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十個跡象能證明你會越來越成功,看看你符合幾個?

瞭解更多財經科技, 請點擊右上角紅色【關注】按鈕

轉眼, 離2017年的結束只有十幾天。 有人調侃:“我2018年的新計畫, 就是完成2017年計畫的、一定要做完的、2016年沒做完的事情。 ”

年底事務繁忙, 不少人因為忙得底朝天而陷入無盡焦慮:新的一年會更好嗎?《這個殺手不太冷》裡, 瑪蒂達問, 人生總是那麼痛苦嗎?還是只有小時候這樣。 里昂回答說, 總是如此。

真實的人生其實不儘然, 看起來人人都離不開煩惱的旋渦, 但一些跡象已經表明, 生活正在慢慢變好。

學會規劃時間

有些發明, 初衷是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最後卻佔用了越來越多的時間。

比如購物APP, 比如資訊APP。

訊息接受超過一定程度, 人就容易陷入焦慮。 花了太多時間在這些海量資訊中流連忘返, 產生了一種每天都能從中獲取很多知識的錯覺。

某天醒來才發現, 其實看過的東西, 你一件也想不起來。 無意識地刷手機, 不過是為了轉移注意力, 逃避眼前要做的事。 但最終, 人還是要為那些悄悄流走的時間買單。 想讓生活慢慢變好, 必須儘量去擺脫那些無聊的娛樂八卦。

知乎上有個話題:“是什麼一下子結束了你的長期拖延?”有這樣一個匿名回答:

“突然有一天睡夢中驚醒, 今年我已經30歲了, 如果我再不努力, 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以前因為不懂事, 變成了現在的我, 過著現在的生活。 但是如果因為以前的不懂事,

我的後半輩子都得為此買單, 我不甘心。 ”

有意識地控制自己, 不再漫無目地耗時間, 說明你已經開始學會控制自己, 規劃時間。

找准了前進方向

“不喜歡眼前的, 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是最具普遍性的迷茫。 許多人思考了許多年, 還是沒有想通透, 於是一邊尋找, 一邊妥協, 將就了自己。

看《奇葩大會》的時候, 有位叫劉楠的CEO讓人印象深刻。 她職場生涯的前半段, 和許多人類似:名校畢業, 進了外企, 做了白領。 但劉楠感覺自己不快樂。

“天天做PPT, 做彙報”, 她深知自己不喜歡這種流程化的工作。 每天重複性地勞動, 讓她感到恐慌, 於是她辭職了。 生完孩子後, 她開始創業。

“為什麼我要創業?我希望生活在自己想生活的世界裡,

但是可能等不及別人來創造這個世界, 所以我就自己去做這個世界。 ”她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 在還有勇氣的時候, 敢以“試錯”的方式來確定人生。

無印良品的社長松井忠三曾說:“面對工作, 若只像少年棒球隊的孩子一樣, 籠統地抱持著我要努力的心態, 是最糟糕的。 ”因為努力的前提是, 你已經找准了方向。

之所以猶豫, 如果不是因為不勇敢, 就是因為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所以當有一天面對選擇時, 你不再踟躕不定, 那一定是生活變好的信號。

懂得照顧自己

近年來, 都市年輕人過勞猝死的新聞層出不窮。 很多人徹夜不眠地努力, 癡癡地相信“沒有經歷通宵的奮鬥不是人生”, 以“見過淩晨四點的公司”為榮。

資料顯示, 白領階層中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高達60%, 10小時以上的占25%, 超過12小時的占15%, 而他們的每週平均鍛煉時間不超過3小時。

工作都很拼, 會好好照顧自己的沒幾個。 不吃早飯, 沒時間就啃個麵包, 外賣速食麵是首選。 但工作努力和照顧自己, 不完全衝突。

博主在自述最後, 給出了3點忠告:

1、一定要規律作息, 朝六晚十。 我長期熬夜到1點多才睡, 第二天又早早起來工作。 熬夜的傷害其實長期潛伏在你身體裡, 你永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

2、調節工作/學習壓力。 可能因為在工作上越來越給力, 收入越來越高, 所以越來越忙。 我想到的也只是盡力去做好, 終於把身體給拖垮了。 大家一定要權衡, 量力而行。

3、一定要多多運動, 不能老是躺著。

醫生說我的血管太脆弱了, 沒有彈性, 長期缺乏運動。 無論是怎麼樣的運動, 一定要動起來。

算起來, 堅持這些, 並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 堅持按點吃飯, 每天鍛煉身體, 清晨的粥總比深夜的酒好喝。 身體不行的人, 是走不到最後的。

對生活的人和事更加包容

活到一定歲數, 漸漸發現, 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韓劇《請回答1988》裡, 德善奶奶去世後, 德善看到爸爸和姑姑們沒有流一滴眼淚, 覺得大人們太冷血。 直到所有人散場後, 她看到爸爸和姑姑們放聲大哭。

成年人那些真心的難過, 都是背著人群偷偷流淚。 很多時候, 片面的批評與責備, 是不理解導致的不寬容。

“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誌, 就是發覺可以責怪的人越來越少。 理由很簡單, 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你,不一定懂得他們的生活。”作家亦舒說。

記者採訪這位元網友時,她表示,看了“外賣小哥送餐超時,電梯裡急哭”的視頻後,她很有感觸。

“如果不是因為職業態度問題,外賣小哥送餐遲到是可以體諒的。因為各個外賣平臺都有詳細的送餐規則,確實也沒必要破壞,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我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送餐員一些方便和溫暖。”

越包容,自己的生活越好過,越計較,自己的空間就越小。苛責怨恨別人,往往會使自己失去了快樂。與其說包容是給別人尊重和理解,不如說,也是為了自己順心。

有一兩樣自己的愛好

無論多忙,年紀多大,依然葆有對生活的熱愛和探索欲。

在重慶標誌性建築國泰藝術中心,曾舉辦過一場大提琴演奏會。這場演奏會很特別,因為臺上的演奏員一半以上都不是專業的大提琴演奏者,她們有不同的職業:員警、設計師、會計、記者、畫家、全職主婦…

“我的第一個學員是一名警花,當她找到我時,我半晌沒有回過神來,她的工作不是和大提琴風馬牛不相及嗎?”大提琴老師說,“但這名學員執意要學,員警的工作紀律性很強,強度也大,學員說,只要她一坐下來,搭弓拉弦,她覺得心一下子靜了,整個紛擾世界都在琴聲之外。”

這些大提琴愛好者們,在原本非常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靠著一股子熱愛和學習欲,把興趣變成了一項技能。

有人說,自己好像對所有事兒都提不起興趣。問題的關鍵或許在於,過於追求事物帶來的成就感,或者追求快速的成功。

更好的解決方法是,學會享受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帶給你的愉悅感和活力。

對甜點感興趣,就去買烤箱買黃油買餡料,再買本精緻的食譜;對潛水感興趣,可以趁著假期去海邊,試著考個潛水證;對攝影感興趣,就多帶著相機出去,走走拍拍。

最重要的,不是烤出一個多麼美味的蛋糕,或者成為潛水專家、攝影師,而是挖掘自己的興趣,讓日子變得快樂充實。

有一兩個要好的朋友

美劇《老友記》還有個名字叫“六人行”,只有六個人,彼此交好。他們也想過尋找新朋友,但相處得都不順利。

朋友不用太多,知己一二就好。穿梭於酒桌飯局的酒肉兄弟,朋友圈從不走心的點贊之交,讓人愈發覺得一段純粹的友誼是人生的確幸。

有讀者談到了她和好朋友之間的故事:和閨蜜兩人都在北京打拼,一個在北五環,一個在南四環,相隔太遠,工作太忙,所以見面不多。那天夜晚北京大雪,她失戀了,發了條朋友圈,沒想到閨蜜在深夜冒著大雪,帶著熱騰騰的餛飩過來安慰她,照顧她。

“那一瞬間,覺得有這樣的朋友,有什麼檻兒是過不去的呢。”就如同亦舒說的:“那種難得的朋友。我成功,她不嫉妒。我委靡,她不輕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這樣的兄弟閨蜜,缺錢,說一聲,借你;喝酒,打個電話,陪你。也不用在彼此面前逞強,不用擔心因為長期不聯繫感情會變淡。他們的存在,讓你就算在人生低谷,也依然相信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不再過分攀比

以前總羡慕別人過得有多好,總是追著別人跑,跑著跑著把自己跑丟了。

68歲退休老教授在《牛蛙之殤》一文中,講了他在研究所為祖國的科研事業辛苦了一輩子,本以為退休後可以含飴弄孫,卻因為孫子的教育問題遭遇了“滑鐵盧”。

小孫子從幼稚園開始,就被安排去上昂貴又嚴格的私立幼稚園,只為保證他從小有一口流利的英語,能在未來的入學面試時保有競爭力,讀到最好的小學。但孫子落榜了。從此,教授一家陷入了入學失敗的痛苦深淵。

因為鄰居家的孩子都順利進入“名校”,原本在鄰里之間較為優越的教授家,變得矮人一頭。為了爭口氣,孩子他媽想要孩子晚一年上學,明年再考一次。

人的一生如同一場戰役,不到閉上眼睛那一天,炮火不會終結。身心俱疲就為了處處超越別人,如同田忌賽馬,眼裡只有自己的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但實際上,你也有長處,對方也有短板。

窺探別人的生活、別人的思想,然後與自己作比較,滿眼是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無法感到快樂。但別人的生活終究是別人的,與其在別人身上浪費不必要的時間,還不如先把自己的過好。

把分散在牛人身上的目光,多聚焦在自己身上,每天都進步一點點,足夠了。

改變每天常在。最近看《演員的誕生》,淩瀟肅和藍盈瑩的表演非常亮眼,兩人都深得評委認可。但當很多專業評審更傾向于淩瀟肅時,章子怡把關鍵的一票投給了藍盈瑩,原因是淩瀟肅是80年生人,藍盈瑩整整小了他十歲。

“十年有十年的經驗。”她說。

言外之意,每大一歲,都會給一個人帶來經歷和成長。時間流逝無痕跡,又把成長深深刻在你的骨子裡。現在的自己,如果和一年前的自己有些許不同,那過去的日子就算沒白過。

經常聽到有人問:“有沒有什麼事,徹底改變了你的一生?”很多人會提供很多驚心動魄的回答,仿佛就是那個電光火石的瞬間,徹底改造了自己。

但其實,生命裡的每一件瑣細之事都將作用於我。昨日種種,今日結果;今日所行,明日所得。吃飽了,是因為吃了三個饅頭,而不是第三個饅頭。壓死駱駝的是所有的稻草,不是最後一根。

同樣,讓生活越來越好的,也不會是某個瞬間,而是蟄伏在平淡中的每一個日常。

願你2018年的生活越來越好。

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而你,不一定懂得他們的生活。”作家亦舒說。

記者採訪這位元網友時,她表示,看了“外賣小哥送餐超時,電梯裡急哭”的視頻後,她很有感觸。

“如果不是因為職業態度問題,外賣小哥送餐遲到是可以體諒的。因為各個外賣平臺都有詳細的送餐規則,確實也沒必要破壞,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我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送餐員一些方便和溫暖。”

越包容,自己的生活越好過,越計較,自己的空間就越小。苛責怨恨別人,往往會使自己失去了快樂。與其說包容是給別人尊重和理解,不如說,也是為了自己順心。

有一兩樣自己的愛好

無論多忙,年紀多大,依然葆有對生活的熱愛和探索欲。

在重慶標誌性建築國泰藝術中心,曾舉辦過一場大提琴演奏會。這場演奏會很特別,因為臺上的演奏員一半以上都不是專業的大提琴演奏者,她們有不同的職業:員警、設計師、會計、記者、畫家、全職主婦…

“我的第一個學員是一名警花,當她找到我時,我半晌沒有回過神來,她的工作不是和大提琴風馬牛不相及嗎?”大提琴老師說,“但這名學員執意要學,員警的工作紀律性很強,強度也大,學員說,只要她一坐下來,搭弓拉弦,她覺得心一下子靜了,整個紛擾世界都在琴聲之外。”

這些大提琴愛好者們,在原本非常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靠著一股子熱愛和學習欲,把興趣變成了一項技能。

有人說,自己好像對所有事兒都提不起興趣。問題的關鍵或許在於,過於追求事物帶來的成就感,或者追求快速的成功。

更好的解決方法是,學會享受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帶給你的愉悅感和活力。

對甜點感興趣,就去買烤箱買黃油買餡料,再買本精緻的食譜;對潛水感興趣,可以趁著假期去海邊,試著考個潛水證;對攝影感興趣,就多帶著相機出去,走走拍拍。

最重要的,不是烤出一個多麼美味的蛋糕,或者成為潛水專家、攝影師,而是挖掘自己的興趣,讓日子變得快樂充實。

有一兩個要好的朋友

美劇《老友記》還有個名字叫“六人行”,只有六個人,彼此交好。他們也想過尋找新朋友,但相處得都不順利。

朋友不用太多,知己一二就好。穿梭於酒桌飯局的酒肉兄弟,朋友圈從不走心的點贊之交,讓人愈發覺得一段純粹的友誼是人生的確幸。

有讀者談到了她和好朋友之間的故事:和閨蜜兩人都在北京打拼,一個在北五環,一個在南四環,相隔太遠,工作太忙,所以見面不多。那天夜晚北京大雪,她失戀了,發了條朋友圈,沒想到閨蜜在深夜冒著大雪,帶著熱騰騰的餛飩過來安慰她,照顧她。

“那一瞬間,覺得有這樣的朋友,有什麼檻兒是過不去的呢。”就如同亦舒說的:“那種難得的朋友。我成功,她不嫉妒。我委靡,她不輕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這樣的兄弟閨蜜,缺錢,說一聲,借你;喝酒,打個電話,陪你。也不用在彼此面前逞強,不用擔心因為長期不聯繫感情會變淡。他們的存在,讓你就算在人生低谷,也依然相信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不再過分攀比

以前總羡慕別人過得有多好,總是追著別人跑,跑著跑著把自己跑丟了。

68歲退休老教授在《牛蛙之殤》一文中,講了他在研究所為祖國的科研事業辛苦了一輩子,本以為退休後可以含飴弄孫,卻因為孫子的教育問題遭遇了“滑鐵盧”。

小孫子從幼稚園開始,就被安排去上昂貴又嚴格的私立幼稚園,只為保證他從小有一口流利的英語,能在未來的入學面試時保有競爭力,讀到最好的小學。但孫子落榜了。從此,教授一家陷入了入學失敗的痛苦深淵。

因為鄰居家的孩子都順利進入“名校”,原本在鄰里之間較為優越的教授家,變得矮人一頭。為了爭口氣,孩子他媽想要孩子晚一年上學,明年再考一次。

人的一生如同一場戰役,不到閉上眼睛那一天,炮火不會終結。身心俱疲就為了處處超越別人,如同田忌賽馬,眼裡只有自己的下等馬和對方的上等馬。但實際上,你也有長處,對方也有短板。

窺探別人的生活、別人的思想,然後與自己作比較,滿眼是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無法感到快樂。但別人的生活終究是別人的,與其在別人身上浪費不必要的時間,還不如先把自己的過好。

把分散在牛人身上的目光,多聚焦在自己身上,每天都進步一點點,足夠了。

改變每天常在。最近看《演員的誕生》,淩瀟肅和藍盈瑩的表演非常亮眼,兩人都深得評委認可。但當很多專業評審更傾向于淩瀟肅時,章子怡把關鍵的一票投給了藍盈瑩,原因是淩瀟肅是80年生人,藍盈瑩整整小了他十歲。

“十年有十年的經驗。”她說。

言外之意,每大一歲,都會給一個人帶來經歷和成長。時間流逝無痕跡,又把成長深深刻在你的骨子裡。現在的自己,如果和一年前的自己有些許不同,那過去的日子就算沒白過。

經常聽到有人問:“有沒有什麼事,徹底改變了你的一生?”很多人會提供很多驚心動魄的回答,仿佛就是那個電光火石的瞬間,徹底改造了自己。

但其實,生命裡的每一件瑣細之事都將作用於我。昨日種種,今日結果;今日所行,明日所得。吃飽了,是因為吃了三個饅頭,而不是第三個饅頭。壓死駱駝的是所有的稻草,不是最後一根。

同樣,讓生活越來越好的,也不會是某個瞬間,而是蟄伏在平淡中的每一個日常。

願你2018年的生活越來越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