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社會報:湖南省民政系統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局”

(《中國社會報》2017年12月8日4版 專題)

本報記者 王 銘

編者按: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關鍵在於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以行動為準則、以目標為導向。 近期, 湖南省民政系統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項任務上來, 扎扎實實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在民政事業創新改革發展上。 正如省民政廳廳長唐白玉所言, 學懂弄通、學好吃透、學深做實十九大精神, 必須在堅持人民立場上率先垂范, 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 切實用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 湖南省民政廳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習。 不僅通過中心組學習以及基層黨組織的“三會一課”等形式迅速擴大“輻射”範圍, 以黨支部為基本單位召開學習交流會, 還舉辦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紅色經典讀書主題教育活動, 廣泛凝聚智慧與力量, 不斷加強和改進民政工作。

同時, 舉行幹部憲法宣誓儀式, 推動全省民政系統牢固樹立憲法意識, 恪守憲法原則, 弘揚憲法精神, 履行憲法使命, 做到在民政立法中遵循憲法、民政執法中貫徹憲法、民政普法中弘揚憲法、民政法治監督中落實憲法, 深入推進全省法治民政建設和“五化”民政建設。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湖南第一時間貫徹落實, 召開全省規範村務公開工作視訊會議, 要求以釘釘子精神加快推進村務公開, 掀起一場“村務公開欄革命”。 各地在村務公開欄上“亮家底、曬村情, 謀制度、立規矩”, 用這個小支點撬動了鄉村治理大工程。

基層民政部門更是創新方式, 開展了微黨課、心得交流、座談討論等學習宣傳活動, 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確保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十九大代表、湖南省南縣福利院養老中心公寓部護理組長劉莉, 參加完十九大後, 第一時間將自己的見聞感受與老人、同事分享。 她說:“作為一名黨員, 我有義務、更有信心做好養老服務這項光榮的事業,

我的初心就是讓老人們更加開心。 ”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築夢之基已經更加堅實;聚焦新戰略, 民政的新實踐更是大有可為。 從民政領域發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必須在改革創新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 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局”, 用“軟實力”練出“硬功夫”。 這正是湖南民政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實際舉措——從群眾期待的事情做起, 是民政為民愛民的重要職責與使命。

近期, 本報記者深入湖南基層, 見證中國夢的民生溫度, 目之所及、耳之所聞、手之所觸, 皆為如何把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到實處, 做到“身入”“心至”。 特記錄了三個有代表性的探索:在全國率先建立黨支部實行“黨建+養老”的長沙縣青松老年公寓和學校為基礎單元,

在全縣建立留守兒童資訊網, 在確保未成年人隱私前提下, 實現職能部門資訊共用。

新邵縣民政局副局長陳曉軍介紹說, 基礎資料庫的建立不僅可以更合理地分配社會資源, 形成更高效的分工協作, 還能做到動態跟蹤, 不讓陷入貧困、輟學境地的留守兒童游離在社會視線之外。

基礎資料的完備大幅提升了關愛、保護、幫扶留守兒童的精准度。 新邵縣從縣域實際出發, 在實際操作中, 建立了“民政局-鄉鎮民政辦-村(社區)”的救助保障線和“教育局-學區-學校”的教育線, 兩線通過資料平臺互動, 實現社會、學校無縫銜接。

同時, 將村(社區)民生員定為留守兒童資訊員,

將學校教師定為留守兒童輔導員, 在鄉鎮民政辦和學區配備留守兒童專管員, 通過“一網共建、兩線互動、三員共管”的工作體系, 實現了對留守兒童全方位的監測、預防和服務。

精准關愛:從問題入手讓政策不空轉

以問題為導向、從需求入手實現精准關愛, 是確保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政策不空轉的關鍵。

2016年7月至9月期間, 新邵縣針對監護狀態與監護品質弱化這一具體問題重拳出擊。 全縣以鄉鎮駐村幹部、村幹部、學校老師、留守兒童委託監護人為約談主體力量, 對留守兒童家長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上門面談或電話約談活動。

一方面, 通過約談, 主動正告家長對未成年子女負有不可推卸的撫養和監護義務, 主動勸告外出務工人員要儘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監護;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託監護,不得將無監護能力的人作為監護人,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生活。

另一方面,對於父母或者受委託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的,採取司法干預措施。2016年底,家住新邵縣釀溪鎮資濱社區的毛某因不履行監護責任,縣民政局聘請法律顧問,與社區民警、社區幹部一道上門勸告,實現了對留守兒童的有效監護。

目前,新邵縣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工作已經常態化,通過調整救助結構,針對工作重點發力,有效解決了幫扶碎片化、交叉化情況。各部門在“織網托底”的政策落實上分類施策、集中發力,不僅對農村留守兒童實行分類救助,建立學區校長幫扶責任制確保輟學兒童上學,將所有無戶籍的兒童依法上戶,還開展了校園、村治安環境的綜合治理,對校園和留守兒童起居地進行安全隱患大排查,在學校開設安全教育課程和安全知識講座,提高了兒童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共同發力:以開放思維凝聚專業力量

把社會化做精做深做准,是新邵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技術”,在需要體現“溫度”的心理和情感慰藉方面,引導社會力量、專業機構紛紛參與進來。

“相比物質的捐助來說,心理疏導與情感交流,精神培育與文化滋養,可能是孩子們最為渴望的。”新邵縣言栗小學校長劉文成說,準確地瞭解每個留守兒童的需求,深入地把握他們的生活和思想變化,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言栗小學有學生500余人,其中近80%為留守兒童。為了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學校主動加強與村、家長的聯繫,由班主任擔任“代理媽媽”,設置“心語信箱”傾聽孩子們的心裡話;還從未成年人成長規律和興趣愛好出發建立少年宮,設置了留守兒童之家、愛心書屋、舞蹈室、音樂室等,為留守兒童打造溫暖的幸福港灣。

新邵縣大同公益志願者協會負責人蔣志新介紹說,通過組織志願者、愛心人士與留守兒童建立結對幫扶,以開展夏令營、文體活動、入戶勞動等為切入點,與留守兒童建立起真誠信任、友情關愛的關係,給他們的成長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

新邵縣和諧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專注于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工作。中心志願者廖豐華說,有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愛但又不相信愛,無論是政府、家庭還是社會組織都應該真正融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關愛與呵護,讓夢想、信心與愛重回他們的內心。

目前,新邵縣正在積極引導和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作用,對留守兒童常態化開展心理輔導與疏導、安全教育培訓與宣講,同時開設家長課堂,通過授課讓家長們學會如何更好地與孩子們溝通,從專業角度為家長們“排憂解難”。

主動勸告外出務工人員要儘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監護;暫不具備條件的應當委託監護,不得將無監護能力的人作為監護人,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生活。

另一方面,對於父母或者受委託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的,採取司法干預措施。2016年底,家住新邵縣釀溪鎮資濱社區的毛某因不履行監護責任,縣民政局聘請法律顧問,與社區民警、社區幹部一道上門勸告,實現了對留守兒童的有效監護。

目前,新邵縣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工作已經常態化,通過調整救助結構,針對工作重點發力,有效解決了幫扶碎片化、交叉化情況。各部門在“織網托底”的政策落實上分類施策、集中發力,不僅對農村留守兒童實行分類救助,建立學區校長幫扶責任制確保輟學兒童上學,將所有無戶籍的兒童依法上戶,還開展了校園、村治安環境的綜合治理,對校園和留守兒童起居地進行安全隱患大排查,在學校開設安全教育課程和安全知識講座,提高了兒童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共同發力:以開放思維凝聚專業力量

把社會化做精做深做准,是新邵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技術”,在需要體現“溫度”的心理和情感慰藉方面,引導社會力量、專業機構紛紛參與進來。

“相比物質的捐助來說,心理疏導與情感交流,精神培育與文化滋養,可能是孩子們最為渴望的。”新邵縣言栗小學校長劉文成說,準確地瞭解每個留守兒童的需求,深入地把握他們的生活和思想變化,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言栗小學有學生500余人,其中近80%為留守兒童。為了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學校主動加強與村、家長的聯繫,由班主任擔任“代理媽媽”,設置“心語信箱”傾聽孩子們的心裡話;還從未成年人成長規律和興趣愛好出發建立少年宮,設置了留守兒童之家、愛心書屋、舞蹈室、音樂室等,為留守兒童打造溫暖的幸福港灣。

新邵縣大同公益志願者協會負責人蔣志新介紹說,通過組織志願者、愛心人士與留守兒童建立結對幫扶,以開展夏令營、文體活動、入戶勞動等為切入點,與留守兒童建立起真誠信任、友情關愛的關係,給他們的成長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

新邵縣和諧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專注于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工作。中心志願者廖豐華說,有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愛但又不相信愛,無論是政府、家庭還是社會組織都應該真正融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他們真正需要的關愛與呵護,讓夢想、信心與愛重回他們的內心。

目前,新邵縣正在積極引導和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作用,對留守兒童常態化開展心理輔導與疏導、安全教育培訓與宣講,同時開設家長課堂,通過授課讓家長們學會如何更好地與孩子們溝通,從專業角度為家長們“排憂解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