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為什麼真理總是站在少數人一邊?這“多數人”到底是咋滴啦


很多的人, 也就是作為“多數人”裡面的很多的人, 聽到“真理總是站在少數人一邊”, 做出的反應往往是不以為然, 或一笑置之……這些反應類型多樣,

不完全相同。 這種多類型的反應, 或遇事採取不一致的看法是“多數人”所具有的一個顯著特點。

放眼宇宙, 小到地球、太陽, 大到銀河系、宇宙, 它們的運動旋轉是不是都要圍繞著一個軸心?縱觀漫長的生物史, 為什麼大凡高等的生命體都會擁有一個頭部, 更高等的生命體的頭部還會擁有發達的大腦?常言道, “蛇無頭不走, 鳥無頭不飛”。 一個高等的生物, 身體部分長得再大, 沒有頭, 也是寸步難行的。 同理, 作為一個部落或高等群體, 不管擁有多少人, 總是會產生一個“頭”, 由這個頭帶領部眾走向未知的未來。 會不會有過沒有“頭領”的群體, 群體裡的個體們, 各個憑藉自覺而穩步走向未來的呢?沒有, 也不可能有。 哪怕是象群、鹿群、羊群、獅群這樣的獸類群體,

也都會有各自群體的“頭領”, 這些“頭領”所代表的, 就是群體當中的少數。 因此, 從宇宙的發展史, 從生物史, 從地球人類發展史我們都可得出, 只有群體中的少數, 總會最先接觸到未知的未來, 最先觸摸到真理的邊緣。

很多人, 包括國外的很多人, 一直毫不吝惜筆墨地痛斥、鞭笞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 將其描繪成一個徹頭徹尾、殺人如麻的暴君。 當我們仔細研究春秋戰國那個“無義戰”的時代, 就會發現, 秦始皇是功大於過的, 是功勳卓著的。 由於“你征我伐”的常年戰亂, 死於戰火的民眾難以計數, 可以假設, 如果不是歷代秦王的勵精圖治, 以及戰國後期秦始皇的力挽狂瀾, 統一六國, 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中原大地四分五裂的局面將會長期存在, 如果那樣, 在戰火中殞命的普通民眾會更多, 會遠超秦始皇統一天下過程中死去的民眾數量。 而且, 從兩千年後今天的眼光來看, “一統中國”是秦始皇最偉大的成就, 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極其光輝的一筆。 這個統一, 加快了戰國後期多民族的融合, 對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再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其中, 我們就要看清, 戰國後期的六國貴族王室、以及六國普通的民眾所思所想的主流不外乎“各為其主、消滅他國、統一天下”, 也就是說, 哪怕是六國的普通民眾心裡也並不介意讓自己的母國統一天下, 而只是說, 無論如何不能接受被其他國家統一罷了。 這種想法在當時看來,
是作為普通民眾的很自然的本能的想法, 但現在看來, 這個“多數人”裡面的少數個體的想法恰恰代表了戰國時“多數人”的所思所想。 而戰國時期代表“少數人”的歷代秦王, 自“商鞅變法”, 率先“以法治國”, 遏制秦國貴族勢力, 以當時進步的法家思想治理國家, 自秦孝公始, 就極大振興了秦國的經濟發展, 加上後任幾代秦王的不懈積累, 最終才在秦始皇手中統一六國。 “少數人”最終成為了“多數人”的頭, 這裡, 真理同樣站在了“少數人”一邊。

不僅如此, 我們看看身邊的事物。 為什麼山越高, 山的頂部越來越尖?山的尖、山的頂是離天最近的部分, 要支撐這離天最近的部分, 下面是不是要壘砌更多更堅實的基礎呢?當然啦。

從這裡也能看出, 一座山, 也只能是少數的石頭可作為山頂, 處在那離天最近的位置。 這裡, “少數”石頭離天最近, 距離真理最近。

無論怎樣尋找, 你會發現, 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

世間萬物的規律已經揭示:真理總是站在少數人一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