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終書選 經濟類

《道德與商業利益》

《市場經濟與企業家精神》

《市場的合作與秩序》

《經濟學規則》

《農民和城市居民》

《改革大道行思錄》

《突圍集》

《漸行漸近的金融週期》

《貿易的猜忌》

《當法律遇上經濟》

《道德與商業利益》

作者:傑生·布倫南/彼得·賈沃斯基 譯者:鄭強

版本: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7年7月

市場經濟被普遍認可為最基礎、最有效的資源配置制度, 但絕非意味著關於它的討論已終結。 最經典議題是市場與政府的關係, 包括政府是否以及何種程度上干預經濟運行。

美國兩位青年學者則“另闢蹊徑”, 把它轉向這樣一個同等重要的問題:哪些東西可以被出售,

哪些不能?我們最熟悉的一種思維是商業化會破壞道德、精神乃至人性。 他們反問, 問題的根源不在於有的東西是否可以被出售, 而是這些東西在道德上原本就不正當, 與市場無關。 他們通過梳理百年來對市場的各種質疑與誤解, 提出道德與商業利益並非矛盾, 為市場經濟作了一種倫理上的辯護。

《市場經濟與企業家精神》

編者:羅衛東/馮興元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10月

“企業家精神”而今已是一個時髦詞, 先是市場層面, 接著是政策層面。 然而, 究竟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呢?按照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說法, 市場上的個人是複雜的, 是有自由意志的, 不可能被統一的計畫系統收集、計算, 而需要具有探索和創新精神的企業家。

奧地利學派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 在二十世紀曾經長期被忽略, 甚至被邊緣化, 直至冷戰結束才被重視。 拒絕使用數學方程和計量公式, 學派內部封閉化、圈子化, 等等, 是奧地利學派的局限, 但其對人的複雜性、完整性和自由意志的尊重, 在這樣一個劇變的時代具有深刻的意義。

《市場的合作與秩序》

作者:朱海就

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7年5月

當下AI大資料的興起和流行, 社會層面的經濟共識退步, 都使得我們在劇變的時代中感受到了一種迷茫、一種緊張。 比如, 我們在互聯網上的行為、態度和選擇是否會被全面計算?資料計算能力的提升, 是否意味著經濟行為皆可“計畫”?

奧地利學派帶著它的局限提供了一種信心,

作為中國研究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 朱海就以市場的“合作與秩序”為主線重釋制度建設其中的根本作用, 重申個人主義和主觀主義研究方法在認識經濟行為中不可忽略的意義。 而他探討的主題還包括該學派的“價格”和“產權”等思想。

《經濟學規則》

作者:丹尼·羅德里克

譯者:劉波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3月

經濟學因基本假設(比如“理性人”)和數學的運用, 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社會科學中最靠近“自然科學”的學科, 但實際上它也因此給我們落下了刻板印象, 甚至是負面的。

一是教條主義, 以抽象的理論模型為準繩簡單推演複雜的經濟現實;二是經驗主義, 以複雜的經濟現實來否定理論模型的重要性。

丹尼·羅德里克回到經典和現實爭議中, 直面圍繞經濟學的爭議, 從模型建構的角度還原了何為真正的經濟學, “經濟學理論之所以要抽象和簡單化, 是為了探討現象背後本質的因素。 ”而不同的模型, 則從不同側面解釋經濟現實, 目的是勾畫出一個更加完整的經濟生活圖景。

《農民和城市居民》

作者:拉吉·薩/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譯者:黃少卿等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

一個經濟體由農業占主導地位, 進行到工業發展階段, 犧牲農業而完成工業化的資本積累, 是包括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在內的普遍做法。 城鄉關係由此緊張, 而其中的利益衝突歷來都是社會科學的研究主題。

然而, 除了我們已經熟悉的資本積累與剝削角度(即為了城市工業化犧牲農村),

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成本, 在城鄉之間是怎樣分配的呢?《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書即把視野由“資本積累”轉向了“成本分擔”這一不太被重視的方向。 為了下代人的福祉需要當代人作出犧牲, 但是, 應當由當代人中的誰來承擔?承擔多少?同樣是一個關乎經濟平等的問題。

《改革大道行思錄》

作者:吳敬璉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7年10月

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中國經濟政策和公共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即將到來之際, 中國經濟已面臨新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 而在過去五年, 吳敬璉站在前沿, 一直在關注並致力於探討改革如何繼續深化、進步。 《改革大道行思錄》即為他此間的文集。

他直面中國當下經濟現實,全書涵蓋的內容,既有改革總體方案、經濟體制轉型、發展模式轉型等基礎問題,也有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產權保護、制度反腐等經濟社會議題。重拾市場經濟的共識,推動深化改革的前進,是他在經濟思想中的基本關切。

《突圍集》

作者:周其仁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在關注中國經濟發展走向的學者陣營中,周其仁是重要的一位,也是特別的一位。他以“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為理念,走到真實的經濟生活中觀察和研究中國經濟改革現狀,既到企業與企業家們討論,也到各國和地區審視他們的發展態勢。

繼續深化改革是政策層面也是理念層面的共識,但怎樣實現深化改革?深化何種改革?擺在中國面前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保障和獲得經濟增長的動力。周其仁尋求“創新突圍”、“改革突圍”,在《突圍集》這本文集中,他具體到改革細節,包括產權改革、城市化下一步、戶籍制度、體制成本等議題,按其思考方式尋求中國經濟改革突圍的方向和路徑。

《漸行漸近的金融週期》

作者:彭文生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房地產的狀況牽動著中國的經濟發展,20世紀末以來,房地產開發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而信用(債務)在其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然而,在經濟學家彭文生看來,房地產和信用(債務)過度擴張損害潛在增長率,扭曲經濟結構,加劇貧富分化和環境污染,不可持續。

他結合實體經濟與金融兩者,在金融週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產相互促進的機制,提出寄希望於刺激增長和通脹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業降杠杆、只減債務不減資產泡沫、匯率貶值消化高房價等,都遠非是現實的。

《貿易的猜忌》

作者:伊斯特凡·洪特

譯者:霍偉岸等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7年4月

美國特朗普政府近年的國際經濟政策導向,催生了一種圍繞全球化倒退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擔憂。而事實上,自經濟全球化發展以來,怎樣抵禦全球化倒退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趨勢,就一直是世界範圍內的一項挑戰。甚至退一步說,全球化也並未獲得全面的正當性,帶來的經濟不平等就飽受詬病。

伊斯特凡·洪特退回到18世紀的國際市場競爭和民族國家間貿易衝突中尋找答案,他說的“貿易的猜忌”是指一種政治與經濟的特定結合,當國際貿易中的成功變成國家的軍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時,就出現了。這些經驗和教訓對於理解當下的全球化走向依然至關重要。

《當法律遇上經濟》

作者:邱澎生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11月

明清時的中國沒有發生歐美“工業革命”那種以機器大規模生產的經濟變化,清末以前也並未出現與此相配合的法律改革運動,然而,從這些定論中退回到最豐富的現實生活實踐,或許將看到,當時還是出現了許多有意義的社會變遷。

歷史學家邱澎生長期致力於探討當時中國經濟與法律互動的複雜性。他通過回顧16至19世紀之間的中國經濟變動趨勢,對明清中國商業法律的說明與分析,不僅討論了處理市場交易、商事糾紛與商業契約的法律規範本身,也分析當時中國用以運作商業法律的制度變遷。

新京報記者 羅東

他直面中國當下經濟現實,全書涵蓋的內容,既有改革總體方案、經濟體制轉型、發展模式轉型等基礎問題,也有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產權保護、制度反腐等經濟社會議題。重拾市場經濟的共識,推動深化改革的前進,是他在經濟思想中的基本關切。

《突圍集》

作者:周其仁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在關注中國經濟發展走向的學者陣營中,周其仁是重要的一位,也是特別的一位。他以“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為理念,走到真實的經濟生活中觀察和研究中國經濟改革現狀,既到企業與企業家們討論,也到各國和地區審視他們的發展態勢。

繼續深化改革是政策層面也是理念層面的共識,但怎樣實現深化改革?深化何種改革?擺在中國面前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保障和獲得經濟增長的動力。周其仁尋求“創新突圍”、“改革突圍”,在《突圍集》這本文集中,他具體到改革細節,包括產權改革、城市化下一步、戶籍制度、體制成本等議題,按其思考方式尋求中國經濟改革突圍的方向和路徑。

《漸行漸近的金融週期》

作者:彭文生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6月

房地產的狀況牽動著中國的經濟發展,20世紀末以來,房地產開發成為引領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而信用(債務)在其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然而,在經濟學家彭文生看來,房地產和信用(債務)過度擴張損害潛在增長率,扭曲經濟結構,加劇貧富分化和環境污染,不可持續。

他結合實體經濟與金融兩者,在金融週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產相互促進的機制,提出寄希望於刺激增長和通脹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業降杠杆、只減債務不減資產泡沫、匯率貶值消化高房價等,都遠非是現實的。

《貿易的猜忌》

作者:伊斯特凡·洪特

譯者:霍偉岸等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7年4月

美國特朗普政府近年的國際經濟政策導向,催生了一種圍繞全球化倒退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擔憂。而事實上,自經濟全球化發展以來,怎樣抵禦全球化倒退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趨勢,就一直是世界範圍內的一項挑戰。甚至退一步說,全球化也並未獲得全面的正當性,帶來的經濟不平等就飽受詬病。

伊斯特凡·洪特退回到18世紀的國際市場競爭和民族國家間貿易衝突中尋找答案,他說的“貿易的猜忌”是指一種政治與經濟的特定結合,當國際貿易中的成功變成國家的軍事和政治生存的重要因素時,就出現了。這些經驗和教訓對於理解當下的全球化走向依然至關重要。

《當法律遇上經濟》

作者:邱澎生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11月

明清時的中國沒有發生歐美“工業革命”那種以機器大規模生產的經濟變化,清末以前也並未出現與此相配合的法律改革運動,然而,從這些定論中退回到最豐富的現實生活實踐,或許將看到,當時還是出現了許多有意義的社會變遷。

歷史學家邱澎生長期致力於探討當時中國經濟與法律互動的複雜性。他通過回顧16至19世紀之間的中國經濟變動趨勢,對明清中國商業法律的說明與分析,不僅討論了處理市場交易、商事糾紛與商業契約的法律規範本身,也分析當時中國用以運作商業法律的制度變遷。

新京報記者 羅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