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外電影人共話“工匠精神”

中青線上訊“1950年生產的西門子冰箱還能使用, 幾十年前製作的瑞士手錶依舊走動得分秒不差, 一部電影裡某個精益求精的細節觸動人心, 這就是工匠精神。 ”12月6日, 西溪影人會電影人論壇上,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總編室主任董瑞峰如此說。

論壇以“電影工匠是怎麼煉成的?”為主題, 來自好萊塢的《雷神》系列編劇克雷格·凱爾(Craig Kyle), 著名行銷大師馬丁·基斯特勒(Martin Kistler),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總編室主任董瑞峰, 真鑒影業董事長、《畫皮》系列藝術總監楊真鑒, 著名影視特效專家、動畫導演李煉五位國內外知名電影人現場分享了自己在創作中的寶貴經驗以及對電影市場的展望。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業文明之前, 手工業的從業者精雕細琢的匠人精神, 但今天中國缺乏的不是工匠精神, 是工業精神。 ”在楊真鑒看來, 工業精神是每位電影人的專業素質, 而工匠精神則是他們的基本素質。 應該先有工業精神, 再有工匠精神, 這樣才能按照高度程式化的模式, 去拍攝優質電影。

他表示, 國內電影市場近幾年發展異常迅速, 很多場務、製片主任被迅速提拔為導演。 而在這過程中, 也滋生了一些“金錢為王”的浮躁現象。 雖然國內並不缺乏“死士級”電影人, 但囿於電影製作流程不規範、分工不明確、技術不發達等問題, 中國無法產出世界級高品質的電影。

“95後看中國的大多數電影是懷著原諒的心情。 ”楊真鑒認為,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新生代觀看著世界範圍內最頂級的電影長大, 目前國內電影行業的生產水準不能滿足他們對高品質電影的追求, “如果我們的產業不再升級, 遲早被觀眾拋棄”。

曾擔任《雷神》系列的編劇克雷格·凱爾認為, 工匠精神的傳承, 最主要體現在影片的故事是否精彩、符合觀眾內心需求的層面。 曾參與《長城》《金剛狼》《英雄》的電影行銷大師馬丁·基斯特勒也認同此觀點, 指出電影工匠應保持初心, 創作出引起文化和情感共鳴的故事。 同時, 他指出, 電影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電影製作上, 也表現在電影行銷方面。

近幾年, 隨著人們社交方式的轉變,

新時代的網路社交媒體成為了主流。 電影行銷也通過社交媒體, 獲得了更好的傳播效果。 而在這過程中, 對電影賣點的精准提煉, 對電影群眾的類別分析等, 均現了工匠精神的傳承。

對此, 有大量國際行銷項目經驗的馬丁·基斯特勒認為, 現在觀眾通過社交媒體接受的資訊過於繁雜, 這也導致觀眾對電影的要求越來越高。 而電影行銷下一步應與電影製作加強關聯, 從上游就開始融合。 而社交媒體的靈活運用, 也可以徵集觀眾喜歡的IP故事給片方做選擇, 可選擇性的將其拍成電影, 加強觀眾的粘度。

責編:郭豔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