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工程化”這件小事,我們瞭解得太少了

前陣子在和一位老牌科技媒體人交流時, 我們提到了最近的麒麟970和蘋果A11。 這位前輩非常憤慨的告訴我, 麒麟970的NPU是寒武紀做的, 海思只是把寒武紀的研發成果集成在晶片裡, 卻表現的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

關於這個問題, 我特地又去知乎上看了看。 發現同樣有不少網友在討論麒麟970和寒武紀的問題, 其中一個觀點是:麒麟970的NUP就是寒武紀1A, 華為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宣傳自己。 更有網友在貼吧長籲短歎, 形容寒武紀作為初創公司多麼不易。

恕我直言, 在這種問題上, 往往企業間是雙贏, 很多圍觀群眾卻盲目的陷入了代入感,

仿佛自己就是那個被大企業“欺負”了的創業者, 卻從未瞭解過技術的真相。

工程化向左, 華強北向右

要知道, 寒武紀授權給麒麟970的只是IP, 可以被理解為一大串代碼。 而寒武紀之前自己在論文中的模擬測試還是65nm, 後期提出了指令集。 從65nm+指令集到集成在10nm套片中量產應用, 這裡面晶片廠商的付出可見一斑, 並不是像線民們想像中的“貼牌”。

其實說到寒武紀, 也不是大家一廂情願以為的“初創公司”, 而是一個在學術背景濃厚的團隊。 2013年, 就讀於中科大少年班的陳天石、陳雲霽兄弟創作了一篇論文, 裡面設計了全球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架構DianNao, 而這篇論文在當年幾乎被智慧晶片廠商們引用了個遍。

知名的寒武紀1號則出身於中科院, 這樣的start up會不會受到大公司“欺壓”, 恐怕用鍵盤想想也能明白。

寒武紀推出過1A、1H等等多個系列的IP產品, 如今終於在麒麟970上實現了工程化並量產商用, 華為提升了產品技術水準, 寒武紀以此吸引更多B端合作, 難道不是個產學合作的絕好案例嗎?其實這些也只是多查查資料就能發現的事, 很難想像能引發爭論。

同樣的問題也會出現在其他技術領域, 像前幾天我們探討過一個關於超級電腦的話題, 就有人留言說, 中國超級電腦用的全是國外的元件, 計算速度純粹靠燒錢堆CPU堆出來的, 沒有一點自己的技術, 美日早就不在乎超算的排名了, 專門賣零件給愛放衛星的中國人。 或許在很多人心理,

反正CPU是可以網購到的, 拿到華強北就能把自己的電腦改裝成超級電腦吧。

其實有很多相似的論調, 這裡就不再展開討論了。 要我說, 這大概是因為線民們對於“工程化”這件事瞭解的太少了。

關於工程化這件小事

究竟什麼是工程化?廣義上來講, 工程化包括資訊情報、國際化採購能力、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應用能力、樣機的工程實現與測試等多項工作。 而在IT領域裡, 我們可以簡單把工程化能力理解為從學研成果變成商品/工具的能力。

在晶片這件事上, 其實不光是麒麟970, 早在幾年前中國企業開始擁有自主研發移動晶片的能力時, 就有人質疑中國廠商只是把ARM的東西集成起來而已。

我們平時說“晶片”, 其實更準確的稱呼是SoC——System of Chip,

晶片系統。 這個系統裡光是產品上就包括了CPU、GPU、匯流排、ISP、Audio、Video、Memory控制器、感測器處理單元……等等一系列複雜的原件。

也許在很多人眼中, 做晶片就像在中關村買組裝機一樣, 把各個零部件都插到主機板上就可以了。 估計晶片廠商們也在想, 做晶片要真能像組裝桌上型電腦那樣簡單就好了。

很可惜, 我們談論的是有上億個電晶體的晶片, 而不是桌上型電腦。 晶片廠商們首先要完成上述那些原件的集成工作, 在複雜的設計/原件發揮最大效用中尋找平衡。 而像所謂ARM提供CPU這件事, ARM並不是批量售賣給廠商原件, 而是授權給廠商架構和IP(智慧財產權)。 所以在CPU這件事上, 不是八核CPU就像搭樂高一樣在晶片上搭八個CPU, 而是要經過複雜的匯流排互聯、緩存分配等等,

才能實現晶片上有8核CPU, 而不會在使用時出現記憶體不足而花屏的情況。

以上只是第一步, 設計師們還要畫出一張非常複雜的晶片電路圖, 拿到工廠中對矽晶圓進行各種蝕刻、離子注入、化學和物理氣相沉積、電鍍處理, 接下來的封裝技術還有很多門道, 比如如何利用3D堆疊保持集成度、輕薄和高性能等等。

由於我們不是專業的積體電路產業觀察者, 在這裡就不再詳細論述。 總之工程化這件事就像造車一樣, 乍一看就好像是把外殼、座椅、燃油機、發動器等等東西都組裝起來而已。 但實際上調配所有零部件的生產、設計整個底盤的排布、無數次的主動翻車測試功能等等, 都是複雜的工程化流程。

汽車的真皮座椅可能不是汽車廠商自己養的牛,但這絕不是否定汽車廠商價值的理由。

至於超級電腦也是一樣,超級電腦的性能是靠CPU和GPU“堆”起來的,並不是說只要一股腦的把CPU和GPU塞到電腦外殼裡面就行,而是如何互聯,讓CPU們合理的發揮自己的功效,控制好能耗、散熱還要開發軟體生態。這其中的工藝,並不比光刻CPU要簡單。

說到底,IT產業行業細分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集成技術這件事並不可恥可笑,反而是另一種可貴的能力。並不是像一些人形容的那樣,好像批發幾個CPU,拿到華強北就能把自己的電腦改裝成超級電腦了。

別再跟國資和大企業過不去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忽略掉工程化這件事的價值呢?

主要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工程化這件事本身就離我們太遠。一個產業工程化的普遍性越高,說明這個產業發展的越成熟:產業鏈細分、分工細化、全球化的研發和生產這些高效的工作方式開始出現。而產業成熟也往往代表著寡頭化情況顯著。

在IT產業中,寡頭化出現代表著創業公司減少——沒人再去用聲勢浩大的發佈會講故事、沒人再去宣傳自己拿了多少融資。

這一代中國人自小的教育不比歐美的STEAM,而是重學術、輕手藝。我們往往會為工科和產能過剩畫上等號。強大的資本和技術門檻為這些產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普通人很難真正瞭解到其中技術和工藝的複雜程度,也就更難明白其中的價值。可正是因為中國的工程化能力,才讓我們有機會走到AI時代的第一梯隊,而不僅僅是靠學術研究能力。

另外一個原因,或許在於我們天生“叛逆心”。超級電腦、手機晶片等等技術門檻較高的產業,其背後往往是大企業和國資科研機構。當評判的對象是他們時,我們似乎更願意相信狗血的商業故事和陰謀論:比如科研經費都被教授們吃吃喝喝啦;搞超級電腦就是放衛星其實美日根本不care啦;XX企業的技術都是從創業公司買來的除了會賺用戶的錢啥技術都沒有……

產生這種“叛逆心”的原因太深刻,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在這種“慣性思維”出現時先按住自己奔向鍵盤的手,轉表達欲為好奇心,完成自己瞭解的義務,再去行使自己批判的權利。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汽車的真皮座椅可能不是汽車廠商自己養的牛,但這絕不是否定汽車廠商價值的理由。

至於超級電腦也是一樣,超級電腦的性能是靠CPU和GPU“堆”起來的,並不是說只要一股腦的把CPU和GPU塞到電腦外殼裡面就行,而是如何互聯,讓CPU們合理的發揮自己的功效,控制好能耗、散熱還要開發軟體生態。這其中的工藝,並不比光刻CPU要簡單。

說到底,IT產業行業細分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集成技術這件事並不可恥可笑,反而是另一種可貴的能力。並不是像一些人形容的那樣,好像批發幾個CPU,拿到華強北就能把自己的電腦改裝成超級電腦了。

別再跟國資和大企業過不去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忽略掉工程化這件事的價值呢?

主要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工程化這件事本身就離我們太遠。一個產業工程化的普遍性越高,說明這個產業發展的越成熟:產業鏈細分、分工細化、全球化的研發和生產這些高效的工作方式開始出現。而產業成熟也往往代表著寡頭化情況顯著。

在IT產業中,寡頭化出現代表著創業公司減少——沒人再去用聲勢浩大的發佈會講故事、沒人再去宣傳自己拿了多少融資。

這一代中國人自小的教育不比歐美的STEAM,而是重學術、輕手藝。我們往往會為工科和產能過剩畫上等號。強大的資本和技術門檻為這些產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普通人很難真正瞭解到其中技術和工藝的複雜程度,也就更難明白其中的價值。可正是因為中國的工程化能力,才讓我們有機會走到AI時代的第一梯隊,而不僅僅是靠學術研究能力。

另外一個原因,或許在於我們天生“叛逆心”。超級電腦、手機晶片等等技術門檻較高的產業,其背後往往是大企業和國資科研機構。當評判的對象是他們時,我們似乎更願意相信狗血的商業故事和陰謀論:比如科研經費都被教授們吃吃喝喝啦;搞超級電腦就是放衛星其實美日根本不care啦;XX企業的技術都是從創業公司買來的除了會賺用戶的錢啥技術都沒有……

產生這種“叛逆心”的原因太深刻,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在這種“慣性思維”出現時先按住自己奔向鍵盤的手,轉表達欲為好奇心,完成自己瞭解的義務,再去行使自己批判的權利。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