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家年茶飯之黃米饃饃

活在平日的一湯一菜早已不亞於年茶飯, 從臘月二十三起, 你花半天的功夫就能在年貨堆山主街, 超市或社區市場置辦齊, 雞鴨魚牛等各類熟食;對聯, 燈籠, 窗花等增添喜慶的裝飾物件;以及各類疏菜, 水果, 飲料, 酒水和寵膩孩子們的零嘴兒;再花半天功夫就能理個發, 造個型, 挑買幾件稱心中意的年服, 讓你個人形象煥然一新的高效時代。 若當地市容和政府也能提前在中心街市搭好彩門, 掛好燈籠, 裝好彩燈, 橫山---陝北小縣城陡然間就能讓你臭到一股濃一鬱的年味兒!

然而, 你若是住橫山城較偏一點兒的山區鄉鎮小村,

情況則不盡相同!山區小村的年準備早一些, 辛苦一些, 來的卻慢一些, 但它更難忘一些!

農曆十一月份前後, 山裡大嬸兒姑嫂們會在忙碌的秋收, 割穀子, 撥黑豆, 刨洋芋, 搬玉米, 打場, 待糧食入倉後, 農人們要休整上幾日, 順帶清理前陣子因忙碌而忽略的庭院, 廁所衛生, 清洗那些貼士帶葉的被子, 褥子, 床單子, 還有那汗滲滲, 臭洪洪的衣物。 當然還有, 那白布帽或頭巾下的一揪揪兒因多日不梳洗或粘連, 或卷翹的的枯發也需清洗清洗, 修剪修剪。 如此一番大清掃後, 農人田地裡的活兒就像他們頭上的洗掉的黃塵和汗漬, 梳剪掉的枯葉和粘發, 已減少了八成半!

接下來的日子, 相對要輕閒許多!飼雞,

喂狗, 養豬, 放羊! 男人們在山裡放羊的時候, 若能遇見個熟人, 便拉一拉收成, 沒人的時候, 就把羊趕在一條長條澗地, 讓其自由的走, 自由的吃。 而自己則找個一向陽柴垛或玉米杆堆躲下送個放心覺!讓乏因的身子在如雷的翰聲中慢慢的休整。

女人們也會閒談收成, 這年的春種, 夏耘, 秋收, 冬儲。 但更多的時候, 她們開始已經思量如何準備當年的年茶飯了!男人們快累壞了, 孩子們快放假, 放學了!也該準備些像樣年茶飯犒勞大家了。 在鄉村, 做黃米饃是年茶飯的第一曲!

我小時候, 農曆冬至前後, 每家石碾子都不會空著, 早飯後九十點主婦給牲口(毛驢)套好絞轡, 用圍裙朦驢眼上, 利索的將石碾盤和碾軲轆的塵土用笤帚掃盡後,

便將一大篩的事先按比例調配好, 浸泡了半天又一夜黃米倒上, 拿根母手指粗的木棍在驢後屁輕敲三兩下, 上順口喊上兩丶駕, 啾啾, 那毛驢便自覺地, 盡職盡責的走起來。 碾中心柱, 碾夾板與碾軲轆與碾盤四位一體摩擦撞擊, 隨著毛驢的步代發出, 吱一吱一呀一呀的響聲, 那聲音或高, 或低, 或低沉, 式激昂, 讓推碾拉磨變這單調, 乏味的體力活兒, 有了一曲特殊的背景樂!

這吱一吱一呀一呀的碾磨聲伴著主婦們熬過了中午, 接近了黃昏, 流了一頭的汗, 粘了一臉的米麵灰, 篩的兩笸籮白中泛黃的米麵兒, 最後, 人困馬乏, 碾盤上只剩了一小嘬點兒米滓, 方才肯給自已和乏困的呼哧一呼哧一喘粗氣的驢兒放個假!

解下龍套的驢兒主人拉其飯水, 歸糟兒, 順帶倒上一筐乾草。 又累又餓的驢兒狼吞虎嚥地吃上幾口的草料便癱臥, 閉目, 迎接一晚好眠!

然而, 迎接主婦們的卻還是兩項任務:給家人準備晚飯, 還有就是做黃米饃的又一個環節一一炒麵, 和麵, 發酵。

為了確保黃米饃, 那金黃的成色, 主婦一般會將米麵兒的三分之一, 放在柴火鍋裡慢火焙炒。 火候宜小不宜大, 火大米麵易焦, 則成色暗黃, 不夠亮透。 相反, 火候太小, 焙炒米面比例小, 則色澤乏白, 無光。 若不親自做上三五年的年茶飯, 這個亮透的黃色是出不起來的!這是個經驗活兒, 只可意會, 難以言傳!

炒好了面兒, 主婦們便尋來兩個直徑半米, 四十釐米高的大瓷盆(當地人叫老盆),

一個用來和麵, 一個用來發酵。 和麵時主婦們掂量米酵和米麵的多少, 分三四次和好, 入盆, 按平整, 移至坑頭較暖的地兒, 蓋蓋兒, 再找一塊兒乾淨的面袋布蒙在面, 其一, 擔心發酵漲麵湯外溢染髒被子, 其二, 也擔心被毯不乾淨, 影響到那一老盆黃米發麵。 最後取一塊不新不舊的被或褥或毯, 就像寒冬帶小孩出門一樣, 將大盆圍得嚴嚴實實, 透不透風。

大家心裡都明白:要做好甜酸適口的黃米饃, 發酵的時長很關鍵。 短了上不了味兒, 長了則太酸, 味兒太沖。 如果發麵的時間長太短, 面沒發到, 有經驗的主婦們也偶爾會借用農家香醋, 給它調出點兒酸味兒來。 太酸, 則用市場上買的糖精增點甜感, 但這都是亡羊補牢的措施。 這與發酵適時出來的純正的,自然的酸甜的口感是沒法兒比的!

小時候,我常問外婆怎判斷那面兒發沒發好,外婆笑著說:這個簡單,用手指在盆裡按幾下,順帶撚上一小點兒放嘴裡嘗嘗就知道了! 我說:真的?就這簡單?能管用?外婆說:你不信,咱倆代個輸贏,如果不是去年那一成色,那個香甜,我給你買兩套糖果餡!如果是那個味兒,你替我趕上毛驢到溝裡馱上二十垛水! 我不信外婆單靠手指頭和舌頭就斷定那清甜,酸爽的口感,就應了外婆的提議打了賭。結果我願賭服輸,履行諾言替外婆馱了20次水,而外婆也加獎了我的說一不二,讓外爺到鎮買了兩袋糖果餡,一袋歸我們家姐妹,一袋歸大表哥他們。 打那以後,我再也沒懷疑過外婆的彈指神功,和她那舌尖上的功夫!

三五年後,我的母親也從外婆那裡得道了要令,手指按一按,嘴上嘗一嘗,便能把握好那份酸甜的香味兒. 打那以後,母親句成了做黃米模的好手。爺爺也經常不分場合地拿媽媽的手藝和其他的嬸娘比,惹得他們個個惱羞成怒,紅著臉離開。。。

做黃米饃饃的最後一道關鍵工序,便是煮包陷兒。我們這一片黃米模有兩種。加餡兒的(姜豆沙,紅豆沙加焯熟瓜絲,另一種不加。

蒸加餡兒黃米饃時,老品種大南瓜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角兒。它甜,微粘,將其擦成絲兒,用熱水淖過後絲絲相對獨立,不像日本瓜,淖過後就成一坨爪泥,型兒差,口感也差一些。奶奶愛吃瓜,也種的好俊瓜,我家年年的做餡兒的南瓜都奶奶供著。

每每家裡快要蒸黃米饃時,便在路上喊我回她屋,說話。 她常說一句話就是,沒這個鐺,攤不成這個簧兒!把這兩顆瓜給你娘拿過去,做餡兒。路上小心點,千萬別摔爛,我這兩顆最好,打爛就麻煩了。 就這個幾句話,奶奶年年說,到最後,我抱起南瓜,不等奶奶嘮叨,就告訴說我會慢慢走,保准不摔爛,說著撒腿就跑了!

之前的幾次我確定沒摔倒過,南瓜也安然無恙。但有一次很不巧,我抱著南瓜往家走,快要到坡頂羅大叔家附近時,前面突然冒出來他家那條臭名昭著的大黑狗!起先,我站著沒敢不動,它也不動,我剛要彎腰放下南瓜就近取一塊土圪塔以防身!那傢伙,牙一呲,嘴一裂,怒目豎耳,汪的一聲向我撲過來,我嚇得扔下南瓜,撒腿就順坡往下跑,可是我那兒是它的對手,我嚎叫著沒跑幾步,腿就被狗瓜拌倒,緊接著左屁股蛋就感到一股像熱辣水滾燙腳般感覺疼痛!緊接是右屁股蛋,好再,羅叔聽見慘叫及時回來用棒打走了那條惡狗,不然,我真不知它還會在那裡對我*狠下毒嘴*。。。

羅大叔用好話哄我一陣,又叫大嫂從抽屜裡拿來兩塊兒*糖餅*,送到手裡說,把這糖餅吃了,被狗咬了,吃了狗主家的東西傷口好的快 些。那時我小孩家家的,只知道那是像羅叔這樣在糧站上班的人家才能給孩子存買的好東西,那裡曉得它能不能治病,幾次假意推說不吃,可大叔明知理虧,執意堅持,後來我也經不住那餅甜絲絲的香味,吧涼快餅接過來吃了。後來,我問母親,被狗咬了,吃了狗主家的東西傷口好的快 些?母親笑著說,他是哄你開心唻!

直到後來,羅叔要背著送我回家,我才記起我本想放在路邊的大南瓜,我說你先幫我找一下南瓜,可羅叔找了一圈兒後說沒見南瓜,一準兒是滾到溝裡,摔個粉碎了。

正如奶奶說的,沒有這鐺兒,就攤不成這黃兒,那年,我家沒有包瓜豆餡的黃米饃。那年的黃米饃吃得最不得勁兒! 每每看見純米麵黃米饃,就想吃帶餡的,想起瓜,就想起那黑狗和屁股蛋的兩處硬疤...

上屜蒸黃米饃饃,倒沒啥太多的講究。和蒸饃一樣火候要大火。猛火蒸半小時便可掀蓋兒,出鍋。剛出鍋的黃米饃饃要給家裡的老人,男人和饞嘴的孩子們先常嘗,最後女人們慢慢的品嘗幾筷子看要不要做適當的矯正。就這樣一屜接著一屜,直到蒸完為止。那些愛好和講究點的主婦會把剛出鍋的饃饃放在為年關事先衲好的高粱鍋蓋兒或較大的案板上,也有放在簸箕,笸籮,敞口篩裡的,那日,傢伙所有大型的盛物器皿都被佔用。待其冷卻,定型後,再一篩,一篩的碼放在院落或糧倉的某條乾淨的大瓷壇或瓷汶裡。隨吃隨取,這是年前後早飯的一部分,也是山裡的孩子們,玩累了,餓了,回家後的零食。掀開蓋兒他們取出一個或兩個。尋菜刀,案板,切成一釐米後薄片,你拿三片,我拿五片,吃的香甜,吃的幸福。。。

做黃米饃饃:碾米,發酵,煮餡兒,上籠屜,環環相隨!為了這口年味兒,為了這個風俗,為了子女的期盼,為了離家遠道的親人的思念,也為了一個圓滿的年。農村的主婦們,年年歲歲,不辭辛勞的張羅著。

儘管,如今物產豐富,商鋪林立。只要手裡只要攥著把兒鈔票,想吃點啥實非難事兒,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遊的,甚至禁食的名單裡名貴稀缺物件,酒店的辦事人員,真可謂神通廣大,沖著你的人民幣。都能如數給你弄來。整著花樣迎合你的胃口,哄你開心。可當吃膩了這濃汁兒大料,厭倦了觥籌交錯的應酬,想起兒時媽媽做的純正的黃米饃饃 ,米酒。這些傢伙會歉意的笑一笑,這個真沒有,這是農村人的家常飯。

想起兒時的家常飯,可娘已不再,許多人便抑制不住淚流兩行。若娘安在,又有不少人,會撥通電話說娘!我是三兒,你給我滾點兒葷酒(米酒),調點綠豆芽兒菜,烀上兩個黃米饃饃,我一陣兒回來呀,接著一腳踩下油門,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農村?家?是的!這樣的吃食 ,我們這裡的農人在年前後不知吃了幾代幾輩兒,吃成了習慣,吃出了不舍與懷念。

作者: 喬慧(橫山波羅中學教師)

這與發酵適時出來的純正的,自然的酸甜的口感是沒法兒比的!

小時候,我常問外婆怎判斷那面兒發沒發好,外婆笑著說:這個簡單,用手指在盆裡按幾下,順帶撚上一小點兒放嘴裡嘗嘗就知道了! 我說:真的?就這簡單?能管用?外婆說:你不信,咱倆代個輸贏,如果不是去年那一成色,那個香甜,我給你買兩套糖果餡!如果是那個味兒,你替我趕上毛驢到溝裡馱上二十垛水! 我不信外婆單靠手指頭和舌頭就斷定那清甜,酸爽的口感,就應了外婆的提議打了賭。結果我願賭服輸,履行諾言替外婆馱了20次水,而外婆也加獎了我的說一不二,讓外爺到鎮買了兩袋糖果餡,一袋歸我們家姐妹,一袋歸大表哥他們。 打那以後,我再也沒懷疑過外婆的彈指神功,和她那舌尖上的功夫!

三五年後,我的母親也從外婆那裡得道了要令,手指按一按,嘴上嘗一嘗,便能把握好那份酸甜的香味兒. 打那以後,母親句成了做黃米模的好手。爺爺也經常不分場合地拿媽媽的手藝和其他的嬸娘比,惹得他們個個惱羞成怒,紅著臉離開。。。

做黃米饃饃的最後一道關鍵工序,便是煮包陷兒。我們這一片黃米模有兩種。加餡兒的(姜豆沙,紅豆沙加焯熟瓜絲,另一種不加。

蒸加餡兒黃米饃時,老品種大南瓜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角兒。它甜,微粘,將其擦成絲兒,用熱水淖過後絲絲相對獨立,不像日本瓜,淖過後就成一坨爪泥,型兒差,口感也差一些。奶奶愛吃瓜,也種的好俊瓜,我家年年的做餡兒的南瓜都奶奶供著。

每每家裡快要蒸黃米饃時,便在路上喊我回她屋,說話。 她常說一句話就是,沒這個鐺,攤不成這個簧兒!把這兩顆瓜給你娘拿過去,做餡兒。路上小心點,千萬別摔爛,我這兩顆最好,打爛就麻煩了。 就這個幾句話,奶奶年年說,到最後,我抱起南瓜,不等奶奶嘮叨,就告訴說我會慢慢走,保准不摔爛,說著撒腿就跑了!

之前的幾次我確定沒摔倒過,南瓜也安然無恙。但有一次很不巧,我抱著南瓜往家走,快要到坡頂羅大叔家附近時,前面突然冒出來他家那條臭名昭著的大黑狗!起先,我站著沒敢不動,它也不動,我剛要彎腰放下南瓜就近取一塊土圪塔以防身!那傢伙,牙一呲,嘴一裂,怒目豎耳,汪的一聲向我撲過來,我嚇得扔下南瓜,撒腿就順坡往下跑,可是我那兒是它的對手,我嚎叫著沒跑幾步,腿就被狗瓜拌倒,緊接著左屁股蛋就感到一股像熱辣水滾燙腳般感覺疼痛!緊接是右屁股蛋,好再,羅叔聽見慘叫及時回來用棒打走了那條惡狗,不然,我真不知它還會在那裡對我*狠下毒嘴*。。。

羅大叔用好話哄我一陣,又叫大嫂從抽屜裡拿來兩塊兒*糖餅*,送到手裡說,把這糖餅吃了,被狗咬了,吃了狗主家的東西傷口好的快 些。那時我小孩家家的,只知道那是像羅叔這樣在糧站上班的人家才能給孩子存買的好東西,那裡曉得它能不能治病,幾次假意推說不吃,可大叔明知理虧,執意堅持,後來我也經不住那餅甜絲絲的香味,吧涼快餅接過來吃了。後來,我問母親,被狗咬了,吃了狗主家的東西傷口好的快 些?母親笑著說,他是哄你開心唻!

直到後來,羅叔要背著送我回家,我才記起我本想放在路邊的大南瓜,我說你先幫我找一下南瓜,可羅叔找了一圈兒後說沒見南瓜,一準兒是滾到溝裡,摔個粉碎了。

正如奶奶說的,沒有這鐺兒,就攤不成這黃兒,那年,我家沒有包瓜豆餡的黃米饃。那年的黃米饃吃得最不得勁兒! 每每看見純米麵黃米饃,就想吃帶餡的,想起瓜,就想起那黑狗和屁股蛋的兩處硬疤...

上屜蒸黃米饃饃,倒沒啥太多的講究。和蒸饃一樣火候要大火。猛火蒸半小時便可掀蓋兒,出鍋。剛出鍋的黃米饃饃要給家裡的老人,男人和饞嘴的孩子們先常嘗,最後女人們慢慢的品嘗幾筷子看要不要做適當的矯正。就這樣一屜接著一屜,直到蒸完為止。那些愛好和講究點的主婦會把剛出鍋的饃饃放在為年關事先衲好的高粱鍋蓋兒或較大的案板上,也有放在簸箕,笸籮,敞口篩裡的,那日,傢伙所有大型的盛物器皿都被佔用。待其冷卻,定型後,再一篩,一篩的碼放在院落或糧倉的某條乾淨的大瓷壇或瓷汶裡。隨吃隨取,這是年前後早飯的一部分,也是山裡的孩子們,玩累了,餓了,回家後的零食。掀開蓋兒他們取出一個或兩個。尋菜刀,案板,切成一釐米後薄片,你拿三片,我拿五片,吃的香甜,吃的幸福。。。

做黃米饃饃:碾米,發酵,煮餡兒,上籠屜,環環相隨!為了這口年味兒,為了這個風俗,為了子女的期盼,為了離家遠道的親人的思念,也為了一個圓滿的年。農村的主婦們,年年歲歲,不辭辛勞的張羅著。

儘管,如今物產豐富,商鋪林立。只要手裡只要攥著把兒鈔票,想吃點啥實非難事兒,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遊的,甚至禁食的名單裡名貴稀缺物件,酒店的辦事人員,真可謂神通廣大,沖著你的人民幣。都能如數給你弄來。整著花樣迎合你的胃口,哄你開心。可當吃膩了這濃汁兒大料,厭倦了觥籌交錯的應酬,想起兒時媽媽做的純正的黃米饃饃 ,米酒。這些傢伙會歉意的笑一笑,這個真沒有,這是農村人的家常飯。

想起兒時的家常飯,可娘已不再,許多人便抑制不住淚流兩行。若娘安在,又有不少人,會撥通電話說娘!我是三兒,你給我滾點兒葷酒(米酒),調點綠豆芽兒菜,烀上兩個黃米饃饃,我一陣兒回來呀,接著一腳踩下油門,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農村?家?是的!這樣的吃食 ,我們這裡的農人在年前後不知吃了幾代幾輩兒,吃成了習慣,吃出了不舍與懷念。

作者: 喬慧(橫山波羅中學教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