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時事針砭|扶貧攻堅務必去“虛”除“浮”

摘要:最近, 內蒙古自治區上演了一場脫貧鬧劇。

文/劉紅霞

最近, 內蒙古自治區上演了一場脫貧鬧劇。

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於今年9月啟動了全區脫貧攻堅交叉檢查工作, 各旗縣抽出20人左右的檢查組, 對貧困旗縣進行交叉檢查。 在半年時間內, 這個旗除了要接受2次全區“大檢”, 還要接受專項審計、巡視、盟市抽查3次“小檢”。

針對脫貧攻堅做檢查評比, 確有必要。 開展檢查評比的初衷是為了推動工作, 檢查本是為了查出問題進行改進, 評比的目的, 則是為了樹立先進, 調動積極性。 但凡事最怕走極端,

一旦走形, 就會背離初衷, 不但不能起到“推手”作用, 反而會成為扶貧工作的一大阻力。

近年來, 我國在“精准扶貧”理念的引領之下, 各地區脫貧扶貧工作步入了新階段, 各地政府也將扶貧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過去5年, 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 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

不過,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 我們也不能忽視, 在各級政府都鉚足勁啃掉貧困硬骨頭的關鍵階段, 各地在扶貧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荒唐之舉, 讓扶貧工作在基層走了形、變了味, 不僅消耗了基層幹部的時間, 而且損害了貧困群眾的利益。 例如, 此次在迎檢中, 全旗花在培訓、差旅費、接待費上共計20萬元,

如此勞民傷財, 難怪有幹部直言:“這20萬元至少夠給20個貧困戶每家買頭牛了。 ”

其實這些“形式扶貧”, 在其他地方並不鮮見。 它暴露出當前基層脫貧攻堅工作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 主要就是“虛功”太多。 那麼, 該如何讓扶貧工作走出“荒唐”, 讓貧困群眾“貨真價實”地走出貧困, 真正實現精准脫貧呢?

首先, 扶貧攻堅, 不能停留在文件上、會議上和口頭上;也不能搞“平均主義”;更不能滿足於“形式主義”的檢查、拼比。 脫貧攻堅需要靠的是實實在在工作。 評比與檢查僅是手段, 絕非精准脫貧的目的。

其次, 完善扶貧監督機制, 相應增加民眾監督的比重, 讓扶貧工作真正解決痛點, 落到實處。 與此同時, 還要像基層扶貧幹部呼籲的那樣,

脫貧攻堅既要施加高壓, 也需實施減負, 對扶貧務虛者要問責, 對扶貧務實者也要激勵, 如此才會幹實事、見實效。

最後, 堅決杜絕工作講排場、走過場, 切實去“虛”除“浮”, 讓扶貧真正走進百姓家裡, 因戶制宜, 以作風改進和實際行動取信於民, 以建設與發展的更大成效造福於民。

“確保我國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是党和國家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也是“十三五”工作的重中之重。 貧困縣全部摘帽, 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是扶貧的目標和任務。 因此, 扶貧不能敷衍了事, 更不可蒙混過關。

中國產經新聞

新增長時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訂閱:cien_offical

投稿:cien2015@163.com

講述, 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

點擊 “閱讀原文” 閱讀中國產經新聞數字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