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十二筋脈之間的緊密聯繫

為進一步弄清十二經筋的相互聯接關係, 現將其銜接走向簡要介紹如下, 可以邊看邊模仿, 邊看邊比劃, 這樣有利於對中醫經脈學的認識, 瞭解與掌握。

足太陽經之筋

起於足小趾爪甲的外側, 向上結聚於外踝, 再斜行向上結聚於膝部, 在足背下循行的那一支沿著外踝結聚於足跟, 沿著足跟上行結聚于國窩(國窩是:膝蓋後的膝窩中心部位)內;從外踝別出的一支, 結聚於腿肚的外側, 上行至國窩內緣, 與從足跟上行結于國窩的筋並行, 結聚於臀部, 上挾脊柱到項部;由此分出的一條筋, 別行入內結於舌根;從項部直行的一支,

向上結聚于枕骨, 上行頭頂, 由頭的前方下行到顏面, 結聚於鼻;由此分出的一條支筋, 象網路一樣圍繞上眼胞, 然後向下結聚於顴骨處;其下行的支筋, 從腋後外側, 結聚於肩骨;另一條支筋, 入腋窩下方, 然後繞行到缺盆, 向上結聚於耳後完骨部, 再有一條支筋, 從缺盆分出, 斜行向上入於顴骨部, 與前下行結于顴的支筋相合。

病症:足太陽經筋異常時, 可見足小趾支撐不適和足跟部掣引疼痛, 國窩部攣急, 脊背反張, 項筋拘急, 肩不能抬舉, 腋部支撐不適, 缺盆中如紐掣樣疼痛, 不能左右活動。

足少陽經之筋

起於足第四趾端, 向上行結聚於外踝, 沿著脛骨外側, 向上結於膝部外緣;其支筋, 別起於外輔骨,

上走髀部, 分為兩支, 行於前面的, 結聚於伏兔之上, 行於後面的, 結聚於尻部;其直行的, 上行至脅下空軟處與軟脅部, 再向上走腋部的前緣, 橫過胸旁, 結聚於缺盆;其起先的上出於腋部, 穿過缺盆, 出行於足太陽經筋的前面, 沿耳後繞上額角, 交於巔頂上, 從頭頂側面向下走到頜部, 又向上結聚於顴部, 分出的支筋, 結聚於眼外角為眼的外維。

病症:足少陽經筋異常時, 可見足第四趾支撐不適, 掣引轉筋, 並牽連膝外側轉筋, 膝部不能隨意屈伸, 國部的經筋拘急, 前面牽連脾部, 後面牽引尻部, 向上牽及脅下空軟處及脅作痛, 向上牽引缺盆, 胸側、頸部所維繫的筋發生拘急。 如果從左側向右側維絡的筋拘急時, 則右眼不能張開。 因此筋上過右額角與蹺脈並行,

陰陽蹺脈在此互相交叉, 左右之筋也是交叉的, 左側的維絡右側。 所以, 左側的額角筋傷, 會引起右足不能活動, 這叫維筋相交。

足陽明經之筋

起於足次趾連及中趾間, 結聚於足背上, 斜行的, 從足背的外側上行至輔骨, 結聚於膝的外側, 再直行向上結聚於髀樞, 又向上沿脅部聯屬於脊;其直行的, 從足背向上沿脛骨, 結聚於膝部。 由此所分出的支筋, 結聚於外輔骨, 與足少陽經有筋相合;其直行的, 沿伏兔上行, 結於髀部而聚會于陰器, 再向上散佈于腹部, 上行至缺盆部結聚, 再上頸挾口合於顴部, 繼而下結於鼻, 從鼻旁上行與太陽經筋相合, 太陽經的細筋網維於上眼胞, 陽明經的細筋網維於下眼胞;另一從顴部發出的支筋,

通過頰部結聚於耳前。

病症:本經筋有異常時可出現足中趾及脛部支撐不適, 抱緊疼痛, 足部活動感覺到僵硬不舒;股前拘緊疼痛, 髀前部腫, 疝氣, 腹部筋肉拘緊, 向上牽制到缺盆和頰部, 突然發生口角歪斜, 如有寒邪則掣引眼臉不能閉合;如有熱邪則筋鬆馳使眼瞼不能睜開。 頰筋有寒使筋脈緊急, 牽引頰部致口角移動;有熱時則筋肉鬆馳收縮無力, 所以口歪。

足太陰經之筋

起於足大趾尖端的內側, 上行結聚於內踝;其直行的筋, 向上結聚於膝內輔骨, 沿股內側上行, 結於髀部, 聚于前陰, 再上行至腹部, 結聚於臍, 沿腹內上行, 結於兩脅, 然後向上散佈於胸中;其行于內裡的附著於脊旁。

病症:可出現是大趾支撐不適,

牽引內踝作痛, 轉筋, 膝內輔骨痛, 股內側牽引髀部作痛, 陰器部有扭轉疼痛, 並可向上引臍及兩脅作痛, 且能索引胸膺和脊內疼痛。

足少陰經之筋

起於足小趾的下方, 入足心, 行內側, 與足太陰經筋並行, 再斜行向上, 至內踝之下, 結聚於足跟, 下與足太陽經筋相合, 而向上結於內輔骨之下, 在此于足太陰經筋並行, 向上沿著股的內側結于陰器, 又沿著脊的深部挾脊旁肌肉上行至項, 結於頭後部的枕骨, 與足太陽經筋相合。

病症:足少陰經筋異常時, 可見足下轉筋, 所經過和所結系的部位, 都有疼痛和轉筋的症候。 病在足少陰經筋, 主要有癇症、抽搐和項背反張等症。 病在背側的不能前俯, 在胸腹側的不能後仰。 北為陽, 腹為陰,陽筋病,項背部筋急,而腰向後反折,身體不能俯。陰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後仰。

足厥陰經之筋

起於足大趾之上,上行結聚於內踝之前,再上沿著脛骨而結於內輔骨之下,又沿著股內側上行結于前陰,並聯絡足三陰及足陽明諸經之筋。

病症:足厥陰經筋異常時,可見足大趾支撐不適,內踝前部疼痛,內輔骨處亦痛,大腿內側疼痛轉筋,前陰不能運用,若房勞過度,耗傷陰精則陽萎不舉,傷於寒邪則陰器縮入,傷於熱邪則陰器挺長不收。

手太陽經之筋

起於手小指上,結聚於手腕,沿前臂內側上行,結聚于肘內高骨之後,如用手指彈撥此處的筋,則酸麻之感能反應到小指上,再上行入結於腋下;其支筋,向後走腋窩後緣,上繞肩胛,沿頸部出走足太陽經筋之前,結聚於耳後完骨;由此分出的支筋,入於耳中;其直行的筋,出耳上,下行結於領部,又上行聯屬外眼角。

病症:可見手小指支撐不適,肘內銳骨(指肘內的高骨),即肱骨內上髁後緣疼痛,沿臂的內側,上至腋下,及腋下後側等處均痛,繞肩胛牽引頸部作痛,並感到耳中鳴響且痛,疼痛牽引頷部,眼睛閉合一會才能看清物景,頸筋拘急,可發生筋瘺,頸腫等症。

手少陽經之筋

起于無名指靠近小指的側端,上行結聚於腕部,再沿臂上行結于肘部,向上繞肘的外側,過肩走至頸,與手太陽經的筋相合;從頸分出的支筋,當曲頰部深入,系於舌根;又有一條支筋,上走曲牙,沿耳前聯屬外眼角,向上過額部結於額角。

病症:手少陽經筋異常時,可見本經循行部位支撐不適,轉筋掣引,以及舌卷。

手陽明經之筋

起於食指靠近大指的側端,結聚於腕,沿臂上行結於肘的外側,上行肘部而結於啟髁;從此分出的支筋,繞過肩胛,挾脊兩側;直行的筋,從肩踝上行至頸,從此分出的支筋,上行到頰,結聚於顴部;直行的筋向上出於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至左額角,絡於頭部而下行入右頷。

病症:在所經過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緊和疼痛,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顧視。

手太陰經之筋

起於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結聚於手魚之後,行於寸口的外側,沿臂上行結於肘中,上行臂內側,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踝前,再向上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筋則入胸,結於胸內,散佈於膈,與手厥陰經之筋合於膈部,下行低季脅部。

病症:在本經筋所循行各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緊掣痛,重者可成息賁病。病為五積之一,屬肺之積。其主要症狀為脅下有積塊而氣逆上行、脅肋拘急、上逆吐血。

手厥陰心包經之筋

起於手中指之端,沿指上行,通過掌後與手太陰經筋相並行,結聚肘的內側,上行臂的內側而結於腋下,從腋下前後布散挾在兩脅;其支筋,入於腋下,散佈胸中,結於膈部。

病症:手厥陰經筋異常時,可見本經筋所循行,結系的部位支撐不適,制引、轉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賁病。

手少陰經之筋

起於小指的內側,循指上行結於掌後小指側高骨,再上行結於肘的內側,上行入腋內,與手太陰經筋相交叉,走胸,伏行於乳內,結於胸中,沿膈下行聯繫臍部。

病症:可風胸內拘緊,心下有積塊堅伏名為伏梁(伏梁,古病名,五積之一,為心之積,主要症狀為積塊起於臍上,上至心下,伏而不動,如屋之梁,因而得名)。上肢筋有病,則肘部牽急屈伸不利。本經筋循行部位支撐不適,掣引轉筋和疼痛。

聲明:本文內容收集於網路,如有版權請聯繫刪除!

腹為陰,陽筋病,項背部筋急,而腰向後反折,身體不能俯。陰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後仰。

足厥陰經之筋

起於足大趾之上,上行結聚於內踝之前,再上沿著脛骨而結於內輔骨之下,又沿著股內側上行結于前陰,並聯絡足三陰及足陽明諸經之筋。

病症:足厥陰經筋異常時,可見足大趾支撐不適,內踝前部疼痛,內輔骨處亦痛,大腿內側疼痛轉筋,前陰不能運用,若房勞過度,耗傷陰精則陽萎不舉,傷於寒邪則陰器縮入,傷於熱邪則陰器挺長不收。

手太陽經之筋

起於手小指上,結聚於手腕,沿前臂內側上行,結聚于肘內高骨之後,如用手指彈撥此處的筋,則酸麻之感能反應到小指上,再上行入結於腋下;其支筋,向後走腋窩後緣,上繞肩胛,沿頸部出走足太陽經筋之前,結聚於耳後完骨;由此分出的支筋,入於耳中;其直行的筋,出耳上,下行結於領部,又上行聯屬外眼角。

病症:可見手小指支撐不適,肘內銳骨(指肘內的高骨),即肱骨內上髁後緣疼痛,沿臂的內側,上至腋下,及腋下後側等處均痛,繞肩胛牽引頸部作痛,並感到耳中鳴響且痛,疼痛牽引頷部,眼睛閉合一會才能看清物景,頸筋拘急,可發生筋瘺,頸腫等症。

手少陽經之筋

起于無名指靠近小指的側端,上行結聚於腕部,再沿臂上行結于肘部,向上繞肘的外側,過肩走至頸,與手太陽經的筋相合;從頸分出的支筋,當曲頰部深入,系於舌根;又有一條支筋,上走曲牙,沿耳前聯屬外眼角,向上過額部結於額角。

病症:手少陽經筋異常時,可見本經循行部位支撐不適,轉筋掣引,以及舌卷。

手陽明經之筋

起於食指靠近大指的側端,結聚於腕,沿臂上行結於肘的外側,上行肘部而結於啟髁;從此分出的支筋,繞過肩胛,挾脊兩側;直行的筋,從肩踝上行至頸,從此分出的支筋,上行到頰,結聚於顴部;直行的筋向上出於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至左額角,絡於頭部而下行入右頷。

病症:在所經過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緊和疼痛,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顧視。

手太陰經之筋

起於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結聚於手魚之後,行於寸口的外側,沿臂上行結於肘中,上行臂內側,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踝前,再向上結於缺盆,自腋下行的筋則入胸,結於胸內,散佈於膈,與手厥陰經之筋合於膈部,下行低季脅部。

病症:在本經筋所循行各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緊掣痛,重者可成息賁病。病為五積之一,屬肺之積。其主要症狀為脅下有積塊而氣逆上行、脅肋拘急、上逆吐血。

手厥陰心包經之筋

起於手中指之端,沿指上行,通過掌後與手太陰經筋相並行,結聚肘的內側,上行臂的內側而結於腋下,從腋下前後布散挾在兩脅;其支筋,入於腋下,散佈胸中,結於膈部。

病症:手厥陰經筋異常時,可見本經筋所循行,結系的部位支撐不適,制引、轉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賁病。

手少陰經之筋

起於小指的內側,循指上行結於掌後小指側高骨,再上行結於肘的內側,上行入腋內,與手太陰經筋相交叉,走胸,伏行於乳內,結於胸中,沿膈下行聯繫臍部。

病症:可風胸內拘緊,心下有積塊堅伏名為伏梁(伏梁,古病名,五積之一,為心之積,主要症狀為積塊起於臍上,上至心下,伏而不動,如屋之梁,因而得名)。上肢筋有病,則肘部牽急屈伸不利。本經筋循行部位支撐不適,掣引轉筋和疼痛。

聲明:本文內容收集於網路,如有版權請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