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中國設計理論百年:中國自古就有設計,設計可在復古中創新

2017年12月8日, “中國設計理論發展百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報告廳舉行。 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高校從事設計史論研究的學者們圍繞設計與社會的關係、中國的設計教育、中國的現代設計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節選了其中的部分發言。

“中國設計理論發展百年”學術研討會共分為四場, 嘉賓們以對談形式分享了關於設計的觀點。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認為, 中國自古就有設計, 所謂的“現代設計”只是一種相對的界定;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方李莉用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待設計的發展,

認為文化必須不停地回到原點進行反問, 設計則是在復古中獲得創新;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兼美術史論系主任趙農與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終生教授王受之認為, 如今中國的設計教育應該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劉托則從建築專業出發, 將設計追溯至新石器時代, 並指出每個人其實都在參與設計。

學術研討會現場

中國自古有設計, 復古能夠帶來創新

潘魯生:中國談設計肯定要談工藝美術, 因為有了工藝美術的設計才有了現代設計的行業。

我們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時代, 手工時代、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 其實這幾個大的時代當中就是一個造物的時代。 現在一說設計就現代性”, 它不是。 如果是漢字這個角度來解讀什麼叫設計?就是設想與計畫, 我們幾千年的文明當中沒有設計嗎?我們的文明哪兒來的?我們讀美術史、工藝史還是中國的造物史、文明史, 就是一部設計史, 因為物質文明的東西, 如果從大的文化史的角度去理解設計, 設計早先已經發生, 只不過我們相對界定而已。 當代社會資訊時代當然需要高科技的融入, 很多觀念、理念, 包括設計倫理都要去融入進去, 但是過去我們的古人也是這樣, 很多的物質文明的東西不是今天才有的, 所以說我們現在用手機,
感覺非常快捷, 過去的交通工具, 資訊的傳遞, 在那個時代也具有它的當代性。 今天我們一談設計, 一定要搞清, 第一, 設計不是舶來的東西, 中國自古就有設計。 第二, 所謂的現代性和當下性是現代物質文明富足之後我們對西方、我們跟世界它依然是同一個平臺上的對話, 只是文化差異而已, 因為價值體系、價值觀不一樣, 選擇的東西、它的結果永遠是不一樣的。 不一樣不見得就是落後的。

茶道正在復興, 從很多方面呈現出復古的生活樣態

方李莉:我的畢業論文是人類造物大趨勢, 所以我一直對人類未來的造物方式、生產方式很感興趣, 怎麼從設計的角度、從工藝美術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後來我突然發現一個問題,

人類的高科技可以一往無前不斷創新, 但是文化不行, 文化它必須不停地返回到原點去問, 我們為什麼這麼做?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到哪兒去?只有人類學能夠解釋這樣的問題。 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有一個共同點:人沒有純種, 文化也沒有純文化, 任何的人都是雜交的過程, 任何文化也是雜交的過程。

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 我到北大讀了人類學, 因為我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的, 讀人類學我的關注點仍然用人類學關注人的生活樣態、人的生活方式, 藝術在裡面起怎樣的互動作用, 我更關注到這種生活樣態跟當代設計、跟當代藝術有什麼樣的關係。

文化總是往後走的, 所以你們發現在中國的白領階層正在出現一種復古的生活樣態。

比如說茶道、花道、香道的復興, 還有各種古傢俱、中式服裝的復興, 為什麼這樣?很有意思, 我認為這個時候正在發生另外一場“文藝復興”, 我認為中國面臨一個大的浪潮, 就是從工業文明邁向另外一個文明, 另外一個文明是什麼?也不是後工業文明, 因為後工業文明還是工業, 我自己判斷可能是生態文明, 任何邁向一個新的文明之前必須來一個新的文藝復興, 這場文藝復興不是完全來自藝術, 它是來自人的生活樣態的藝術化的復興, 突然感覺到人的生活非常美學化、非常藝術化。 所以說西方的文藝復興是從詩歌、文學、從藝術開始, 我認為中國這場“文藝復興”是從人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開始的, 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藝術化、表演化開始的。

而在後現代之後,我認為可能是大煙囪工業被田園式的、牧歌式的景觀替代,規模化、標準化、一體化的生產方式可能會被社會結構——包括社會結構可能會被扁平式、分散式、小規模化、網路化的社會結構所替代,而且從設計上來講,可能今後會越來越小批量多品種,而且私人定制化出現,隨著互聯網、機器人、智慧生產的出現,很可能今後手工又會回到我們生活裡邊,成為重要的生產方式之一,它結合3D列印、結合電腦設計、並不是純手工,這個我在不同的點裡邊已經看到這樣的趨勢了,在景德鎮有3D列印介入陶瓷,在莆田有電腦介入傢俱設計、傢俱製作等等,所以我認為我們中國能不能在這個時代率先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是很重要的。任何一個復古最終不會回到過去,任何一個復古最終帶來的就是創新,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一樣。

3d列印介入陶瓷設計

設計滲透了歷史與生活

劉托:我個人的一個認知,我們今天談的“百年設計”是基於從現代設計這個角度來總結的歷史時段。如果從“設計”本身這兩個字進行解釋,或者是認識的話,我有這麼三個判斷:

一是我覺得設計應該從人類、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因為建築本身,它也是一個傳統手工藝,是一個最大的傳統手工藝。在人們新石器時代能夠運用打磨的石器進行工具的加工,某種程度上開始了設計創作活動,這是縱向的一個判斷。

二是橫向的判斷,我們生活當中設計滲透到每一個生活的細節,每一個角落,廣義地說我們身邊你要是去觀察一時一刻離不開設計,也有說藝術創作是一個高端的藝術活動,但是設計是緊緊地貼近生活,也是促進生活、社會、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

再有,每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設計師,都參與設計,就建築而言,過去我們造建築都是東家或者是房主直接參與,園林的建造沒有不是園主直接參與造園。另外生活當中我們有意無意都在參與設計,這是我對設計的基本判斷。

從設計的角度而言,比如說建築過去不叫建築叫“營造”。營造的“營”字就是設計,在近些年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候,探討營造技藝的基本概念、含義的時候,我有一種觀點,很多專家認為是側重於建築的營造技術,但實際上古人在描述營造的活動的時候已經把這種活動的含義揭示了,營造的“營”就是設計、規劃、構思,所謂經營。從這個方面可以說設計無時不在,淵遠流長。

中國園林建造往往由園主的參與

設計教育應該注重多元化

王受之:講到設計教育,我講講我在美國所經歷的,我見過很多學校,從東岸到西岸,我稍微講一下中國和美國設計教育幾個大的差距,給大家提供參考。

我們學校很多,除了中央美院以外,大部分是同質性。我講講美國的區別,美國藝術類型的學校獨立的有64所。美國教育部不管高等教育,所以高等藝術教育的管理機構有一個叫做全國藝術與設計學院委員會,其實是一個校際聯盟的互審機制,每個學校派一個人到別的學校去審,這是互審機制。

不一樣,藝術教育才能夠有創造力,搞的完全一樣,大家都是標準性的,所以我們說如果我們要變成一個很好的藝術教育體系,第一個是學生有充分的創造空間;第二個是真正學校要有自己的宗旨和不太一樣,有差異,我們現在離這一步很遠很遠,當然我們有最大的教育體系,但是在多元化方面不夠,多元化不夠恰恰做不好創意,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問題。如果有一天在北京,有幾個MIT、庫柏設計學院就開在中央美術學院旁邊,那就熱鬧了,反而中央美院會出更加優秀的天才,不是搞垮,是競爭之下出天才。千萬不要想一競爭就完了,競爭才能出好東西。

趙農:一個地方院校如果沒有優勢資源、先進的教育資源或者是什麼,應該要做什麼或者應該怎麼去認識自己的文化的特色和優勢,每一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不同特點,但是我們現在的設計教育幾乎都是向上看,一般企業,很多院校擴展設備的時候中央美院有的我們也希望能夠買到,結果中央美院不用的然後我們還要買,因為我們畢竟還要佔有一些相應的資源。在這種尷尬背景中還得需要尋找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優勢,這兩年我做非遺進校園的工作,這裡沒有一般意義的“先進“,但是也有一些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優勢。在這種狀態下,在西部我也呼籲很多學校挖掘地方的特點。

舉一個例子,比如西安這個地方缺乏當代藝術的基因,但是我們還要搞當代藝術,這樣的話硬著頭皮要搞各種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最後搞的結局是滿天下罵大街,這種事件,或者是設計教育制度顯然是不接地氣的一種妄想。其實剛才聽王老師講美國的設計教育,各個院校各有特色,各有特色才互相生髮出來千姿百態,才能成為百花園,如果中國的教育制度或者是中國設計教育制度都一律長蘭花或者是都長向陽花也是一個很慘澹的事情,缺乏地方特色的教育或者是教育的特色,我們怎麼還會有什麼地方的話語權?更何況中國如果都是像西方或者是國際化的潮流上去靠,我們還有什麼文化自信?我們應該把自身的信心和願望樹立起來,一個是靠我們的文化自覺性和積澱渾厚的文化傳統,一個是靠當地文化的特色。

嘉賓合影

把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藝術化、表演化開始的。

而在後現代之後,我認為可能是大煙囪工業被田園式的、牧歌式的景觀替代,規模化、標準化、一體化的生產方式可能會被社會結構——包括社會結構可能會被扁平式、分散式、小規模化、網路化的社會結構所替代,而且從設計上來講,可能今後會越來越小批量多品種,而且私人定制化出現,隨著互聯網、機器人、智慧生產的出現,很可能今後手工又會回到我們生活裡邊,成為重要的生產方式之一,它結合3D列印、結合電腦設計、並不是純手工,這個我在不同的點裡邊已經看到這樣的趨勢了,在景德鎮有3D列印介入陶瓷,在莆田有電腦介入傢俱設計、傢俱製作等等,所以我認為我們中國能不能在這個時代率先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是很重要的。任何一個復古最終不會回到過去,任何一個復古最終帶來的就是創新,就像歐洲的文藝復興一樣。

3d列印介入陶瓷設計

設計滲透了歷史與生活

劉托:我個人的一個認知,我們今天談的“百年設計”是基於從現代設計這個角度來總結的歷史時段。如果從“設計”本身這兩個字進行解釋,或者是認識的話,我有這麼三個判斷:

一是我覺得設計應該從人類、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因為建築本身,它也是一個傳統手工藝,是一個最大的傳統手工藝。在人們新石器時代能夠運用打磨的石器進行工具的加工,某種程度上開始了設計創作活動,這是縱向的一個判斷。

二是橫向的判斷,我們生活當中設計滲透到每一個生活的細節,每一個角落,廣義地說我們身邊你要是去觀察一時一刻離不開設計,也有說藝術創作是一個高端的藝術活動,但是設計是緊緊地貼近生活,也是促進生活、社會、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

再有,每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設計師,都參與設計,就建築而言,過去我們造建築都是東家或者是房主直接參與,園林的建造沒有不是園主直接參與造園。另外生活當中我們有意無意都在參與設計,這是我對設計的基本判斷。

從設計的角度而言,比如說建築過去不叫建築叫“營造”。營造的“營”字就是設計,在近些年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時候,探討營造技藝的基本概念、含義的時候,我有一種觀點,很多專家認為是側重於建築的營造技術,但實際上古人在描述營造的活動的時候已經把這種活動的含義揭示了,營造的“營”就是設計、規劃、構思,所謂經營。從這個方面可以說設計無時不在,淵遠流長。

中國園林建造往往由園主的參與

設計教育應該注重多元化

王受之:講到設計教育,我講講我在美國所經歷的,我見過很多學校,從東岸到西岸,我稍微講一下中國和美國設計教育幾個大的差距,給大家提供參考。

我們學校很多,除了中央美院以外,大部分是同質性。我講講美國的區別,美國藝術類型的學校獨立的有64所。美國教育部不管高等教育,所以高等藝術教育的管理機構有一個叫做全國藝術與設計學院委員會,其實是一個校際聯盟的互審機制,每個學校派一個人到別的學校去審,這是互審機制。

不一樣,藝術教育才能夠有創造力,搞的完全一樣,大家都是標準性的,所以我們說如果我們要變成一個很好的藝術教育體系,第一個是學生有充分的創造空間;第二個是真正學校要有自己的宗旨和不太一樣,有差異,我們現在離這一步很遠很遠,當然我們有最大的教育體系,但是在多元化方面不夠,多元化不夠恰恰做不好創意,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問題。如果有一天在北京,有幾個MIT、庫柏設計學院就開在中央美術學院旁邊,那就熱鬧了,反而中央美院會出更加優秀的天才,不是搞垮,是競爭之下出天才。千萬不要想一競爭就完了,競爭才能出好東西。

趙農:一個地方院校如果沒有優勢資源、先進的教育資源或者是什麼,應該要做什麼或者應該怎麼去認識自己的文化的特色和優勢,每一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不同特點,但是我們現在的設計教育幾乎都是向上看,一般企業,很多院校擴展設備的時候中央美院有的我們也希望能夠買到,結果中央美院不用的然後我們還要買,因為我們畢竟還要佔有一些相應的資源。在這種尷尬背景中還得需要尋找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優勢,這兩年我做非遺進校園的工作,這裡沒有一般意義的“先進“,但是也有一些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優勢。在這種狀態下,在西部我也呼籲很多學校挖掘地方的特點。

舉一個例子,比如西安這個地方缺乏當代藝術的基因,但是我們還要搞當代藝術,這樣的話硬著頭皮要搞各種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最後搞的結局是滿天下罵大街,這種事件,或者是設計教育制度顯然是不接地氣的一種妄想。其實剛才聽王老師講美國的設計教育,各個院校各有特色,各有特色才互相生髮出來千姿百態,才能成為百花園,如果中國的教育制度或者是中國設計教育制度都一律長蘭花或者是都長向陽花也是一個很慘澹的事情,缺乏地方特色的教育或者是教育的特色,我們怎麼還會有什麼地方的話語權?更何況中國如果都是像西方或者是國際化的潮流上去靠,我們還有什麼文化自信?我們應該把自身的信心和願望樹立起來,一個是靠我們的文化自覺性和積澱渾厚的文化傳統,一個是靠當地文化的特色。

嘉賓合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