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烏江三年之變 江水日益清澈

多彩貴州網訊12月8日上午, “生態貴州 美麗烏江”2017年貴州環保行座談會在遵義市湄潭縣召開, 全面總結了過去4天時間, 環保行活動組深入烏江流域展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檢查的基本情況。 相較於往年, 烏江流域污染治理初見成效, 水質正逐漸改善, 31監測斷面中, 已有27個達標。

還烏江一汪清水

2015年, 環保行活動組一行來到烏江開展環保檢查, 發現烏江污染形勢嚴峻, 網箱養殖氾濫、工業廢水總磷超標、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亂排亂倒等問題嚴重威脅烏江水環境安全。

烏江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過去三年, 從省裡到地方, 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各司其責, 聚焦烏江污染, 找准病根, 靶向施策, 多措並舉, 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成績單, 烏江流域水質持續保持在“良”以上。

烏江甕安河段

劍指總磷污染

總磷污染是烏江的“頑疾”, 也是沿岸磷礦開採的歷史遺留問題, 一直得不到根治。 洋水河、甕安省、34號泉眼更是烏江總磷污染的重災區。

“環保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 在這場降磷攻堅戰中, 開磷集團首當其衝, 累計投入5億元建設每小時5000方規模的汙水處理設施來治理烏江34號泉眼, 同時對交椅山渣場、賈家堰渣場等磷礦渣堆積區域進行覆膜防滲隔離處理;在洋水河流域建設了治理應急工程和配套的汙水處理設施。 在甕安河段,

沿岸實現了“一礦一廠”, 並在礦山修建了沉降壩, 確保廢水的達標排放。

現如今, 34號泉眼出水從今年10月起已達到三類水質標準, 洋水河從“牛奶河”變身為“清水河”, 甕安河段總磷含量也大幅下降。

貴州開磷(集團)沙壩礦段汙水處理站

聚焦網箱養殖

烏江流域的網箱養殖, 由於缺乏科學合理的整體規劃, 養殖無序發展, 超出了烏江的承載能力, 造成烏江大壩以下水體富營養化。

致富不能以污染為代價, 今年以來, 烏江流域大力開展非法網箱養殖整治工作, 按照2‰的流域面積標準嚴格控制網箱規模, 拆除超出標準的無證網箱。 息烽縣投入5700萬元拆除非法網箱1500多畝;甕安縣按照“定性、定量、定位”的原則拆除了575.03畝;遵義市播州區聘請了資產評估事務所,

結合評估報告制定了實施方案, 拆除了753.2畝。

為了讓漁民上得了岸、穩得住、生活有著落, 各地因地制宜出臺了不同的補償措施, 引導漁民發展新產業, 走上新的就業崗位, 讓網箱拆除工作有序進行。

推進“兩汙”治理

“污水靠蒸發, 垃圾靠風刮”是曾經烏江沿岸污水、垃圾處理的真實寫照。 由於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置設施欠缺, 沿岸鄉鎮污水垃圾直排烏江, 江面佈滿白色垃圾, 江水黑臭, 讓人觸目驚心。

此次環保行活動組所到之處, 鄉鎮基本都有了配套的汙水處理廠。 湘江河沿岸14個鄉鎮皆建設了汙水處理廠;甕安縣建成19座汙水處理廠, 率先在黔南州實現鄉鎮全覆蓋。 遵義市播州區實施“治汙治水·潔淨家園”行動,

在82個行政村完成了農村環境整治工作, 建成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43座。 各地針對生活垃圾的處置也正在逐步完善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模式。 湄潭縣在“兩汙”治理方面更是先行一步, 探索生態治理模式, 建立了可處理垃圾回收積分模式和生態濕地汙水處理。

儘管烏江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和隱患。 部分斷面總磷污染依然存在反彈現象, 污水收集官網缺口較大、雨汙分流體系還不完善, 生態治理欠缺, 農村面源污染整治有待繼續加強, 烏江治理仍然任重而道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