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五臺山旅遊旺季來了,二十座寺廟你需要轉轉!(之二)

雲資料五臺山電訊(馮琦)春末夏初, 草長鶯飛, 中國佛教聖地之首五臺山也即將迎來旅遊旺季。 作為佛教聖地風景區, 五臺山自然成為了中外許多遊客嚮往的朝聖之地。 五臺山(Mount Wutai)位於山西省東北部, 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 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臺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最早在五臺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 于西元前710年親自赴五臺山傳播佛教。 《名山志》記載:“五臺山五峰聳立,

高出雲表, 山頂無林木, 有如壘土之台, 故曰五台。 ”

五臺山由於景點分散, 加之路途遙遠, 只有真正瞭解才能深入感受佛教文化的內涵。 根據雲網小編資料統計, 每年5月以後, 五臺山旅遊人數開始增加, 當地酒店、旅行社便開始備戰旅遊服務等方面的接待工作。

11.北台頂:"華北屋脊"

圖:五臺山北台葉鬥峰

圖:五臺山北台靈應寺

北台頂, 亦名葉鬥峰, 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 是五臺山諸峰中的最高峰, 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 素有"華北屋脊"之稱。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 是山西省第一高峰,

也是華北第一高峰。 北台在台懷鎮北面妙德庵村雲霧山山頂上, 海拔3058米。 台頂平廣, 周圍2公里, 從下面仰望, 雲浮山腰, 巔摩鬥杓, 故又名葉鬥峰。 台頂氣候非常寒冷, 通常每年10月便會下雪, 翌年5月才會融雪。 除每年6至9月外, 其它月份也不便登臺頂。 據說這裡冬季有一種極狂烈的大風, 能把小樹連根拔起, 所以台頂甚少林木。 在北台觀雪, 令人叫絕。 下雪時, 周圍漫天飄飛, 只見群山被白雪覆蓋, 大大小小, 千姿百態, 好一片銀色世界。

12.善住寺:進入五臺山之後的第一道景致

圖:五臺山善住寺

圖:善住寺戲臺

五臺山台懷鎮以南約二十公里處, 有村名為大甘河, 這裡連接起南梁溝自然風景區與關帝廟、海會庵、大寶寺、古佛寺互相輝映的人文景觀, 已經或正在成為遊客信士進入五臺山之後的第一道景致。 翻閱佛教發展史料, 自東漢永平年間開始在五臺山建寺廟, 其後經歷了幾次較大轉折。 唐代, 是一個極盛時期, 一代女皇武則天從京城返歸故里, 聽聞五臺山香火旺盛, 發願修寺建殿, 並將一部命人抄錄幾十年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置入大顯通寺, 將寺廟更名為大華嚴寺, 同時親賜匾額, 就是這座大華嚴寺因為皇家的崇信而香火十分旺盛, 以後不斷擴建, 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第一座佛教領袖寺院, 華嚴宗派一時盛行, 高僧大德相繼湧現, 窺基、靈辯、華嚴菩薩、澄觀國師均在此住錫弘法。由於華嚴宗派的壯大,在五臺山境內外,曾經大興土木,修寺築殿,到明代,先後建築了十二處善住院,除了羅睺寺的前身意外,居處於大甘河的善住院最負盛名,且僧侶雲集,香火旺盛。宋代,太宗皇帝多次朝禮五臺山,善住寺是必到之寺廟,並由皇帝立下規矩,從太宗帝開始,以後的繼位者,但凡到五臺山朝禮,必到善住寺,或降香禮佛,或祈祝國泰民安。宋代張商英,崇敬佛法,弘揚正教,特別禮謁善住寺,從元祐二年到元祐四年,每年都來五臺山朝禮,多次入住善住寺。根據傳說,張商英入山以後,遍訪五臺山十二處善住寺,首先在台懷鎮的善住院見到神燈,觀見文殊瑞像,然後再到五臺山台外的善住寺落腳,設專場拜佛供菩薩,祈求文殊師利降智慧,輔助本朝社稷安康。

13.五臺山雷音寺:傳奇典故

圖:五臺山雷音寺

五臺山雷音寺,原名聖水寺。據記載,始建于唐代,宋元明各代均有修繕。清代初年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密宗僧人駐錫,遂改為雷音寺。“文革”時期遭到摧毀,現存為雷音寺遺址。據建國初期本村老人回憶,該寺在清同治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其建築的宏偉,香火的旺盛,非一般寺院可比。只可惜毀於隨後的戰火之中,幸寺院舊址依在。住持釋靜寬10歲出家,至今60年一直在破舊的寺院裡苦修。一進入雷音寺,首先映入眼簾即是“五爺殿”。“五爺殿”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建築面積為107.5平方米,建築總高度8.46米。台基呈方形,台明通面闊10.5米,通進深6.60米。台基用磚砌築,台明邊緣用條石壓簷,地面方磚鋪墁。據說,當年康熙皇帝在五臺山尋父返回途中遇險,是五爺顯靈救駕的。於是,康熙便將一件龍袍賜給了五爺,因而五爺既是菩薩的化身又有皇帝罩著,身價自然不同一般,所以每天這裡都是人潮湧動,香火極盛,甚至連磕頭也得去排隊等候。

圖:雷音寺文物財神殿

雷音寺內一塊岩石上有一隻清晰的深陷腳印,印紋深約3釐米,長約28釐米,寬約9.5釐米。據傳,傳說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雷音寺岩石板上清晰的深陷腳印就是五龍王在耕雲播雨中留下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台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裡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沖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14.五臺山靜音寺:供養著萬尊文殊菩薩聖像

圖:五臺山靜音寺

靜音寺位於五臺山台懷鎮南下二十華里的護銀溝村,背倚龍鳳山,面迎清水河。山頂植有娑羅樹,古木蒼翠,雲霧彌漫,山泉清澈,環境清幽,實為修行絕佳之所。靜音寺始建于明朝,前身為護眾庵,主供觀音菩薩。如然和尚承實修實證之宗風,修整為十方常住,以便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自明代初期至民國初年,香火鼎盛,歷時六百餘年。抗戰時期,不幸毀於戰火。現今在有關部門和廣大居士的支持下,由頓願法師主持修復的靜音寺己見雛形。

圖:五臺山靜音寺

五臺山靜音寺內供養著萬尊文殊菩薩聖像。頂禮、供養、皈依大智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象徵佛陀智能的菩薩。文殊菩薩能賜予眾生廣大慧、甚深慧、明辨 慧、敏捷慧、寫作慧、辯論慧及演講慧。學習需要智慧,才能學以致用;工作需要智慧,才能事半功倍;生活需要智慧,人生更加幸福美滿;做人處事需要智慧,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修行需要智慧,速出輪回,證菩提果……故頂禮、供養、祈禱文殊菩薩,念誦文殊菩薩聖號、心咒,可增長一切福德和智慧,令得聰辯增長記憶,辯才無礙,消除愚癡、暗啞及身、語、意的障礙,語中具備六十四種妙音,心中播發八萬四千智慧等無量功德!

15.佑國寺:現存漢白玉浮雕1482幅

圖:五臺山佑國寺

圖:佑國寺石雕

五臺山佑國寺為南山寺最上面的一座寺廟。現存漢白玉浮雕1482幅,其數量之多,品質之高,首冠五臺山,名揚海內外。該寺浮雕多達1482幅,步入寺內,仿佛置身于石雕的海洋。這些民國時期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由於造型生動,雕刻細膩,技藝精湛,被譽為“現代石雕藝術寶庫”。這既是南山寺的光榮,也是五臺山的驕傲。好多遊人都這樣說:“南山寺裡景點不少,但最讓人賞心悅目的當數其前門和佑國寺的浮雕。”佑國寺距台懷鎮約二公里,枕山面水,林木浩瀚,環境極其優雅。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朝。寺內隨處可見的石雕散發著濃郁的古樸氣息,闡述著佑國寺沉澱千年的歷史古跡的傳說故事。其所繪形象,無一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游佑國寺、觀千年石雕,好像置身於此便可縱觀中國古代石雕發展歷程,有如一本活生生的石雕史詩式的百科全書。

16.五臺山澡浴池寺:歷史上高僧曾登臨澡浴池

圖:五臺山澡浴池寺

澡浴池坐落在中臺北台之間,距離憨山寺大約10公里,這裡有湧泉,澄清亮麗,叮咚響聲猶如佛樂敲擊。由於這處天然水池位於高峻之處,古人謂之天光雲影之間。據古書稱,遊人到此,悄然可見天仙、沙門、蓮花之狀,仿佛真是一個佛菩薩居住的所在。很久以前,這裡築一石亭,南來北往的香客居士及遊人手持香火,來此朝山拜佛,不少人在盛夏到澡浴池淨身身洗滌,據說這一澡便可洗得煩惱怡盡,福慧雙增。傳說雁門太守李靖打獵遇大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無怪明代詩人覺玄發出了那樣的感慨:“一池清且淺,,能洗愚癡垢,還生定慧香,光浮天界白,色映四天蒼,無以凡情測,神哉不可量”。

圖:澡浴池寺供燈房

如今登臨澡浴池,雖不見昔日古亭,卻見依然泉水叮咚,霧氣蒼茫,特別是炎熱的盛夏,幽幽林木綠蔭片片,兩山夾峙的澡浴池水波蕩漾,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澡浴池正殿內迄今陳列著一塊石頭,上面留有一雙清晰可辨的腳印。並元刀痕斧鑿之疑。相傳這便是文殊大聖洗浴後在池邊站立的腳印。一個冬日的午進時,我們在寂照、正凡兩位師父的引領下前往澡浴池觀光,順便拍攝了這一奇景觀。古今歷史上高僧就曾登臨澡浴池。拜文殊、求加持、開智慧、早成就,一向被認為一條妙不可言的成就大道。如今出資修路更是幸事,眾望所歸,有志於心佛事的善男信女,更應該攜手共築一條通往光明彼岸的金色大路。

17.觀音洞寺廟: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

圖:五臺山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五臺山南山寺北側的棲賢穀口,又稱棲賢寺,距台懷鎮約十裡,是五臺山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傳說觀音洞的岩洞是觀音菩薩顯示靈跡的地方,故緣洞建寺。

寺院建造在懸崖之上,下院方整,圍牆高築。以下殿的當心間穿堂而過,鑿石為階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徑的崖壁邊緣護有紅圍牆,迤邐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地勢十分險峻。石階中段的六角亭處於凸出的石岩上,此即“飛來亭”。橫檀上,有三幅觀世音救難圖,故又稱觀音亭。橫檀上的三幅圖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捆住舉刀要殺的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搬起石頭要砸的人;另一是觀音端坐雲端救一將被猛虎傷害的人。三幅圖集中表現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天性。觀音洞有三重殿。一重殿裡,前面供宗咯巴大師,左右分別是他的兩大弟子,塑制莊嚴,手法獨特。還有一重殿位長壽殿,供塑長壽佛母、白度母和尊勝佛母,最中間的是釋迦牟尼佛,右邊是三大菩薩,觀音、文殊和金剛手菩薩。

尤為奇特的是第三重殿,稱為五爺殿,泥塑神像,高約1米,五爺供奉于觀音洞還是不多見的,據說五爺在五臺山是有求必應的神靈,他得了菩薩果位後,專程到觀音洞參禪修煉,成了觀音菩薩得一大協侍。《清涼山志》載:“洞有滴泉,味甘。”遊人視之為“聖水”。古詩贊道:“足躡雲梯上翠巔,畫樓飛閣接雲天。殷勤瞻禮圓通相,一滴甘泉熱惱蠲。”就是對觀音洞的真實寫照。觀音洞大殿后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內大,下積清水,這就是所說的“聖水”,佛教徒認為口飲此水能夠“免難消災障”。傳說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曾於此坐靜。觀音洞中部岩畔的香積小佛殿,又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坐靜所。由於以上原因,觀音洞成了在蒙藏地區極有影響的喇嘛廟,很多少數民族信徒朝拜五臺山,必到此處,以一禮達賴喇嘛坐靜處。石階雲梯終端是觀音洞的上院。院裡正殿之間,內主供觀音菩薩,故稱觀音殿。觀音為八臂十一面,頭上有頭,最上面的頭部沿額鬢又排有小頭型,故稱“十一面”,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應化的法像。觀音的兩側為八大菩薩,並有大唐卡懸掛正中。唐卡上所繪的左面為西方極樂世界,右面為四觀音,中間是觀音菩薩。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和黃教祖師宗喀巴。

石灰岩洞,坐落在南台東南支脈接近山頂的地方。從台懷鎮寺廟集群區出發,順清水河下走10公里,到白雲寺,轉而入西穀口,穿溝登山2.5公里即到。

18.佛母洞:投胎佛母,受其恩育

圖:五臺山佛母洞

圖:五臺山佛母洞

佛母洞又被人們稱為千佛洞,按佛經說,釋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釋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國善覺王的女兒,迦毗勻衛國淨飯王的第一夫人。千佛洞之洞,分內外兩洞,外洞大而明,內洞小而幽,中間有一個扁圓形孔穴相通。內洞中,可以容納五至七人。內洞的洞壁上,山岩經水溶化,產生許多乳石及石筍,夾有各種色質,猶如人體心肝五臟,洞形又呈葫蘆形狀,後人便稱之為母腹。佛教宣揚進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複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煩惱,,獲得無上歡樂幸福。

19.三塔寺:神宗之母李豔妃多次親往朝拜

圖:五臺山三塔寺

圖:三塔寺大雄寶殿

五臺山三塔寺位於五臺山鷲峰之上,緊鄰五臺山名刹大顯通寺。該寺建于明代萬曆年間,由我國歷史上禪宗高僧了塵施工建造。大清年間,又修葺一新,三塔寺便成為五臺山黃教道場,並深受康熙、雍正兩位皇帝重視。該寺住東向西,與三泉寺,壽寧寺,西壽寺同為中台勝景靈跡。萬曆年間,由我國歷史上禪宗高僧了塵施工建造。神宗之母李豔妃多次親往朝拜,巍巍然三座古塔便是明代帝王嬪妃禮拜後所賜贈建造。大清年間,從寧波而來的一代高僧貢嘎上師支持黃教領袖寺廟菩薩頂後,又將三塔寺修葺一新,三塔寺便成為五臺山黃教道場,並深受康熙、雍正兩位皇帝重視。一九八六年,照圓法師開始住持該寺。該寺住東向西,與三泉寺,壽寧寺,西壽寺同為中台勝景靈跡。三塔寺因寺內三塔而得名,此三塔為明代遺物,中間為文殊舍利,兩側分別為普賢、觀音舍利。到了清代,有一位從寧波來的喇嘛住持菩薩頂,把三塔寺作為自己靜修的地方,藏教文化便開始滲入該寺,地藏舍利也就應運而生。

20.玉華寺:五百羅漢個個口目傳神

圖:五臺山玉華寺

玉花羅漢即五臺山玉花池(玉華寺)的羅漢,是過去五臺山十景之一。玉花池羅漢殿裡的羅漢個個口目傳神,或笑、或哭、或怨、或怒,無不出神入化;形體姿態,或正、或仰,個個惟妙惟肖。總之這些羅漢造型優美,形態多變,表情生動,栩栩如生,簡直就象真人一樣。據說,當你邁進羅漢殿,便見一群羅漢,懷著喜怒哀樂的表情,從四面八方向你蜂擁而來,似乎在和你打招呼,要和你談笑,使你有接應不暇的感覺。因此,曾經是臺山十景之一。

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中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羅漢,在佛教經典中固然是常見的,但並不意味著是固定的數字。可是隨著十六羅漢的崇奉,五百羅漢像也便在五代時期見於繪畫和雕塑,不久便有許多寺廟建立五百羅漢堂。五百羅漢,一般指佛釋迦去世後參加第一次經結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葉和阿難首。至於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沒有名號的記載。然而,在我國流傳的五百羅漢卻都有名號,這在佛經中是找不到的根據的,是宋人的附會之說。

圖:玉華寺文殊院

相傳,五臺山玉花池寺只有鐵羅漢四百九十九尊,五百羅漢缺一個。對此這裡有一個民間傳說故事。相傳大明年間,有一天,玉花池的老和尚把他的弟子叫到跟前說;“我要到外地去化緣,你們好好在家誦經念佛,別惹事生非。”弟子們施道:禮“師父只管放心地去吧!

老和尚懷看一片誠心,一路辛苦,在山西孟縣化緣化了一堆鐵,便請當地匠人在孟縣鐵廠鑄造了五百個鐵羅漢。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只有用毛驢馱運,馱一個有些輕,馱兩個又重,可把這位化緣的老和尚愁壞了。自言自語地說;“這些羅漢要能自己走,那該多好啊!”也別說: 這五百羅漢借了他的“吉言”真的自己走起來了。老和尚領著五百個羅漢,浩浩蕩蕩回到寺門口,小和尚們迎上前去,驚喜地說: “師父辛苦了!”接著把羅漢請進羅漢殿。羅漢進一個數一個,共四百九十九個。在殿內又數一遍,還是四百九十九個。怎麼少一個呢?原來在昨天傍晚那一個羅漢走到下柳院寺溝村,見一婦女在井邊洗衣服,他走上前去問路: “請問大嫂,這裡距五臺山玉花池還有多少路?”“六十裡!”這位婦女說。羅漢又問:“我是去五臺山玉花池的羅漢,請問今天能不能上得山去?”那婦女笑道;“眼看太陽快落山了,別說你是人,就是鐵鑄的羅漢也上不去了。”鐵羅漢一聽這個“鐵”字,點破了羅漢的真面目,現出了原形,立刻僵坐在井邊上不能動了。後來把井墊平,在井邊建造了一座大殿,起名“佛殿”,俗稱佛殿廟。把這位鐵羅漢供了起來。因此,玉花池的五百羅漢少了一個。

盛唐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有許多“涅槃變相”的題材,畫中有無數悲戚的佛弟子們可以說是我國早期的羅漢形象。而龍門石窟中卻刻出了二十五體和二十九體的羅漢。中唐的寺壁中也多有傳法弟子或六十羅漢等題材。可以說這些多體羅漢,開了後來五百羅漢創作的先河。兩宋時,五百羅漢創作進入輝煌期,無論繪畫還是雕塑,五百羅漢創作均力求捕捉羅漢內心之感情與神韻,且融合禪意與文趣,風貌獨特,生動感人。中國佛教的五百羅漢,雖名號不同,神態各異,但卻有一個共同點:羅漢們被視為力量和吉祥的象徵,幾乎家喻戶曉,有口皆碑。

在佛教中,羅漢所證的果次於佛和菩薩,因此地位也比他們低,他們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因此,菩薩的地位要比他們高的多。菩薩為了入世救世,有時甚至犧牲自我,不計個人得失,是這些“小乘”羅漢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經中,釋迦牟尼佛經常呵罵阿羅漢,說他們是“焦芽敗種”,自私自利,是應該向菩薩好好學習的。眼前這些羅漢如果不是身上的鏽跡斑斑在訴說著歷史,誰能相信明代的生鐵鑄造的藝術竟然這麼登峰造極?

窺基、靈辯、華嚴菩薩、澄觀國師均在此住錫弘法。由於華嚴宗派的壯大,在五臺山境內外,曾經大興土木,修寺築殿,到明代,先後建築了十二處善住院,除了羅睺寺的前身意外,居處於大甘河的善住院最負盛名,且僧侶雲集,香火旺盛。宋代,太宗皇帝多次朝禮五臺山,善住寺是必到之寺廟,並由皇帝立下規矩,從太宗帝開始,以後的繼位者,但凡到五臺山朝禮,必到善住寺,或降香禮佛,或祈祝國泰民安。宋代張商英,崇敬佛法,弘揚正教,特別禮謁善住寺,從元祐二年到元祐四年,每年都來五臺山朝禮,多次入住善住寺。根據傳說,張商英入山以後,遍訪五臺山十二處善住寺,首先在台懷鎮的善住院見到神燈,觀見文殊瑞像,然後再到五臺山台外的善住寺落腳,設專場拜佛供菩薩,祈求文殊師利降智慧,輔助本朝社稷安康。

13.五臺山雷音寺:傳奇典故

圖:五臺山雷音寺

五臺山雷音寺,原名聖水寺。據記載,始建于唐代,宋元明各代均有修繕。清代初年隨著藏傳佛教的傳入,密宗僧人駐錫,遂改為雷音寺。“文革”時期遭到摧毀,現存為雷音寺遺址。據建國初期本村老人回憶,該寺在清同治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其建築的宏偉,香火的旺盛,非一般寺院可比。只可惜毀於隨後的戰火之中,幸寺院舊址依在。住持釋靜寬10歲出家,至今60年一直在破舊的寺院裡苦修。一進入雷音寺,首先映入眼簾即是“五爺殿”。“五爺殿”面寬三間,進深兩間,建築面積為107.5平方米,建築總高度8.46米。台基呈方形,台明通面闊10.5米,通進深6.60米。台基用磚砌築,台明邊緣用條石壓簷,地面方磚鋪墁。據說,當年康熙皇帝在五臺山尋父返回途中遇險,是五爺顯靈救駕的。於是,康熙便將一件龍袍賜給了五爺,因而五爺既是菩薩的化身又有皇帝罩著,身價自然不同一般,所以每天這裡都是人潮湧動,香火極盛,甚至連磕頭也得去排隊等候。

圖:雷音寺文物財神殿

雷音寺內一塊岩石上有一隻清晰的深陷腳印,印紋深約3釐米,長約28釐米,寬約9.5釐米。據傳,傳說很古以前,五臺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臺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臺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臺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劍的山峰削成五座平臺,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雷音寺岩石板上清晰的深陷腳印就是五龍王在耕雲播雨中留下的。五爺是廣濟龍王文殊菩薩的尊稱,也是五臺山五頂文殊菩薩的化身,應該說五爺其實就是文殊菩薩在台懷本土化,世俗化的產物,它承擔起了民間俗神的職能,寄託著當地百姓祈盼風調雨順、平安吉祥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五爺比起其他各大寺院裡莊嚴肅穆的菩薩們更親近群眾,更符合急功近利的眾生心願的緣故吧,小小的五爺廟,在善男信女們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有求必應的象徵,上五臺山燒香的人大部分都是沖著五爺廟去的。在群眾心目中,他們不懂什麼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薩,但只要一說五爺廟,則遠近聞名,幾乎成了五臺山的一張名片。

14.五臺山靜音寺:供養著萬尊文殊菩薩聖像

圖:五臺山靜音寺

靜音寺位於五臺山台懷鎮南下二十華里的護銀溝村,背倚龍鳳山,面迎清水河。山頂植有娑羅樹,古木蒼翠,雲霧彌漫,山泉清澈,環境清幽,實為修行絕佳之所。靜音寺始建于明朝,前身為護眾庵,主供觀音菩薩。如然和尚承實修實證之宗風,修整為十方常住,以便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自明代初期至民國初年,香火鼎盛,歷時六百餘年。抗戰時期,不幸毀於戰火。現今在有關部門和廣大居士的支持下,由頓願法師主持修復的靜音寺己見雛形。

圖:五臺山靜音寺

五臺山靜音寺內供養著萬尊文殊菩薩聖像。頂禮、供養、皈依大智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象徵佛陀智能的菩薩。文殊菩薩能賜予眾生廣大慧、甚深慧、明辨 慧、敏捷慧、寫作慧、辯論慧及演講慧。學習需要智慧,才能學以致用;工作需要智慧,才能事半功倍;生活需要智慧,人生更加幸福美滿;做人處事需要智慧,才能更好地幫助別人;修行需要智慧,速出輪回,證菩提果……故頂禮、供養、祈禱文殊菩薩,念誦文殊菩薩聖號、心咒,可增長一切福德和智慧,令得聰辯增長記憶,辯才無礙,消除愚癡、暗啞及身、語、意的障礙,語中具備六十四種妙音,心中播發八萬四千智慧等無量功德!

15.佑國寺:現存漢白玉浮雕1482幅

圖:五臺山佑國寺

圖:佑國寺石雕

五臺山佑國寺為南山寺最上面的一座寺廟。現存漢白玉浮雕1482幅,其數量之多,品質之高,首冠五臺山,名揚海內外。該寺浮雕多達1482幅,步入寺內,仿佛置身于石雕的海洋。這些民國時期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由於造型生動,雕刻細膩,技藝精湛,被譽為“現代石雕藝術寶庫”。這既是南山寺的光榮,也是五臺山的驕傲。好多遊人都這樣說:“南山寺裡景點不少,但最讓人賞心悅目的當數其前門和佑國寺的浮雕。”佑國寺距台懷鎮約二公里,枕山面水,林木浩瀚,環境極其優雅。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朝。寺內隨處可見的石雕散發著濃郁的古樸氣息,闡述著佑國寺沉澱千年的歷史古跡的傳說故事。其所繪形象,無一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游佑國寺、觀千年石雕,好像置身於此便可縱觀中國古代石雕發展歷程,有如一本活生生的石雕史詩式的百科全書。

16.五臺山澡浴池寺:歷史上高僧曾登臨澡浴池

圖:五臺山澡浴池寺

澡浴池坐落在中臺北台之間,距離憨山寺大約10公里,這裡有湧泉,澄清亮麗,叮咚響聲猶如佛樂敲擊。由於這處天然水池位於高峻之處,古人謂之天光雲影之間。據古書稱,遊人到此,悄然可見天仙、沙門、蓮花之狀,仿佛真是一個佛菩薩居住的所在。很久以前,這裡築一石亭,南來北往的香客居士及遊人手持香火,來此朝山拜佛,不少人在盛夏到澡浴池淨身身洗滌,據說這一澡便可洗得煩惱怡盡,福慧雙增。傳說雁門太守李靖打獵遇大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無怪明代詩人覺玄發出了那樣的感慨:“一池清且淺,,能洗愚癡垢,還生定慧香,光浮天界白,色映四天蒼,無以凡情測,神哉不可量”。

圖:澡浴池寺供燈房

如今登臨澡浴池,雖不見昔日古亭,卻見依然泉水叮咚,霧氣蒼茫,特別是炎熱的盛夏,幽幽林木綠蔭片片,兩山夾峙的澡浴池水波蕩漾,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澡浴池正殿內迄今陳列著一塊石頭,上面留有一雙清晰可辨的腳印。並元刀痕斧鑿之疑。相傳這便是文殊大聖洗浴後在池邊站立的腳印。一個冬日的午進時,我們在寂照、正凡兩位師父的引領下前往澡浴池觀光,順便拍攝了這一奇景觀。古今歷史上高僧就曾登臨澡浴池。拜文殊、求加持、開智慧、早成就,一向被認為一條妙不可言的成就大道。如今出資修路更是幸事,眾望所歸,有志於心佛事的善男信女,更應該攜手共築一條通往光明彼岸的金色大路。

17.觀音洞寺廟: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

圖:五臺山觀音洞

觀音洞位於五臺山南山寺北側的棲賢穀口,又稱棲賢寺,距台懷鎮約十裡,是五臺山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傳說觀音洞的岩洞是觀音菩薩顯示靈跡的地方,故緣洞建寺。

寺院建造在懸崖之上,下院方整,圍牆高築。以下殿的當心間穿堂而過,鑿石為階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徑的崖壁邊緣護有紅圍牆,迤邐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地勢十分險峻。石階中段的六角亭處於凸出的石岩上,此即“飛來亭”。橫檀上,有三幅觀世音救難圖,故又稱觀音亭。橫檀上的三幅圖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捆住舉刀要殺的人;一是觀音顯聖救一被歹徒搬起石頭要砸的人;另一是觀音端坐雲端救一將被猛虎傷害的人。三幅圖集中表現了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天性。觀音洞有三重殿。一重殿裡,前面供宗咯巴大師,左右分別是他的兩大弟子,塑制莊嚴,手法獨特。還有一重殿位長壽殿,供塑長壽佛母、白度母和尊勝佛母,最中間的是釋迦牟尼佛,右邊是三大菩薩,觀音、文殊和金剛手菩薩。

尤為奇特的是第三重殿,稱為五爺殿,泥塑神像,高約1米,五爺供奉于觀音洞還是不多見的,據說五爺在五臺山是有求必應的神靈,他得了菩薩果位後,專程到觀音洞參禪修煉,成了觀音菩薩得一大協侍。《清涼山志》載:“洞有滴泉,味甘。”遊人視之為“聖水”。古詩贊道:“足躡雲梯上翠巔,畫樓飛閣接雲天。殷勤瞻禮圓通相,一滴甘泉熱惱蠲。”就是對觀音洞的真實寫照。觀音洞大殿后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內大,下積清水,這就是所說的“聖水”,佛教徒認為口飲此水能夠“免難消災障”。傳說西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曾於此坐靜。觀音洞中部岩畔的香積小佛殿,又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坐靜所。由於以上原因,觀音洞成了在蒙藏地區極有影響的喇嘛廟,很多少數民族信徒朝拜五臺山,必到此處,以一禮達賴喇嘛坐靜處。石階雲梯終端是觀音洞的上院。院裡正殿之間,內主供觀音菩薩,故稱觀音殿。觀音為八臂十一面,頭上有頭,最上面的頭部沿額鬢又排有小頭型,故稱“十一面”,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應化的法像。觀音的兩側為八大菩薩,並有大唐卡懸掛正中。唐卡上所繪的左面為西方極樂世界,右面為四觀音,中間是觀音菩薩。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和黃教祖師宗喀巴。

石灰岩洞,坐落在南台東南支脈接近山頂的地方。從台懷鎮寺廟集群區出發,順清水河下走10公里,到白雲寺,轉而入西穀口,穿溝登山2.5公里即到。

18.佛母洞:投胎佛母,受其恩育

圖:五臺山佛母洞

圖:五臺山佛母洞

佛母洞又被人們稱為千佛洞,按佛經說,釋迦牟尼亦名千佛,千佛洞是供奉釋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釋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她是古印度天臂國善覺王的女兒,迦毗勻衛國淨飯王的第一夫人。千佛洞之洞,分內外兩洞,外洞大而明,內洞小而幽,中間有一個扁圓形孔穴相通。內洞中,可以容納五至七人。內洞的洞壁上,山岩經水溶化,產生許多乳石及石筍,夾有各種色質,猶如人體心肝五臟,洞形又呈葫蘆形狀,後人便稱之為母腹。佛教宣揚進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複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煩惱,,獲得無上歡樂幸福。

19.三塔寺:神宗之母李豔妃多次親往朝拜

圖:五臺山三塔寺

圖:三塔寺大雄寶殿

五臺山三塔寺位於五臺山鷲峰之上,緊鄰五臺山名刹大顯通寺。該寺建于明代萬曆年間,由我國歷史上禪宗高僧了塵施工建造。大清年間,又修葺一新,三塔寺便成為五臺山黃教道場,並深受康熙、雍正兩位皇帝重視。該寺住東向西,與三泉寺,壽寧寺,西壽寺同為中台勝景靈跡。萬曆年間,由我國歷史上禪宗高僧了塵施工建造。神宗之母李豔妃多次親往朝拜,巍巍然三座古塔便是明代帝王嬪妃禮拜後所賜贈建造。大清年間,從寧波而來的一代高僧貢嘎上師支持黃教領袖寺廟菩薩頂後,又將三塔寺修葺一新,三塔寺便成為五臺山黃教道場,並深受康熙、雍正兩位皇帝重視。一九八六年,照圓法師開始住持該寺。該寺住東向西,與三泉寺,壽寧寺,西壽寺同為中台勝景靈跡。三塔寺因寺內三塔而得名,此三塔為明代遺物,中間為文殊舍利,兩側分別為普賢、觀音舍利。到了清代,有一位從寧波來的喇嘛住持菩薩頂,把三塔寺作為自己靜修的地方,藏教文化便開始滲入該寺,地藏舍利也就應運而生。

20.玉華寺:五百羅漢個個口目傳神

圖:五臺山玉華寺

玉花羅漢即五臺山玉花池(玉華寺)的羅漢,是過去五臺山十景之一。玉花池羅漢殿裡的羅漢個個口目傳神,或笑、或哭、或怨、或怒,無不出神入化;形體姿態,或正、或仰,個個惟妙惟肖。總之這些羅漢造型優美,形態多變,表情生動,栩栩如生,簡直就象真人一樣。據說,當你邁進羅漢殿,便見一群羅漢,懷著喜怒哀樂的表情,從四面八方向你蜂擁而來,似乎在和你打招呼,要和你談笑,使你有接應不暇的感覺。因此,曾經是臺山十景之一。

印度古代慣用"五百"、"八萬四千"等來形容眾多的意思,和中國古人用"三"或"九"來表示多數很相像。五百比丘、五百弟子、五百阿羅漢,在佛教經典中固然是常見的,但並不意味著是固定的數字。可是隨著十六羅漢的崇奉,五百羅漢像也便在五代時期見於繪畫和雕塑,不久便有許多寺廟建立五百羅漢堂。五百羅漢,一般指佛釋迦去世後參加第一次經結集的五百比丘,以大迦葉和阿難首。至於五百比丘的其他人,除知名的十大弟子外,一般沒有名號的記載。然而,在我國流傳的五百羅漢卻都有名號,這在佛經中是找不到的根據的,是宋人的附會之說。

圖:玉華寺文殊院

相傳,五臺山玉花池寺只有鐵羅漢四百九十九尊,五百羅漢缺一個。對此這裡有一個民間傳說故事。相傳大明年間,有一天,玉花池的老和尚把他的弟子叫到跟前說;“我要到外地去化緣,你們好好在家誦經念佛,別惹事生非。”弟子們施道:禮“師父只管放心地去吧!

老和尚懷看一片誠心,一路辛苦,在山西孟縣化緣化了一堆鐵,便請當地匠人在孟縣鐵廠鑄造了五百個鐵羅漢。由於當時交通不便,只有用毛驢馱運,馱一個有些輕,馱兩個又重,可把這位化緣的老和尚愁壞了。自言自語地說;“這些羅漢要能自己走,那該多好啊!”也別說: 這五百羅漢借了他的“吉言”真的自己走起來了。老和尚領著五百個羅漢,浩浩蕩蕩回到寺門口,小和尚們迎上前去,驚喜地說: “師父辛苦了!”接著把羅漢請進羅漢殿。羅漢進一個數一個,共四百九十九個。在殿內又數一遍,還是四百九十九個。怎麼少一個呢?原來在昨天傍晚那一個羅漢走到下柳院寺溝村,見一婦女在井邊洗衣服,他走上前去問路: “請問大嫂,這裡距五臺山玉花池還有多少路?”“六十裡!”這位婦女說。羅漢又問:“我是去五臺山玉花池的羅漢,請問今天能不能上得山去?”那婦女笑道;“眼看太陽快落山了,別說你是人,就是鐵鑄的羅漢也上不去了。”鐵羅漢一聽這個“鐵”字,點破了羅漢的真面目,現出了原形,立刻僵坐在井邊上不能動了。後來把井墊平,在井邊建造了一座大殿,起名“佛殿”,俗稱佛殿廟。把這位鐵羅漢供了起來。因此,玉花池的五百羅漢少了一個。

盛唐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有許多“涅槃變相”的題材,畫中有無數悲戚的佛弟子們可以說是我國早期的羅漢形象。而龍門石窟中卻刻出了二十五體和二十九體的羅漢。中唐的寺壁中也多有傳法弟子或六十羅漢等題材。可以說這些多體羅漢,開了後來五百羅漢創作的先河。兩宋時,五百羅漢創作進入輝煌期,無論繪畫還是雕塑,五百羅漢創作均力求捕捉羅漢內心之感情與神韻,且融合禪意與文趣,風貌獨特,生動感人。中國佛教的五百羅漢,雖名號不同,神態各異,但卻有一個共同點:羅漢們被視為力量和吉祥的象徵,幾乎家喻戶曉,有口皆碑。

在佛教中,羅漢所證的果次於佛和菩薩,因此地位也比他們低,他們住的地方只能叫“堂”而不能叫做“殿”的。因此,菩薩的地位要比他們高的多。菩薩為了入世救世,有時甚至犧牲自我,不計個人得失,是這些“小乘”羅漢不能比的。在很多的佛經中,釋迦牟尼佛經常呵罵阿羅漢,說他們是“焦芽敗種”,自私自利,是應該向菩薩好好學習的。眼前這些羅漢如果不是身上的鏽跡斑斑在訴說著歷史,誰能相信明代的生鐵鑄造的藝術竟然這麼登峰造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