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小石鼓蘊藏千年未解之謎,曲阜這些“國家寶藏”更令人稱奇

開腦洞節目, 掀起歷史文物熱

最近, 一檔以國寶為主題的文藝節目刷屏了。

莊重的國寶牽手清新的文藝, 這種混搭會是一種什麼畫風?在觀眾印象裡, 文博類節目一定是嚴肅深沉的, 而這款節目與以往一本正經的前例有很大不同。 從定位到內容, 它都刷新了觀眾的認知。

很多人打開《國家寶藏》之前, 已經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萬萬沒想到, 好好一個莊重嚴肅的歷史文化節目, 畫風居然是這樣的:

博物館中的文物, 在我們心目中一直是靜態的展陳, 只能靠自己的知識去發掘它們的幕後故事。 但是文物也有話說:“把我們放進博物館裡,

不是封存, 而是重生, 我們從千年前趕來, 與你相約, 你敢來嗎?”

石鼓上的未解之謎

這些被稱為“大國重器”的國寶, 不是一件件冷冰冰的文物, 他們有生命, 也有前世今生的故事。 在節目中首批出現的文物中, “中華第一古物”石鼓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件其貌不揚的器物身上, 竟然蘊藏著千年之謎!

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貞觀年間, 出現了文物史上震驚朝野的大發現。 陝西省某地的石鼓山上, 沉寂1000餘年的十面花崗岩重見天日。 這些岩石形狀如鼓, 謂之“石鼓”, 一般高45-60釐米, 直徑約60釐米, 其形制大致相近, 而且每塊石頭都精心篆刻了一首四言詩, 真是讓天下稱奇。

唐初的書畫家、詩人, 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在看到石鼓文的拓本後,

皆驚歎石鼓文篆刻的“古妙”。 這些罕見之物被熱心人士送到當地鳳翔縣的夫子廟保存起來。 但在隨後的五代戰亂中, 石鼓散落於民間各處, 再次沉寂百餘年。 北宋政權建立後, 社會趨於穩定, 這些石鼓重新被集齊, 輾轉運送到北京, 妥存于宣聖廟、國子監等處。

石鼓上鐫刻的石鼓文詩句, 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千年滄桑, 石鼓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第一古物”。 乾隆皇帝也十分推崇“石鼓文”, 在他看來, 石鼓文是三代遺物, 篆書之祖, 其詩篇與《詩經》同體同時, 講的是周代禮樂, (周)宣王中興, 理當視為文化傳統與儒家道統的象徵。

最大的遺憾是, 石鼓文中既無相關帝王稱號又無文武官員名氏, 也無任何年號,

究竟刻制於何年何月令後人費勁腦筋, 此後數百年無數學者為此爭辯不休, 成為稀世之謎。

曲阜的“國家寶藏”也令人稱奇

說起歷史文物, 離不開曲阜。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孔子故里曲阜同樣珍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國家寶藏”, 以下擇幾件稀罕之物供大家欣賞。

戰國圓雕黃玉馬, 昂首豎耳, 張目前視, 運用圓雕、“俏色”技法, 線條簡潔, 堪稱古代玉雕工藝之珍品。

三聖圖軸, 圖繪孔子、顏回、曾參三聖人, 中繪孔子, 禮冠玄衣, 交領大袖, 兩傍侍立弟子顏回、曾參, 二人均頭著巾幘, 交領大袖長衣。 令人驚歎的是, 三人衣上滿書蠅頭小楷, 文為整部《論語》。

竹雕百壽圖, 高浮雕或鏤空雕山崖、樹木、樓閣、人物等。 小小竹山上刻劃出107人, 可辨認出老翁99人,

書僮8人, 沿山道盤旋而上, 或觀畫, 或對弈, 或撫琴, 或攀談, 人物鬚髮畢現。

除此之外, 在曲阜還有一處寶藏, 穿越了2560多年風雲的華光, 這就是孔子誕生地——尼山。 奇不過三山, 險不過五嶽, 尼山樸素得像真理一樣, 是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景觀的制高點。 尼山腳下古老的泗水, 因為孔子的臨川一歎“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也泛起了哲學的波光。

尼山聖境規劃圖

坐擁聖地、聖山、聖水的格局, 尼山聖境以“文化修賢度假勝地”和“世界級人文旅遊目的地” 為總體定位, 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凝聚歷史精神、抒發當代情懷, 致力於成為全球華人的文化聖地和精神家園。

尼山聖境效果圖

它們從來不是塵封的古董,

它們有傳奇的前世今生,

它們是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碼,

記錄著我們的過去,

也昭示我們的未來,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國寶守護者,

每一件國寶都是活著的傳承。

讓我們一起,

把最美好的留給未來的孩子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