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再一次問你,有朝一日滙豐(00005)是中國的,你信嗎?

最近港股大跌, 可謂是撩動著價值投資者的心, 他們靜靜的等待著一個撈底的好時機。

同樣, 讓人擾亂心智的還有中國平安(2318.HK, 以下簡稱“平保”), 其股價從今年年初至今, 漲幅已高達108%, 賺錢效應盡顯, 足以讓人垂涎三尺。

此外, 它自9月份以來, 在港股二級市場動作頻頻, 不僅多次增持工商銀行H股(1398.HK), 前幾天更是以增持滙豐控股(0005.HK, 以下簡稱“滙豐”)超過5%的新聞讓投資者眼前一亮, 紛紛猜測這麼大的動作背後, 究竟是什麼邏輯?

一、平安與滙豐的那些事

12月6日, 平保旗下平安資管向香港聯交所申報, 通過港股通管道累計買入滙豐10.17億股,

持股比例由4.96%增加到5.01%, 成為滙豐的第二大股東。 此次, 平保買入滙豐的資金來源為保險資金, 採用港股通管道, 並沒有使用外匯額度。

根據中國《證券法》規定:投資者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時, 應在發生之日起3日內, 向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面報告, 通知該上市公司並予以公告, 業內稱之為“舉牌”。

這是平保首次“舉牌”港股巨無霸滙豐, 在好奇心驅使下我查閱了南下資金持有滙豐的倉位比例為5.19%, 而中國平安公告持有的倉位為5.01%。

這代表什麼?代表了買入滙豐的南下資金97%都是平保買的。

現在, 我們來溫故一下南下資金交易滙豐的歷史步伐。

(1)在滬港通在2014年11月17日開通時, 僅有較少量資金在買入滙豐。

(2)到2015年12月3日, 南下資金突然開始大量買入滙豐, 不到短短一個月時間, 持股數量就從0.04%升到0.39%。

(3)之後南下資金繼續買買買, 並在2016年9月達到最大持股3.67%。

(4)2016年10月, 隨著深港通的開始和港股通總額度的取消, 南下資金投資標的也出現多元化。 可以看到南下資金開始減持滙豐, 直到今年2月中旬, 持有了2.30%才停止減持。

(5)減持過後的兩個月, 也就是從今年4月開始, 南下資金再次踏上瘋狂加速增持的步伐。

直到最近的12月6日, 南下資金連續加速增持8個月後, 持倉超過5%。

可以看出南下資金這一路的“買入 — 賣出 — 再買入 — 再瘋狂買入”, 行動節奏如此一致, 如此大量的資金統一行動, 很有可能背後其實是“一個投資者”所為, 事後證明這“一個投資者”原來就是平保。

二、不要懷疑, 沒人能搶得過平保

滙豐的股權特質是分別於香港、倫敦、紐約(HSBC.US)三地上市。

下面三幅圖是滙豐分別在三大市場上市的股票情況:

細心的投資者便會發現, 滙豐在三地市場的總市值和總股本是一樣的(匯率換算後)。

而我們平時接觸到的A+H股架構, 因A股市場和H市場互相不流通, 在計算A+H股市價總值時, 需要把A股的市值和H股的市值相加, 然後才能得出A+H股的總市值。

而滙豐有別於A+H股架構, 因為其三地股權是相互流通的, 如果你白天在香港買入, 晚上就可在倫敦沽出。

即任何一地買入它, 就等同買了整個滙豐的股權。

因此, 下圖的大股東名單就是滙豐當前真實、完整的股東列表。 截至2017年12月5日, 超過5%的只有兩家機構,

其中, 貝萊德基金持有6.99%, 位列第一, 平保緊隨其後。

可以清楚的看到, 滙豐的股權極度分散, 只要平保再增持多兩個百分點, 中國資金就能輕而易舉的成為這家擁有百年歷史的商業銀行大股東了, 那究竟可能性有多高呢?

我認為可能性非常高!

首先, 對於一個基金來說, 增持跟增持超過5%是兩件不同級別的事。 根據規定, 5%以下的股權增減並不需要披露,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一家基金如何買賣, 外界壓根就不會知道。

相反, 超過5%一旦披露了, 不單是市場知道, 也會引起上市公司本身的關注。 所以, 很多有影響力的基金為了避免披露帶來的麻煩, 增持一檔股票到4.99%就停手了。

平保這次選擇高調舉牌滙豐超過5%, 消息公佈的第二天,

滙豐都出來發表意見, 其表示平保是一家治理優秀、經營穩健的非國有公眾公司, 滙豐與平保之間有著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 我們歡迎它成為我們的長期投資者。

滙豐這樣一說, 這等於標誌著, 平保被限制了短期減倉的自由。 因此,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 平保短期內一定不會減持滙豐。

再根據披露後, 幾天持續流入滙豐的資金量來看, 平保繼續增持的可能性非常大。

以過去24個月最高股價估算, 平保只要再花270億人民幣, 就可以控股滙豐超過7%, 成為第一大股東了。

而根據平保2017年半年報顯示, 平安資管真不差錢, 管理規模高達2.49萬億人民幣, 可投資資產中權益類規模達到 4,530 億元, 占比 20.41%, 其中股票規模2,090億元, 占比 9.42%。 多買270億滙豐, 當然不是什麼難事。

按照平保過去連續7日較為進取的增持速度,估計不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成為第一大股東了。即使是按照日常買入速度計算,再增持滙豐2%的份額,最長也不用超過6個月。

而唯一阻礙平保成為第一大股東的,是現大股東貝萊德基金是否會出來攪局。

翻查紀錄,貝萊德基金最早從2009年披露持有滙豐的股票,在過去8年持股的比例一直穩定維持在5-7%之間,而現在的6.99%是接近過往持股比例的上限,不見得貝萊德基金會突然打破這個傳統。

因此,只要平保願意,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明年滙豐第一大股東的寶座將會落入中國資金手中。

三、為什麼平保會選擇滙豐呢?

首先,當然是因為滙豐股權分散。平保只需花幾百億,就能成為市值上萬億的全球國際銀行的大股東。除此之外,還有三個理由能說明平保選擇滙豐的原因。

理由一:買入滙豐等於買入一半香港銀行業

滙豐及旗下恒生銀行(0011.HK)的市場佔有率是香港銀行業的一半,而銀行就是香港的命脈之一,要爭取這命脈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控制滙豐和恒生銀行。

雖然,成為滙豐的大股東不代表能直接成為可以控制公司的管理層,但現在滙豐超過一半盈利來自大中華區,在股權加業務的雙重影響力下,中資對於滙豐的話事權將越來越強。

理由二:是平保國際化下最安全的標的

平保出海拓展,選擇港股通管道,實為最穩妥有效的辦法。

試想如果買的不是滙豐,而是美國富國銀行(WFC.US)或摩根大通銀行,先不說要花費多少巨額資金及要應付其他地方政府的反對,單從走資的角度來看,動用上百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是大數目了。

另外,平保的投資既要國際化,又要考慮安全性,主要盈利貢獻來自香港,在港上市的滙豐根本就是不二之選。

理由三:適應新會計準則,平順盈利波動

說起滙豐,過去一年大家聯想到的是海量的回購,既然有足夠金錢回購,滙豐的派息率都不會差。以現價計算,股息率超過5%,且每年派4次息。

就這次投資,平保就表示,投資滙豐是我們的一項財務性投資(我認為也是佔領香港的策略性投資),言下之意就是滙豐符合平保的財務性投資需求。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于2014年出臺了IFRS9,用於完善金融資產會計計量。國內為了與國際接軌,也更新了會計準則,並規定了普通境內上市企業在2019年開始開始執行。境內外上市和境外上市的企業於2018年實行,為了避免保險公司因執行新的會計準則而導致資產負債錯配,可以延遲執行,最晚不得晚於2021年1月1日執行。

根據現在的資訊看,預計平保從2018年開始實施IFRS9。

詳細的改變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上網查閱,簡單來說,在新的IFRS9準則下,影響可以總結為:保險公司利潤波動將加大。

這就迫使內險需要配置高分紅、低波動的股票,這也是為什麼平保持續增持高股息的工商銀行和滙豐的原因。

四、結語

我們來回顧一下近年來,中資大佬收購海外銀行的動作:

(1)2017年5月,海南航空收購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10%的股份,成為這家銀行最大的股東。

(2)2017年5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中國首家生產轎車的民營企業)董事長李書福接手盛寶銀行(Saxo Bank)創始人之一 Lars Seier Christiansen所有股份(25.71%)。預計李書福將在盛寶集團持股30%左右。

(3)2014年3月,複星國際(0656.HK)及其管理的一檔基金以約9,850萬歐元,收購德國BHF銀行19.18%股份,成為BHF的第二大股東。

(4)2014年,安邦保險集團以2.19億歐元收購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

(5)2013年8月,君領控股收購朝鮮中華商業銀行60%的股權,成為第一家控股海外銀行的中國民營企業。

(6)2012年7月,“收購”海外銀行第一單,中國新疆華淩工貿集團收購格魯吉亞貝西斯銀行(Basis Bank)90%的股份,成為第一家控股海外銀行的中國民營企業。

(7)2011年,工商銀行收購美國東亞銀行80%的股權,這是中資銀行對美國商業銀行的第一次控股權收購。

2008年金融海嘯,影響最深的非歐洲莫屬。從那時候起,債務危機一直困擾著歐洲,金融機構的價值大幅下跌,這讓中資有機可乘。

即使把滙豐這十年的派息算到回報中,現在滙豐的股價都只是勉強回到金融海嘯之前,相反平保股價已漲至當時1.6倍,同時成功躋身萬億市值,穩坐全球第一大市值保險公司,足以看出海外金融企業跟中資金融企業的興衰。

隨著中資收購海外銀行經驗增加,全球性金融機構成為我們囊中之物,這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而打響頭炮的不是別人,正是國內最優質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編輯:劉瑞)

當然不是什麼難事。

按照平保過去連續7日較為進取的增持速度,估計不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成為第一大股東了。即使是按照日常買入速度計算,再增持滙豐2%的份額,最長也不用超過6個月。

而唯一阻礙平保成為第一大股東的,是現大股東貝萊德基金是否會出來攪局。

翻查紀錄,貝萊德基金最早從2009年披露持有滙豐的股票,在過去8年持股的比例一直穩定維持在5-7%之間,而現在的6.99%是接近過往持股比例的上限,不見得貝萊德基金會突然打破這個傳統。

因此,只要平保願意,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明年滙豐第一大股東的寶座將會落入中國資金手中。

三、為什麼平保會選擇滙豐呢?

首先,當然是因為滙豐股權分散。平保只需花幾百億,就能成為市值上萬億的全球國際銀行的大股東。除此之外,還有三個理由能說明平保選擇滙豐的原因。

理由一:買入滙豐等於買入一半香港銀行業

滙豐及旗下恒生銀行(0011.HK)的市場佔有率是香港銀行業的一半,而銀行就是香港的命脈之一,要爭取這命脈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控制滙豐和恒生銀行。

雖然,成為滙豐的大股東不代表能直接成為可以控制公司的管理層,但現在滙豐超過一半盈利來自大中華區,在股權加業務的雙重影響力下,中資對於滙豐的話事權將越來越強。

理由二:是平保國際化下最安全的標的

平保出海拓展,選擇港股通管道,實為最穩妥有效的辦法。

試想如果買的不是滙豐,而是美國富國銀行(WFC.US)或摩根大通銀行,先不說要花費多少巨額資金及要應付其他地方政府的反對,單從走資的角度來看,動用上百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就是大數目了。

另外,平保的投資既要國際化,又要考慮安全性,主要盈利貢獻來自香港,在港上市的滙豐根本就是不二之選。

理由三:適應新會計準則,平順盈利波動

說起滙豐,過去一年大家聯想到的是海量的回購,既然有足夠金錢回購,滙豐的派息率都不會差。以現價計算,股息率超過5%,且每年派4次息。

就這次投資,平保就表示,投資滙豐是我們的一項財務性投資(我認為也是佔領香港的策略性投資),言下之意就是滙豐符合平保的財務性投資需求。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于2014年出臺了IFRS9,用於完善金融資產會計計量。國內為了與國際接軌,也更新了會計準則,並規定了普通境內上市企業在2019年開始開始執行。境內外上市和境外上市的企業於2018年實行,為了避免保險公司因執行新的會計準則而導致資產負債錯配,可以延遲執行,最晚不得晚於2021年1月1日執行。

根據現在的資訊看,預計平保從2018年開始實施IFRS9。

詳細的改變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上網查閱,簡單來說,在新的IFRS9準則下,影響可以總結為:保險公司利潤波動將加大。

這就迫使內險需要配置高分紅、低波動的股票,這也是為什麼平保持續增持高股息的工商銀行和滙豐的原因。

四、結語

我們來回顧一下近年來,中資大佬收購海外銀行的動作:

(1)2017年5月,海南航空收購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10%的股份,成為這家銀行最大的股東。

(2)2017年5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中國首家生產轎車的民營企業)董事長李書福接手盛寶銀行(Saxo Bank)創始人之一 Lars Seier Christiansen所有股份(25.71%)。預計李書福將在盛寶集團持股30%左右。

(3)2014年3月,複星國際(0656.HK)及其管理的一檔基金以約9,850萬歐元,收購德國BHF銀行19.18%股份,成為BHF的第二大股東。

(4)2014年,安邦保險集團以2.19億歐元收購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

(5)2013年8月,君領控股收購朝鮮中華商業銀行60%的股權,成為第一家控股海外銀行的中國民營企業。

(6)2012年7月,“收購”海外銀行第一單,中國新疆華淩工貿集團收購格魯吉亞貝西斯銀行(Basis Bank)90%的股份,成為第一家控股海外銀行的中國民營企業。

(7)2011年,工商銀行收購美國東亞銀行80%的股權,這是中資銀行對美國商業銀行的第一次控股權收購。

2008年金融海嘯,影響最深的非歐洲莫屬。從那時候起,債務危機一直困擾著歐洲,金融機構的價值大幅下跌,這讓中資有機可乘。

即使把滙豐這十年的派息算到回報中,現在滙豐的股價都只是勉強回到金融海嘯之前,相反平保股價已漲至當時1.6倍,同時成功躋身萬億市值,穩坐全球第一大市值保險公司,足以看出海外金融企業跟中資金融企業的興衰。

隨著中資收購海外銀行經驗增加,全球性金融機構成為我們囊中之物,這是時代變遷的必然結果,而打響頭炮的不是別人,正是國內最優質的保險公司中國平安。(編輯:劉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