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閱讀丨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人們在擔憂什麼?

文丨葉然(方塘書社主筆)

1、“人工智慧”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應時舉辦, 峰會主題以“發展數位經濟促進開放共用——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然而, 令人尷尬的是, 在大會名聲遠揚的同時, 備受人關注的, 卻是互聯網大佬們的競相爭豔。 基於人的輿論蓋過了技術本身的風光。

但是, 基於此, 大部分的圍觀者依然對大會和互聯網背景下的“科技改變生活”的未來充滿期待。 在數位化時代背景下, 大部分人的生活狀態已經今非昔比。 然而, 基於互聯網, 人們開始對更加科技化、現代化的生活進行不斷地探索和創新。

首當其衝的是, 人們對人工智慧開始有所期待。

事實上, 人們在這次峰會時對於人工智慧的關注, 在熱情高漲的同時, 向外界釋放出來的資訊, 多是喜大於憂。 科技改變生活的同時, 大部分人並沒有對其中所存在的風險和對人們造成的威脅有過多的顧慮。

當然, 這並不奇怪, 自從人工智慧於上個世紀有過短暫的輝煌之後, 便消失在大眾視野當中。 如今, 幾近一個世紀過去, 人工智慧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人們對此充滿了熱情。 人們並且相信, 在不久的將來, 屬於人工智慧的時代將遠比上世紀更讓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一個世紀的時間, 兩個科技時代的最大差距是, 上世紀的科技還處在基礎期,

甚至是不斷的研發期。 而21世紀的人工智慧已經在全球範圍內盛行, 並且技術遠超過去。

於是, 人們基於人工智慧而有的, 對於自己生活的擔憂便逐漸走向社會輿論:未來的自己是否因無工作而做成為下崗工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為人與機器之間的數字交流, 從而讓世界變得冷漠;因為科技的不斷發展, 人工智慧的普及, 階級差距是否逐漸變大;屬於中國的人工智慧時代, 未來是否會有比美國、英國等國家更大的問題出現......

另外在峰會舉辦期間, 李開複先生發表了一篇文章。 作為在人工智慧領域有著豐富經驗的他, 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給予了數種預測和研判:未來的中國和美國將共同引領人工智慧革命;加強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合作,

以及應對人工智慧給社會帶來的挑戰, 即上文提到的人們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擔憂, 是目前的最重要的應時之需, 等等。

他尤其地提到, 未來受到極大挑戰的行業大多是服務和看護類工作, 若更細化地分, 基於流程上的工作, 在未來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而且人們面對人工智慧于未來帶給人的各種有可能的威脅, 李開複言, 在一個人與機共存的科技新時代下, 很多問題都過於棘手, 挑戰也過於廣泛。 在科技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 我們也實在承受不起由人工智慧革命演變成一場科技軍備競賽的代價。 而這些未來有可能發生的問題, 都將在這次烏鎮互聯網大會之後作為一個起點,

來認真、嚴肅地對待, 並儘快尋找到適當的解決方案。

從他的眾多語言中, 可以明顯看到幾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人們正在擔心的全世界科技鬥爭或將開始;人們擔憂的大面積的失業現象, 在未來短暫的幾年內, 或將成為現實;對世界性的倫理道德的挑戰, 將開始由對人的評判轉向對人工智慧的批判;社會將由過去的熱鬧逐漸變為未來的冷漠、安靜。

2、與人類賽跑的“人工智慧”

透過人們對人工智慧的熱情和對科技的推崇, 讓人不得不相信, 人是世間萬物中最為聰明和勤奮的。 在面對新生事物時, 人會以最快的速度塑造出一個全新的事物, 來證明人的偉大和不可替代。 正如斯蒂芬·霍金所言的:“人工智慧之於人類,

可能是最好的事情, 也可能是會終結人類的最壞的事情。 ”

在由美國科技記者盧克·多梅爾所著的《人工智慧:改變世界, 重建未來》中, 作者描述了從上個世紀人工智慧還只是簡單的提高勞動效率的弱人工智慧技術, 到今天, 一躍成為人們競相研究、投資的熱門領域。 在這短暫的一個世紀裡, 當人工智慧被傳播的越來越廣泛, 研發技術越來越先進, 人們與機器之間, 如何和諧相處?在科技改變世界的同時, 如何理性地重建未來, 才能避免人在未來將受到的巨大威脅?

人的聰明, 並不是人類創造了偉大的科技, 被科技控制, 而是人類始終控制、顛覆科技。 但是, 隨著科技以超乎人想像的速度發展起來, 這一初衷似乎正在發生巨大改變。 人與智慧型機器人之間的圍棋大戰;沒有人類的參與,機器人逐漸獨當一面地參與到世界性工作內容上來;互聯網背景下的“人工智慧”正在以人的思維邏輯,與人類一起競爭社會發展的各種紅利......

就在第四屆互聯網大會在烏鎮呼之欲出時,4台“阿爾法巴智慧駕駛公交系統”的深圳巴士集團公車在福田保稅區首發試運行。乘客體驗後的感受是,與公車司機所操作時並無異樣,遇到障礙物會自動繞行,遇到行人穿梭馬路會做出緊急刹車的行為。

他們在感歎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提出質疑並表示擔憂。如何讓乘客與之隨時發生互動,如何處理公車上的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緊急突發事件,如果解決緊急事件,那麼其中的解決方案該如何建設,隨著無人智慧公車的傳播,一直以來的公車司機,該如何作出應對,又如何被合理安排自己即將失業的下一步的就業......

這一切之於他們而言,都來得毫無準備。雖然,中國的科技發展、人工智慧的崛起已經落後於美國和歐洲國家半個多世紀,然而,今天的中國在這方面正逐漸走在世界的前列,並與發達國家——美國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競爭關係。

但是,對於中國本身而言,這一切都似乎來得太快。正在與人展開賽跑的“人工智慧”,讓大部分人為這樣驚人的發展速度而感到擔憂。我想,當人們為此而感到驚歎的同時,在不久的將來,焦慮的情緒或許會充斥在大部分人的生活當中。而焦慮的不只是“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而是趕不上他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

當“人工智慧”成為了賽跑中的兔子,勤奮的“烏龜”該如何處理這種複雜又尷尬的場景。

作為“人工智慧”創始人之一的圖靈,在上個世紀的二戰時期,從一開始,他就對“人工智慧”有著極高的興趣。他認為,在人類史上,是否有另一種可能,電腦能夠代替人腦,去記憶、操作甚至發明一切原本由人類來完成的新鮮事物。隨後,達特茅斯會議奠定了“人工智慧”的開始。從此,“人工智慧”有了未來。

在極短暫的時期內,“人工智慧”便迎來了他的黃金傳統發展時期,基於“人工智慧”,新的領域層出不窮,研究者們在此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會思考的機器也呼之欲出。上個世紀的“人工智慧”時代,還是傳統的“看!不用手也行”的時代,也是因此,這一時代成功喚起了青少年的熱情和勇氣。科技創新的時代,從未像此時這麼蓬勃發展過。

“看!不用手也行”的傳統人工智慧時代,還是個僅僅建立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解決當時部分國家落後的農村發展現狀的一個基本技術手段。這也說明了,科技改變生活的真理是建立在改善人們窮困和技術落後的日常生活之上的。那時的“人工智慧”相對於今天全球普遍存在的科技競爭現象,還無從說起。

當時,有專家學者對此給出過人們對“人工智慧”未來的擔憂:當人工智慧與互聯網發生了關係——人工智慧嵌入到互聯網當中,對人類來說,或早或晚會成為一場災難。而且,有可能會發生“困難的問題容易解決,容易的事情難以解決”的現象。

時間來到21世紀。在新的世紀中,上個世紀的擔憂一一發生,互聯網與“人工智慧”以最快的速度和諧相處,很多困難的事情,在前者的幫助下,正在毫不費力地解決掉。但是一場預測性的未來災難,依然在人們的焦慮情緒中醞釀著。

這不是人與機器之間的較量,從更大層面上來說,或許是人類與科技的賽跑,與“人工智慧”之間的最殘忍的賽跑,如果在未來的科技發展中,人們無法認識到科技產業、“人工智慧”的誕生是為了服務於人類,而非消滅人類的自我生存能力。那麼,這一場人工智慧革命、科技革命,或將成為斯蒂芬·霍金口中的預言。

3、“人工智慧”是對低端產業人口的結構調整

為了避免霍金預言的成真,人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合理地進行科技創新、“人工智慧”革命?

今天人們擔心最多的是,一如上文反復提到的人們失業危機的到來,冷漠世界的到來,等等。世界沒有了溫度,人們沒有溫情,是這人世間最可怕的兩件事情。所以,人們的擔憂不無道理。然而,在此需要提出的一點是,除了在倫理道德上論述“人工智慧”,是否還有更理性和更宏大命題的觀點的存在?

技術的發展總是帶來失業。這似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給人們帶來了生活上的擔憂。而隨著新技術的問世,社會上現有工作數量、類型和組成都要發生改變,以適應新技術。

作者盧克·多梅爾認為,就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而言,最意想不到的轉變發生在那些不需要體力勞動的白領工作中;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首先出現在加工工廠、倉庫中。這也說明了,如今的機器的任務是執行認知勞動而不是參與執行認知勞動,在認知勞動中,機器將取代我們的大腦,而不是我們的身體。

如果只是將機器或者人工智慧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下來看待,那麼,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內,人們將永久地控制智慧型機器人,而不是相反。由此,上面所提到的基於人類被控制的威脅將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

另外,多梅爾以富士康企業為例,闡述了一個比較私人化的觀點。曾經在富士康企業內發生過多起員工自殺事件,時任富士康首席執行官的郭台銘宣佈用機器人取代了100萬名富士康工人,這便是人們所稱作的“富士康機器人”。雖然後來造成了大量員工的失業現象的發生,但是,相比於生命而言,新的調整會在道德上給予人撫慰。

但是,道德論述縱然合乎情理,卻依然無法規避失業的事實。所以,作者認為,如何在人工智慧的和機器的衝擊下,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是科技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需要直面的重大問題之一。

然而,對於中國而言,目前的低端產業在整個國家發展中,仍然佔有重要位置,非低端產業在整個產業鏈中卻是少許。因為這不僅與中國的歷史背景有關,也與中國龐大的人口相關。那麼這時,作者于書中明確指出,人工智慧的發展,將讓我們在有生之年見證很多工作種類的消失,然而,數位技術同樣會創造出很多新的工作種類,其中很多將是我們在幾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工作種類。

其實,從作者口吻中,不難看出他對人工智慧是處積極態度的。既然科技發展和“人工智慧”革命在社會發展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那麼,我們便需要直面失業問題。

從目前來看,人們的擔憂是,“人工智慧”搶佔了他們的既得工作。事實上,目前給人帶來危機感的工作,從更理性的角度上來看,是低端產業中的一部分。所以,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低端產業人口的結構調整,甚至部分消除。

與此同時,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大部分人的失業問題?在作者論述的諸多觀點中,總結一點便是:誰搶佔了人類的工作,人類的工作便讓誰來提供。解決未來的失業問題,就是讓失業者逐漸向非低端產業靠攏。所以,在未來,人類在研究“人工智慧”和改變人們的生活的同時,也必然要將研究方向放在人類如何生存的問題上。

所以,既然要向非低端產業靠攏,就需要有健全的教育體系來支撐。在過去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知識改變命運”的語言,似乎一度遭到了人們的質疑。其中的一部分質疑者用實際行為佐證了不通過知識,在其他領域也可尋到新的工作機遇。

而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這一語言將重新回歸到人們的面前。所以,作者盧克·多梅爾認為,在未來,人類需要借助“人工智慧”和科技之便,重構教育系統,重新回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上來。唯有如此,失序的社會才有可能被拯救,迷途不知返的人類才不至於在“人工智慧”強勢“入侵”人類時,而變得不知所措。

人工智慧是否有追求生活、自由和幸福的問題,並不是一個需要我們現在就回答的問題,但如同向電腦植入道德,或者考慮如何解決潛在的危險軟體一樣,總有一天我們要面對這樣的問題。

而正如笛卡爾所認為的,在有靈魂的思想者與一個沒有靈魂卻栩栩如生的非思想者機器之間存在的重大區別:“我思故我在”。不被技術控制,便需要在多個思考層面上,為人類之生存設想!

人與智慧型機器人之間的圍棋大戰;沒有人類的參與,機器人逐漸獨當一面地參與到世界性工作內容上來;互聯網背景下的“人工智慧”正在以人的思維邏輯,與人類一起競爭社會發展的各種紅利......

就在第四屆互聯網大會在烏鎮呼之欲出時,4台“阿爾法巴智慧駕駛公交系統”的深圳巴士集團公車在福田保稅區首發試運行。乘客體驗後的感受是,與公車司機所操作時並無異樣,遇到障礙物會自動繞行,遇到行人穿梭馬路會做出緊急刹車的行為。

他們在感歎科技進步的同時,也提出質疑並表示擔憂。如何讓乘客與之隨時發生互動,如何處理公車上的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緊急突發事件,如果解決緊急事件,那麼其中的解決方案該如何建設,隨著無人智慧公車的傳播,一直以來的公車司機,該如何作出應對,又如何被合理安排自己即將失業的下一步的就業......

這一切之於他們而言,都來得毫無準備。雖然,中國的科技發展、人工智慧的崛起已經落後於美國和歐洲國家半個多世紀,然而,今天的中國在這方面正逐漸走在世界的前列,並與發達國家——美國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競爭關係。

但是,對於中國本身而言,這一切都似乎來得太快。正在與人展開賽跑的“人工智慧”,讓大部分人為這樣驚人的發展速度而感到擔憂。我想,當人們為此而感到驚歎的同時,在不久的將來,焦慮的情緒或許會充斥在大部分人的生活當中。而焦慮的不只是“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而是趕不上他的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

當“人工智慧”成為了賽跑中的兔子,勤奮的“烏龜”該如何處理這種複雜又尷尬的場景。

作為“人工智慧”創始人之一的圖靈,在上個世紀的二戰時期,從一開始,他就對“人工智慧”有著極高的興趣。他認為,在人類史上,是否有另一種可能,電腦能夠代替人腦,去記憶、操作甚至發明一切原本由人類來完成的新鮮事物。隨後,達特茅斯會議奠定了“人工智慧”的開始。從此,“人工智慧”有了未來。

在極短暫的時期內,“人工智慧”便迎來了他的黃金傳統發展時期,基於“人工智慧”,新的領域層出不窮,研究者們在此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會思考的機器也呼之欲出。上個世紀的“人工智慧”時代,還是傳統的“看!不用手也行”的時代,也是因此,這一時代成功喚起了青少年的熱情和勇氣。科技創新的時代,從未像此時這麼蓬勃發展過。

“看!不用手也行”的傳統人工智慧時代,還是個僅僅建立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解決當時部分國家落後的農村發展現狀的一個基本技術手段。這也說明了,科技改變生活的真理是建立在改善人們窮困和技術落後的日常生活之上的。那時的“人工智慧”相對於今天全球普遍存在的科技競爭現象,還無從說起。

當時,有專家學者對此給出過人們對“人工智慧”未來的擔憂:當人工智慧與互聯網發生了關係——人工智慧嵌入到互聯網當中,對人類來說,或早或晚會成為一場災難。而且,有可能會發生“困難的問題容易解決,容易的事情難以解決”的現象。

時間來到21世紀。在新的世紀中,上個世紀的擔憂一一發生,互聯網與“人工智慧”以最快的速度和諧相處,很多困難的事情,在前者的幫助下,正在毫不費力地解決掉。但是一場預測性的未來災難,依然在人們的焦慮情緒中醞釀著。

這不是人與機器之間的較量,從更大層面上來說,或許是人類與科技的賽跑,與“人工智慧”之間的最殘忍的賽跑,如果在未來的科技發展中,人們無法認識到科技產業、“人工智慧”的誕生是為了服務於人類,而非消滅人類的自我生存能力。那麼,這一場人工智慧革命、科技革命,或將成為斯蒂芬·霍金口中的預言。

3、“人工智慧”是對低端產業人口的結構調整

為了避免霍金預言的成真,人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合理地進行科技創新、“人工智慧”革命?

今天人們擔心最多的是,一如上文反復提到的人們失業危機的到來,冷漠世界的到來,等等。世界沒有了溫度,人們沒有溫情,是這人世間最可怕的兩件事情。所以,人們的擔憂不無道理。然而,在此需要提出的一點是,除了在倫理道德上論述“人工智慧”,是否還有更理性和更宏大命題的觀點的存在?

技術的發展總是帶來失業。這似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所以給人們帶來了生活上的擔憂。而隨著新技術的問世,社會上現有工作數量、類型和組成都要發生改變,以適應新技術。

作者盧克·多梅爾認為,就人工智慧對就業的影響而言,最意想不到的轉變發生在那些不需要體力勞動的白領工作中;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首先出現在加工工廠、倉庫中。這也說明了,如今的機器的任務是執行認知勞動而不是參與執行認知勞動,在認知勞動中,機器將取代我們的大腦,而不是我們的身體。

如果只是將機器或者人工智慧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下來看待,那麼,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內,人們將永久地控制智慧型機器人,而不是相反。由此,上面所提到的基於人類被控制的威脅將在一定程度上被控制。

另外,多梅爾以富士康企業為例,闡述了一個比較私人化的觀點。曾經在富士康企業內發生過多起員工自殺事件,時任富士康首席執行官的郭台銘宣佈用機器人取代了100萬名富士康工人,這便是人們所稱作的“富士康機器人”。雖然後來造成了大量員工的失業現象的發生,但是,相比於生命而言,新的調整會在道德上給予人撫慰。

但是,道德論述縱然合乎情理,卻依然無法規避失業的事實。所以,作者認為,如何在人工智慧的和機器的衝擊下,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是科技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需要直面的重大問題之一。

然而,對於中國而言,目前的低端產業在整個國家發展中,仍然佔有重要位置,非低端產業在整個產業鏈中卻是少許。因為這不僅與中國的歷史背景有關,也與中國龐大的人口相關。那麼這時,作者于書中明確指出,人工智慧的發展,將讓我們在有生之年見證很多工作種類的消失,然而,數位技術同樣會創造出很多新的工作種類,其中很多將是我們在幾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工作種類。

其實,從作者口吻中,不難看出他對人工智慧是處積極態度的。既然科技發展和“人工智慧”革命在社會發展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那麼,我們便需要直面失業問題。

從目前來看,人們的擔憂是,“人工智慧”搶佔了他們的既得工作。事實上,目前給人帶來危機感的工作,從更理性的角度上來看,是低端產業中的一部分。所以,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低端產業人口的結構調整,甚至部分消除。

與此同時,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大部分人的失業問題?在作者論述的諸多觀點中,總結一點便是:誰搶佔了人類的工作,人類的工作便讓誰來提供。解決未來的失業問題,就是讓失業者逐漸向非低端產業靠攏。所以,在未來,人類在研究“人工智慧”和改變人們的生活的同時,也必然要將研究方向放在人類如何生存的問題上。

所以,既然要向非低端產業靠攏,就需要有健全的教育體系來支撐。在過去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知識改變命運”的語言,似乎一度遭到了人們的質疑。其中的一部分質疑者用實際行為佐證了不通過知識,在其他領域也可尋到新的工作機遇。

而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這一語言將重新回歸到人們的面前。所以,作者盧克·多梅爾認為,在未來,人類需要借助“人工智慧”和科技之便,重構教育系統,重新回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上來。唯有如此,失序的社會才有可能被拯救,迷途不知返的人類才不至於在“人工智慧”強勢“入侵”人類時,而變得不知所措。

人工智慧是否有追求生活、自由和幸福的問題,並不是一個需要我們現在就回答的問題,但如同向電腦植入道德,或者考慮如何解決潛在的危險軟體一樣,總有一天我們要面對這樣的問題。

而正如笛卡爾所認為的,在有靈魂的思想者與一個沒有靈魂卻栩栩如生的非思想者機器之間存在的重大區別:“我思故我在”。不被技術控制,便需要在多個思考層面上,為人類之生存設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