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工匠精神普通的陝北農家黃饃饃,登上了央視,登上了城裡人的餐桌

同樣是陝西, 陝北的吃食與關中大相徑庭。 關中是平原, 盛產小麥, 各種麵食信手拈來;陝北是高原, 土地貧瘠, 種植更多的是洋芋、糜子、高粱, 小吃更多質樸感。 兩者的區別猶如秦腔與信天遊, 一個粗獷, 一個高昂。 勤勞的陝北人把種種食材翻新花樣, 堆積起舌尖上的高原。 陝北主要城市是延安和榆林, 都是革命老區, 這裡的食物有著質樸的滋味。 與榆林接壤的是內蒙古鄂爾多斯, 自古以來此地民族交融, 食物上也融會貫通, 形成了獨有的魅力。

黃國盛家的窯洞已經十年了, 今年夏天剛裝修了一下, 換上了鋁合金的窗戶。

村子裡幾年前剛通了水, 為了紀念這件大事, 村民們還修了一座小塔。 村子裡有不少棗樹, 打棗子的季節已經過去, 窯洞的屋頂上, 鋪著厚厚的一層紅棗。

黃國盛現在是綏德的名人, 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裡, 黃老漢和他的黃饃饃一夜成名, 那種對食物的尊重與虔誠, 感染了許多人。 黃老漢後來和西貝西北菜簽約, 黃饃饃被帶到了城市的餐桌之上。 西貝西北菜董事長賈國龍說, 他們現在一天能賣掉3萬個黃

黃老漢一家正在製作黃饃饃

成名並沒有給黃老漢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每年有一個月全國四處跑跑, 大部分時間依然呆在村子裡, 農耕勞作。 今年他來到了北京, 去看了天安門,

覺得這輩子的心願已經達成。 如今他最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上過電視登過報, 全國人民都知道。 ”

 現在正是製作黃饃饃的季節, 糜子需要磨成粉, 老黃依然選擇最傳統的驢子拉磨, 家裡的驢子已經14歲了。 老黃堅持認為最傳統的方式做出的黃饃饃才最好吃。 餡料是家裡自己種的大棗。 當地的棗甜度高, 餡料才覺得香甜, 如果用別處的棗子, 也沒有黃饃饃的甜。 做好了之後, 他依然去綏德縣城裡沿街叫賣, 和往年不同, 今年有更多的人認識他了, 正是這種堅持傳統, 堅持真材實料的工匠精神, 讓這個陝北普普通通的黃老漢名利雙收, 如今儼然已經成為綏德的名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