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明就仁波切:我們無需感到自己完全被情緒主宰!

善用你的情緒

我們無需感到自己完全被情緒主宰。

——卡盧仁波切, 《溫言細語》(Gently Whispered)

由於情緒大多很晰且持續, 因此它們是比念頭更有用的禪修助緣。 我父親和老師們教我, 情緒基本上分為三大類:正面情緒、負面情緒, 以及中性情緒。

正面的情緒, 諸如愛、慈悲、友誼、忠誠等, 可以強化我們的心智, 培養我們的信心, 並提高我們幫助他人的能力。 有些佛典的英譯將這些情緒及相關行為統稱為“virtuous(善)”。 至少就我對西方聽眾的觀察而言, 這樣的譯法看起來多少跟道德觀有些關聯。 事實上, 這些行為和情緒跟倫理道德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的一個學生的英文造詣還不錯, 他告訴我, 由藏文“gewa(善)”譯為英文的“virtue”, 其實比較接近“virtue”最早的意義, 就療愈力而言是“具有效能的、有效的”。

負面的情緒, 諸如恐懼、瞋恨、悲傷、嫉妒、哀慟或羡慕等, 通常被譯為“不善”(nonvirtuous, 藏文migewa)。 這些情緒通常會削弱我們的心智, 破壞我們的信心, 也會增加我們的恐懼感。

另外則是中性的情緒。 中性的情緒基本上是非善非惡的反應, 也就是非正面, 亦非負面的感受, 就像我們對鉛筆、紙張或釘書機的感受。 你可以試試看, 要對鉛筆生起正面或負面的感受可不容易!

利用情緒作為禪修助緣的方法, 端視你正在經歷的情緒類別而有所不同。 倘若你現在的感受是正面的、會強化心智的情緒,

那麼你就可以專注在那個感受和感受的對境上。 比方說, 假使你感受到對小孩子的愛, 那麼你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這孩子身上, 以及你對這個孩子的愛。 倘若你對遭遇困難的人感到悲憫, 那麼你就可以專注在那個需要幫助的人和你悲憫的感受上。 如此一來, 這個情緒的對境就會成為情緒本身的助緣, 而情緒本身同樣也成為一種助緣, 讓你能夠專注在啟發情緒的那個對境上。

相對而言, 倘若我們一直專注在負面情緒的對境上, 通常就會在內心強化那個人、那個狀態, 或那個事物“本身很壞”的印象。 無論你多麼盡力試著生起慈悲心、信心或其他正面的感受, 你的心幾乎還是會自動對那個對境生起這樣的負面情緒:“哇!那個真的很壞,

要想辦法除掉它, 跟它拼了, 或者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面對負面情緒時, 比較建設性的辦法跟禪修負面念頭的方法很像, 要把注意力安住在情緒本身, 而不是安住在對境上。 就這樣看著情緒, 不要用頭腦去分析, 不要緊抓著個這情緒, 也不要阻擋它, 只要觀看著它即可。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 情緒就不會像一開始所感受的那麼巨大強烈了。

我第一年閉關時, 由於突然要跟許多人相處, 這使我內心生起了恐懼和焦慮, 逼得我不得不跑回自己房間獨自禪修, 當時我所用的方法就跟這個差不多。 一旦開始單純地觀看自己的恐懼感之後, 我便看清楚它們並非是堅固無法拆解的, 並非我永遠也無法戰勝的怪物。

事實上, 它們只不過是一連串小而短暫的生理感受和印象, 由於它們在覺性中跳進跳出的速度非常快, 因而看起來好像很堅實完整。 (我稍後也發現, 這就如同一堆快速旋轉的亞原子微粒製造了看似無法分割且堅實的顯相一樣。 )這樣覺察我的恐懼感之後, 我開始想道:“嗯, 太好玩了, 這恐懼感根本沒有這麼強烈啊!事實上, 它還沒有傷害性的, 而且只是一堆短暫的感受, 顯現之後, 停留個一兩秒鐘也就消失無蹤了。 ”

當然, 這個過程並非一夜之間就發生的, 我花了好幾個星期時間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 就像狂熱的科學家埋頭在一個實驗當中一樣, 而且我還得益於多年的訓練支撐。

從這個體驗中, 我對佛陀在幾世紀以前所教導的種種方法更生敬佩之心,

因為這些方法竟然能夠説明他根本不認識的人克服種種困難。 當我開始學到更多關於腦部的構造與功能, 以及現代物理學家對實相本質所闡述的洞見之後, 對於佛陀透過內審而發展出的禪修技巧, 以及科學家透過客觀性觀察獲知這些技巧, 為什麼有效解釋兩者之間的相符一致, 著實令我詫異不已。

不過, 這些跟負面情緒有關的對境——無論是人、地或事件, 有時是如此清晰深刻, 讓我們實在無法忽略它們的存在。 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 千萬不要試圖阻擋, 而是要善加利用它們, 把你的注意力安住在色相、氣味、味道, 或者先前學到禪修所用的對境上, 如此, 情緒的對境本身就能成為強而有力的禪修助緣。

這些方法在你開始直接面對本書第一部分所提及的根本煩惱時特別有用。剛開始學習有關煩惱的課題時,我心想:“糟了,我充滿缺點,我很愚癡,我有很深的貪著和瞋恨,我一輩子都得這樣痛苦下去了。”不過,後來我聽到一個古老的諺語,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內容大概是說:“孔雀會吃一種有毒的植物,利用其中的毒素增進羽毛的光彩豔麗。”

由於童年時期曾被恐懼和焦慮逼得縮成一團,因此我很瞭解煩惱的強大威力。有13年的時間,我每天都覺得自己會死去,而且為了從恐懼中解脫,有時也真的希望趕快一死百了。直到我去閉關,不得不正視這些煩惱時才知道,愚癡、貪著和瞋恨其實都是禪修功課的生命素材,就像是孔雀吃的毒草一樣,會轉變為強大加持的源泉。

每一種煩惱都是智慧的基礎,倘若我們深陷煩惱之中,或者試圖壓抑這些煩惱,最後就會作繭自縛,為自己製造更多問題。如果能夠反過來看著這些煩惱,那麼,那些我們深恐會傷害自己的事物,就會逐漸轉化為我們所能期待的最有力禪修助緣。

煩惱不是敵人,而是我們的朋友。

這是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但每當你退縮、無法認同時,請想想孔雀的例子。毒草並不好吃,但孔雀如果真的吞下它,就能轉毒草為炫麗的羽毛。

在這個修持的最後一課,我們看到面對最可怕、最痛苦的經驗時,可以運用什麼樣的禪修對治法。細查這些修持之後,我們就會知道,任何使我們退縮、驚恐或脆弱的煩惱,也具有同等的力量,能讓我們變得更強壯、更有信心、更開放,且更有能力接受自身佛性的無限可能性。

這些方法在你開始直接面對本書第一部分所提及的根本煩惱時特別有用。剛開始學習有關煩惱的課題時,我心想:“糟了,我充滿缺點,我很愚癡,我有很深的貪著和瞋恨,我一輩子都得這樣痛苦下去了。”不過,後來我聽到一個古老的諺語,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內容大概是說:“孔雀會吃一種有毒的植物,利用其中的毒素增進羽毛的光彩豔麗。”

由於童年時期曾被恐懼和焦慮逼得縮成一團,因此我很瞭解煩惱的強大威力。有13年的時間,我每天都覺得自己會死去,而且為了從恐懼中解脫,有時也真的希望趕快一死百了。直到我去閉關,不得不正視這些煩惱時才知道,愚癡、貪著和瞋恨其實都是禪修功課的生命素材,就像是孔雀吃的毒草一樣,會轉變為強大加持的源泉。

每一種煩惱都是智慧的基礎,倘若我們深陷煩惱之中,或者試圖壓抑這些煩惱,最後就會作繭自縛,為自己製造更多問題。如果能夠反過來看著這些煩惱,那麼,那些我們深恐會傷害自己的事物,就會逐漸轉化為我們所能期待的最有力禪修助緣。

煩惱不是敵人,而是我們的朋友。

這是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但每當你退縮、無法認同時,請想想孔雀的例子。毒草並不好吃,但孔雀如果真的吞下它,就能轉毒草為炫麗的羽毛。

在這個修持的最後一課,我們看到面對最可怕、最痛苦的經驗時,可以運用什麼樣的禪修對治法。細查這些修持之後,我們就會知道,任何使我們退縮、驚恐或脆弱的煩惱,也具有同等的力量,能讓我們變得更強壯、更有信心、更開放,且更有能力接受自身佛性的無限可能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