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川:向“土地癌症”說不

南川微發佈, 資訊快一步!

NEWS

我區是全市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全區面積2602平方公里, 石漠化和潛在石漠化面積接近852平方公里, 占全區面積的33%。 通過多年摸索, 我區探索出造林與造景相結合的治理方法, 不僅讓昔日的亂石堆變成公園, 還增加了農民收入、打造了新的景點, 實現了青山民生兩相宜。

“雞窩氹”種出致富樹

這石漠化地裡夾雜著許多大石頭的地形, 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雞窩氹”。 “雞窩氹”的土壤呈沙質, 在傳統糧食作物中只能種玉米。 但就算是種玉米, 年生好的時候畝產也只有兩三百斤,

要是遇上乾旱, 還在抽穗就幹死了。

岩溶地形的保水能力本就偏弱, 再加上數十年來人口的增長, 以及不科學的耕種方式, 讓南川的石漠化越來越嚴重。

治理石漠化, 成為了區林業、國土等部門持之以恆的工作。 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稱, 比起糧食作物來, 南川的石漠化土地更適合種植一些耐寒、易成活且效益較好的經濟作物, 例如花椒、李樹、中藥材等。

為此, 我區曾請來中科院院士、西南大學教授、國內治理石漠化第一人的袁道先院士, 在南平鎮被石漠化的土地上種植金銀花、連翹等藥物。

金銀花的成長週期較長, 需要5~8年。 又因地制宜在石漠化坡耕地上栽植了7000畝晚熟李果園, 添綠、增收兩不誤。

東城街道東金華社區九組村民龍長生就嘗到經濟林的甜頭。

他家的四五畝地經過坡改梯, 全部種上了晚熟李, 去年試花試果, 一畝產了兩三百斤李子, 拿到市場上一斤賣到5塊錢。

石漠化區域變景區

石漠化地區的石林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研究價值, 因此治理石漠化絕不能僅僅是覆上綠植把裸露的石頭掩蓋起來, 而應創新思路發揮其景觀價值, 這已在南川得到實踐。

這段時間, 前往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的遊客可謂絡繹不絕, 據不完全統計, 工作日平均每天都有上千輛自駕車前往, 節假日更是多達5000輛, 讓這裡成為了重慶的又一個“網紅”景區。

山王坪

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由生態石林、溶洞、林海構成, 其中石林和溶洞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

是目前國內已探明面積最大、特色最顯著的生態石林之一。

“結合石漠化治理, 我們栽植了大量柳杉林、水杉林, 形成了林在石中, 石在林中的獨特景致, 每到秋天林木漸漸從綠色變為金黃色, 這裡是一座彩色的石林寶庫。 ”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將石漠化區變為景區, 也是該區治理城周地區石漠化的主要思路。

花山公園

九鼎山公園

花山、永隆山和九鼎山三大城周公園, 是南川治理石漠化的典範——持續多年的治理讓石漠化區域變成了景區, 形成環城市的2.6萬畝森林屏障。 過去, 南川城周的森林覆蓋率僅有37.1%, 目前已達到43.3%。

繼續向“土地癌症”發起進攻

石漠化的形成有其漫長的歷史淵源, 而治理也是一個長期過程。

造林與造景相結合, 讓南川近年治理石漠化取得突出成績, 累計治理石漠化面積約57平方公里, 且在環境保護、成果展示與經濟效益之間實現了相對平衡。

針對還剩下的113平方公里石漠化區和739平方公里潛在石漠化區, 我區提出了一攬子計畫:一是在較平坦的土地種植玉米、旱藕等旱作糧食作物;二是在山麓、平緩山坡重點發展經濟林, 間種中藥材;三是在較陡的山坡種植花椒、金銀花等藤本植物;四是在陡峭山峰區域長期封山育林, 重點發展水源林和景觀林。 此外, 繼續以建設城周森林屏障的方式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以達到守護生態、彰顯效益、共享福祉的目的。

本條內容:《重慶日報》2017年11月23日5版、南川日報社

目前N多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看完記得分享、點贊噢。 長得好看的人都會這樣做!

本公眾號內容注明原創內容, 系南川微發佈原創作品, 版權歸南川微發佈所有。 若要轉載, 請在後臺留言發起授權申請, 獲得明確授權認證之後, 方可轉載發佈。 否則視為侵犯版權。

值班總編:鄧偉 本期編輯:汪敘含

推薦微信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