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清華大學:成風化人 潤物無聲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清華大學在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 用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育德樹人, 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清華人。

最近的清華園,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各種活動正在開展。 在校園網路平臺, “清華時事大講堂”“清華思客”等思想理論平臺也成為師生的學習陣地。 學校的院士、專家在一年內寫了200多篇理論文章, 總閱讀量超過50萬。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 鄧衛:新的技術手段, 像雨課堂、像慕課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這種辦法, 使得學生能夠在這種受教育的過程中他是春風化雨式的, 潤物無聲的。

讓學生充滿思想的力量, 教師就是“引路人”。 清華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審等環節把師德建設擺在首位, 一大批優秀教師活躍在教書育人的一線。 每年, 全校學生投票選出“我最喜愛的教師”“良師益友”兩個獎項, 雖然沒有獎金、獎狀, 但卻是老師心裡最高的榮譽。

清華大學航太航空學院黨委書記 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獲獎教師 李俊峰:校園裡邊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這種作風, 心裡想著怎麼幫助學生能夠很好地成長, 成為將來出去之後對國家、對社會甚至對整個人類都有貢獻的人。

學風濃厚的清華園, 年輕的博士生團隊接連取得重大科技突破, 一大批畢業生立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五年來, 超過萬人到重點單位和基層就業,

其中1855人到西部地區工作。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二年級學生 蔡丹陽:把我們個人發展和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前進的腳步聯繫在一起, 只要做了這樣的選擇, 我覺得就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