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海經裡記錄的五湖四海真是指現在的地球?度量衡的研究解開謎底

作者:張海(真玩時刻), 轉載請注明出處。

《山海經》裡使用的度量衡是困惑大家最多的一個方面, 我認為《山海經》的度量衡是夏代和夏代以前所使用的, 目前我們的考古發現只能對周代和部分商代度量衡有確切的實物結論, 很多《山海經》的研究者都借用周的度量衡甚至現代的度量衡來解讀《山海經》的地理, 這樣得出的地理範圍結論千奇百怪, 往往要用半個地球甚至整個地球才能承載這個4000多年前的古國。 在這裡, 我會對長度單位“仞”, “步”, “裡”, 還有數量單位“億”進行分析, 試圖得到比較準確的和現代度量衡的換算。

高度單位: 仞 ――約等於現代的1米多

“昆侖南淵,深三百仞”

“太華之山, 其高五千仞”

“三桑生之, 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

昆侖在哪裡?不知道。 南淵還存在嗎?不知道。 太華是哪座山?不知道。 4000~5000年對於山的高度雖然改變不大, 但我們無法定位這些山。 對於湖淵, 如果這片土地適合人類的定居和繁衍, 那湖淵的地貌在4000~5000年內應該有很大的變化, 滄海桑田。 翻開歷史, 很多大城市周邊漢以前的湖都不存在了。

現在的昆侖山(並非《山海經》中的昆侖山)

但是這三桑樹, 咱們是不是能分析分析。 “三桑生之, 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 為什麼要將這棵樹載入史冊?就像吉尼斯記錄只記錄世界之最一樣, 這棵樹估計是當時所見最高的樹。 無枝而高大,

從描述來看是什麼樹呢?杉樹?我們在川西的高山上還能見到很多這種樹, 只是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砍伐後, 現存的杉樹一般也就高30~50米。 幸運的是, 美國保存了目前還活著的最高的樹――位於加州的一棵高達115.2米的紅杉, 是現實世界中最高的生命體。 每年都有幾十萬遊客前去瞻仰它的雄姿(1902年, 一位科學家在加拿大測量了一棵道格拉斯黃杉, 它的高度竟有126.5米。 但是這棵樹已經被砍伐了)《山海經》的三桑樹比這棵紅杉高還是矮, 無從判斷, 但是, 應該差距不多, 我們不妨就用這棵紅杉來換算“仞”, 115.2/100=1.152, 那麼一仞就是現在的1米多。

這就是那棵最高的美國海岸紅杉:

另從 “仞”字的來源, 字型和人相關, 應該還是用人去度量高度, 但具體怎麼用人去度量?這點一直有爭議,

有人說是用兩手張開豎著量, 有人說就用人本身的身高量, 不管怎樣, 1米多的數量是不錯的。

距離單位:步 ――約等於現代的0.5米

“發丸之山, 廣員三百步”

“帝命豎亥步, 自東極至於西極, 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

“步”很好理解, 不論從字意和字源古今沒有大的變化, 是人勻速行走時候的步距。 現代人身高稍高一些, 步距稍大一些, 約50~60釐米。 對於《山海經》的步, 我們取一步等於0.5米。 我們把“步”提出來是為了下一步分析“裡”。

也的確有些秦漢文獻把步和尺聯繫到一起, 例如《漢書·食貨志上》上寫“六尺為步”, 漢尺等於現代23釐米, 換算來漢時一步等於現代的1.4米左右, 難道漢時步量是讓人卯足了勁作三級跳?亦或是把三步當作一步?還是因為秦漢已有標準精確的“尺”作為單位,

“步”已經退出精確測量, 不作長度單位太久, 失去了它的本意和本來的長度。 而且秦漢距離夏代也有2000來年, 太久遠了, 變化有多大已經不清楚, 所以不以此為《山海經》“步”長的依據。

數量單位: 億――等於現代的十萬

“帝命豎亥步, 自東極至於西極, 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

而劉昭注《郡國志》內, 引用古本《山海經》, 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垂, 二億三萬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南極北盡於北垂, 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

按照呂子方先生《中國科學技術史論文集》內對所有古文獻中萬以上數位單位記錄的綜合分析, 得出結論:在春秋時期, 北方黃河流域國家內“億”是萬萬,

而南方長江流域國家內“億”是十萬。 戰國時期到秦漢, 南北統一為“億”是萬萬, 一直沿用至今。

那麼《山海經》裡邊的“億”是十萬還是萬萬呢?

如果按照北方黃河流域體系是萬萬來計算, 那麼“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就大約等於25萬公里, 如果按古本“ 二億三萬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來算, 大約等於10萬公里, 我們的地球周長只有4萬公里, 裝不下這個古國。

如果按照南方長江流域體系是十萬來計算, 那麼“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 估計這裡“十選(萬)”為誤錄, 我們按五億九千八百步來理解, 就大約等於250公里, 如果按古本“ 二億三萬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來算, 大約等於110公里, 這個範圍對於一個4000年前的古國來說, 合理。 所以我們認為《山海經》的億是十萬。

距離單位:裡 ――約等於現代17.8米

“裡”是重點,《山海經》的“裡”不能正確考證的話,沒法瞭解她所記錄的地理。也沒法糾正眾多的地域謬誤。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

《山海經·中山經》:“禹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根據《春秋·谷梁傳》記載“古者,三百步一裡,名曰井田。”判斷這裡的裡應該是農業高度發達後的產物,周是典型的農業發達國家,周時以300步為一裡,這樣周的一裡大約是現代的150米。

網路上的《山海經》地圖

但是我們的目標是夏的“裡”。從《山海經》本身對山海的描述,我們不能定位這些高山,也就不能得到一裡有多長。但是有另外兩方面的資料可以用於研究:

以《山海經內》“裡”“步”的記載來研究

《山海經·中山經》:“禹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

509800步/28000裡=18.2步/裡, 每裡18.2步, 即每裡大約是現代的9米。

如果用劉昭《郡國志》內引用的古本《山海經》的數據,那麼:

233371步/28000裡=8.2步/裡, 每裡8.3步, 即每裡大約是現代的4米。

但是以上的計算有個問題,山經末尾的天地東西的裡長和海外經裡豎亥步量的東西極之間的長度是針對同一個地域範圍嗎?感覺山經裡的“裡”長是按山的走勢累加而來。而豎亥的步測應該是針對一個相對平坦(類似中心平原)的地域儘量取直線走來量得的,很可能是大禹治理了水患後,對群山環抱中的大平原進行的測量,以此測量資料,為此後走下山區,來到這片平原建立新的文明規劃藍圖。

這裡順便提一下,丁振宗先生所寫的《破解<山海經>》一書,也是這樣計算,只不過他把《山海經》裡的億當成現在的億來使用,得出計算結果《山海經》地域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然後浮想聯翩,跳出地球,把外星人都扯了進來。

以《山海經》裡鼓聲的傳播距離來研究

還記得小時候同學中有雷姓的兩姐弟,一到下雨打雷時就嚇得鑽到桌子底下。在遠古時代,人長時間的在野外勞作,可供躲避的房屋條件更差,自然界裡最令人驚懼的聲光現象莫過於雷電。人發明了鼓以後就一直認為天上打雷是因為天神在擂鼓,這說明鼓聲的頻譜和雷聲的頻譜在人耳所能辨識的頻率範圍內很接近。

“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這個記載應該又和那三桑樹一樣又是個載入史冊的吉尼斯記錄,這次世界之最是最響亮的鼓,怎麼量化呢,這鼓的聲音傳得最遠,傳了五百里。那麼這《山海經》的五百里究竟是多遠?先不著急分析鼓聲,我們先看另一篇有趣的論文,作者是300年前的康熙帝: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是一位認真勤學的人。在他的《幾暇格物編》中,記載了一則他所做的關於聲音傳播距離的實驗,題目 是“雷聲不過百里”。他說:“朕以演算法較之,雷聲不能出百里。其演算法:依黃鐘准尺寸,定一秒之重線,或長或短,或重或輕,皆有一定之加減。先試之銃炮之屬,煙起即響,其聲益遠益遲。得准比例,而後算雷炮之遠近,即得矣。朕每測量,過百里雖有電而聲不至,方知雷聲之遠近也。朕為河工,至天津駐蹕,蘆溝橋八旗放炮,時值西北風,炮聲似覺不遠,大約將二百里。以此度之,大炮之響比雷尚遠,無疑也。”

把康熙這文言論文翻譯一下是這樣的,他用了個記時工具:“黃鐘”,應該是一個西洋鐘吧,這鐘有個秒擺(每擺動一次是一秒)。先用銃炮(火繩槍的東方名字)做試驗,火藥爆炸時發出煙,一看見這煙開始計時,聽到聲音計時停止,根據銃炮和觀測者之間的距離除以時間就可以得到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光每秒跑30萬公里,光從銃炮到人眼耗費的時間忽略不計)。然後再用同樣方法多次觀察閃電和雷鳴,如果閃電雷鳴的源頭離我們近,我們能看到閃電聽到雷聲,如果遠,我們就只能看見閃電而聽不到雷聲了(雷聲通過較遠的距離傳播,衰耗到人耳已經不能被識別了)。這樣根據以前算出的聲速乘以時間就得到了雷聲最遠的距離―――不出百里。(後來他又對大炮聲做了一些計算和比較)。回過頭來,我們是想知道鼓聲最遠能傳多遠,雲層裡正負電離子的猛烈碰撞而產生的雷聲的音源,其強度一定比鼓聲的強度大,但是大多少呢?無從比較。

我們知道鼓在古代是作為戰場指揮用和祭祀用,後來又作城市報時和娛樂用途。皮鼓是最典型最古老的鼓,一般是用整張獸皮(最常用是牛皮)蒙制,要想鼓聲強傳得遠,在同樣工藝條件下,一般就得加大鼓面的直徑,而鼓的直徑又受限於整張獸皮的大小。

國內有據可查的鼓聲傳播距離有下面這些:

1. 清代廟裡的鼓――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古村坪村二組的龍骨石山顛有座盤古廟,據清同治三年(1864)《東湖縣誌》載,廟內觀音殿有一個兩人合抱的大皮鼓,用木棒擂擊,隆隆鼓聲可傳四、五公里遠。

2. 2008年造的“丹陽第一大鼓”――鼓面直徑達1.7米,高約1米,重達100多公斤, 大鼓正反兩個鼓面用了兩整張牛皮,由山東著名的制鼓高手耗時兩個月製作而成,鼓聲最遠能傳3公里。

3. 古代城市裡的鼓――每個城市都會設置鐘樓鼓樓,鐘鼓的聲音必須要覆蓋整個城市。因為,除了市民官府的作息要參照鐘鼓報時外,更重要的是各城門要靠鐘鼓報時來嚴格開閉。一般鐘鼓樓都設在城市中心,這樣我們取城市的對角半徑就能知道鼓聲能傳遞的距離。我們找最大的城市得到最大的城市的半徑,就可以用來參考最遠的鼓聲傳播距離。

京城是最大的城,讓我們考查清代北京城的大小佈局。北京城很有特色。她的南北軸線,南端自永定門起, 北端至鼓樓、鐘樓北面的安定門和德勝門中間的位置,全長8.56公里。她的東西最寬處,以外城廣安門到廣渠門測量,長8.2公里。北京城佈局很特殊,她的鐘鼓樓不在城中心而在城北,不管怎樣佈局,按照所有城門必須聽到鼓聲的原則, 那麼我們以鼓樓到城市西南角或東南角為鼓聲最遠距離,也就是鼓樓到左安門或右安門的距離來作為北京城鼓聲的最遠距離,實測鼓樓到左安門8.7公里,到右安門8.8公里。

國外的鼓聲傳播範圍的記錄:

1. 在西非,有一種叫做“傳話鼓”的鼓在近代還在使用,這種鼓相當於現在的無線電,用於遠距離的通訊,據記載,在清晨、傍晚比較安靜的時刻,鼓聲可以傳到15公里以外。

2.墨西哥是一個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民族。據說,當地的鼓聲可以傳到十公里以外。

但是國外的記錄都不大確切,只能稍稍參考。我們還是以清代北京城的鼓聲傳播距離8.8公里來取信,我們就用這個來計算。要知道幾千年來皮鼓的製作工藝並沒有太大變化。《山海經》的鼓聲能傳五百里的最高記錄約等於清代北京城的鼓聲傳播距離8.8公里,好了,8.8公里除以500裡, 結論――《山海經》一裡約等於現代17.6米。

按照這個結論,“禹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我們換算,天地東西大約有492.8公里,南北大約457.6公里,這就是《山海經》描述的多山環境國家的大致疆域大小。

雲南測繪局的扶永發老師的《神州的發現》一書認為,《山海經》記述的是雲南西部東經101度以西,北緯23度以北縱谷地區的地理,書中的古昆侖山即今雲南納溪河和毗雄河—— 苴力河以西、雲縣縣城以北、高黎貢山以東、金沙江以南橫斷山脈地區。作者還利用地圖比例,換算出《山海經》裡距為今日華里的3.3%左右,即《山海經》一裡約等於現代16.5米。

“裡”字的來源?

《說文解字》說是“居也從田從土”,認為和居住的裡,田土相關,但是查“裡”字的金文寫法,似乎是土裡長出的東西,或者像安置在地上的東西,想不明白。也許以後可以有比較合理的解釋。

距離單位:裡 ――約等於現代17.8米

“裡”是重點,《山海經》的“裡”不能正確考證的話,沒法瞭解她所記錄的地理。也沒法糾正眾多的地域謬誤。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

《山海經·中山經》:“禹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根據《春秋·谷梁傳》記載“古者,三百步一裡,名曰井田。”判斷這裡的裡應該是農業高度發達後的產物,周是典型的農業發達國家,周時以300步為一裡,這樣周的一裡大約是現代的150米。

網路上的《山海經》地圖

但是我們的目標是夏的“裡”。從《山海經》本身對山海的描述,我們不能定位這些高山,也就不能得到一裡有多長。但是有另外兩方面的資料可以用於研究:

以《山海經內》“裡”“步”的記載來研究

《山海經·中山經》:“禹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

509800步/28000裡=18.2步/裡, 每裡18.2步, 即每裡大約是現代的9米。

如果用劉昭《郡國志》內引用的古本《山海經》的數據,那麼:

233371步/28000裡=8.2步/裡, 每裡8.3步, 即每裡大約是現代的4米。

但是以上的計算有個問題,山經末尾的天地東西的裡長和海外經裡豎亥步量的東西極之間的長度是針對同一個地域範圍嗎?感覺山經裡的“裡”長是按山的走勢累加而來。而豎亥的步測應該是針對一個相對平坦(類似中心平原)的地域儘量取直線走來量得的,很可能是大禹治理了水患後,對群山環抱中的大平原進行的測量,以此測量資料,為此後走下山區,來到這片平原建立新的文明規劃藍圖。

這裡順便提一下,丁振宗先生所寫的《破解<山海經>》一書,也是這樣計算,只不過他把《山海經》裡的億當成現在的億來使用,得出計算結果《山海經》地域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然後浮想聯翩,跳出地球,把外星人都扯了進來。

以《山海經》裡鼓聲的傳播距離來研究

還記得小時候同學中有雷姓的兩姐弟,一到下雨打雷時就嚇得鑽到桌子底下。在遠古時代,人長時間的在野外勞作,可供躲避的房屋條件更差,自然界裡最令人驚懼的聲光現象莫過於雷電。人發明了鼓以後就一直認為天上打雷是因為天神在擂鼓,這說明鼓聲的頻譜和雷聲的頻譜在人耳所能辨識的頻率範圍內很接近。

“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這個記載應該又和那三桑樹一樣又是個載入史冊的吉尼斯記錄,這次世界之最是最響亮的鼓,怎麼量化呢,這鼓的聲音傳得最遠,傳了五百里。那麼這《山海經》的五百里究竟是多遠?先不著急分析鼓聲,我們先看另一篇有趣的論文,作者是300年前的康熙帝: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是一位認真勤學的人。在他的《幾暇格物編》中,記載了一則他所做的關於聲音傳播距離的實驗,題目 是“雷聲不過百里”。他說:“朕以演算法較之,雷聲不能出百里。其演算法:依黃鐘准尺寸,定一秒之重線,或長或短,或重或輕,皆有一定之加減。先試之銃炮之屬,煙起即響,其聲益遠益遲。得准比例,而後算雷炮之遠近,即得矣。朕每測量,過百里雖有電而聲不至,方知雷聲之遠近也。朕為河工,至天津駐蹕,蘆溝橋八旗放炮,時值西北風,炮聲似覺不遠,大約將二百里。以此度之,大炮之響比雷尚遠,無疑也。”

把康熙這文言論文翻譯一下是這樣的,他用了個記時工具:“黃鐘”,應該是一個西洋鐘吧,這鐘有個秒擺(每擺動一次是一秒)。先用銃炮(火繩槍的東方名字)做試驗,火藥爆炸時發出煙,一看見這煙開始計時,聽到聲音計時停止,根據銃炮和觀測者之間的距離除以時間就可以得到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光每秒跑30萬公里,光從銃炮到人眼耗費的時間忽略不計)。然後再用同樣方法多次觀察閃電和雷鳴,如果閃電雷鳴的源頭離我們近,我們能看到閃電聽到雷聲,如果遠,我們就只能看見閃電而聽不到雷聲了(雷聲通過較遠的距離傳播,衰耗到人耳已經不能被識別了)。這樣根據以前算出的聲速乘以時間就得到了雷聲最遠的距離―――不出百里。(後來他又對大炮聲做了一些計算和比較)。回過頭來,我們是想知道鼓聲最遠能傳多遠,雲層裡正負電離子的猛烈碰撞而產生的雷聲的音源,其強度一定比鼓聲的強度大,但是大多少呢?無從比較。

我們知道鼓在古代是作為戰場指揮用和祭祀用,後來又作城市報時和娛樂用途。皮鼓是最典型最古老的鼓,一般是用整張獸皮(最常用是牛皮)蒙制,要想鼓聲強傳得遠,在同樣工藝條件下,一般就得加大鼓面的直徑,而鼓的直徑又受限於整張獸皮的大小。

國內有據可查的鼓聲傳播距離有下面這些:

1. 清代廟裡的鼓――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古村坪村二組的龍骨石山顛有座盤古廟,據清同治三年(1864)《東湖縣誌》載,廟內觀音殿有一個兩人合抱的大皮鼓,用木棒擂擊,隆隆鼓聲可傳四、五公里遠。

2. 2008年造的“丹陽第一大鼓”――鼓面直徑達1.7米,高約1米,重達100多公斤, 大鼓正反兩個鼓面用了兩整張牛皮,由山東著名的制鼓高手耗時兩個月製作而成,鼓聲最遠能傳3公里。

3. 古代城市裡的鼓――每個城市都會設置鐘樓鼓樓,鐘鼓的聲音必須要覆蓋整個城市。因為,除了市民官府的作息要參照鐘鼓報時外,更重要的是各城門要靠鐘鼓報時來嚴格開閉。一般鐘鼓樓都設在城市中心,這樣我們取城市的對角半徑就能知道鼓聲能傳遞的距離。我們找最大的城市得到最大的城市的半徑,就可以用來參考最遠的鼓聲傳播距離。

京城是最大的城,讓我們考查清代北京城的大小佈局。北京城很有特色。她的南北軸線,南端自永定門起, 北端至鼓樓、鐘樓北面的安定門和德勝門中間的位置,全長8.56公里。她的東西最寬處,以外城廣安門到廣渠門測量,長8.2公里。北京城佈局很特殊,她的鐘鼓樓不在城中心而在城北,不管怎樣佈局,按照所有城門必須聽到鼓聲的原則, 那麼我們以鼓樓到城市西南角或東南角為鼓聲最遠距離,也就是鼓樓到左安門或右安門的距離來作為北京城鼓聲的最遠距離,實測鼓樓到左安門8.7公里,到右安門8.8公里。

國外的鼓聲傳播範圍的記錄:

1. 在西非,有一種叫做“傳話鼓”的鼓在近代還在使用,這種鼓相當於現在的無線電,用於遠距離的通訊,據記載,在清晨、傍晚比較安靜的時刻,鼓聲可以傳到15公里以外。

2.墨西哥是一個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民族。據說,當地的鼓聲可以傳到十公里以外。

但是國外的記錄都不大確切,只能稍稍參考。我們還是以清代北京城的鼓聲傳播距離8.8公里來取信,我們就用這個來計算。要知道幾千年來皮鼓的製作工藝並沒有太大變化。《山海經》的鼓聲能傳五百里的最高記錄約等於清代北京城的鼓聲傳播距離8.8公里,好了,8.8公里除以500裡, 結論――《山海經》一裡約等於現代17.6米。

按照這個結論,“禹曰: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我們換算,天地東西大約有492.8公里,南北大約457.6公里,這就是《山海經》描述的多山環境國家的大致疆域大小。

雲南測繪局的扶永發老師的《神州的發現》一書認為,《山海經》記述的是雲南西部東經101度以西,北緯23度以北縱谷地區的地理,書中的古昆侖山即今雲南納溪河和毗雄河—— 苴力河以西、雲縣縣城以北、高黎貢山以東、金沙江以南橫斷山脈地區。作者還利用地圖比例,換算出《山海經》裡距為今日華里的3.3%左右,即《山海經》一裡約等於現代16.5米。

“裡”字的來源?

《說文解字》說是“居也從田從土”,認為和居住的裡,田土相關,但是查“裡”字的金文寫法,似乎是土裡長出的東西,或者像安置在地上的東西,想不明白。也許以後可以有比較合理的解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