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細說廈門:民國時期廈門島分為四個區,哪裡才是富人區?

從晉朝設立同安縣伊始, 廈門的歷史變遷可謂反復多變, 到了民國時期, 廈門本島分為思明、開元、鼓浪嶼、禾山四個區。

當時的思明區大致還是現在中山路輪渡一帶, 遠沒有今天這麼大的管轄面積;開元區是與思明區接壤, 大致在廈門島的中部;東部的大片區域尚未開發, 農田遍地, 劃歸禾山區管轄;鼓浪嶼與廈門隔海相望, 自設一區。

說起那時各區的繁華程度, 當然是擁有大片老城區的思明區名列首位。

今天走在中山路周邊的小巷裡, 依稀能夠捕捉到當年繁華景象的影子。

現在的有錢人喜歡五緣灣一帶的海景別墅,

那裡的房價已經高達10萬元每平米, 隨隨便便一套大平層就是幾千萬元, 更別提什麼別墅了。

可是時光回溯, 民國時期的五緣灣一帶, 就是一片荒無人煙的灘塗爛泥地, 連鬼影都不見的鳥不拉屎的地方。

那麼民國時的有錢人喜歡住在哪裡呢?

那時候廈門的富貴人家大多居住在思明區, 但他們心裡卻著實不喜歡如此熱鬧喧囂的地段, 覺得周邊環境太過嘈雜, 不宜居家;開元區的各方面都無法跟思明區相提並論, 基本不在富豪的考慮範圍之內;至於還被老城區的人稱為鄉下的禾山區, 即便是普通人家也嗤之以鼻, 認為那大片的荒郊野外只適合土財主和泥腿子居住。

唯有鼓浪嶼區, 與廈門本島相隔幾百米,

又沒有建造橋樑, 只能坐船來往, 這樣就避免了閒雜人等混跡島上, 保持了島上靜謐的生活環境。

尤其是1903年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後, 曾有15個國家在那裡設立領事館, 在島上大興土木, 建造了大量風格各異, 充滿異國風情的建築, 讓人一路走來賞心悅目, 流連忘返。

領事館成立後, 外國洋行和公司隨後蜂擁而至, 直接的後果是很多洋人都在鼓浪嶼建造別墅, 定居下來, 由於這些人比較注重生活品質, 於是各項基礎建設也隨之逐漸完善。

同時, 由於鼓浪嶼小小一個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居住了那麼多的洋人, 其中還有身份尊貴的公使, 因此尤其注重治安問題, 專門招聘了一批巡警, 負責街面上的24小時不間斷巡邏,

這種相對封閉的空間很容易管理, 因此常年保持令人滿意的治安水準。

居住環境優美, 生活設施齊全, 治安狀況良好……這一切結合起來, 當然吸引了廈門本島上的許多富豪的目光。

此後的幾年之內, 富豪們紛紛遷居至鼓浪嶼上, 或買下別人的小洋樓, 或買地自建別墅, 一時間, 能夠在鼓浪嶼上佔據一席之地成了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當時沒有什麼炒房的說法, 普通職員的年收入大約100多塊大洋, 廈門島的房價不高, 一千大洋折合現在五萬塊錢就能在開元區買下一個帶地皮的大院子, 思明區略貴一些, 但也沒有現如今這麼離譜, 至於鼓浪嶼, 由於成為了富人區, 價格也就水漲船高, 讓尋常百姓望而卻步。

當年有人題聯稱讚:鼓浪懸帆今勝昔, 堆金積玉慨而慷。

不過,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世事變幻鬥轉星移, 如今的鼓浪嶼, 成了各地遊人來廈必定要去的風景名勝區, 除了島上的原住民之外, 昔日的豪門世家早已不知所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