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災後重建|鄧貴平:九寨溝前世今生和震後恢復提升

這周LAFriday邀請到的嘉賓是來自九寨溝管理局的鄧貴平博士。 首先, 鄧博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九寨溝地震對景區造成的影響, 接著分析了九寨溝自然景觀的地質演化過程及其形成機理, 最後探討了九寨溝震後恢復提升面臨的挑戰與相應對策。

1

地震特徵及影響

1630年以來, 距離九寨溝100公里範圍內發生9次6級以上地震。 與他們不同的是, 此次地震發生在九寨溝景區內, 其震級為7.0級, 最大烈度達到9度, 震源深度20公里, 屬於走滑型地震。

這次地震對九寨溝基礎設施和遊客服務設施造成重大破壞, 鏡海道路垮塌導致挖掘機等機械截止目前都無法到達垮塌較為厲害的老虎嘴等地。

此次地震造成諾日朗瀑布左側壩體垮塌, 出現泄流, 以及火花海潰堤。 火花海的湖水經雙龍海向下游傾瀉, 下游的蘆葦海濕地緩衝了約30分鐘才避免了溝口遊客中心等建築遭受毀滅性的破壞。 另外, 九寨溝森林生態系統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地震發生後不久, 九寨溝就公告閉園。 九寨溝一閉園, 不僅對臨近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黃龍、四姑娘山造成重大影響, 也對距離較遠的峨眉山、都江堰等知名景點造成較大影響, 甚至毗鄰四川的甘肅、青海的旅遊業也受到影響。

2

九寨溝成景理及演進過程

九寨溝以高山岩溶水景為特色, 有翠湖、疊瀑、彩林、雪山、藍冰等獨特景觀。

九寨溝自然景觀的地質演化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 1 /

被動陸源階段

(2.08億年前)

九寨溝是一片淺海, 大量古生物在此繁衍生息, 日復一日的生物作用使鈣質在此經年累月地聚積。 鈣以碳酸鹽岩的形式沉積在海底, 億萬年後其總厚度高達4000米, 成為九寨溝成景的物質基礎。

/ 2 /

褶皺造山、推覆造山和陸內斷塊造山階段

(2.08億年-332萬年前)

燕山運動和喜山運動等構造運動長期對碳酸鹽成景地層作用, 使九寨溝所在區域結束海侵歷史, 由海洋上升為陸地, 景區內外形成大量褶皺和斷裂。 在強烈的岩溶作用下, 九寨溝形成了廣闊的准平原地貌, 海拔近3000米。

/ 3 /

第四紀冰川作用

(332萬年-1萬年前)

九寨溝一共經歷三次冰川作用,

其中第二次冰期最為猛烈, 平坦高原被侵蝕出U型谷, 形成日則溝、則查窪溝等重要溝穀。 在冰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內外力作用疊加下堰塞河道後蓄水成湖或跌水成瀑, 如則查窪溝的長海、下季節海和日則溝的五花海、天鵝海, 以及諾日朗瀑布和樹正瀑布。

/ 4 /

冰後期景觀塑造階段

(1萬年後)

岩溶、流水和生物作用等相互疊加, 精雕細琢, 不斷美化先期形成的湖泊瀑布。

九寨溝自然景觀源於冰川、地震等地球物理活動及生物的相互作用, 是地質構造、岩溶、冰川等多種地質活動作用的產物 。 它的形成、演化呈多向發展, 有自己的生命週期, 這次地震實質上是對九寨溝自然景觀的再塑造。 當然, 九寨溝自然景觀也有其脆弱性,

一旦破壞, 很難恢復。

3

九寨溝開發與保護

九寨溝在全國率先提出和建設“數字景區”和“智慧景區”, 重視科學研究和現代技術的應用以及對外合作, 始終堅持保護型發展模式, 在地震前年接待遊客已突破500萬人次,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遺產地保護管理的最佳實踐地之一, 也是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最佳案例地之一。

景區的開發和保護經歷了六個階段

1、半農半牧期:1966年以前, 九寨溝居民主要通過耕種、放牧、打獵、挖藥等維持生計;

2、林勘採伐期:1966年, 九寨溝內建設了124和126兩個林場, 每年以10萬m3的速度進行採伐。 在採伐和林勘調查期間, 九寨溝美麗的自然景觀被有識之士發現;

3、單純保護期:在眾多專家和知名人士的呼籲和積極推動下,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在1978年12月15日建立, “124”和“126”兩個林場於1979年遷出九寨溝。

4、旅遊探索期:1982年, 九寨溝被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並正式對外開放;

5、旅遊發展期:1992年, 九寨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1997年被納入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 隨著兩項世界桂冠的獲得和九寨溝東西環線公路的建成, 旅遊業發展迅速, 逐步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

6、旅遊成熟期:1999年, 開通綠色旅遊環保觀光車。 2001年, 實施“溝內遊溝外住”政策, 逐步走上保景富民之路。 2005年, 九黃機場建成運營。 隨著“數字景區”和“智慧景區”的提出和建設, 九寨溝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建設, 以及管理服務能力提高, 逐步推動旅遊事業發展走向成熟。

4

震後九寨恢復與提升

九寨溝震後恢復提升面臨的主要挑戰

1、未來兩到三年甚至更久,仍會發生多次餘震;

2、未來雨季形勢嚴峻,降雨可能導致地質災害頻發;

3、受損景觀恢復難度大,在國際上沒有經驗可循;

4、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規定和管理條例等對恢復建設進行嚴格限制;

5、分區開園與總體恢復提升需要協調和整體統籌;

6、九寨溝冬季冷涼乾燥,縮短了有效施工期。

5

九寨溝震後恢復提升主要對策

1、做好地震影響專項評估

採用樣地、樣帶調查,結合高解析度遙感影像解譯,評估九寨溝生態環境受損程度、受損範圍和不同受損程度的空間分佈格局。

2、做好重建規劃編制

重建規劃應體現國際性、前瞻性、突破性: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服務技能等應努力達到國際標準;融入國家公園先進理念,加快智慧景區建設,維護好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突出普遍價值和完整性;新開闢景區應急避險通道。

3、做好地質災害防治

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科學監測,及時治理。在村寨、重要景點附近規劃建設應急避險場所。加強應急演練,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4、做好產業優化升級

溝內加強文旅融合,開發體驗性、科考和自然教育專案,開闢新的地震遺跡景點,遊客體驗實現多維度。溝外加強漳紮特色小鎮建設和九寨溝縣全域旅遊發展。

5、做好生態修復

遵循“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逐步修復受損的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水生態環境,以及珍稀動物棲息地。按照《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有關要求科學開展火花海、諾日朗瀑布、熊貓海等景觀保護性生態修復。

6、做好設施重建提升

瞄準世界旅遊目的地標準,高水準設計、高品質建設、高效率推進基礎設施、旅遊服務設施和管理設施恢復提升。新建指揮中心、科研中心、遊客中心、自然博物館、民族文化博物館,成為九寨溝地標性建築,作為中國乃至世界引領。

7、加強科學研究

開展本底調查,建立氣象、水文、水質、生態、珍稀動植物等綜合監測系統,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完成主景區1:5000地質填圖,弄清楚九寨溝地質構造情況,研究九寨溝的水循環系統、水體景觀的穩定性、九寨溝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等重要問題。

8、做好市場行銷

編制災後旅遊市場行銷方案,策劃宣傳活動,加強宣傳引導和品牌重塑。整合九環線區域旅遊資源,豐富大九寨精品旅遊線路供給,整體提升旅遊產業。

6

人與自然的反思

鄧貴平博士列舉了黃石國家公園和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面對自然災害的修復措施,反思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人類未來發展中,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文:張書傑

4

震後九寨恢復與提升

九寨溝震後恢復提升面臨的主要挑戰

1、未來兩到三年甚至更久,仍會發生多次餘震;

2、未來雨季形勢嚴峻,降雨可能導致地質災害頻發;

3、受損景觀恢復難度大,在國際上沒有經驗可循;

4、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規定和管理條例等對恢復建設進行嚴格限制;

5、分區開園與總體恢復提升需要協調和整體統籌;

6、九寨溝冬季冷涼乾燥,縮短了有效施工期。

5

九寨溝震後恢復提升主要對策

1、做好地震影響專項評估

採用樣地、樣帶調查,結合高解析度遙感影像解譯,評估九寨溝生態環境受損程度、受損範圍和不同受損程度的空間分佈格局。

2、做好重建規劃編制

重建規劃應體現國際性、前瞻性、突破性: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生態環境保護、服務技能等應努力達到國際標準;融入國家公園先進理念,加快智慧景區建設,維護好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突出普遍價值和完整性;新開闢景區應急避險通道。

3、做好地質災害防治

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科學監測,及時治理。在村寨、重要景點附近規劃建設應急避險場所。加強應急演練,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4、做好產業優化升級

溝內加強文旅融合,開發體驗性、科考和自然教育專案,開闢新的地震遺跡景點,遊客體驗實現多維度。溝外加強漳紮特色小鎮建設和九寨溝縣全域旅遊發展。

5、做好生態修復

遵循“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逐步修復受損的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和水生態環境,以及珍稀動物棲息地。按照《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有關要求科學開展火花海、諾日朗瀑布、熊貓海等景觀保護性生態修復。

6、做好設施重建提升

瞄準世界旅遊目的地標準,高水準設計、高品質建設、高效率推進基礎設施、旅遊服務設施和管理設施恢復提升。新建指揮中心、科研中心、遊客中心、自然博物館、民族文化博物館,成為九寨溝地標性建築,作為中國乃至世界引領。

7、加強科學研究

開展本底調查,建立氣象、水文、水質、生態、珍稀動植物等綜合監測系統,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完成主景區1:5000地質填圖,弄清楚九寨溝地質構造情況,研究九寨溝的水循環系統、水體景觀的穩定性、九寨溝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等重要問題。

8、做好市場行銷

編制災後旅遊市場行銷方案,策劃宣傳活動,加強宣傳引導和品牌重塑。整合九環線區域旅遊資源,豐富大九寨精品旅遊線路供給,整體提升旅遊產業。

6

人與自然的反思

鄧貴平博士列舉了黃石國家公園和約塞米蒂國家公園面對自然災害的修復措施,反思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人類未來發展中,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文:張書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