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砥礪奮進的五年:向ZJUers提問,浙江大學的人才彙聚,你會用哪一句歌詞概括?

編者按:在全校上下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 浙江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即將隆重舉行, 這是我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也是學校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進程中的一件大事。 回眸黨的十八大、學校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浙江大學走過的光輝歷程:解放思想, 帶來了新視野;深化改革, 帶來了新動力;搶抓機遇, 創造了新業績。 過去五年多來, 浙大師生牢記使命、勇攀高峰, 實現了新的歷史性跨越。 為了總結過去五年多來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進一步振奮全校師生的精神, 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這一首要政治任務轉化為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

滿懷信心地迎接第十四次党代會勝利召開, 《浙江大學報》、求是新聞網、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校內媒體聯手開闢《砥礪奮進的五年》專欄, 本文從人才彙聚角度, 對我校過去五年多來的工作進行深度報導。

日前,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佈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單, 浙江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吳朝暉、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德仁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朱利中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此外, 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唐納德·格里爾遜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校黨委書記鄒曉東第一時間看望了新當選院士。

新當選院士中, 既有“土生土長”的浙大人, 也有從海內外引進的頂尖學術大師。 透過他們以及其他許多浙大優秀教師的成長成才軌跡, 不難發現, 浙江大學早已成為人才培養的沃土, 名師高人彙聚的樂園。

“浙大教師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 為黨和國家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2015年教師節前夕, 中共中央辦公廳向浙江省委發來關於回復浙江大學教師致習近平總書記來信的函, 轉達了總書記對浙大教師的節日祝賀和殷切期望。 總書記希望浙大能在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走在前列。

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過去五年多來, 浙江大學堅持党管人才原則,

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積極探索人才引進、培育和發展的新機制, 努力打造“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 源源不斷地將人才彙聚到“雙一流”建設的偉大事業上來, 以實際行動踐行黨和人民的囑託。

回首五年多來, 浙江大學何以彙聚如此多的名師高人?

競相奔騰的“千里馬”是如何引進、培養起來的?

“人才生態最優大學”又是如何打造和維護的?

梧桐棲鳳:加強高端人才引育

“大學者, 非大樓之謂也, 乃大師之謂也。 ”浙江大學120年的歷史發展長河, 可謂群星璀璨、名師彙聚。 正是因為廣聚天下英才, 浙江大學才實現了百年傳承發展。

過去五年多來, 浙江大學更是緊密結合國家科技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 加強科學謀劃佈局,

加大加快人才彙聚的步伐。

浙江大學“雙代會”

浙江大學2017年“雙代會”學校報告中指出, 人才是學校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 是加快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支撐。 要通過營造包容發展環境, 搭建一流引才聚才育才平臺, 促進各類人才隊伍協調發展, 努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大學”。

“栽好梧桐樹, 引得鳳凰來。 ”浙江大學正以求賢若渴的態度, 海納江河的精神, 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氣魄, 廣植梧桐, 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築巢棲身”。

許鈞, 著名翻譯家,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浙江大學啟動實施學術大師彙聚工程以來引進的首位學術大師。

2016年9月, 許鈞受聘成為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

回浙江尋根, 到浙大“創業”, 在當時的“浙大歡迎您”儀式上, 62歲的許鈞教授動情落淚。

許均受聘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許鈞教授表示, 到浙江大學的這一年多時間, 最重要的就是紮根浙大, 融入學科。 他主要從擴大浙大外語學科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培養、引導、提攜、幫助年輕人, 促進學科發展等方面著手, 開展工作。

2017年9月, 著名作家畢飛宇受聘成為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 他的到來正是許鈞教授從中牽線搭橋。 “感謝許鈞教授, 他是我法國文學的老師。 去年, 他到了浙江大學後, 特別渴望在浙江大學的人文教育方面貢獻一些力量。 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 我有幸成為兼職的浙大講座教授。 ”畢飛宇說。

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宋永華表示, 人才戰略是學校的核心戰略,人才工程是學校的“一號工程”。學校要努力打造優良的人才發展學術生態,提供激發人才發展的政策環境,強化人才發展和學科發展的良性互動,以更加充足的發展空間吸引和留住人才。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強化頂層設計,出臺一系列檔、辦法,通過設置求是講席教授、求是特聘學者等崗位,實施“學術大師彙聚工程”“高層次人才培育支援計畫”等校內人才計畫,理順校內高層次人才梯隊與國家各類人才計畫專案的對接,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培養力度,構建具有國際人才競爭優勢的人力資源體系。

與此同時,浙江大學進一步發揮院士和文科資深教授的學術引領作用,明晰對“長江學者”“國家傑青”“求是特聘”等的崗位職責和工作任務要求,讓骨幹人才真正成為爭取關鍵專案、重要基地、重大成果的主力軍,成為學科建設的領頭羊,成為青年人才“傳幫帶”的導師團。

圍繞學科發展需要優化人才資源配置,聚焦主流主幹推動人才工作向高端提升,是浙江大學做好高水準人才、團隊引育的一項關鍵舉措。

今年4月,依託園藝學科這一優勢高峰學科,浙江大學試點成立了首個學術大師聯合工作室——果實品質生物學海外學術大師聯合工作室,6位元在果實品質生物學、園藝產品采後生物學、植物基因組學與生物技術等領域有著豐富研究經驗和頂尖學術水準的歐美發達國家院士加盟。

“浙大歡迎您”海外學術大師聘任歡迎儀式

工作室的負責人正是不久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唐納德·格里爾遜教授。他也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生物學學會會員,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副校長。在果實品質生物學海外學術大師工作室聘任儀式上,唐納德·格里爾遜教授代表各位院士發言時表示,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年輕學者願意與浙江大學開展合作交流,雙方的合作應進一步提升學科實力,用科學的力量驅動未來。

唐納德·格里爾遜院士

實際上,唐納德·格里爾遜教授早已與浙大結緣,2011年他受聘成為浙江大學光彪講座教授。2017年4月起,他長聘加盟果實品質生物學海外學術大師工作室,成為一名浙大正式教工,主要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在唐納德·格里爾遜教授看來,浙江大學已是他的大學。

引才重在“引心”,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引育“千里馬”的“伯樂”,這已經成為浙江大學師生們的共識。

除了確保科研平臺等硬體資源的充分投入,浙江大學還積極營造“重才、愛才、惜才”的濃厚氛圍。通過建立人才工作責任體系,落實管理重心下移,將更多學術評價和資源配置權交由基層辦學主體承擔,賦予院系人才工作更大的自主權;將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育工作列入班子考核目標;設立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院系自主經費,專項配套用於院系引才育才的人員經費和科研啟動經費;評選引才育才獎(伯樂獎),獎勵引才育才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推行“暖心工程”系列活動,舉行“浙大歡迎您”“浙大祝賀您”“浙大祝福您”儀式等一系列舉措,浙江大學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人才引進和培育工作的積極性。

千帆競渡:激發青年人才活力

在浙江大學,目前45周歲(不含)以下的教師有1824名,占全部教師的51.1%。青年教師正在成為學校發展的生力軍。

千帆競渡,駛向未來。青年教師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優秀青年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關乎著學校的長遠發展。要建成“雙一流”大學,創新工作機制體制,激發青年教師活力,顯得尤為重要。

浙江大學副校長張宏建表示,學校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圍繞“著眼一流、合理佈局、積極引進、強化培養”的導向,採取多項措施,創新青年教師引進培育模式,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準青年專家學者。

27歲,國家“千人計畫”青年專案入選者,浙大“百人計畫”研究員,具備博士生招生資格……當這些字眼組合在一起,“美女學霸”陸盈盈在2015年火速走紅網路。在獲得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後,面對美國優渥的研究條件,陸盈盈毅然選擇回到母校,傳道授業、潛心科研。

201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陸盈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

“我非常感恩,母校塑造了我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為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臺。”201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陸盈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把我們母校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的責任……希望有朝一日我們每個人可以驕傲地宣稱:我們來自于世界一流大學——浙江大學”。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作為人才“磁場”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有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海歸選擇洄游,進入浙大。

王浩華,浙江大學青年教師。2017年,其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州大學以及中科院物理所等課題組合作,聯合研發了十比特超導量子晶片,成功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超導量子比特的多體糾纏。

王浩華課題組

2010年底,在離開美國頂尖的超導量子計算小組後,33歲的王浩華通過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進入浙大,獲評教授,並可在一段時間內不受業績考核指標的約束。“這項政策對我這樣剛剛回國在科研上拓荒,承擔著技術難度大、平臺建設週期長、實驗成本高、配套設施短缺的科研方向的年輕人來說,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王浩華說。

基礎研究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產生原創性成果最主要的途徑。然而,基礎研究工作往往週期長、充滿未知性,短期內難以見到成效。為了鼓勵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在主觀上樂意,客觀上具備條件去開展高水準基礎研究工作,“甘坐冷板凳”,2012年,學校正式出臺了《基礎研究人才支持計畫實施辦法》,給予從事基礎性、戰略性科學研究的教師高於所在學科同類教師平均水準的津貼保障,並推行6年長週期考評,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學術文化環境。而這只是浙江大學緊鑼密鼓出臺的“人才新政”中的創新舉措之一。

結合院系教師隊伍定編定崗及國家省部青年人才專案和計畫,2014年5月,浙江大學啟動實施“百人計畫”,重點瞄準國際高水準大學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相當水準的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培養了一批擁有學術潛質、未來有望衝擊世界一流水準的優秀青年人才。對通過“百人計畫”聘用的教師,學校將借鑒國際高水準大學教師聘任的學術標準和程式,試行教師長聘制和國際化評估。

浙江大學“百人計畫”實施三年來,學校“千人計畫”青年專案等申報人數和入選人數均得到較大幅度增長。三年來共報到“百人計畫”210人,其中自然科學領域162人,人文社科領域48人。近三年入選國家“千人計畫”青年項目12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5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專案20人,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17人。自然科學領域報到的校“百人計畫”人才中,“千人計畫”青年專案等人才計畫入選者占63%。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堅持人才引進和人才培育並重,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青年人才的同時,學校也十分注重對教師的關心和培養。從教師進校伊始的新教師入職始業教育培訓,到進校後的青年教師職業導師制、浙江大學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簡稱“紫金計畫”)、浙江大學青年教師交叉學習培養計畫、交叉研究種子基金專案、浙江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出國(境)研修專項計畫(簡稱“新星計畫”)、青年骨幹教師赴國外高水準大學研修計畫、求是青年學者計畫、基礎研究人才支持計畫……浙江大學不斷強化青年教師職業生涯指導,加大青年教師科研資助力度,推進青年教師國際化培養,完善青年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從科研平臺、生活待遇等多方面為青年教師提供較大的資助,支援青年教師安心開展教學科研工作。

浙江大學新教工始業教育培訓

多措並舉之下,浙江大學引進和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準青年才俊,青年教師成長成才的制度化環境不斷優化,這為學校今後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資源保障。

成風化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德才兼備的教師才能教育出德才兼備的學生。

那麼,何為師德?廣大教師應該追求怎樣的師德?浙江大學如何浸潤廣大教師于師德師風的甘霖之中?

剛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稱號,在浙大學習工作30餘年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以實際行動為我們詮釋“師德”。

姚玉峰

不計國外優厚待遇,學成毅然歸國惠澤百姓,姚玉峰是矢志報國的棟樑;勇攀世界眼科角膜移植巔峰,把治療眼角膜病作為終生奮鬥的“光明事業”,姚玉峰是妙手仁心的醫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獨門絕技授之於人,讓更多的醫生成為專家,回饋更多需要的人,姚玉峰是醫學技術的擺渡人。姚玉峰就是我們身邊“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代表之一。

師德,包含著信念堅定的大德、服務社會的公德、嚴於律己的私德、精心育人的職業道德、嚴謹求是的學術品德,可以說是教師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質、眼界胸懷的集中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教師事業的高度。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當好傳道者,首先還需要自己先明道、通道,立德方可樹人。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堅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氣、更暖人心。

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感悟“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紅色精神,面向小井紅軍烈士之墓許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莊重誓言……2017年11月17日,面向海外歸國教師的第54期“育人強師”學習培訓班在井岡山開班。

不計國外優厚待遇,學成毅然歸國惠澤百姓,姚玉峰是矢志報國的棟樑;勇攀世界眼科角膜移植巔峰,把治療眼角膜病作為終生奮鬥的“光明事業”,姚玉峰是妙手仁心的醫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獨門絕技授之於人,讓更多的醫生成為專家,回饋更多需要的人,姚玉峰是醫學技術的擺渡人。姚玉峰就是我們身邊“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代表之一。

師德,包含著信念堅定的大德、服務社會的公德、嚴於律己的私德、精心育人的職業道德、嚴謹求是的學術品德,可以說是教師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質、眼界胸懷的集中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教師事業的高度。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當好傳道者,首先還需要自己先明道、通道,立德方可樹人。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堅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氣、更暖人心。

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感悟“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紅色精神,面向小井紅軍烈士之墓許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莊重誓言……2017年11月17日,面向海外歸國教師的第54期“育人強師”學習培訓班在井岡山開班。

第54期“育人強師”學習培訓班

通過五天的培訓學習,老師們對井岡山精神有了更生動的理解,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犧牲精神以及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會。“花果飄零終鬚根,心志彌堅井岡情。雪泥鴻爪應有跡,思來我輩皆英傑。”參加培訓深受井岡山精神鼓舞的人文學院“百人計畫”研究員金進老師這樣寫道。

自2012年啟動實施“育人強師”全員培訓計畫以來,秉承著“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師德師風”的宗旨,像這樣的培訓班,學校已舉辦55期。

通過培訓,廣大教師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落實“四個服務”,更好地擔起了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在奉獻黨的教育事業中書寫忠誠和擔當。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著力抓好典型示範。

學校加強了身邊的先進典型宣傳,鼓勵引導骨幹教師、高層次人才帶頭示範。求是園中湧現出了姚玉峰、汪自強、蘇德礦等一大批有全國影響、社會好評的好教師、好醫生代表,湧現出了以“竺可楨獎”“永平獎”“三育人標兵”“浙大好醫生”“浙大好護士”獲得者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

汪自強在指導蜂農

蘇德礦在課堂上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著力抓好教育引導。

學校加強頂層設計,成立了黨委教師工作部、師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師德建設工作委員會以及院系師德建設工作組,進一步完善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加強教師的思想教育和核心價值觀引領,切實推進和保障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核心使命,引導廣大教師遵守師德規範、踐行學術道德、嚴守紀律底線。

學校重視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加強教師崗前培訓、在職培訓、海外歸國教師輪訓,增強廣大教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著力抓好政策完善。

學校優化教師評聘考核體系,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引導廣大教師將更多時間用在教學上,在攀高峰、入主流、作貢獻上更積極有為。浙江大學進一步加強在人才引進、評獎評優、職務晉升等環節對師德的考核,對師德失範的實行“一票否決”。

學校配齊建強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務工作隊伍,落實輔導員隊伍實行職稱晉升單列計畫、單設標準、單獨評審,探索職務職級“雙線”晉升辦法和保障激勵機制,試行新選聘機關管理人員至少從事一年專職輔導員工作的制度,促進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人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之間合理流動,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和黨務工作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

四梁八柱:完善支撐服務保障

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關鍵在人,在於能夠引領方向、各司其職又協作聯動的各類人才。除了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科學家、思想深邃的人文社科學術大師,學校同樣離不開的,還有業務精良的專職研究人員,勤勉敬業的管理服務及支撐隊伍等。

2017年5月,經過近四年時間的籌建,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正式成立。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浙大冷凍電鏡學術委員會主任徐濤研究員表示,中心發展的關鍵在於中心的體制機制,尤其在維持高效、高水準的技術支撐隊伍和配套運行經費支援方面,希望今後能得到學校的進一步支援。

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成立儀式

冷凍電鏡是解析生物結構的利器,在短短幾年間發展迅猛,不斷帶來令人驚歎的發現。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即是被授予在該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作為浙江大學“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領先創新的戰略科研平臺,冷凍電鏡中心配備了技術覆蓋面廣泛的設備和齊全的配套裝置,這為浙江大學冷凍電鏡領域的研發提供了保障。

“過去半年,我們也在進行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一方面充分考慮技術人員的職業發展,加強人員培訓,提升技術服務水準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績效考核、崗位編制等措施提高人員工作積極性,擴大服務範圍,努力建設一流的支撐平臺,為科研和教學提供一流的服務。”冷凍電鏡中心主任張興教授說道。

構建完善適合專業性、技術性崗位特點的人才選聘和職業發展體系,培養形成一支創新務實、規模相對穩定的支撐隊伍,正是浙江大學過去五年多來為優化人才隊伍體系所做的努力之一。通過大力整合隊伍,啟動實施“博士後隊伍三年建設計畫(簡稱“博千計畫”);大力引進高端實驗領軍人才;優化“求是特聘實驗崗”設置;完善分類分級聘崗制度;統籌規劃圖書資訊、出版檔案、工程技術、財會基建、後勤產業等各類支撐隊伍等,浙江大學不斷建強支撐隊伍。

2017年,針對高校管理人員國際化交流的需要和特點,浙江大學舉辦了國際化能力專項培訓班。通過培訓,教師的英語語言能力和國際化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事實上,為推進管理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浙江大學建立了職責分別、內容豐富、層次清晰的培訓體系。

浙江大學國際化能力專項培訓班

此外,浙江大學也通過完善黨政管理人員公開招聘制度,積極探索完善職員職級晉升辦法等方式,積極打造一支胸懷理想、素質全面、能力突出、充滿活力的黨政管理隊伍。

塑造一支能夠理解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具備法律和規則意識,並擁有創新能力、專業能力和較強行動力的各類人才隊伍,是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通過優化人事管理制度,深化薪酬分配改革,統籌推進隊伍協同發展,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建立與完善以科學評價、人盡其才為核心的人才隊伍體系。

與此同時,浙江大學也大力營造凝心聚力、關心關愛的發展環境。本著師生為本的理念,浙江大學扎實提升服務保障 能力,為教職工提供一流的工作、生活環境。

在浙江大學,有這樣一些私密而溫馨的小屋——沙發、冰箱、尿不濕等一應俱全。它們是旨在為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女教職工服務的“媽咪暖心小屋”。這些暖心小屋的建造源自學校通過“金點子”平臺徵集到的教職工合理化的建議。

“媽咪暖心小屋”

像這樣的“暖心之舉”,在浙江大學還有很多。

完善教代會和工會制度,完善“書記有約”“校長有約”等溝通管道;重視解決教職工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如推出“1250安居工程”,設立“愛心基金教職工專項基金”;積極發揮青年教授聯誼會、女教授聯誼會、教師社團等教師自組織的作用……過去五年多來,通過提供更多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廣大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榮譽感、自豪感切實增強,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激勵人的良好育人氛圍正在浙江大學形成。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牢固樹立一流意識、緊緊圍繞一流目標、認真貫徹一流標準,以人才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以改革為動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堅持引進培育並舉,完善工作體制機制,提升保障激勵水準,增強管理服務能力,深入統籌推進各支隊伍建設,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和保障。

廣聚英才正當時。浙江大學將立足求是創新校訓,繼續秉承“海納江河、啟真厚德、開物前民、樹我邦國”的浙大精神,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彙聚一流師資,培養一流人才,發展一流學術,作出一流貢獻。

標題的謎底

你心中的答案是什麼?

是不是和小編想得一樣?

那就是

屬於浙大的旋律

“大不自多,海納江河。”

文字記者:金云云

本文編輯:張佳楠

人才戰略是學校的核心戰略,人才工程是學校的“一號工程”。學校要努力打造優良的人才發展學術生態,提供激發人才發展的政策環境,強化人才發展和學科發展的良性互動,以更加充足的發展空間吸引和留住人才。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強化頂層設計,出臺一系列檔、辦法,通過設置求是講席教授、求是特聘學者等崗位,實施“學術大師彙聚工程”“高層次人才培育支援計畫”等校內人才計畫,理順校內高層次人才梯隊與國家各類人才計畫專案的對接,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培養力度,構建具有國際人才競爭優勢的人力資源體系。

與此同時,浙江大學進一步發揮院士和文科資深教授的學術引領作用,明晰對“長江學者”“國家傑青”“求是特聘”等的崗位職責和工作任務要求,讓骨幹人才真正成為爭取關鍵專案、重要基地、重大成果的主力軍,成為學科建設的領頭羊,成為青年人才“傳幫帶”的導師團。

圍繞學科發展需要優化人才資源配置,聚焦主流主幹推動人才工作向高端提升,是浙江大學做好高水準人才、團隊引育的一項關鍵舉措。

今年4月,依託園藝學科這一優勢高峰學科,浙江大學試點成立了首個學術大師聯合工作室——果實品質生物學海外學術大師聯合工作室,6位元在果實品質生物學、園藝產品采後生物學、植物基因組學與生物技術等領域有著豐富研究經驗和頂尖學術水準的歐美發達國家院士加盟。

“浙大歡迎您”海外學術大師聘任歡迎儀式

工作室的負責人正是不久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唐納德·格里爾遜教授。他也是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生物學學會會員,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副校長。在果實品質生物學海外學術大師工作室聘任儀式上,唐納德·格里爾遜教授代表各位院士發言時表示,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和年輕學者願意與浙江大學開展合作交流,雙方的合作應進一步提升學科實力,用科學的力量驅動未來。

唐納德·格里爾遜院士

實際上,唐納德·格里爾遜教授早已與浙大結緣,2011年他受聘成為浙江大學光彪講座教授。2017年4月起,他長聘加盟果實品質生物學海外學術大師工作室,成為一名浙大正式教工,主要從事科研、教學工作。在唐納德·格里爾遜教授看來,浙江大學已是他的大學。

引才重在“引心”,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引育“千里馬”的“伯樂”,這已經成為浙江大學師生們的共識。

除了確保科研平臺等硬體資源的充分投入,浙江大學還積極營造“重才、愛才、惜才”的濃厚氛圍。通過建立人才工作責任體系,落實管理重心下移,將更多學術評價和資源配置權交由基層辦學主體承擔,賦予院系人才工作更大的自主權;將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育工作列入班子考核目標;設立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院系自主經費,專項配套用於院系引才育才的人員經費和科研啟動經費;評選引才育才獎(伯樂獎),獎勵引才育才貢獻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推行“暖心工程”系列活動,舉行“浙大歡迎您”“浙大祝賀您”“浙大祝福您”儀式等一系列舉措,浙江大學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人才引進和培育工作的積極性。

千帆競渡:激發青年人才活力

在浙江大學,目前45周歲(不含)以下的教師有1824名,占全部教師的51.1%。青年教師正在成為學校發展的生力軍。

千帆競渡,駛向未來。青年教師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優秀青年人才的引進與培養關乎著學校的長遠發展。要建成“雙一流”大學,創新工作機制體制,激發青年教師活力,顯得尤為重要。

浙江大學副校長張宏建表示,學校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圍繞“著眼一流、合理佈局、積極引進、強化培養”的導向,採取多項措施,創新青年教師引進培育模式,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準青年專家學者。

27歲,國家“千人計畫”青年專案入選者,浙大“百人計畫”研究員,具備博士生招生資格……當這些字眼組合在一起,“美女學霸”陸盈盈在2015年火速走紅網路。在獲得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後,面對美國優渥的研究條件,陸盈盈毅然選擇回到母校,傳道授業、潛心科研。

201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陸盈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

“我非常感恩,母校塑造了我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為我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臺。”2017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陸盈盈作為教師代表發言,“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把我們母校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的責任……希望有朝一日我們每個人可以驕傲地宣稱:我們來自于世界一流大學——浙江大學”。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作為人才“磁場”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有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海歸選擇洄游,進入浙大。

王浩華,浙江大學青年教師。2017年,其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州大學以及中科院物理所等課題組合作,聯合研發了十比特超導量子晶片,成功實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數目的超導量子比特的多體糾纏。

王浩華課題組

2010年底,在離開美國頂尖的超導量子計算小組後,33歲的王浩華通過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進入浙大,獲評教授,並可在一段時間內不受業績考核指標的約束。“這項政策對我這樣剛剛回國在科研上拓荒,承擔著技術難度大、平臺建設週期長、實驗成本高、配套設施短缺的科研方向的年輕人來說,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王浩華說。

基礎研究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產生原創性成果最主要的途徑。然而,基礎研究工作往往週期長、充滿未知性,短期內難以見到成效。為了鼓勵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在主觀上樂意,客觀上具備條件去開展高水準基礎研究工作,“甘坐冷板凳”,2012年,學校正式出臺了《基礎研究人才支持計畫實施辦法》,給予從事基礎性、戰略性科學研究的教師高於所在學科同類教師平均水準的津貼保障,並推行6年長週期考評,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學術文化環境。而這只是浙江大學緊鑼密鼓出臺的“人才新政”中的創新舉措之一。

結合院系教師隊伍定編定崗及國家省部青年人才專案和計畫,2014年5月,浙江大學啟動實施“百人計畫”,重點瞄準國際高水準大學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相當水準的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培養了一批擁有學術潛質、未來有望衝擊世界一流水準的優秀青年人才。對通過“百人計畫”聘用的教師,學校將借鑒國際高水準大學教師聘任的學術標準和程式,試行教師長聘制和國際化評估。

浙江大學“百人計畫”實施三年來,學校“千人計畫”青年專案等申報人數和入選人數均得到較大幅度增長。三年來共報到“百人計畫”210人,其中自然科學領域162人,人文社科領域48人。近三年入選國家“千人計畫”青年項目127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59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青年學者專案20人,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17人。自然科學領域報到的校“百人計畫”人才中,“千人計畫”青年專案等人才計畫入選者占63%。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堅持人才引進和人才培育並重,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大力引進海內外優秀青年人才的同時,學校也十分注重對教師的關心和培養。從教師進校伊始的新教師入職始業教育培訓,到進校後的青年教師職業導師制、浙江大學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簡稱“紫金計畫”)、浙江大學青年教師交叉學習培養計畫、交叉研究種子基金專案、浙江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出國(境)研修專項計畫(簡稱“新星計畫”)、青年骨幹教師赴國外高水準大學研修計畫、求是青年學者計畫、基礎研究人才支持計畫……浙江大學不斷強化青年教師職業生涯指導,加大青年教師科研資助力度,推進青年教師國際化培養,完善青年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從科研平臺、生活待遇等多方面為青年教師提供較大的資助,支援青年教師安心開展教學科研工作。

浙江大學新教工始業教育培訓

多措並舉之下,浙江大學引進和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準青年才俊,青年教師成長成才的制度化環境不斷優化,這為學校今後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資源保障。

成風化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德才兼備的教師才能教育出德才兼備的學生。

那麼,何為師德?廣大教師應該追求怎樣的師德?浙江大學如何浸潤廣大教師于師德師風的甘霖之中?

剛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稱號,在浙大學習工作30餘年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以實際行動為我們詮釋“師德”。

姚玉峰

不計國外優厚待遇,學成毅然歸國惠澤百姓,姚玉峰是矢志報國的棟樑;勇攀世界眼科角膜移植巔峰,把治療眼角膜病作為終生奮鬥的“光明事業”,姚玉峰是妙手仁心的醫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獨門絕技授之於人,讓更多的醫生成為專家,回饋更多需要的人,姚玉峰是醫學技術的擺渡人。姚玉峰就是我們身邊“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代表之一。

師德,包含著信念堅定的大德、服務社會的公德、嚴於律己的私德、精心育人的職業道德、嚴謹求是的學術品德,可以說是教師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質、眼界胸懷的集中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教師事業的高度。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當好傳道者,首先還需要自己先明道、通道,立德方可樹人。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堅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氣、更暖人心。

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感悟“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紅色精神,面向小井紅軍烈士之墓許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莊重誓言……2017年11月17日,面向海外歸國教師的第54期“育人強師”學習培訓班在井岡山開班。

不計國外優厚待遇,學成毅然歸國惠澤百姓,姚玉峰是矢志報國的棟樑;勇攀世界眼科角膜移植巔峰,把治療眼角膜病作為終生奮鬥的“光明事業”,姚玉峰是妙手仁心的醫生;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獨門絕技授之於人,讓更多的醫生成為專家,回饋更多需要的人,姚玉峰是醫學技術的擺渡人。姚玉峰就是我們身邊“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代表之一。

師德,包含著信念堅定的大德、服務社會的公德、嚴於律己的私德、精心育人的職業道德、嚴謹求是的學術品德,可以說是教師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質、眼界胸懷的集中體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教師事業的高度。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當好傳道者,首先還需要自己先明道、通道,立德方可樹人。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堅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接地氣、更暖人心。

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感悟“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的井岡山紅色精神,面向小井紅軍烈士之墓許下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的莊重誓言……2017年11月17日,面向海外歸國教師的第54期“育人強師”學習培訓班在井岡山開班。

第54期“育人強師”學習培訓班

通過五天的培訓學習,老師們對井岡山精神有了更生動的理解,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犧牲精神以及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會。“花果飄零終鬚根,心志彌堅井岡情。雪泥鴻爪應有跡,思來我輩皆英傑。”參加培訓深受井岡山精神鼓舞的人文學院“百人計畫”研究員金進老師這樣寫道。

自2012年啟動實施“育人強師”全員培訓計畫以來,秉承著“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師德師風”的宗旨,像這樣的培訓班,學校已舉辦55期。

通過培訓,廣大教師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落實“四個服務”,更好地擔起了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在奉獻黨的教育事業中書寫忠誠和擔當。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著力抓好典型示範。

學校加強了身邊的先進典型宣傳,鼓勵引導骨幹教師、高層次人才帶頭示範。求是園中湧現出了姚玉峰、汪自強、蘇德礦等一大批有全國影響、社會好評的好教師、好醫生代表,湧現出了以“竺可楨獎”“永平獎”“三育人標兵”“浙大好醫生”“浙大好護士”獲得者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

汪自強在指導蜂農

蘇德礦在課堂上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著力抓好教育引導。

學校加強頂層設計,成立了黨委教師工作部、師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師德建設工作委員會以及院系師德建設工作組,進一步完善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體制機制,不斷加強教師的思想教育和核心價值觀引領,切實推進和保障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核心使命,引導廣大教師遵守師德規範、踐行學術道德、嚴守紀律底線。

學校重視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加強教師崗前培訓、在職培訓、海外歸國教師輪訓,增強廣大教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著力抓好政策完善。

學校優化教師評聘考核體系,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引導廣大教師將更多時間用在教學上,在攀高峰、入主流、作貢獻上更積極有為。浙江大學進一步加強在人才引進、評獎評優、職務晉升等環節對師德的考核,對師德失範的實行“一票否決”。

學校配齊建強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務工作隊伍,落實輔導員隊伍實行職稱晉升單列計畫、單設標準、單獨評審,探索職務職級“雙線”晉升辦法和保障激勵機制,試行新選聘機關管理人員至少從事一年專職輔導員工作的制度,促進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人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之間合理流動,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和黨務工作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

四梁八柱:完善支撐服務保障

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關鍵在人,在於能夠引領方向、各司其職又協作聯動的各類人才。除了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科學家、思想深邃的人文社科學術大師,學校同樣離不開的,還有業務精良的專職研究人員,勤勉敬業的管理服務及支撐隊伍等。

2017年5月,經過近四年時間的籌建,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正式成立。成立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浙大冷凍電鏡學術委員會主任徐濤研究員表示,中心發展的關鍵在於中心的體制機制,尤其在維持高效、高水準的技術支撐隊伍和配套運行經費支援方面,希望今後能得到學校的進一步支援。

浙江大學冷凍電鏡中心成立儀式

冷凍電鏡是解析生物結構的利器,在短短幾年間發展迅猛,不斷帶來令人驚歎的發現。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即是被授予在該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三位科學家。

作為浙江大學“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領先創新的戰略科研平臺,冷凍電鏡中心配備了技術覆蓋面廣泛的設備和齊全的配套裝置,這為浙江大學冷凍電鏡領域的研發提供了保障。

“過去半年,我們也在進行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一方面充分考慮技術人員的職業發展,加強人員培訓,提升技術服務水準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績效考核、崗位編制等措施提高人員工作積極性,擴大服務範圍,努力建設一流的支撐平臺,為科研和教學提供一流的服務。”冷凍電鏡中心主任張興教授說道。

構建完善適合專業性、技術性崗位特點的人才選聘和職業發展體系,培養形成一支創新務實、規模相對穩定的支撐隊伍,正是浙江大學過去五年多來為優化人才隊伍體系所做的努力之一。通過大力整合隊伍,啟動實施“博士後隊伍三年建設計畫(簡稱“博千計畫”);大力引進高端實驗領軍人才;優化“求是特聘實驗崗”設置;完善分類分級聘崗制度;統籌規劃圖書資訊、出版檔案、工程技術、財會基建、後勤產業等各類支撐隊伍等,浙江大學不斷建強支撐隊伍。

2017年,針對高校管理人員國際化交流的需要和特點,浙江大學舉辦了國際化能力專項培訓班。通過培訓,教師的英語語言能力和國際化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事實上,為推進管理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浙江大學建立了職責分別、內容豐富、層次清晰的培訓體系。

浙江大學國際化能力專項培訓班

此外,浙江大學也通過完善黨政管理人員公開招聘制度,積極探索完善職員職級晉升辦法等方式,積極打造一支胸懷理想、素質全面、能力突出、充滿活力的黨政管理隊伍。

塑造一支能夠理解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具備法律和規則意識,並擁有創新能力、專業能力和較強行動力的各類人才隊伍,是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

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通過優化人事管理制度,深化薪酬分配改革,統籌推進隊伍協同發展,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建立與完善以科學評價、人盡其才為核心的人才隊伍體系。

與此同時,浙江大學也大力營造凝心聚力、關心關愛的發展環境。本著師生為本的理念,浙江大學扎實提升服務保障 能力,為教職工提供一流的工作、生活環境。

在浙江大學,有這樣一些私密而溫馨的小屋——沙發、冰箱、尿不濕等一應俱全。它們是旨在為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女教職工服務的“媽咪暖心小屋”。這些暖心小屋的建造源自學校通過“金點子”平臺徵集到的教職工合理化的建議。

“媽咪暖心小屋”

像這樣的“暖心之舉”,在浙江大學還有很多。

完善教代會和工會制度,完善“書記有約”“校長有約”等溝通管道;重視解決教職工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如推出“1250安居工程”,設立“愛心基金教職工專項基金”;積極發揮青年教授聯誼會、女教授聯誼會、教師社團等教師自組織的作用……過去五年多來,通過提供更多精細化、人性化的服務,廣大教師對學校的歸屬感、榮譽感、自豪感切實增強,尊重人、關心人、培養人、激勵人的良好育人氛圍正在浙江大學形成。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過去五年多來,浙江大學牢固樹立一流意識、緊緊圍繞一流目標、認真貫徹一流標準,以人才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以改革為動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堅持引進培育並舉,完善工作體制機制,提升保障激勵水準,增強管理服務能力,深入統籌推進各支隊伍建設,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和保障。

廣聚英才正當時。浙江大學將立足求是創新校訓,繼續秉承“海納江河、啟真厚德、開物前民、樹我邦國”的浙大精神,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彙聚一流師資,培養一流人才,發展一流學術,作出一流貢獻。

標題的謎底

你心中的答案是什麼?

是不是和小編想得一樣?

那就是

屬於浙大的旋律

“大不自多,海納江河。”

文字記者:金云云

本文編輯:張佳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