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格局之變 從“單極”邁向“雙城”成都開闢城市永續發展空間

初冬,如果沿著成簡快速通道,穿越龍泉山一號隧道、二號隧道,很快就可以看到腳手架林立,轟鳴的壓路機來回忙碌,一個接一個工地延伸至遠方——這裡是簡州新城。

如果你有興致,繞著龍泉山往北走,很快就能看到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金堂片區——這裡有一個碩大的油橄欖主題公園,站在山頂舉目四望,目力所及就是淮州新城。 未來,從這裡到成都東客站,只需要18分鐘。

簡州新城以南的三岔湖附近,成都天府空港新城人才公寓一期及配套商業工程已經啟動,很快就將高樓林立。

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確定“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戰略。

這個被成都市民稱作“十字”方針的城市戰略,讓成都城市格局進入新時代——龍泉山由週邊生態屏障變為城市中央綠心,一側是中心城區,延續著巴蜀文明和天府文化;另一側則是東部城市新區,是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主戰場”。

由錦江時代的“兩江環抱”,到龍泉山時代的“一山連兩翼”,成都城市格局正迎來千年之變。

從“單極” 邁向“雙城”

開闢城市永續發展空間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城名未變,城址未易,這是成都的歷史文化魅力。 一同延續的,還有城市格局,唐代名將高駢為抵禦吐蕃、南詔進攻,擴建成都城池、改造水系,形成了成都“兩江環抱”的城市格局。

然而,這一格局已經使得人口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劇。 截至2016年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經達到2030萬人。 而且正以每年50萬人的速度新增,主要聚集於中心圈層。 攤大餅般向外擴張,人口容量逼近極限,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劇。 如何解決“大城市病”?

調整城市戰略佈局,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客觀規律。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成都確定“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戰略,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從優化城市空間開局起步,推動城市發展戰略調整。 7月2日,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進一步明確:著眼城市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優化城市產業空間佈局;著眼城市均衡發展和外溢能力提升,優化中心城區佈局;著眼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功能區佈局。

自古以來,成都城市處於成都平原東西兩側的龍泉山和龍門山兩條南北走向山脈的相夾地帶。 新契機促使成都跨越龍泉山,由“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 成都平原東側邊緣的龍泉山脈將成為未來城市的“綠心”,成都由此從“單極”進入“雙城”時代。

著眼未來50年乃至100年發展,成都學習借鑒中央設立雄安新區的戰略思想,實施“東進”戰略,高標準規劃建設“三城一心”——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簡州新城、城市綠心產城相融的功能板塊,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重心東移,開闢城市永續發展空間,打造引領新經濟發展的產業新城、彰顯天府文化的東部家園。

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李後強看來,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新格局,“跨越龍泉山,成都天地寬。

成都‘東進’戰略具有歷史轉捩點的意義。 ”

從圈層結構 到多中心支撐

帶動全域均衡協同發展

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上,成都宣佈打破圈層結構,將中心城區範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形成“中心城區 郊區新城”的空間層次,進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區非核心功能,帶動全域均衡協同發展。 這意味著,這些從前還是“二圈層”的地方從此也被歸入成都市中心城區。 成都加快構建起“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路化功能體系。

城市總規修編也隨即啟動。

今年11月,《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開始徵集公眾意見。 這一版規劃裡,明確提出,空間格局上,成都以五大功能區為統領,優化城市空間結構,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構建多中心、網路化、生態型的全域空間模式。

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解讀,從傳統的 GDP 導向和生產導向走向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共用發展,這是國家新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新一輪總規價值觀的重大轉向。 此次城市規劃,突出發展價值觀轉變,治理 “大城市病 ”,讓城市更宜居;突出高端高效綠色發展,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強化區域協同,促進成都與周邊互動發展。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都應該充分學習北京的經驗,強化區域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出作為首位城市的帶動作用,實現與周邊城市互動互濟發展。 ”李曉江表示,成都必須借鑒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經驗,推動以國家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功能空間重構,疏解非核心功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實現城市群的崛起。

而此次,成都新一輪的城市總規從成渝城市群、四川省和成都平原城市群三個層面,針對性提出了差異化的區域協同目標和策略,加強成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促進成渝城市群的協同發展。

成都的“多中心支撐”,引起眾多專家共鳴。北京大學中國城市設計研究中心主任陳可石認為,大城市不是攤大餅式的城市蔓延,應該是由無數個獨立的“城市組團”有機組合在一起--每個組團提供一系列獨立的就業和服務,並通過一個快速運輸系統與其他組團連接,最終創造出大型城市裡所擁有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機遇。

把“築城” 放優先位置

增強產業承載力和人才吸引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東進”的影響力逐步凸顯,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簡州新城的變化喜人。

11月30日,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52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達306億元,涉及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和公共服務三個重點領域,包括人才公寓、幼稚園小學以及體育公園等。尤其亮眼的是,沿環湖路選址啟動一批人才公寓專案建設,包括藍綢帶社區人才公寓、新民人才公寓、三岔鎮人才公寓一期、二期、三期等,同步配套中小學、幼稚園、社區綜合體、體育公園等公建設施,吸引更多創新創業人士來此落戶就業。

此外,這裡還有小街區、慢行交通、智慧城市等人性化城市設計。

“築巢引鳳”,這裡不僅僅是產業新城,更有眾多商業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空港新城正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臨空型產業和新經濟產業,大力推進天府國際空港新城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工作,建立相關產業領域龍頭企業資訊資料庫,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在簡州新城,總投資100億元新增5大新經濟產業專案剛剛落戶;2017~2018年計畫實施建設專案46個、總投資340億元;成安渝連接線、成龍簡、陽安大道等5條外聯道路正在加快建設;規劃上,簡州新城營造理念從“產、人、城”升級為“城、人、產”。

在淮州新城,已經累計引進中節能、法國空客、中航工業、環能德美、巴莫等專案290餘個,協定投資超700億元。這半年正在緊鑼密鼓開展公共設施建設,實施“三縱三橫”市域快速路網,啟動遂成鐵路成都東站到淮州新城公交化改造等,未來,從這裡到成都東客站,只需要18分鐘。

產業新城欣欣向榮,嶄新的發展格局正在成型。可以想像,這裡即將彙聚眾多人流、物流、資訊流,這裡,將成為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主戰場”。

打開全方位 開放格局

在世界格局調整中尋找機遇

在淮州新城,一個鐵路編組站正在規劃中,未來,這裡與青白江國際鐵路港、重慶物流樞紐互聯互通,這裡的眾多“成都造”將融入“一帶一路”和“蓉歐 ”戰略,打開歐洲市場。

城市格局之變,也打開了成都的全方位開放之門——隨著“東進”戰略的推進,成都打造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增長極,輻射帶動川東地區,按照《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與重慶共同構建支撐西部大開發、大跨越的城市共同體;面向“一帶一路”,通過天府國際機場、成渝高鐵、長江水道的連接聯通,接入空中絲綢之路和海上、陸上絲綢之路,打造輻射東亞、南亞、歐洲的國家向西向南開放門戶城市。

特別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後,成都奮力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從第一輪開放中的“內陸腹地”,迅速成為“開放前沿”,成為距離歐洲大陸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門戶。

成都視野越來越開闊。產業格局上,成都以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為導向,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構建新經濟時代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並在全國率先成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通道建設上,成都正在加快建設天府國際機場,還將以建設中西部國際門戶城市為突破口,構建通達全球、銜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與越來越開闊的城市格局相對應的是,成都的目標越來越高遠。對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兩階段”戰略安排,成都明確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建強區域中心城市、站穩國家中心城市、衝刺世界城市。

“成都定位不斷攀升,實現了由省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的‘三級跳’,並正在向世界城市邁進。”在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看來,在此背景下,成都“東進”的提出,不僅是城市空間和發展重心的轉移,更意味著成都城市格局的千年之變和產業發展的百年反覆運算。

成都商報記者 葉燕

而此次,成都新一輪的城市總規從成渝城市群、四川省和成都平原城市群三個層面,針對性提出了差異化的區域協同目標和策略,加強成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促進成渝城市群的協同發展。

成都的“多中心支撐”,引起眾多專家共鳴。北京大學中國城市設計研究中心主任陳可石認為,大城市不是攤大餅式的城市蔓延,應該是由無數個獨立的“城市組團”有機組合在一起--每個組團提供一系列獨立的就業和服務,並通過一個快速運輸系統與其他組團連接,最終創造出大型城市裡所擁有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機遇。

把“築城” 放優先位置

增強產業承載力和人才吸引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東進”的影響力逐步凸顯,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簡州新城的變化喜人。

11月30日,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52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達306億元,涉及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和公共服務三個重點領域,包括人才公寓、幼稚園小學以及體育公園等。尤其亮眼的是,沿環湖路選址啟動一批人才公寓專案建設,包括藍綢帶社區人才公寓、新民人才公寓、三岔鎮人才公寓一期、二期、三期等,同步配套中小學、幼稚園、社區綜合體、體育公園等公建設施,吸引更多創新創業人士來此落戶就業。

此外,這裡還有小街區、慢行交通、智慧城市等人性化城市設計。

“築巢引鳳”,這裡不僅僅是產業新城,更有眾多商業中心和社區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空港新城正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臨空型產業和新經濟產業,大力推進天府國際空港新城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工作,建立相關產業領域龍頭企業資訊資料庫,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鏈。

在簡州新城,總投資100億元新增5大新經濟產業專案剛剛落戶;2017~2018年計畫實施建設專案46個、總投資340億元;成安渝連接線、成龍簡、陽安大道等5條外聯道路正在加快建設;規劃上,簡州新城營造理念從“產、人、城”升級為“城、人、產”。

在淮州新城,已經累計引進中節能、法國空客、中航工業、環能德美、巴莫等專案290餘個,協定投資超700億元。這半年正在緊鑼密鼓開展公共設施建設,實施“三縱三橫”市域快速路網,啟動遂成鐵路成都東站到淮州新城公交化改造等,未來,從這裡到成都東客站,只需要18分鐘。

產業新城欣欣向榮,嶄新的發展格局正在成型。可以想像,這裡即將彙聚眾多人流、物流、資訊流,這裡,將成為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主戰場”。

打開全方位 開放格局

在世界格局調整中尋找機遇

在淮州新城,一個鐵路編組站正在規劃中,未來,這裡與青白江國際鐵路港、重慶物流樞紐互聯互通,這裡的眾多“成都造”將融入“一帶一路”和“蓉歐 ”戰略,打開歐洲市場。

城市格局之變,也打開了成都的全方位開放之門——隨著“東進”戰略的推進,成都打造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增長極,輻射帶動川東地區,按照《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與重慶共同構建支撐西部大開發、大跨越的城市共同體;面向“一帶一路”,通過天府國際機場、成渝高鐵、長江水道的連接聯通,接入空中絲綢之路和海上、陸上絲綢之路,打造輻射東亞、南亞、歐洲的國家向西向南開放門戶城市。

特別是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後,成都奮力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從第一輪開放中的“內陸腹地”,迅速成為“開放前沿”,成為距離歐洲大陸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門戶。

成都視野越來越開闊。產業格局上,成都以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為導向,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構建新經濟時代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並在全國率先成立新經濟發展委員會。通道建設上,成都正在加快建設天府國際機場,還將以建設中西部國際門戶城市為突破口,構建通達全球、銜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國際性綜合交通通信樞紐。

與越來越開闊的城市格局相對應的是,成都的目標越來越高遠。對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兩階段”戰略安排,成都明確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建強區域中心城市、站穩國家中心城市、衝刺世界城市。

“成都定位不斷攀升,實現了由省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到國家中心城市的‘三級跳’,並正在向世界城市邁進。”在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湯繼強看來,在此背景下,成都“東進”的提出,不僅是城市空間和發展重心的轉移,更意味著成都城市格局的千年之變和產業發展的百年反覆運算。

成都商報記者 葉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