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馬雲:今天的世界,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

編者按

【 4月2日, 一年一度的IT領袖峰會在深圳開幕。 今年的峰會主題為“邁進智慧新時代”, 旨在聚焦互聯網最熱門的人工智慧(AI)領域。

在2016年,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產品製造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已經達到9.82萬億元, 手機、彩電、電腦等產品規模都位居全球第一。 但在另一方面, 我國在資訊技術方面的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依然薄弱, 雖然在智慧支付等少數領域走在了世界先進行列, 但整體的核心技術依然亟待提升。 對此, 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認為, 要通過制度和監管的進步, 來為創新增添活力, 而不能人為地製造某些壁壘,

限制科技的創新。 】

過去9年, 深圳的IT領袖峰會給業界很多的思考。 我不是技術人員, 也不是商業人員, 我的職責是利用我過去所有的思考、經歷和資源, 把一些業內關注的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在這兒講一些我一直堅信的觀點:未來20年是互聯網技術的時代, 未來30年將會成為互聯網的時代。 社會的變革, 各行各業變革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不管你高興也好, 罵人也好, 未來二三十年的變化將遠遠超過大家想像。

●互聯網不應成為實體經濟替罪羊

未來30年, 這個世界不屬於互聯網公司, 而屬於那些用好互聯網的公司。

現在大家說起實體經濟, 都在談經濟不好、企業難做, 其實實體企業以前也不能說特別好做,

十年以前也不太好做。 現在實體經濟都在講互聯網的衝擊, 絕大部分的製造業都在罵互聯網。 但在美國和歐洲, 做得不好的企業, 並沒有去怪罪互聯網, 而是在反省、在自己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

互聯網應該不應該成為替罪羊, 大家都需要思考一下, 可是更重要的不是去看互聯網對你這個行業有多大的衝擊, 而是要思考你該如何運用好互聯網, 如何通過互聯網把事情做得更好。

前兩天我聽見有人抱怨線上線下的競爭不公平, 比如線上和線下應該征一樣的稅。 其實線上線下徵稅是否公平是一個偽命題, 本質上是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的差別。 我從來沒有看見一家線上的大企業不交稅, 只要做到一定程度都會徵稅。

所以今天不應該盯上那些小企業交了多少稅, 而是應該盯上這些小企業有沒有賺到錢, 有沒有利潤, 能不能活下來。

未來在十年以內, 我認為有5個行業的變革會加速。

第一, 是零售將變為“新零售”。

新零售是線上線下物流的變革。 以前我常常講電子商務多麼重要, 但企業做到今天, 我們的思考是5年以內電商會很好, 但10年以後呢?純電商會很艱難, 線下零售也會很艱難。

所以新零售實際上要把線上線下物流整合一起思考——以後的零售不是考慮怎麼賣東西, 而是學會怎麼去服務好你的客戶。 其實在美國的傳統零售做得不錯的, 絕大部分都是學會如何去服務好你的客戶, 而不是學會賣東西。 而過去的十年中, 傳統零售各種各樣促銷的方法,

說穿了都是怎麼賣東西。 所以從賣東西走向服務別人, 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變革。

第二, 是新製造, 未來的製造行業不是標準化、規模化, 而是定制化和智慧化。

我可以這麼講, 廣東製造業在未來10年、15年, 受到的衝擊會遠遠超過長江三角洲, 因為這兒一直以來以加工、標準化、流水線為特色, 廣東的製造業未來一定會面臨新製造的挑戰, 也就是個性化、定制化、智慧化成為主流的時候, 原來你的標準、流水線、集裝箱, 可能反而會成為麻煩。

第三是新金融, 金融衝擊也會越來越大。

傳統金融解決的是“二八問題”——金融機構只要服務好20%的大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就行了, 其餘80%的消費者和小企業, 讓傳統金融機構去做就不一定能做得好,

因為這需要技術。

第四是新技術, 未來的核心技術將不會再圍繞著PC, 無論是晶片也好、作業系統還是資料庫, 都會重新顛覆。

我一直覺得我們不應該提倡“彎道超車”, 而應該是“換道超車”。 彎道超車十超九翻, 你要想在彎道超車的可能性真不是太大, 只有在另外的道上超車才有可能。 根據大資料、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未來在雲計算、移動作業系統, 移動的智慧晶片和人工智慧等方面, 中國是有機會的, 但在PC領域, 我認為還是有很大的難度。

最後是新能源。 第一次技術革命的能源是煤, 第二次技術革命的能源是石油,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能源主要是資料。

未來社會的變革會越來越大, 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是就業的變革。 前幾天不是有個被當成段子的真事麼,說杭州有兩個搶劫犯,連搶3個超市,最後只搶到1800元錢,還被抓起來了。那是因為大家都用移動支付,在商場、超市里用現金的人越來越少。就連在杭州龍翔橋的乞丐,現在都在身前放一個二維碼,連要飯都要用二維碼了。

新技術在創造無數就業的同時,如果你漠視新技術的存在,它也會搶奪你的就業。現在很多的技術活,很多目前的白領行業,未來可能就沒有(這個職位)了,比如大家都在講大資料、雲計算,可我告訴大家,很可能10年以後就沒有資料分析師這個職業了。

過去我們說電是高科技,可現在誰還說電是高科技。互聯網以後也不是高科技,而是必須的基礎設施,所有行業都必須要用的。所以實體製造業與其嘮嘮叨叨罵這個東西,還不如調轉槍頭,趕緊讓員工多花點時間在這兒。未來30年,這個世界不屬於互聯網公司,而屬於那些用好互聯網的公司。

●互聯網不是虛擬經濟 是虛實結合的經濟

虛擬經濟最重要的主體還是金融界,只不過大家通常不敢罵銀行,因為一罵就貸不到款了。

我們公司常提到兩句話:其一是一切業務資料化;其二是一切資料業務化。只有這樣才能迎接這個時代。

比如我們來看看近一年來熱門的AI人工智慧,我自己覺得我有些不同的看法。去年的IT領袖峰會上,晚上參加研討會,大家把Alpha Go說得天花亂墜,很恐怖的樣子,我個人覺得so what(那又怎麼樣)?機器如果做人能夠做好的事情,那不算什麼。下圍棋打敗了人,只是“侮辱”了一下人而已,機器要做的是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這才叫本事。

人工智慧其實不應該叫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應該叫機器智慧(machine intelligence),機器要有自己的思考,機器要有自己的方法。舉例來說,汽車也是機器,人兩條腿走路的話,永遠不會跑得像汽車這麼快,而汽車則有它自己的方法,比如通過4條輪胎。

我覺得人能做得好的事情,如果機器也做得好,這只會讓人越來越沮喪。未來我們要讓機器做“人做不好的事情”,做“人創造不了的東西”,我認為這才是機器智慧的前景所在。

未來的100年,如果我們多花點時間在machine intelligence上,我們真正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partner(合作夥伴),而不是人最大的對手。只有這樣,人類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這才是我們這一代的人應該做的事。

在21世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服務別人的能力。資訊科技(IT)時代一切都以強化自己為主,而資料科技(DT)時代是強化別人、賦能別人,讓別人越來越強大。

從戰略上講,前者考慮自己,後者是考慮別人。只考慮自己的不是好戰略——你只考慮自己,做不成拉倒,做成了,要思考別人怎麼看。

現在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爭,大家都把互聯網經濟稱之為虛擬經濟。其實虛擬經濟最重要的主體還是金融界,比如銀行。只不過大家通常不敢罵銀行,因為一罵你就貸不到款了,所以大家只能罵互聯網。

事實上互聯網不完全是虛擬經濟,它其實是虛實結合的經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互聯網經濟持久發展。實際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本來就不應該對立,一個很大的實體企業,如果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沒有去把握互聯網,把握市場的變革,這樣的企業未來死掉的概率會很大。

我們不能一方面說轉型升級,一方面還要對落後產業進行保護,這是不靠譜的。包括互聯網經濟也是這樣。我告訴大家,其實互聯網經濟活得也不好,除了BAT以外,請大家告訴我,還有哪幾家企業利潤是很好的。

BAT為什麼利潤好,不僅僅因為他們走得早,不僅僅因為他們專注,而是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的技術。騰訊有騰訊的技術,百度有百度的技術,阿裡有阿裡的技術,只有技術才是未來真正的紅利。

如果你沒有獨特的技術,靠規模、靠低成本,不管你是互聯網還是實體經濟,未來都可能倒掉。所以雖然有實體企業倒下去,但中國實體企業做得好的也非常多,互聯網經濟同樣如此。所以當我們探討實體經濟出現問題了,不能怪某一個行業,怪某一個企業,更多的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

任何一個創新背後,都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比如1865年英國曾經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法案,叫機動車法案,就是當年英國的汽車出來以後,危害到了馬車行業的利益。那時候馬車夫是白領工人,是技術活,工資特別高。當年通過的這個法案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規定汽車不許開得比馬車快。結果那時候汽車的速度是6.4公里/小時,跟人快走差不多,目的就是保護馬車的利益。

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好好的一個汽車行業活活地被這個法案拖了後腿。結果德國趕超了上來,美國更是全力往前發展,並由此成為車輪上的國家,把握住了由煤炭向石油轉變的能源革命。

在今天的世界,還有很多類似的“機動車法案”在制定中或者在醞釀之中,所以我希望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監管要從人算變成計算,要更加科學、要更加著眼未來。

(本文為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4月2日IT領袖峰會上的演講實錄,有刪節)

前幾天不是有個被當成段子的真事麼,說杭州有兩個搶劫犯,連搶3個超市,最後只搶到1800元錢,還被抓起來了。那是因為大家都用移動支付,在商場、超市里用現金的人越來越少。就連在杭州龍翔橋的乞丐,現在都在身前放一個二維碼,連要飯都要用二維碼了。

新技術在創造無數就業的同時,如果你漠視新技術的存在,它也會搶奪你的就業。現在很多的技術活,很多目前的白領行業,未來可能就沒有(這個職位)了,比如大家都在講大資料、雲計算,可我告訴大家,很可能10年以後就沒有資料分析師這個職業了。

過去我們說電是高科技,可現在誰還說電是高科技。互聯網以後也不是高科技,而是必須的基礎設施,所有行業都必須要用的。所以實體製造業與其嘮嘮叨叨罵這個東西,還不如調轉槍頭,趕緊讓員工多花點時間在這兒。未來30年,這個世界不屬於互聯網公司,而屬於那些用好互聯網的公司。

●互聯網不是虛擬經濟 是虛實結合的經濟

虛擬經濟最重要的主體還是金融界,只不過大家通常不敢罵銀行,因為一罵就貸不到款了。

我們公司常提到兩句話:其一是一切業務資料化;其二是一切資料業務化。只有這樣才能迎接這個時代。

比如我們來看看近一年來熱門的AI人工智慧,我自己覺得我有些不同的看法。去年的IT領袖峰會上,晚上參加研討會,大家把Alpha Go說得天花亂墜,很恐怖的樣子,我個人覺得so what(那又怎麼樣)?機器如果做人能夠做好的事情,那不算什麼。下圍棋打敗了人,只是“侮辱”了一下人而已,機器要做的是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這才叫本事。

人工智慧其實不應該叫artificial intelligence,而應該叫機器智慧(machine intelligence),機器要有自己的思考,機器要有自己的方法。舉例來說,汽車也是機器,人兩條腿走路的話,永遠不會跑得像汽車這麼快,而汽車則有它自己的方法,比如通過4條輪胎。

我覺得人能做得好的事情,如果機器也做得好,這只會讓人越來越沮喪。未來我們要讓機器做“人做不好的事情”,做“人創造不了的東西”,我認為這才是機器智慧的前景所在。

未來的100年,如果我們多花點時間在machine intelligence上,我們真正讓機器成為人最好的partner(合作夥伴),而不是人最大的對手。只有這樣,人類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這才是我們這一代的人應該做的事。

在21世紀,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服務別人的能力。資訊科技(IT)時代一切都以強化自己為主,而資料科技(DT)時代是強化別人、賦能別人,讓別人越來越強大。

從戰略上講,前者考慮自己,後者是考慮別人。只考慮自己的不是好戰略——你只考慮自己,做不成拉倒,做成了,要思考別人怎麼看。

現在的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爭,大家都把互聯網經濟稱之為虛擬經濟。其實虛擬經濟最重要的主體還是金融界,比如銀行。只不過大家通常不敢罵銀行,因為一罵你就貸不到款了,所以大家只能罵互聯網。

事實上互聯網不完全是虛擬經濟,它其實是虛實結合的經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互聯網經濟持久發展。實際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本來就不應該對立,一個很大的實體企業,如果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沒有去把握互聯網,把握市場的變革,這樣的企業未來死掉的概率會很大。

我們不能一方面說轉型升級,一方面還要對落後產業進行保護,這是不靠譜的。包括互聯網經濟也是這樣。我告訴大家,其實互聯網經濟活得也不好,除了BAT以外,請大家告訴我,還有哪幾家企業利潤是很好的。

BAT為什麼利潤好,不僅僅因為他們走得早,不僅僅因為他們專注,而是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的技術。騰訊有騰訊的技術,百度有百度的技術,阿裡有阿裡的技術,只有技術才是未來真正的紅利。

如果你沒有獨特的技術,靠規模、靠低成本,不管你是互聯網還是實體經濟,未來都可能倒掉。所以雖然有實體企業倒下去,但中國實體企業做得好的也非常多,互聯網經濟同樣如此。所以當我們探討實體經濟出現問題了,不能怪某一個行業,怪某一個企業,更多的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

任何一個創新背後,都要付出很多的代價。比如1865年英國曾經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法案,叫機動車法案,就是當年英國的汽車出來以後,危害到了馬車行業的利益。那時候馬車夫是白領工人,是技術活,工資特別高。當年通過的這個法案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規定汽車不許開得比馬車快。結果那時候汽車的速度是6.4公里/小時,跟人快走差不多,目的就是保護馬車的利益。

當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好好的一個汽車行業活活地被這個法案拖了後腿。結果德國趕超了上來,美國更是全力往前發展,並由此成為車輪上的國家,把握住了由煤炭向石油轉變的能源革命。

在今天的世界,還有很多類似的“機動車法案”在制定中或者在醞釀之中,所以我希望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就是雲計算。監管要從人算變成計算,要更加科學、要更加著眼未來。

(本文為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4月2日IT領袖峰會上的演講實錄,有刪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