問:“怎麼有兩個農民?”

“梁家河沒有商人,就畫了兩個農民。”

“那學生怎麼扛個鐵鍁?”

“學生正在上山下鄉嘛!”

習近平說:“學生就是學生,不能畫成農民。再說,這幅畫上的人物,代表的是全國人民,不只是梁家河人。”

劉永耀這才明白,自己的眼界太小了,想到的只是本村人,而習近平想的卻是全中國。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從一口沼氣池到一幅畫,從改變一個村到建設全中國,從梁家河要“改面貌”到中華民族要實現中國夢,貫穿其中的是習近平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始終不變的是他質樸真摯的家國情懷。

依靠學習增強本領,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習近平

習近平在梁家河住過的窯洞。

《國家與革命》是一部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據當年與習近平同住一孔窯洞的雷平生回憶,習近平曾就該書闡述的諸如共產主義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劃分、國家的消亡等問題,與朋友進行過深入探討。

習近平當時的思考,是從書本出發的,卻是關乎國家與民族乃至人類前途的。

習近平身上,具有鮮明的宗旨意識、群眾觀念、務實作風,體現著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等基本觀念和基本特點。

他多次強調的知行合一,就直接源于梁家河的學習實踐和認知。知行合一的“知”,既有讀書學習,還包括社會實踐和人生體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有了真知,行才能有目標、有方向、有方法、有力量;只有知行合一,才能實事求是,不脫離實際,不好高騖遠,不尚空談,達到預期目標。

這也就是他後來所總結的:領導幹部加強知識的運用,要勇於實踐,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著力改造客觀世界;要運用理論和知識自覺改造主觀世界。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念。習近平強調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要在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係的基礎上,堅持實踐第一,堅持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結合,以便更好地推動實際工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正因為習近平知道老百姓生存的不易,他才千方百計帶領群眾與貧困作鬥爭;

——正因為他知道老百姓擺脫貧困的強烈願望,他才決心帶領全國人民打贏一場脫貧攻堅戰。

他“見不得百姓吃苦”,為民請命,千方百計摘掉了河北省正定縣“高產窮縣”的帽子。

“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任福建省甯德地委書記期間,他從思想和精神層面探尋物質貧困的根源,系統提出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科學路徑。他提出,“擺脫貧困”,首先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

在浙江省工作期間,習近平大力推動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山海協作、百億幫扶致富等扶貧工程,親自創立農村工作指導員、科技特派員等幫扶制度,為推進浙江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提前消除絕對貧困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期以來,扶貧始終是習近平最關注的一項工作,也是他花費精力最多的一項事業。他把脫貧工作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聯繫在一起,深刻指出,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有些方面落伍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勵精圖治,發憤圖強,以中國的繁榮昌盛為己任,盡短時間使整個國家“脫貧”,盡短時間使中國立于發達國家之林,才是更為緊迫、更為切實的思想和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習近平最操心的是幾千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能否和全國人民一起同步達到全面小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發出號召:“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偉大號召,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全面小康的願景愈來愈實;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政策的帶動下,共同富裕的腳步越來越近。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美好藍圖更加催人奮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更加激勵人心!

習近平之所以緊緊抓住脫貧攻堅不放鬆,是因為七年的插隊生活,激發了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他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 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進步要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他說:“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這份高度的文化自信,與他青年時期深受中華文化薰陶、高度體認和熱愛中華文化密不可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習近平強調:“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幹部要上進,我們的党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這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中可見一斑。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中央政治局繼承和發揚我們黨重視學習、善於學習的優良傳統,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入學習,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著眼於認識規律、把握現實、引領未來,精心謀劃、堅持並十分重視組織集體學習。通過學習,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不斷提高全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和水準。

自2012年11月17日到2017年7月24日4年多的時間裡,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共進行了42次集體學習。學習內容包括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和軍隊、外交等方方面面。

2017年10月27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進行了首次學習。

——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前進。陝西省行政學院教授王彩梅說:“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始終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深刻的歷史思維,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堅持把總結歷史經驗和進行現實思考結合起來,把汲取歷史智慧和精心謀劃未來統一起來,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中央政治局同志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堅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在精心組織集體學習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帶頭深入基層、深入一線調研考察。帶著問題學習,聯繫中國國情、聯繫改革發展實際學習,在深入思考中學習,在深入思考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適時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體現了他鮮明的執政理念、執政風格、執政特點。”陝西師範大學鄧曉旭副教授說。

——始終堅持學以致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大政方針展開,始終致力於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始終著眼於推動工作的具體落實。陝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劉世文說:“通過學習,中央政治局始終保持理論清醒和政治堅定,永不自滿、永不停滯,以百折不回的勇氣和毅力攻堅克難,不斷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理論指導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實踐,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

時移世易,讀書學習應與時俱進,增強本領亦應時刻不停。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領導十三億多人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黨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要增強學習本領,在全黨營造善於學習、勇於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

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認真學習、扎實學習,在學中幹,在幹中學,通過學習不斷推動工作。

每一名黨員幹部都要努力克服“本領恐慌”,通過學習不斷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實踐永無止境,發展永無止境,學習永無止境!

前景無限美好,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我們必須緊緊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讓我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青春足印,認真學習、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努力學習,知行合一,以學固本、以學立德、以學增智、以學興業,勇於實踐、勇於攻堅克難,在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學習型政黨中,不斷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陝西日報特別報導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