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湖南張家界永定區大力實施旅遊扶貧行動: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收穫旅遊帶來的“紅利”

“我們馬兒山村去年建成的電子商務服務站讓村民們不出村就能把農產品賣出去。 ”馬兒山村支書吳三藝指著馬兒山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村裡的蔬菜、水果、臘肉等土特產品通過這個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土家族民俗文化表演。

11月29日, 記者走進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尹家溪鎮馬兒山村, 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基礎設施完善的美麗新農村。

然而, 10年前的馬兒山卻是另一番景象。

老大庸(張家界原名大庸)有句民間俗語:“馬兒山的龍燈——越舞越回去”,

這就是10年前馬兒山水缺山窮、交通閉塞的真實寫照。 10年前, 窮困潦倒讓山裡的村民渴望離家去遠方;10年後, 美麗鄉村讓村民渴望從遠方回家。

貧窮落後的山村引起了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並開出了根治貧困的“藥方”。 近年來, 永定區委區政府以打造“全域旅遊”為推手,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 先後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對馬兒山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 同時, 馬兒山村支兩委依靠黨和政府的政策幫扶, 及時調整產業結構,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 以鄉村旅遊產業“吃、住、行、遊、購、娛”一條龍服務的發展模式, 從而實現提質第一產業, 增質第二產業, 拓寬第三產業, 達到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目的, 使全村經濟收入得到大幅度增加,

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鄉村游讓百姓得實惠

吃過晚飯後, 官黎坪街道雙峽村49歲的劉家兵大姐準備參加《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的演出。 “演出8點半開始到9點45分結束, 每晚演出一個多小時, 一個月下來, 也能掙上近1000元, 而且不耽誤白天上班。 ”劉家兵告訴記者, 她白天給小旅舍打掃衛生, 一個月還能掙1800元。

劉家兵是一名群眾演員, 也是當地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 “兩份工資加起來每月有近3000元, 這樣的收入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劉家兵說。

《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是世界首台大型高山峽谷實景音樂歌舞劇, 演職人員達430人。 “村裡像劉家兵這樣的群眾演員有45人, 同時每年給張家界市中職院校的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300餘個。

”該劇出品公司負責人李清文介紹, 自2009年建成開演以來, 這台山水實景劇深受中外遊客喜愛, 並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節目已累計演出2200場, 接待中外遊客315萬余人次, 實際收入達2.6億多元。 “我們不僅吸納了當地貧困戶的就業, 還推動了當地鄉村遊的發展, 使當地百姓得到了實惠。 ”

打造旅遊扶貧“永定樣本”

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脈腹地的張家界永定區, 素有“仙境張家界, 魅力永定區”之稱, 以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景觀而享譽中外。

距離張家界市區兩個多小時車程的王家坪鎮、沅古坪鎮是土家人聚居區, 這裡是張家界目前土家族文化保存最為完好的地帶被稱為“蘇木綽”。

這一區域是土家族古建築集中的區域, 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富集, 其中區級保護專案47個, 市級保護專案5個, 省級保護專案6個, 國家級保護專案1個。 千百年來, 蘇木綽民歌世代傳唱, 生生不息。

被國家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王家坪鎮石堰坪村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原生態吊腳樓古村寨, 全村現存吊腳樓182棟, 其古建築群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主任全子灼告訴記者, 近年來, 村支兩委在市、區、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 借助民族文化優勢、生態自然風光, 依託張家界旅遊大背景, 著力打造與張家界旅遊大市場對接的民俗文化旅遊產業品牌, 發展“以農民為主導, 以城市人口為對象, 民族特色是靈魂”的鄉村旅遊,

逐步實現了從農業經濟向旅遊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全村實現全年旅遊收入100多萬元。

“有人說張家界是一幅畫, 我覺得她更像一本書, 大家看到的只是她的封面, 而翻開漂亮的封面就是她的內涵, 其實, 我們張家界是很有文化底蘊的。 所以, 我們發展全域旅遊就是以文化為抓手, 把本土的民俗文化都挖掘出來, 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 ”永定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學軍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 永定區在建設文化旅遊特色經濟強區的同時, 大力實施旅遊扶貧行動, 推進全域旅遊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緊密結合、相互促進, 打造旅遊扶貧“永定樣本”。 2017年上半年, 全區接待國內外遊客達1080.2 萬人次, 同比增長19%, 旅遊總收入107.76 億元, 同比增長20%。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收穫到旅遊帶來的“紅利”,旅遊扶貧效果顯著,已促進18個貧困村出列、3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8.9%。

截至2016年年底,全區脫貧人口2.89萬人,出列貧困村18個,仍有未脫貧貧困人口3.45萬人,未出列貧困村68個。2017年,計畫脫貧貧困人口1.2萬人,出列貧困村16個。全區計畫2018年整體脫貧。

記者手記

吊腳樓、風雨橋,走進“蘇木綽”,濃郁的土家文化撲面而來。

土家文化是民族藝術瑰寶,更是得天獨厚的鄉村旅遊資源。如何利用和保護好這些土家文化和土家族古建築群,讓文化成為旅遊發展的資源優勢,讓百姓依靠旅遊脫貧呢?張家界永定區給出了答案。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加大對土家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在王家坪鎮建立了8個土家吊腳樓核心保護區,對該區的2198棟土家吊腳樓登記造冊、掛牌保護,投入2500萬元對石堰坪村核心區內的24棟土家吊腳樓進行文物修繕,形成了帶動當地脫貧增收的旅遊資源。

永定區做了專門的脫貧攻堅整體規劃,其中旅遊扶貧就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開發重點旅遊專案;二是通過西線旅遊的開發,把周邊的老百姓帶動起來,參與就業;三是開發23條鄉村旅遊線路。

“扶貧先扶志”!張家界永定區以發展鄉村旅遊為核心,以減少貧困人口為主要任務,激發帶動群眾走“旅遊路”,吃“旅遊飯”,掙“旅遊錢”。發展鄉村旅遊不僅為當地閒散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更帶動了貧困戶就地創業,激發了他們的致富熱情。鄉村游讓老百姓真正吃上了旅遊飯,在旅遊扶貧中得到了實惠。

歡迎轉發點贊

轉載聯繫授權

大家都在看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鄧小波

同比增長20%。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收穫到旅遊帶來的“紅利”,旅遊扶貧效果顯著,已促進18個貧困村出列、3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8.9%。

截至2016年年底,全區脫貧人口2.89萬人,出列貧困村18個,仍有未脫貧貧困人口3.45萬人,未出列貧困村68個。2017年,計畫脫貧貧困人口1.2萬人,出列貧困村16個。全區計畫2018年整體脫貧。

記者手記

吊腳樓、風雨橋,走進“蘇木綽”,濃郁的土家文化撲面而來。

土家文化是民族藝術瑰寶,更是得天獨厚的鄉村旅遊資源。如何利用和保護好這些土家文化和土家族古建築群,讓文化成為旅遊發展的資源優勢,讓百姓依靠旅遊脫貧呢?張家界永定區給出了答案。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加大對土家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在王家坪鎮建立了8個土家吊腳樓核心保護區,對該區的2198棟土家吊腳樓登記造冊、掛牌保護,投入2500萬元對石堰坪村核心區內的24棟土家吊腳樓進行文物修繕,形成了帶動當地脫貧增收的旅遊資源。

永定區做了專門的脫貧攻堅整體規劃,其中旅遊扶貧就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開發重點旅遊專案;二是通過西線旅遊的開發,把周邊的老百姓帶動起來,參與就業;三是開發23條鄉村旅遊線路。

“扶貧先扶志”!張家界永定區以發展鄉村旅遊為核心,以減少貧困人口為主要任務,激發帶動群眾走“旅遊路”,吃“旅遊飯”,掙“旅遊錢”。發展鄉村旅遊不僅為當地閒散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崗位,更帶動了貧困戶就地創業,激發了他們的致富熱情。鄉村游讓老百姓真正吃上了旅遊飯,在旅遊扶貧中得到了實惠。

歡迎轉發點贊

轉載聯繫授權

大家都在看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鄧小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