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共用單車“騎牆派”永安行暫時贏了 或註定難成巨頭?

斑馬消費 徐霽

一直有人調侃, 共用單車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顏色快不夠用了。 但在這色彩大戰中, 獨有一家不隨大流——永安行,

找不到一種更好的顏色, 他們就用兩種顏色。

藍黃撞色款共用單車, 似乎也代表了永安行在共用單車浪潮中的“騎牆“姿態:永安行本來是做公共自行車系統的, 眼看共用單車成為行業最大熱點, 生怕錯過了這一趨勢, 於是推出藍黃小車。

不過, 在共用單車激戰正酣的時候, 永安行時隔21個月後再次遞交IPO招股書, 並在短短半個月時間火速過會, 讓“同行”和看客們驚掉了下巴。

共用單車在永安行的主營業務中只占0.12%, 所以稱永安行為“共用單車第一股”並不合適, 但永安行相對優秀的財務表現還是讓摩拜和ofo們擦汗。 大家都在河裡趟水呢, 他們還沒上岸, 你居然已經穿好了水晶鞋?

單車出行領域三個層次的業務參與者, 最底層的無疑是單車製造商上海鳳凰(600679.SH)、深中華A(000017.SZ)等,

去年以來廣受追捧, 連世界工廠富士康都參與進來, 他們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最頂層的共用單車運營方摩拜、ofo高處不勝寒, 不知道啥時候才能探索出成熟的商業模式;中間層公共自行車系統運營商永安行、中路股份(600818.SH)、金通科技(834069.OC), 政府購買服務, 短期內應該是最容易實現商業價值的。

但對於永安行來說, 市場走向的不確定性, 以及盈利能力的下滑等諸多問題, 困擾依然存在。

摩拜、ofo燒錢推永安行上市?

表面上看起來, 永安行可能是這波共用單車浪潮暫時的最大贏家。

2015年6月, 主營業務為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永安行第一次披露IPO招股書, 不過未能如願上市。 2016年以來, 摩拜、ofo等共用單車在資本的助推下攻城掠地, 共用單車概念深入人心, 永安行投入5萬輛“撞色車”後, 搖身一變成為“共用單車第一股”, 蹭上了資本快車。

如果沒有摩拜、ofo等, 永安行此番IPO能這麼順利嗎?很難說這其中沒有關係。

目前市場上通行的公共自行車主要分為兩種模式,

一種是政府主導的有樁公共自行車, 這在北京、杭州、武漢等各大城市都有, 另一種是社會資本支持的無樁公共自行車, 就是街面上到處都是的小橙(mobike)、小黃(ofo)、小白(hellobike)等, 隨騎隨走隨停。

永安行成立於2010年, 主營業務就是給有樁公共自行車做系統配套, 7年來,

佔據了中國這個細分市場的半壁江山。

截止到2016年, 全國有400個城市配備了公共自行車系統, 永安行覆蓋了210個。 永安行累計建設了3.2萬個公共自行車站點, 平臺註冊會員750萬, 2016年在全國提供了7.5億次騎行服務。

因為主要是政府購買服務, 所以這個細分市場的盈利能力還可以, 而且比較穩定。 2016年, 永安行營業收入7.74億元, 淨利潤1.17億元, 較2015年均增長25%左右。

“騎牆派”掌握主動權?

永安行也在IPO招股書裡面說了, 政府採購合同都是5年一簽, 而且續簽的比率較高, 接下來的幾年, 公司的業績會穩步增長。

當然了, 這兩年共用單車大戰愈戰愈烈, 永安行也感受到了對岸戰場飄過來的血腥味, 不想坐以待斃, 故而主動出擊。

共用單車的出現,帶著出行行業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焦慮,和對公共自行車系統的不滿,所以無論是平臺還是投資方都是帶著“改變世界”的姿態鉚著勁幹。

雖然目前永安行藍黃小車的投放量不大,但是系統、團隊、政府資源的積累在那,不管將來是共用單車完全顛覆公共自行車,公共自行車“收編”共用單車,還是分割大城市和小城市兩個戰場分庭抗禮,永安行都會有存活的空間。不過,就其“騎牆”的姿態,也註定了它難以成為行業的巨頭。

上市對永安行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已不可能像摩拜、ofo那樣無止境地燒錢,本來就慢了一拍,綁起雙腿來追趕,難度可想而知。

共用單車到底如何盈利?

靠著濰坊、南京、徐州、昆山這些城市的大單子,永安行的日子過的比較舒坦,但這其中的政策不確定性陰影,卻一直籠罩永安行的上市全過程。

一直讓政府為公共自行車買單,不是長久之計。各個城市對共用單車大開綠燈就代表了這種態度,畢竟,用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居民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才是最主流的方案。

永安行這幾年業績不錯,不過盈利能力卻在逐步下降,2014年-2016年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39.85%、24.21%、23.86%,逐年下降。

永安信也急需通過市場化手段來擴大盈利空間,比如在750萬註冊會員基礎上開展各類增值服務,如嵌入廣告、移動支付、社交等。不過這效果到底如何,看看模式如出一轍但使用者基數更大的滴滴商城就知道了。

在公共自行車2008年傳入中國之前,歐美等過國就進行了多年的探索,並探索出了可行的商業化運行模式,巴黎、華盛頓、哥本哈根的公共自行車都是由附帶的廣告來支撐運營,到底哪種模式才能符合我們的國情,誰知道呢。

反正,最早在國內炒作共用概念,用大把的鈔票砸出來的滴滴出行,到現在還沒找到盈利模式。

共用單車的出現,帶著出行行業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焦慮,和對公共自行車系統的不滿,所以無論是平臺還是投資方都是帶著“改變世界”的姿態鉚著勁幹。

雖然目前永安行藍黃小車的投放量不大,但是系統、團隊、政府資源的積累在那,不管將來是共用單車完全顛覆公共自行車,公共自行車“收編”共用單車,還是分割大城市和小城市兩個戰場分庭抗禮,永安行都會有存活的空間。不過,就其“騎牆”的姿態,也註定了它難以成為行業的巨頭。

上市對永安行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已不可能像摩拜、ofo那樣無止境地燒錢,本來就慢了一拍,綁起雙腿來追趕,難度可想而知。

共用單車到底如何盈利?

靠著濰坊、南京、徐州、昆山這些城市的大單子,永安行的日子過的比較舒坦,但這其中的政策不確定性陰影,卻一直籠罩永安行的上市全過程。

一直讓政府為公共自行車買單,不是長久之計。各個城市對共用單車大開綠燈就代表了這種態度,畢竟,用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居民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才是最主流的方案。

永安行這幾年業績不錯,不過盈利能力卻在逐步下降,2014年-2016年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39.85%、24.21%、23.86%,逐年下降。

永安信也急需通過市場化手段來擴大盈利空間,比如在750萬註冊會員基礎上開展各類增值服務,如嵌入廣告、移動支付、社交等。不過這效果到底如何,看看模式如出一轍但使用者基數更大的滴滴商城就知道了。

在公共自行車2008年傳入中國之前,歐美等過國就進行了多年的探索,並探索出了可行的商業化運行模式,巴黎、華盛頓、哥本哈根的公共自行車都是由附帶的廣告來支撐運營,到底哪種模式才能符合我們的國情,誰知道呢。

反正,最早在國內炒作共用概念,用大把的鈔票砸出來的滴滴出行,到現在還沒找到盈利模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