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日出日落吳哥窟,地球上唯一被世界各國共同保護的歷史遺跡

因為要去吳哥窟看日出, 所以那一天起得很早, 5點開門的景區, 一日門票20刀, 三日票40刀, 7日票60刀, 買票時會拍個照, 印在門票上, 每到一個小景點有人檢查票人是否一致, 包車司機可以把車開進景區週邊, 帶你到每一個景點, 需要包車的同學可以聯繫我哦。 我們包了兩天70刀, 包括吳哥窟、崩密列、洞裡薩湖!

吳哥日出全程

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 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 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12世紀時, 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 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

因此舉全國之力, 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 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築, 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緻聞名於世。

蓮花池的倒影, 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覺。 對的, 柬埔寨的國徽就是這個圖案。

吳哥窟景區小景點很多:像小吳哥、大吳哥、塔布倫寺、巴戎寺、巴肯山等。

1992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 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遊名片。

一百多年來, 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 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

壁上的雕刻很精緻細膩!

登頂去看風景吧。

大吳哥的過道。

吳哥窟佈局十分均稱, 富有節奏。 吳哥窟建築群, 有兩種形式的對稱, 鏡像對稱和旋轉對稱。

從護城河、外郭圍牆到中心建築群, 以橫貫東西方向的中軸線為中心, 呈現準確的鏡像對稱:甚至廣場大道中軸線上南北兩個藏經閣、兩個水池, 也對稱的分佈在兩邊。

吳哥城(Angkor Thom)裡面的巴戎寺(Bayon)中, 有49座巨大的四面佛雕像, 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 個個面帶笑容, 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 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此圖就是著名的高棉的微笑。

由於巴肯山看日落的人太多, 司機便在第二個去往的景點選在巴肯山。

巴肯山是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 高約70米, 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 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 Baray), 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 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吳哥窟。

在塔布倫寺看到的這尊佛像就是《古墓麗影》中朱麗根據自己的相貌(香腸嘴)來量身定制的, 所以古墓麗影的取景在這裡有很大部分!

台基、回廊、蹬道、寶塔構成吳哥寺錯綜複雜的建築群。 其佈局規模宏大, 比例勻稱、設計簡單莊嚴, 細部裝飾瑰麗精緻。 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 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粘合劑, 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

這棵樹也真是挺任性的, 這種類型的樹在吳哥窟貌似還蠻多!

吳哥窟基本上是壘石建築。 古時真臘只有祭祀建築用石建造, 王宮則是木結構, 鑲嵌金窗, 宮殿頂部覆以鉛瓦和土瓦。 民居則是覆蓋茅草的竹編的房屋;宮殿和民居現已無存。 吳哥窟的是壘方式主要是長方石塊層層堆壘,

偶有工字形咬合, 絕大多數場合不用粘合劑。 吳哥窟使用木材的地方很少, 在遊廊頂鋪有時設木天花板。 高棉的建築師在12世紀已比以前更加熟練而自信地運用砂岩代替磚或紅土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

我們的日落觀賞地選在一個比較小的神塔, 這裡人不多不像巴肯山人潮洶湧!

吳哥窟這座世界文化遺產, 被世界各國呵護著, 每一處都有一個國家在重修在保護, 很欣慰!從天沒亮出發到天黑返回客棧, 頂著30多度高溫與酷熱, 痛並幸福著。

如果時間金錢比較充足的朋友, 建議買三天的票, 一天可能有點趕, 7天不建議, 太勞累。 並且建議大家要先做好功課, 瞭解吳哥窟, 瞭解各處小景點,

這樣就不會在遊覽的時候雲裡霧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