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學會事」上海市醫學會傑出貢獻獎3

賈偉平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56年11月生, 女,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內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中華內科雜誌總編輯、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副主編, 曾任上海市醫學會糖尿病專科分會主任委員、內分泌專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賈偉平教授以構建及發展適合中國的“糖尿病防控方案和標準”為目標, 在切實提高糖尿病防控效率方面作出突出貢獻:揭示了國人糖尿病的遺傳特徵, 開發出遺傳預警模型和基因晶片;創建及修訂了適合於國人診斷糖尿病和腹型肥胖的中國標準;首次構建降糖藥物療效的遺傳預測模型,

指導個體化用藥;創新發展持續葡萄糖監測技術, 拓展了臨床應用;創立醫院-社區一體化糖尿病防控新模式, 提升了基層糖尿病診療水準。 其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224篇, 被引用3371次。

賈偉平教授醫德高尚, 治學嚴謹, 提攜後學, 培養了首批青年長江學者、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骨幹。 她帶領的學科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糖尿病重點實驗室。 本人當選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榮獲上海市科技精英、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及全國勞動模範、吳階平醫學研究獎-保羅·楊森藥學研究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亞洲糖尿病學會傑出研究獎。

夏術階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60年5月生, 男,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兼泌尿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會常委兼男科學組組長、上海市醫學會男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男科醫師分會會長、亞洲男科協會主席、世界華人男科醫師協會會長、中國男性健康聯盟主席、上海市鐳射學會副理事長。

夏術階教授始終堅持臨床與科研並重、臨床第一的學科發展理念,

擅長泌尿系腫瘤、結石、男性學、前列腺外科、微創泌尿外科等疑難雜症的診療, 在國內乃至世界範圍內率先創新開展鐳射微創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手術,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畫專案、上海市重大重點科研基金、國家衛生部及吳階平基金會及省部級研究課題等項目, 獲得教育部211學科建設基金資助、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畫基金, 研究成果先後獲得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華夏醫學科學技術進步獎、省部級醫學科技進步獎、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進步獎等多項獎勵;獲得國家專利66項, 發明專利31項, 國內外雜誌發表學術論文約251篇,
其中SCI論文70余篇, 主編《微創泌尿外科手術學》《微創泌尿外科手術併發症預防與處理》《前列腺癌》等8部專著, 參編《泌尿外科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等22部著作。

夏術階教授先後榮獲上海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上海市職工創新十大精英獎;獲得中國內鏡傑出領袖獎、吳階平醫學獎及金膀胱鏡獎、國際內鏡傑出領袖獎。 2010年被國家衛生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夏強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66年9月生, 男,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兼肝臟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器官移植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常委兼兒童器官移植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夏強教授長期在肝移植領域從事相關臨床與科研工作, 帶領團隊累計完成肝移植3400餘例, 其中兒童肝移植1000餘例;所在醫院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兒童肝移植中心, 也是近6年來全世界單中心實施兒童肝移植例數最多的醫院, 兒童肝移植1—5年總體生存率分別為93%和91%, 高於全國平均水準10%—20%。 他牽頭組建了我國首個兒童器官移植學術組織——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兒童器官移植專業委員會;牽頭制定了我國首部兒童肝移植臨床診療指南, 並出版了我國首部兒童活體肝移植手術教學錄影, 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兒童肝移植的發展, 從探索性治療到規範化管理, 對規範我國兒童肝移植治療,建立適合國情的標準化操作規範具有指導性意義,填補了我國兒童肝移植領域的空白,為我國兒童肝移植的開展及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夏強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首席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衛生部課題2項,牽頭上海市科委重要疾病多中心臨床研究、上海市衛生局重點聯合攻關項目、上海市市級醫院新興前沿技術聯合公關項目等20項課題;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90餘篇;作為第一完成人先後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及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夏強教授入選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衛生局新百人計畫等人才計畫10餘次,獲得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第九屆“中國醫師獎”、2016年上海市勞模年度人物等榮譽。

夏照帆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4年3月生,女,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長海醫院燒傷外科暨上海市燒傷急救中心主任、全軍燒傷研究所所長及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曾任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燒傷外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

夏照帆院士從事燒傷外科醫療、教學和科研一線工作41年,帶領團隊出色地完成了30餘次重大事故和災難性事件成批危重燒創傷救治任務,成功的經驗被國際燒傷界權威雜誌Burns發表。她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國際合作專案等國家級科研基金課題20余項,首次證明燒傷休克細胞能量代謝障礙假說;揭示延遲復蘇造成燒傷病人重要臟器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三條病理途徑,提出補液與細胞保護並行的復蘇模式;率先發現皮膚成纖維細胞釋放IL-6在燒傷病人全身炎症反應中的重要作用。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獎 17項、軍隊科技重大成果獎 2 項、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國際燒傷學會JFBI獎等國際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共8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362篇,被他引1987 次,主編或共同主編《燒傷外科學高級教程》等專著。

夏照帆教授先後獲中央六部委聯合頒發的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黎鼇燒傷醫學獎一等獎、五洲女子臨床醫學科研創新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是我國燒傷外科專業首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和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評為全國首批巾幗模範醫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十佳醫師、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全軍高層次創新型領軍人才、總後勤部科技金星等,榮立個人二等功 2 次。

董健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65年5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外科學組委員及骨質疏鬆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委員及脊柱外科委員和骨腫瘤專委會委員、中國中西醫骨傷科分會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微創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微創骨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協會SICOT中國區脊柱外科學會常務委員及骨腫瘤學會常務委員。

董健教授致力於脊柱腫瘤和骨缺損壞死修復的研究與診治,率先在國內開展並推廣在脊柱外科領域極具挑戰的高難度手術——全脊椎腫瘤整塊切除術;舉辦了八屆國家級脊柱腫瘤整塊切除學習班,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中國經驗,並受邀在北美脊柱外科年會上大會發言。對骨科疑難病症——骨缺損壞死修復的關鍵技術和臨床治療的研究成果,經鑒定評價為“形成了連續、完整、系統並具創新性的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研究成果被哈佛、牛津和耶魯大學引用。他在腰突症的治療及科普工作中進行深入研究,廣泛宣傳,出版《腰椎間盤突出症》系列書籍,累計印刷20次,共發行10萬餘冊;進行了6個新技術應用,在結合社區普及、基層醫院示範、媒體宣教和臨床科研,使1000余萬讀者受益。他對腰突症的防治經驗被拍攝成科技紀錄片,在2017年上海科技節作為優秀紀錄片展映。

董健教授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畫、“863”項目、“973”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25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55篇,其中SCI收錄68篇,影響因數累計186分,他引832次,單篇論文最高他引172次;5項成果已經專利轉化,投入生產開發;培養博士與博士後48名。被授予國家衛生計生委“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獲得上海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先進個人等榮譽。

黃國英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62年9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兒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

黃國英教授長期堅守在兒科第一線,工作已30餘年,是我國兒科學領域新生代著名專家。他創建了新生兒先心病篩查“雙指標法”(經皮脈搏血氧飽和度測定+心臟雜音聽診),將新生兒重症先心病早期檢出率提高至92.11%,部分內容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Lancet和Pediatrics。他在上海開展跨度15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多中心治療研究,建立資料庫和診治網路,領銜制訂我國首部《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臨床處理建議》,規範了我國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診治。他提出適用于小兒先心病的規範化經胸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診斷方案、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方案和即時三維超聲心動圖三維容積觀命名,並應用於指導先心病外科手術和封堵介入治療,對於提高先心病手術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具有實際指導價值。同時,作為醫院管理者,他對構建兒科醫療聯合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將優質資源下沉到社區,為上海市在全市範圍內構建兒科醫療聯合體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參考範本。他主持各類課題26項,發表論文380篇(其中SCI全文收錄98篇、被引用2800餘次);主編、副主編13部專著和教材;應邀在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等機構和國際學術會議做學術報告46次,相關研究成果獲上海市政府政策建議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一、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宋慶齡兒科醫學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

黃國英教授是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首席科學家、上海市領軍人才/優秀學科帶頭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獲中國醫院協會全國優秀院長、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第三屆中國兒科醫師獎、首屆復旦-複星醫院管理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梅長林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54年3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衛計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腎臟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腎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兼腎臟病透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醫師協會腎內科醫師分會會長,曾任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腎臟病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內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全軍腎臟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東區腎臟病協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梅長林教授從醫47年,常年工作在臨床一線,診治了10余萬例腎病患者,成功搶救數千例急、危重病人。他的多囊腎病診治水準居全國領先、國際先進水準,與醫院生殖中心合作,採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在國際上首例成功阻斷了常染色顯性多囊腎病的遺傳,使得患病母親生產出一個健康的嬰兒,這對於提高我國出生人口品質,具有重大的突破意義。他研製肉堿缺乏症的治療藥物獲得成功,療效顯著;100%糾正了血透患者肉堿缺乏症,顯著提高了我國血透病人的生活品質和長期生存率,創造了血透患者5年存活率77.3%、10年存活率40.5%,存活最長時間長達29年的生命奇跡。作為學科帶頭人,他帶領長征醫院腎內科由弱小變為國內一流的腎臟病學科,是全軍第一批進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軍隊建設專案單位。他承擔國家863計畫專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等課題26項,發表文章427篇,SCI收錄論文90篇;主編、副主編專著26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上海醫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14項獎項;獲國家新藥證書1項,中國及美國發明專利5項;為軍地培養400多名腎臟病專業人才,為我國腎臟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長林教授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二等功2次,2次被評為個人和集體 “感動上海”十大人物,2005年榮獲第二屆“中國醫師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徐文東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70年11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現任主委兼周圍神經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手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及總幹事長、上海市醫學會手外科專科分會侯任主任委員、亞太腕關節協會(APWA)副主席、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感覺和運動分會副主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終審專家、全國青聯常委兼醫衛界別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青聯常委兼醫衛界別秘書長、上海市“銀蛇獎聯合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靜安區人大常委、上海市醫院協會常務理事。

徐文東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側大腦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全新理念,並且首次臨床應用到中樞損傷後上肢功能重建中;首創了全長膈神經移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新術式;首創“大腦→脊髓→神經幹→靶器官”的理論體系來研究臂叢神經損傷和功能恢復,並基於該理論體系進行方法創新,開發出中樞-周圍聯合互動的針對性治療新術式和新技術。作為專案負責人主持國家863、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多項科研專案;發表SCI期刊論文112篇,其中第一和通訊作者40篇、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9篇,參與1部國際專著編寫;獲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16年度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以第三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等。

徐文東教授曾獲得國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衛計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科技部和比爾蓋茨基金會聯合頒發的“大挑戰·青年科學家獎”、首屆樹蘭醫學青年獎、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衛生系統第十屆銀蛇獎、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和明治生命科學獎等20多項榮譽。

程黎明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68年2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同濟醫院院長、教育部臨床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理事、上海醫師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創傷專科委員會委員、上海醫學會骨科專科分會委員兼微創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創傷救治聯盟常委、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委員兼脊柱工作委員會委員。

程黎明教授從事骨科專業醫教研工作25年,近年來圍繞脊柱脊髓損傷功能重建及再生修復開展系列臨床與基礎研究。他率先提出並構建 “外科康復生物治療一體化”脊柱脊髓損傷創新診療模式,作為論壇共同主席舉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81期“雙清論壇”,提出脊髓損傷修復的關鍵科學問題並達成專家共識;組建神經損傷再生修復臨床轉化研究團隊,率先開展動員內源性神經幹細胞結合物理調控修復神經功能的基礎及轉化研究,研究水準處於國際領先水準,推動我國脊髓損傷整體轉化研究發展。他創新開展傷椎單/雙側置釘術式、傷椎椎體增強術式及傷椎置釘聯合椎體增強術式,形成系列傷椎重建的新方案,減少固定節段,降低了損傷;率先提出“脊髓損傷早期損傷控制”和“全過程康復策略”並推廣,提高了脊髓損傷的救治水準。他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際科技合作重大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6項,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包括《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等SCI、EI收錄論文40篇,主編著作2部,獲專利12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以第一完成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程黎明教授目前為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幹細胞及轉化研究專項首席科學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上海市領軍人才,曾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樊嘉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58年3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兼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外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分會肝臟外科醫師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兼肝癌專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美國外科學院Fellow。

樊嘉教授長期從事肝癌臨床診治及肝癌發生、發展機制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共完成肝癌切除手術9000餘例、肝移植1600餘例(含全球首例成人-兒童“廢棄”肝移植、亞洲首例成人肝心聯合移植)。他首創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治療技術;提出肝癌肝移植“復旦標準”和移植後轉移復發防治綜合策略;系統解析了肝癌轉移復發微環境調控分子機制;建立了肝癌早期診斷及轉移復發預測模型並指導臨床診療,顯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生存率,為確立我國肝癌臨床及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領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他2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通訊作者(含共同)在《J Clin Oncol》《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等發表SCI論文123篇,他引4292次,單篇最高430次。近5年發表IF>10論文17篇,Web of Science檢索顯示在肝癌領域居全球前列。

樊嘉教授傾注心血教學育人、治學嚴謹,已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共44名,培養博士生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他培養了一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肝癌研究團隊,梯隊完整、英才輩出,包括傑青、長江學者等,學術骨幹已獨立承擔863計畫等國家級課題13項,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多篇論文。個人先後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中國醫師獎、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上海仁心醫師獎等。

對規範我國兒童肝移植治療,建立適合國情的標準化操作規範具有指導性意義,填補了我國兒童肝移植領域的空白,為我國兒童肝移植的開展及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夏強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首席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家衛生部課題2項,牽頭上海市科委重要疾病多中心臨床研究、上海市衛生局重點聯合攻關項目、上海市市級醫院新興前沿技術聯合公關項目等20項課題;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90餘篇;作為第一完成人先後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及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夏強教授入選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衛生局新百人計畫等人才計畫10餘次,獲得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第九屆“中國醫師獎”、2016年上海市勞模年度人物等榮譽。

夏照帆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54年3月生,女,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長海醫院燒傷外科暨上海市燒傷急救中心主任、全軍燒傷研究所所長及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曾任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燒傷外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

夏照帆院士從事燒傷外科醫療、教學和科研一線工作41年,帶領團隊出色地完成了30餘次重大事故和災難性事件成批危重燒創傷救治任務,成功的經驗被國際燒傷界權威雜誌Burns發表。她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國際合作專案等國家級科研基金課題20余項,首次證明燒傷休克細胞能量代謝障礙假說;揭示延遲復蘇造成燒傷病人重要臟器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三條病理途徑,提出補液與細胞保護並行的復蘇模式;率先發現皮膚成纖維細胞釋放IL-6在燒傷病人全身炎症反應中的重要作用。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國家和省部級獎 17項、軍隊科技重大成果獎 2 項、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國際燒傷學會JFBI獎等國際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共8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362篇,被他引1987 次,主編或共同主編《燒傷外科學高級教程》等專著。

夏照帆教授先後獲中央六部委聯合頒發的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黎鼇燒傷醫學獎一等獎、五洲女子臨床醫學科研創新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是我國燒傷外科專業首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和人社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評為全國首批巾幗模範醫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十佳醫師、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全軍高層次創新型領軍人才、總後勤部科技金星等,榮立個人二等功 2 次。

董健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65年5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外科學組委員及骨質疏鬆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委員及脊柱外科委員和骨腫瘤專委會委員、中國中西醫骨傷科分會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微創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微創骨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協會SICOT中國區脊柱外科學會常務委員及骨腫瘤學會常務委員。

董健教授致力於脊柱腫瘤和骨缺損壞死修復的研究與診治,率先在國內開展並推廣在脊柱外科領域極具挑戰的高難度手術——全脊椎腫瘤整塊切除術;舉辦了八屆國家級脊柱腫瘤整塊切除學習班,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中國經驗,並受邀在北美脊柱外科年會上大會發言。對骨科疑難病症——骨缺損壞死修復的關鍵技術和臨床治療的研究成果,經鑒定評價為“形成了連續、完整、系統並具創新性的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研究成果被哈佛、牛津和耶魯大學引用。他在腰突症的治療及科普工作中進行深入研究,廣泛宣傳,出版《腰椎間盤突出症》系列書籍,累計印刷20次,共發行10萬餘冊;進行了6個新技術應用,在結合社區普及、基層醫院示範、媒體宣教和臨床科研,使1000余萬讀者受益。他對腰突症的防治經驗被拍攝成科技紀錄片,在2017年上海科技節作為優秀紀錄片展映。

董健教授主持和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畫、“863”項目、“973”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25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以第一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55篇,其中SCI收錄68篇,影響因數累計186分,他引832次,單篇論文最高他引172次;5項成果已經專利轉化,投入生產開發;培養博士與博士後48名。被授予國家衛生計生委“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獲得上海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醫學領軍人才、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先進個人等榮譽。

黃國英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62年9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兒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

黃國英教授長期堅守在兒科第一線,工作已30餘年,是我國兒科學領域新生代著名專家。他創建了新生兒先心病篩查“雙指標法”(經皮脈搏血氧飽和度測定+心臟雜音聽診),將新生兒重症先心病早期檢出率提高至92.11%,部分內容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Lancet和Pediatrics。他在上海開展跨度15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多中心治療研究,建立資料庫和診治網路,領銜制訂我國首部《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臨床處理建議》,規範了我國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診治。他提出適用于小兒先心病的規範化經胸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診斷方案、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方案和即時三維超聲心動圖三維容積觀命名,並應用於指導先心病外科手術和封堵介入治療,對於提高先心病手術成功率、減少併發症具有實際指導價值。同時,作為醫院管理者,他對構建兒科醫療聯合體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將優質資源下沉到社區,為上海市在全市範圍內構建兒科醫療聯合體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參考範本。他主持各類課題26項,發表論文380篇(其中SCI全文收錄98篇、被引用2800餘次);主編、副主編13部專著和教材;應邀在斯坦福大學、香港大學等機構和國際學術會議做學術報告46次,相關研究成果獲上海市政府政策建議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一、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宋慶齡兒科醫學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獎項。

黃國英教授是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首席科學家、上海市領軍人才/優秀學科帶頭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獲中國醫院協會全國優秀院長、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第三屆中國兒科醫師獎、首屆復旦-複星醫院管理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梅長林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54年3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解放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國家衛計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腎臟病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腎內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兼腎臟病透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醫師協會腎內科醫師分會會長,曾任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腎臟病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內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全軍腎臟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東區腎臟病協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梅長林教授從醫47年,常年工作在臨床一線,診治了10余萬例腎病患者,成功搶救數千例急、危重病人。他的多囊腎病診治水準居全國領先、國際先進水準,與醫院生殖中心合作,採用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在國際上首例成功阻斷了常染色顯性多囊腎病的遺傳,使得患病母親生產出一個健康的嬰兒,這對於提高我國出生人口品質,具有重大的突破意義。他研製肉堿缺乏症的治療藥物獲得成功,療效顯著;100%糾正了血透患者肉堿缺乏症,顯著提高了我國血透病人的生活品質和長期生存率,創造了血透患者5年存活率77.3%、10年存活率40.5%,存活最長時間長達29年的生命奇跡。作為學科帶頭人,他帶領長征醫院腎內科由弱小變為國內一流的腎臟病學科,是全軍第一批進入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軍隊建設專案單位。他承擔國家863計畫專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等課題26項,發表文章427篇,SCI收錄論文90篇;主編、副主編專著26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上海醫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14項獎項;獲國家新藥證書1項,中國及美國發明專利5項;為軍地培養400多名腎臟病專業人才,為我國腎臟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長林教授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二等功2次,2次被評為個人和集體 “感動上海”十大人物,2005年榮獲第二屆“中國醫師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徐文東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70年11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現任主委兼周圍神經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手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及總幹事長、上海市醫學會手外科專科分會侯任主任委員、亞太腕關節協會(APWA)副主席、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感覺和運動分會副主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終審專家、全國青聯常委兼醫衛界別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青聯常委兼醫衛界別秘書長、上海市“銀蛇獎聯合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靜安區人大常委、上海市醫院協會常務理事。

徐文東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側大腦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全新理念,並且首次臨床應用到中樞損傷後上肢功能重建中;首創了全長膈神經移位治療臂叢神經損傷的新術式;首創“大腦→脊髓→神經幹→靶器官”的理論體系來研究臂叢神經損傷和功能恢復,並基於該理論體系進行方法創新,開發出中樞-周圍聯合互動的針對性治療新術式和新技術。作為專案負責人主持國家863、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多項科研專案;發表SCI期刊論文112篇,其中第一和通訊作者40篇、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9篇,參與1部國際專著編寫;獲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5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016年度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以第三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等。

徐文東教授曾獲得國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衛計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科技部和比爾蓋茨基金會聯合頒發的“大挑戰·青年科學家獎”、首屆樹蘭醫學青年獎、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十大傑出青年、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衛生系統第十屆銀蛇獎、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和明治生命科學獎等20多項榮譽。

程黎明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68年2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同濟醫院院長、教育部臨床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理事、上海醫師協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創傷專科委員會委員、上海醫學會骨科專科分會委員兼微創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創傷救治聯盟常委、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委員兼脊柱工作委員會委員。

程黎明教授從事骨科專業醫教研工作25年,近年來圍繞脊柱脊髓損傷功能重建及再生修復開展系列臨床與基礎研究。他率先提出並構建 “外科康復生物治療一體化”脊柱脊髓損傷創新診療模式,作為論壇共同主席舉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第81期“雙清論壇”,提出脊髓損傷修復的關鍵科學問題並達成專家共識;組建神經損傷再生修復臨床轉化研究團隊,率先開展動員內源性神經幹細胞結合物理調控修復神經功能的基礎及轉化研究,研究水準處於國際領先水準,推動我國脊髓損傷整體轉化研究發展。他創新開展傷椎單/雙側置釘術式、傷椎椎體增強術式及傷椎置釘聯合椎體增強術式,形成系列傷椎重建的新方案,減少固定節段,降低了損傷;率先提出“脊髓損傷早期損傷控制”和“全過程康復策略”並推廣,提高了脊髓損傷的救治水準。他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際科技合作重大專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6項,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包括《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等SCI、EI收錄論文40篇,主編著作2部,獲專利12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以第一完成人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程黎明教授目前為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幹細胞及轉化研究專項首席科學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上海市領軍人才,曾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樊嘉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58年3月生,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兼腫瘤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外科專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外科分會肝臟外科醫師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兼肝癌專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美國外科學院Fellow。

樊嘉教授長期從事肝癌臨床診治及肝癌發生、發展機制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共完成肝癌切除手術9000餘例、肝移植1600餘例(含全球首例成人-兒童“廢棄”肝移植、亞洲首例成人肝心聯合移植)。他首創肝癌合併門靜脈癌栓多模式治療技術;提出肝癌肝移植“復旦標準”和移植後轉移復發防治綜合策略;系統解析了肝癌轉移復發微環境調控分子機制;建立了肝癌早期診斷及轉移復發預測模型並指導臨床診療,顯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生存率,為確立我國肝癌臨床及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領先地位作出了重要貢獻。他2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通訊作者(含共同)在《J Clin Oncol》《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等發表SCI論文123篇,他引4292次,單篇最高430次。近5年發表IF>10論文17篇,Web of Science檢索顯示在肝癌領域居全球前列。

樊嘉教授傾注心血教學育人、治學嚴謹,已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共44名,培養博士生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他培養了一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肝癌研究團隊,梯隊完整、英才輩出,包括傑青、長江學者等,學術骨幹已獨立承擔863計畫等國家級課題13項,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多篇論文。個人先後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談家楨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獎、中國醫師獎、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上海仁心醫師獎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