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舟山今年梭子蟹產量比上年同期增長30%以上

“近年來, 東海漁場的日本對蝦、海蜇、梭子蟹等捕撈產量呈逐步增加趨勢, 多年未見的曼氏無針烏賊‘遊’上了百姓餐桌, 已近絕跡的大黃魚時有零星漁獲, 漁業增殖放流使舟山沿岸島礁海域漁業資源衰退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其中三疣梭子蟹產量增幅最為明顯, 截止到11月底, 浙閩漁船到舟山國際水產市場投售量達近31萬噸, 比上年同期增長30%以上, 這主要得益于延長伏季休漁期和增殖放流。 ”這是記者日前在漁區採訪時, 聽到的普遍反映。

舟山市是全國最大的海洋漁業捕撈、銷售、出口基地,

捕撈業也是舟山的傳統產業和民生產業,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 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 過度捕撈導致漁業資源衰退、生態環境惡化, 舟山漁場傳統四大經濟魚類中的大黃魚、小黃魚、墨魚瀕臨滅絕, 唯一倖存的帶魚資源也岌岌可危, “無魚”成為東海之殤。

為恢復漁場資源, 舟山市從1982年開始向大海進行漁業增殖放流。 當時, 中國對蝦人工養殖剛剛在沿海興起, 市漁業主管部門以人工培育的對蝦苗作為放流品種, 在普陀朱家尖附近海域放流1釐米左右的對蝦苗54萬尾, 8~10釐米大規格對蝦1100尾。 自此之後, 每年堅持增殖放流, 且品種不斷增多, 數量逐步增加。 1993年達到高峰, 在舟山市多處海域投放大規格對蝦苗11000萬尾。

1999年開始, 首次組織進行大黃魚增殖放流, 在過去大黃魚盛產地黃大洋投放5~6釐米大黃魚苗種6萬尾, 翌年繼續在該海域投放同規格大黃魚苗種32萬尾, 以及50克左右大黃魚苗種2000尾。 連續10多年放流, 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2012年8月11日, 普陀區桃花島漁民8艘漁船一水(半個月左右)捕獲大黃魚近10噸, 其中單船最高產量2噸多, 產值200余萬元, 創下舟山漁民一水單船最高產值的新紀錄。

增殖放流取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引起了上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4年, 農業部、省海洋與漁業局相繼設立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專項資金, 使舟山市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規模進一步擴大, 放流品種更加豐富、放流區域不斷拓展。 目前, 全市每年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專項資金投入在1000萬元左右。

今年7月初, 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副省長孫景淼、市委書記俞東來等和漁民、學生代表一起, 共同向普陀蓮花洋海域增殖放流大黃魚苗種1000萬尾。 據瞭解, 今年全市各地共增殖放流大黃魚、黑鯛、黃姑魚、海蜇、日本對蝦、梭子蟹各類水生生物苗種8億餘尾。

為保證增殖放流的科學性和提高實際效果, 市海洋與漁業局專門成立了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領導小組, 從組織上和技術上保障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工作的順利實施。 每年年初, 增殖放流領導小組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 根據舟山海域的資源特點和增殖放流的效果評估, 明確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總資金安排, 增殖放流種苗的種類、規格、種苗費、放流海域地點、放流時間,

擬中標單位數量、招標範圍等, 確保增殖放流工作的科學性和計劃性。

每年放流前一星期, 技術人員深入現場, 對放流苗種進行病毒、藥殘等檢疫檢測。 同時嚴把苗種計數關, 對每個放流品種實施現場抽樣計數和規格測定, 並與漁民一起隨船到放流海域實施現場監督。

為讓後代食有魚, 舟山市把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與海洋牧場建設、人工魚礁建設、休閒漁業發展專案等緊密結合起來, 全市目前已建成人工魚礁礁體達50萬空立方米。 同時還設立了增殖放流保護區, 組織漁民群眾自治管理, 專管與群管相結合, 使增殖放流效果得到不斷提高。

為使地方海洋漁業資源包括各種增殖放流資源得到法律保護,

今年3月1日, 全國第一部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的地方法規《舟山市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正式實施, 舟山市在依法保護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為加快實現海洋生態恢復, 建設美麗海洋打下了扎實基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