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這5招,讓你的作品更有立體層次感!

不少攝友苦於自己的作品總拍的太平面?別灰心, 跟著攝影師【Thomas看看世界】學習如何提升作品層次感吧!

要表現三維空間, 需要我們的作品有層次感和立體感。 而這兩個名詞又有所不同。

立體感指的是各個物體本身, 所表現出來的立體真實感。

層次感指的是物體之間, 體現出的遠近前後的層次關係。

在美術以及攝影中, 三大面、五調子能幫助我們塑造立體感, 而層次感則主要來源於遮擋、縱透視、線性透視和空氣感。 下面我們就先說一說立體感吧!

首先, 三大面指的是亮面、暗面和灰面。

亮面是物體受光線直接照射的一面,

在圖像中一般是最亮的淺灰色、白色。 暗面是背光的一面, 所以一般是物體最暗的部分, 顯示出黑色、深灰色。 灰面介於亮面和暗面之間, 一般是側光或者光線間接照到的部分, 在圖像中一般為中灰色。

一個物體有了三大面後, 立體感會大大提升。 而且亮面、暗面的亮度對比越強, 光線立體感越強烈。

總結:我們在前期拍攝的時候, 會發現完全順光、逆光的物體, 立體感會較差。 而側光、側逆光、側順光的物體, 立體感就會比較強烈。

舉例來說

同樣是熱氣球, 為什麼逆光的熱氣球會顯得平面, 而側光熱氣球卻立體感十足呢?

因為順光和逆光的照片, 畫面中的物體只有一個面, 毫無明暗變化。 而在側光的照片中,

物體卻出現了亮面、灰面、暗面的組合, 立體感更加明顯。 所以要表現一個物體的立體感, 我們應該儘量使用側光拍攝。

三大面只考慮了單個物體本身。 在很多情況下, 物體還會和周邊物體相互作用, 因此除了三大面之外, 物體還會有更豐富的明暗層次, 那就是五調子。

五調子中, 高光是物體最亮的點, 直接反射光源, 類似於三大面中的亮面。 在一些光滑物體表面, 高光會特別突出, 這不僅強化立體感, 還能增加質感。 而亮灰類似三大面中的灰面, 是間接受光的部分。

物體背光部, 則分成了反光和明暗分界線。

反光區域雖然處於背光側, 但是由於周圍其他物體的反射光照射, 也會有一定亮度。 後期時, 合理的在暗部增加反光,

可以讓物體更具體積感。

明暗分界線, 則是亮部到暗部的轉折區域, 一般是一條黑色的帶狀區域, 在物體中表現為最暗的地方。

另外, 五調子還包括投影。

投影其實是用畫面的其他物體, 證明物體本身的立體感, 顯得更穩重、真實。 在強烈光線下, 如果一個物體在近處的地面、牆壁上沒有投影, 會顯得有些虛假。

比如下面英國巨人之路的照片, 你會感覺前景的石頭很立體, 因為這些石頭具備5調子的細膩刻畫。

石頭的“1”所在區域, 是石頭的高光部分, 濕潤的石頭反光屬性優秀, 所以即使高光部分在後期被大大的提亮, 還是顯得較自然。 而標注“2”區域, 沒有受到光線直射, 屬於石頭的亮灰部分。

畫面中的“3”和“4”, 標注的是石頭沒有受光的暗面。

真正讓石頭立體感進一步提升的, 還是反光和投影。 石頭上“5”號區域, 因為緊鄰旁邊石頭的亮面, 所以有些輕微反光。 進一步強化突出反光, 從而讓石頭立體感更突出。

而“6”、“7”標注的, 則是石頭在旁邊石頭上的投影, 投影的存在更提升了立體感。

理解了三大面五調子, 攝影師就掌握了提升照片立體感的鑰匙。 運用好加深減淡工具, 後期塑造作品立體感很簡單。

立體感是物體本身三維屬性的體現。 而接下來要介紹的層次感則更複雜, 需要通過物體間的關係, 來表現前後遠近, 從而體現物體間的三維屬性。

假設下面這張簡化示例圖, 是我拍攝的一張照片。 如果我告訴你右邊綠色的山峰, 實際在更遠的地方, 你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

這就是典型缺乏層次感的照片, 如果不在前期構圖時採取一些措施, 很可能拍出這種很平的照片。

有哪些手法可以表達空間感?

第一種方法叫做“遮擋”, 用一個物體遮住另一個物體。 這樣讀者就會明白, 那個被擋住的、輪廓和整體不完整的物體, 在靠後的位置。

若往左邊走幾公里, 此時紅山把綠山擋住, 兩山的層次關係就很明顯了。

在長焦攝影中, 遮擋成了表達空間縱深的關鍵手法。

這張長焦雪山照片, 是典型通過“遮擋”表達空間關係。 1標識的岩石, 擋住2處的雲霧, 雲霧又遮住3處的雪山, 雪山則遮擋4處的藍天。 岩石、雲霧、雪山、藍天, 通過層層遞進、互相遮擋的方法, 前後關係清晰。

在古典繪畫中, 畫家還常用縱透視表達層次感。

所謂縱透視,就是近的放低處,遠的放高處。在攝影中,要拍出縱透視效果,只需登上高處、提升機位即可。

前面這種情況,我可以爬到山上或使用無人機,這樣一來,紅山在下、綠山在上,讓讀者理解這兩座山的前後順序。

比如下麵這張聖托裡尼的教堂和遠處的小島,通過較高機位帶來縱向分佈,增加空間感。

當然,既然遮擋和縱透視都可以表達空間感,如果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三維順序更清晰。

例如下圖,藍冰、黑色冰川、薄霧、遠山和天空從下到上縱深排列,同時層層遮擋,雖然是平面,我們也能從縱透視和遮擋關係中,看出立體空間感。

遮擋和縱透視可以通過前期改變相機機位,構圖時不妨多加思考。

例如要拍攝一片森林和後面的小山,如果在平地拍攝,低機位元造成了物體互相遮擋,體現了一定前後關係,但縱深感表現不足。

如果登上山頂高處,這樣森林和山峰拍出來一上一下,縱深關係有了,但完全分離的景物,空間感還是差了點。

最好的拍攝機位,可能在半山腰不高不低的地方,既遮擋,又體現縱透視,森林和小山的層次感提升了一個檔次。

攝影中,並非機位越低或越高就更好。恰到好處的構圖,同時利用多種空間表現手法提升層次感,考驗前期功力。

再仔細對比觀察下圖,或許你就能理解遮擋和縱透視的精妙效果了。

線性透視

文藝復興後的西方藝術中,繪畫裡大量應用線性透視,導致國外攝影師拍攝時,喜歡用大廣角構圖,表達空間層次。

線性透視,簡單講就是“近大遠小”,原本平行的線條,向遠方延伸,直到在滅點處匯成一個小點。

在攝影中,我們常用彙聚線、重複縮小以及誇張前景這3種方式,利用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來突出線性透視下的前中後景層次。

1.1彙聚線

就是利用場景中向遠方延伸會聚的線性物體,突出空間感。

例如這張白天順光拍攝的作品,雖然光影立體感不強,但是這條向遠方延伸會聚的小路,帶來了縱深感。

道路、河流、橋等,都是天然彙聚線,能提高照片的層次感。

1.2重複縮小

特別是廣角拍攝前景時,如果能發現一些重複物體。那麼它們會在畫面中,由近到遠不斷縮小,表現空間感。

例如下圖,我在構圖時取入了一大片灌木,這些原本差不多的枝葉,在畫面中卻是不斷變小的,這樣讀者就能感受到不斷向遠方延伸的三維空間。

而這張圖,前後景實際距離不過十來米。通過廣角,重複的正方形鳥居不斷變小,利用重複縮小,結合鳥居的互相遮擋以及小路的彙聚線效果,體現出空間感。

1.3誇張前景

誇張前景的關鍵,是找到相對較小的物體,通過透視,讓其和背景中原本較大的物體差不多大或更大。通過畫面表現和人類認知的錯位關係,體現出透視空間感。

而最好選擇帳篷、雪山、銀河這些大小千差萬別的物體,當他們表現出差不多甚至相反的大小比例時,人們才能認知到空間前後順序。

攝影師常採用低角度、接近拍攝的方式,利用近大遠小來誇張地表現前景物體大小,讓觀眾理解其前後關係。

比如下圖,低角度拍出來的前景礁石,比右上角的人還大。這種錯位的大小關係,讓讀者立馬就理解了。

空氣感

在繪畫中,畫家常用空氣感來表達層次。比如近處的物體會畫得清晰、鮮豔、銳利,而遠處的物體,則朦朧、淡雅、模糊些。

在前期拍攝時,我們能利用空氣中自然的顆粒(比如清晨霧氣、山間水汽、城市霧霾等),拍出空氣感。

在後期中,我們也常對遠處的景物進行減清晰度、經典柔化、高斯模糊甚至添加雲霧的方式,營造空氣感。

那麼下面的照片,你能看出來都用了哪些方法嗎?攝友們留言看看吧~

中國青年攝影網致力於推廣最新鮮、最專業、最有價值的攝影資訊!歡迎賜稿、推廣宣傳、商業合作!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源自尼康中國,僅供欣賞、學習、交流,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敬請告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支付您稿費,謝謝!

所謂縱透視,就是近的放低處,遠的放高處。在攝影中,要拍出縱透視效果,只需登上高處、提升機位即可。

前面這種情況,我可以爬到山上或使用無人機,這樣一來,紅山在下、綠山在上,讓讀者理解這兩座山的前後順序。

比如下麵這張聖托裡尼的教堂和遠處的小島,通過較高機位帶來縱向分佈,增加空間感。

當然,既然遮擋和縱透視都可以表達空間感,如果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三維順序更清晰。

例如下圖,藍冰、黑色冰川、薄霧、遠山和天空從下到上縱深排列,同時層層遮擋,雖然是平面,我們也能從縱透視和遮擋關係中,看出立體空間感。

遮擋和縱透視可以通過前期改變相機機位,構圖時不妨多加思考。

例如要拍攝一片森林和後面的小山,如果在平地拍攝,低機位元造成了物體互相遮擋,體現了一定前後關係,但縱深感表現不足。

如果登上山頂高處,這樣森林和山峰拍出來一上一下,縱深關係有了,但完全分離的景物,空間感還是差了點。

最好的拍攝機位,可能在半山腰不高不低的地方,既遮擋,又體現縱透視,森林和小山的層次感提升了一個檔次。

攝影中,並非機位越低或越高就更好。恰到好處的構圖,同時利用多種空間表現手法提升層次感,考驗前期功力。

再仔細對比觀察下圖,或許你就能理解遮擋和縱透視的精妙效果了。

線性透視

文藝復興後的西方藝術中,繪畫裡大量應用線性透視,導致國外攝影師拍攝時,喜歡用大廣角構圖,表達空間層次。

線性透視,簡單講就是“近大遠小”,原本平行的線條,向遠方延伸,直到在滅點處匯成一個小點。

在攝影中,我們常用彙聚線、重複縮小以及誇張前景這3種方式,利用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來突出線性透視下的前中後景層次。

1.1彙聚線

就是利用場景中向遠方延伸會聚的線性物體,突出空間感。

例如這張白天順光拍攝的作品,雖然光影立體感不強,但是這條向遠方延伸會聚的小路,帶來了縱深感。

道路、河流、橋等,都是天然彙聚線,能提高照片的層次感。

1.2重複縮小

特別是廣角拍攝前景時,如果能發現一些重複物體。那麼它們會在畫面中,由近到遠不斷縮小,表現空間感。

例如下圖,我在構圖時取入了一大片灌木,這些原本差不多的枝葉,在畫面中卻是不斷變小的,這樣讀者就能感受到不斷向遠方延伸的三維空間。

而這張圖,前後景實際距離不過十來米。通過廣角,重複的正方形鳥居不斷變小,利用重複縮小,結合鳥居的互相遮擋以及小路的彙聚線效果,體現出空間感。

1.3誇張前景

誇張前景的關鍵,是找到相對較小的物體,通過透視,讓其和背景中原本較大的物體差不多大或更大。通過畫面表現和人類認知的錯位關係,體現出透視空間感。

而最好選擇帳篷、雪山、銀河這些大小千差萬別的物體,當他們表現出差不多甚至相反的大小比例時,人們才能認知到空間前後順序。

攝影師常採用低角度、接近拍攝的方式,利用近大遠小來誇張地表現前景物體大小,讓觀眾理解其前後關係。

比如下圖,低角度拍出來的前景礁石,比右上角的人還大。這種錯位的大小關係,讓讀者立馬就理解了。

空氣感

在繪畫中,畫家常用空氣感來表達層次。比如近處的物體會畫得清晰、鮮豔、銳利,而遠處的物體,則朦朧、淡雅、模糊些。

在前期拍攝時,我們能利用空氣中自然的顆粒(比如清晨霧氣、山間水汽、城市霧霾等),拍出空氣感。

在後期中,我們也常對遠處的景物進行減清晰度、經典柔化、高斯模糊甚至添加雲霧的方式,營造空氣感。

那麼下面的照片,你能看出來都用了哪些方法嗎?攝友們留言看看吧~

中國青年攝影網致力於推廣最新鮮、最專業、最有價值的攝影資訊!歡迎賜稿、推廣宣傳、商業合作!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源自尼康中國,僅供欣賞、學習、交流,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敬請告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支付您稿費,謝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