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維生素行業深度報告:行業漲價週期或將延長

維生素也稱作維他命(Vitamin), 其主要功能是與酶類一起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 使機體機能得到有效調節, 是人和動物體內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維生素是個龐大的家族, 目前所知的維生素有幾十種, 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其中脂溶性維生素包括VA、VD、VE、VK 等, 水溶性維生素包括 B 族維生素中的 B1、B2、B5、B6、B12 以及VC、VH、VB3、葉酸、泛酸、膽鹼等。

在維生素行業中, 維生素A、E、C等屬於需求量大的大品種, 全球年需求量都是萬噸級別, 生物素和葉酸的年需求量分別在百噸級別和千噸級別, 屬於維生素細分行業中的小行業。

維生素應用廣泛,

全球需求量穩中有升

維生素在人體和動物體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應用集中在食品飲料, 醫藥化妝品, 飼料添加劑三個方面。

目前除了維生素B12、B1、維生素C等少數品種以外, 其他大部分維生素品種在飼料中的應用比例在65%以上。

可以說, 大部分維生素的市場需求主要取決於飼料添加劑行業的發展狀況, 因此, 我們可主要通過全球飼料市場來看維生素的需求變動。

根據美國動物健康和營養公司奧特奇(Alltech)統計, 2016年全球飼料產量為10.32億噸, 首次突破10億噸大關, 2012-2016年複合增長率為1.98%, 增速較小。

2016年全球前十飼料生產國的飼料產量大概占全球飼料總產量的2/3, 其中, 我國飼料產量為1.87億噸, 占全球飼料總產量的18.14%。

2016年, 全球維生素總產量約40萬噸,

占全球飼料產量的萬分之四左右, 在飼料中占比非常小。

近年來, 飼料產業需求量較為穩定, 整體呈現緩慢上漲的趨勢, 預計未來5-10年的年增長率將會維持在1%-3%左右。 總體來說, 維生素的下游需求變化呈現出相對穩定的態勢。

多數品種供應格局呈寡頭壟斷, 上游定價權較強

國際維生素產業經過多年的分化、改組、並購, 已經形成了集中度很高的全球市場競爭格局, 基本形成國外的帝斯曼、巴斯夫和中國企業三足鼎立的競爭態勢。

伴隨著維生素產業向我國轉移的逐步完成,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維生素生產中心。 目前我國是能生產全部維生素種類的少數國家之一, 已在多個維生素細分市場取得了國際競爭優勢。

維生素行業作為重污染行業, 在技術、資金方面均具有一定門檻, 目前各單項維生素品種集中度較高, 基本情況是3~5 家企業單項維生素品種佔據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 維生素產業基本形成了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

另外,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 維生素的市場需求主要來自於其下游的飼料、食品、醫藥等行業, 這些行業主要受人們的最終消費需求影響, 週期性較弱, 長期保持著平穩增長趨勢。

因此, 從短期來看, 維生素的價格波動更多來自於供應格局的短期變動, 維生素生產企業的定價權較強;

而從長期來看, 目前維生素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高, 競爭格局相對穩定, 產能增長趨緩, 維生素供應能力總體保持穩定,

全球維生素市場基本處於供求平衡狀態。

維生素單品種分析:寡頭壟斷下的價格變動趨勢分析

維生素A:弱供應格局下的漲價邏輯

維生素 A(下稱VA)屬於資金和技術高度密集的品種, 工藝複雜, 投資規模較大, 進入門檻較高。

合成VA 的主要原材料為β-紫羅蘭酮, 其存在於紫羅蘭等多種植物中。 β-紫羅蘭酮在工業大規模生產中是由檸檬醛為起始原料合成, 目前全球檸檬醛產能主要集中在巴斯夫, 其中約 60%-70%以上的檸檬醛供應量來自巴斯夫。

VA 工藝複雜生產壁壘高, 生產工藝主要有Roche 路線和BASF路線兩種, 兩者均以β-紫羅蘭酮為起始原料進行多步反應才能得到, 技術門檻較高, 需要具備成熟的生產工藝, 規模化效應明顯。

下載本文完整報告,

請在PC端訪問樂晴智庫網站 www.767stock.com

VA市場格局較為穩定, 全球僅帝斯曼、巴斯夫(BASF)、新和成、安迪蘇、金達威、浙江醫藥這6 家生產企業, 寡頭壟斷格局下行業議價能力極強, 全球產能約50,000噸。

目前, 除了巴斯夫2015年1月發佈VA擴產計畫, 稱計畫在德國路德維希港一體化工廠投建一個世界級的VA工廠, 新的工廠會增加巴斯夫VA生產能力, 計畫於2020年投產。 未來數年內行業基本沒有其他的新建產能。

維生素E:原材料供應收縮, 帶來價格觸底反彈

維生素E(下稱VE)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 抗氧化能力較強, 可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和生育能力。

VE的合成工藝步驟多、門檻高, 特別是所需要的原料中間體經常受到制約。 VE的合成主要分為兩部分:主環(三甲基氫醌)和側鏈(異植物醇)。

技術瓶頸和原材料來源導致VE行業形成了大集團格局,呈現了典型的寡頭壟斷。VE價格的每次波動,也都是原料供應和技術改進所導致。

主環(三甲基氫醌)的合成,傳統工藝都是用間甲酚合成的,而這個中間體(包括下一步產品:三甲酚)到目前仍然在大量進口。國內新老企業,也一直都在嘗試改變或突破這一制約,比如新和成改用“異佛爾酮”路線,對三甲酚的進口依賴逐漸減少。

側鏈(異植物醇)的合成,有好幾條生產路線,其中以丙酮與乙炔(芳樟醇路線)工藝是較為經典的。

全球有多條芳樟醇的生產路線,其中巴斯夫的芳樟醇是用檸檬醛生產的,新和成是用丙酮生產的。

2015年,能特公司再次另闢蹊徑,採用進口“法尼烯”來合成異植物醇;據該公司報導,採用法尼烯工藝可“通過一次大循環連接上C5,而得到異植物醇”,而傳統工藝則是“通過三次大循環,每次接一個C5”,由此可見新工藝在成本上的優勢。

“法尼烯”是能特公司與美國Amyris公司簽署的法尼烯產品在維生素E領域的獨家使用權,即供應方承諾在全球範圍內除能特公司外,不直接或間接銷售給其他任何維生素E及維生素E中間體的生產企業,並從數量上保證滿足能特科技對於法尼烯採購量的需求。

Amyris則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以發酵法生產法尼烯的公司,擁有該產品的專利。

2017年11月中旬,帝斯曼發佈公告稱將收購Amyris巴西工廠,報告稱帝斯曼將會繼續執行同Amyris或其他相關方的合同協議,也就是說能特與Amyris公司簽署的法尼烯獨家供應合同將會繼續執行,但2020年12月30日合同有效期結束後,合約能否繼續還有待觀察,這也為VE市場未來格局變動埋下了導火索。

VE價格從2007 年至今經歷了一輪大起大落。

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由於幾家主要供應商退出市場,導致VE 價格從70元/kg大幅上漲至270元/kg。此後,隨著新和成、浙江醫藥等國內廠商供應能力的增加,VE價格震盪向下。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VE價格基本穩定在100元/kg,全行業處於盈利較好的時期,毛利率較高。

較高的盈利水準吸引了更多資本進入VE市場,西南合成、北沙製藥等公司擴建或新建了VE產能。隨著供應增加VE價格大幅回落。

維生素C:環保將帶來價格進一步上漲

維生素C(下稱V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下游市場主要為醫藥化妝品、食品添加劑、飼料等領域,其中食品、醫藥化妝品約占 90%。

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改變,食品、醫藥化妝品的需求攀升,VC整體需求呈現出較為穩健的增長,全球銷售量每年保持5%左右的增長,2016年全球需求量約15萬噸。

目前,VC生產的主流方式為兩步發酵法,即山梨醇發酵生成山梨糖後,又經第二步細菌氧化,直接生成2-氧代古洛糖酸;玉米為山梨醇的生產原料,因此玉米價格直接影響VC的生產成本。

供給方面,近幾年隨著環保政策趨嚴、行業連續虧損,部分小產能陸續退出以及華北製藥維爾康的停產,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到目前VC供給的市場格局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目前已經形成石藥集團、帝斯曼、山東魯維、東北製藥以及山東天力等5家公司寡頭壟斷的局面。

縱觀我國VC 行業的發展歷程,一直處於VC 價格上升,生產企業便盲目投產,進而導致供需平衡被打破,價格快速回落;然後有生產企業被迫退出,供需重新平衡這樣一個週期性迴圈過程。

2008-2009年,在經歷2001-2007 年長達數年的維生素C 價格持續低迷之後,隨著行業內廠商不斷限產停產、供應減少,維生素C 價格於2007 年下半年開始上漲,並一舉由前期不到18元/公斤提高至140元/公斤,且高價格於2008-2009 年持續兩年。

2008年,我國VC出口最高價達每公斤140元左右,但到2010年一季度,VC均價跌至每公斤75元,此後VC價格一度下探至每公斤38元,幾近與成本持平。此後,價格一直維持在低位小幅徘徊,行業延續不賺錢的狀態。

直到2016年底,環保壓力加大,小產能陸續退出停產,供應趨緊:山東魯維製藥因鍋爐環保審批手續被環保局勒令停產,後期又投入生產,但對於魯維製藥的產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石藥集團維生製藥因低端客戶的部分流失,產能也有所下降,且維生製藥在河北的製藥企業冬天受政策影響停產。

維生素D3:技術壁壘與環保壁壘同在,價格還將維持高位

維生素D3(下稱VD3)又稱膽鈣化醇,其生理功能是促進腸道鈣吸收,誘導骨質鈣鱗沉著和防止佝僂病,具有調節細胞生長的作用,包括誘導細胞的正常分化和抑制細胞的過度增殖,廣泛應用於飼料、食品和醫藥,VD3需求 70%以上來自於飼料行業。

VD3 主要原材料是 NF 級膽固醇,NF 級膽固醇是指純度為 95%以上的膽固醇。

2007 年以前,全球NF 級膽固醇的生產被帝斯曼、日本精化、新加坡恩凱等三家公司壟斷。

2008 年公司聯合浙江大學研發成功新型"分子蒸餾法"NF 級膽固醇生產工藝並形成產業化,打破了 NF 級膽固醇生產技術的國際封鎖。

目前全球生產VD3 的廠商主要有 7 家,國內包括花園生物、海盛化工、金達威和新和成,產能主要為飼料級VD3, 國外包括帝斯曼、巴斯夫和印度的 Fermenta,產能主要為食品醫藥級VD3,其中花園生物為行業龍頭。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2016年下半年VD3價格下滑,2017年以來價格回落至60元/kg,部分廠家因利潤低、環保壓力大等多方因素停產或減產,行業集中度提高,到2017年下半年價格直線拉伸。

環保壓力持續升級,維生素漲價週期或將延長

近年來,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及整治力度在逐年加大,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環保法》對整個化工行業影響較大。

短期來看,在新環保法的執行下,維生素的環保成本會逐漸上升,一些中小型化工企業所受的影響更加明顯,部分環保不達標的企業或被責令整改甚至直接關停,這也會導致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出現一定的不確定性。

但長期來看,環保整治力度的加大,有利於整體化工行業朝向節能、綠色、環保、高新產業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既已形成規模的企業將更容易在之後的競爭中勝出,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促進具備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企業快速發展。

從新《環保法》之後,陸續出臺了大氣、水和土壤等多方面的污染治理法律法規,全方面、持續性加大環保監管力度。

2017年10月份之後,環保政策方面對供應的影響將主要是安全督查和“京津冀(2+26)開展2017-2018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供暖季限產50%的措施持續發酵,後續督查力度還將加強,相信帶來的維生素漲價週期還將持續。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點擊下方連結,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技術瓶頸和原材料來源導致VE行業形成了大集團格局,呈現了典型的寡頭壟斷。VE價格的每次波動,也都是原料供應和技術改進所導致。

主環(三甲基氫醌)的合成,傳統工藝都是用間甲酚合成的,而這個中間體(包括下一步產品:三甲酚)到目前仍然在大量進口。國內新老企業,也一直都在嘗試改變或突破這一制約,比如新和成改用“異佛爾酮”路線,對三甲酚的進口依賴逐漸減少。

側鏈(異植物醇)的合成,有好幾條生產路線,其中以丙酮與乙炔(芳樟醇路線)工藝是較為經典的。

全球有多條芳樟醇的生產路線,其中巴斯夫的芳樟醇是用檸檬醛生產的,新和成是用丙酮生產的。

2015年,能特公司再次另闢蹊徑,採用進口“法尼烯”來合成異植物醇;據該公司報導,採用法尼烯工藝可“通過一次大循環連接上C5,而得到異植物醇”,而傳統工藝則是“通過三次大循環,每次接一個C5”,由此可見新工藝在成本上的優勢。

“法尼烯”是能特公司與美國Amyris公司簽署的法尼烯產品在維生素E領域的獨家使用權,即供應方承諾在全球範圍內除能特公司外,不直接或間接銷售給其他任何維生素E及維生素E中間體的生產企業,並從數量上保證滿足能特科技對於法尼烯採購量的需求。

Amyris則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以發酵法生產法尼烯的公司,擁有該產品的專利。

2017年11月中旬,帝斯曼發佈公告稱將收購Amyris巴西工廠,報告稱帝斯曼將會繼續執行同Amyris或其他相關方的合同協議,也就是說能特與Amyris公司簽署的法尼烯獨家供應合同將會繼續執行,但2020年12月30日合同有效期結束後,合約能否繼續還有待觀察,這也為VE市場未來格局變動埋下了導火索。

VE價格從2007 年至今經歷了一輪大起大落。

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由於幾家主要供應商退出市場,導致VE 價格從70元/kg大幅上漲至270元/kg。此後,隨著新和成、浙江醫藥等國內廠商供應能力的增加,VE價格震盪向下。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VE價格基本穩定在100元/kg,全行業處於盈利較好的時期,毛利率較高。

較高的盈利水準吸引了更多資本進入VE市場,西南合成、北沙製藥等公司擴建或新建了VE產能。隨著供應增加VE價格大幅回落。

維生素C:環保將帶來價格進一步上漲

維生素C(下稱V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下游市場主要為醫藥化妝品、食品添加劑、飼料等領域,其中食品、醫藥化妝品約占 90%。

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改變,食品、醫藥化妝品的需求攀升,VC整體需求呈現出較為穩健的增長,全球銷售量每年保持5%左右的增長,2016年全球需求量約15萬噸。

目前,VC生產的主流方式為兩步發酵法,即山梨醇發酵生成山梨糖後,又經第二步細菌氧化,直接生成2-氧代古洛糖酸;玉米為山梨醇的生產原料,因此玉米價格直接影響VC的生產成本。

供給方面,近幾年隨著環保政策趨嚴、行業連續虧損,部分小產能陸續退出以及華北製藥維爾康的停產,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到目前VC供給的市場格局保持相對穩定狀態,目前已經形成石藥集團、帝斯曼、山東魯維、東北製藥以及山東天力等5家公司寡頭壟斷的局面。

縱觀我國VC 行業的發展歷程,一直處於VC 價格上升,生產企業便盲目投產,進而導致供需平衡被打破,價格快速回落;然後有生產企業被迫退出,供需重新平衡這樣一個週期性迴圈過程。

2008-2009年,在經歷2001-2007 年長達數年的維生素C 價格持續低迷之後,隨著行業內廠商不斷限產停產、供應減少,維生素C 價格於2007 年下半年開始上漲,並一舉由前期不到18元/公斤提高至140元/公斤,且高價格於2008-2009 年持續兩年。

2008年,我國VC出口最高價達每公斤140元左右,但到2010年一季度,VC均價跌至每公斤75元,此後VC價格一度下探至每公斤38元,幾近與成本持平。此後,價格一直維持在低位小幅徘徊,行業延續不賺錢的狀態。

直到2016年底,環保壓力加大,小產能陸續退出停產,供應趨緊:山東魯維製藥因鍋爐環保審批手續被環保局勒令停產,後期又投入生產,但對於魯維製藥的產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石藥集團維生製藥因低端客戶的部分流失,產能也有所下降,且維生製藥在河北的製藥企業冬天受政策影響停產。

維生素D3:技術壁壘與環保壁壘同在,價格還將維持高位

維生素D3(下稱VD3)又稱膽鈣化醇,其生理功能是促進腸道鈣吸收,誘導骨質鈣鱗沉著和防止佝僂病,具有調節細胞生長的作用,包括誘導細胞的正常分化和抑制細胞的過度增殖,廣泛應用於飼料、食品和醫藥,VD3需求 70%以上來自於飼料行業。

VD3 主要原材料是 NF 級膽固醇,NF 級膽固醇是指純度為 95%以上的膽固醇。

2007 年以前,全球NF 級膽固醇的生產被帝斯曼、日本精化、新加坡恩凱等三家公司壟斷。

2008 年公司聯合浙江大學研發成功新型"分子蒸餾法"NF 級膽固醇生產工藝並形成產業化,打破了 NF 級膽固醇生產技術的國際封鎖。

目前全球生產VD3 的廠商主要有 7 家,國內包括花園生物、海盛化工、金達威和新和成,產能主要為飼料級VD3, 國外包括帝斯曼、巴斯夫和印度的 Fermenta,產能主要為食品醫藥級VD3,其中花園生物為行業龍頭。

百度搜索“樂晴智庫”,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2016年下半年VD3價格下滑,2017年以來價格回落至60元/kg,部分廠家因利潤低、環保壓力大等多方因素停產或減產,行業集中度提高,到2017年下半年價格直線拉伸。

環保壓力持續升級,維生素漲價週期或將延長

近年來,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及整治力度在逐年加大,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環保法》對整個化工行業影響較大。

短期來看,在新環保法的執行下,維生素的環保成本會逐漸上升,一些中小型化工企業所受的影響更加明顯,部分環保不達標的企業或被責令整改甚至直接關停,這也會導致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出現一定的不確定性。

但長期來看,環保整治力度的加大,有利於整體化工行業朝向節能、綠色、環保、高新產業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既已形成規模的企業將更容易在之後的競爭中勝出,一定程度上有利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促進具備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企業快速發展。

從新《環保法》之後,陸續出臺了大氣、水和土壤等多方面的污染治理法律法規,全方面、持續性加大環保監管力度。

2017年10月份之後,環保政策方面對供應的影響將主要是安全督查和“京津冀(2+26)開展2017-2018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供暖季限產50%的措施持續發酵,後續督查力度還將加強,相信帶來的維生素漲價週期還將持續。獲取本文完整報告請百度搜索“樂晴智庫”。

點擊下方連結,獲得更多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