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急需科學家投入科普工作:2017國家科技獎(科普組)獲i獎有感

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已經塵埃落定, 各個獲獎單位紛紛正式接到獲獎通知。

作者也接到上級通知, 《科學家帶你去探險》系列叢書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科普組)”, 令叢書作者欣慰。 本科普叢書包括“探秘大香格里拉”、“走近多彩的冰川世界(張文敬)”、“說不完的北極故事(張文敬)”和“挺進地球無人區(王維)”四冊。

我是“探秘大香格里拉”的作者, 也是組織這套叢書的始作俑者。

無巧不成書。 前天, 收到了《科學普及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第二屆獲獎優秀科普作品評價”叢書。 當我剛剛收到《科學普及出版社》的書時,

並沒有立刻翻閱, 而是放在了書桌上。

今天早晨早醒, 躺在床上翻閱, 頗感驚訝:那是我2013年完成的稿件啊!

在書中的第185頁到196頁刊載了作者的“回眸《探秘大香格里拉》”和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胡俊平的評論文章“還原一個真實的香格里拉—讀《探秘大香格里拉》有感”。

在得到獲獎通知的同時, 閱讀四年前的文章, 往事歷歷在目, 值得回味。 願與朋友分享。

在此, 衷心希望科學家朋友們好好領會習近平主席在“科技三會”上關於“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 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的講話精神, 積極投入科學普及工作。

一.回眸《探秘大香格里拉》

這是作者2013年10月2日完稿的。

全文如下:

由郵電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家帶你去探險》叢書問世已經一年多了。 我在這套叢書中撰寫其中一本《探秘大香格里拉》。

回顧《探秘大香格里拉》的創作過程, 一方面令我欣慰, 一方面也給我留下了一生遺憾。

值得欣慰的是, 我寫這本書是受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共同發起建造“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的啟發, 是懷著一顆關愛我們心目中的“香格里拉”的可持續發展而命題的, 是為了與中華同胞一起探討如何與自己心目中的“香格里拉”和諧共存而創作的。 在創作過程中, 那《失去了的地平線》小說, 那在川、滇、藏地區廣為傳播的“香巴拉”故事, 以及數十年來我在親近、認識這片美麗、神奇國土中的親身經歷,

組成了我創作這本書的“交響曲”……

留下的遺憾是, 受我的經歷和水準的限制, 我還沒有完全領悟到人類心目中的“香格里拉”或“香巴拉”的內涵, 還沒有真正保持“香格里拉”或“香巴拉”可持續發展的實際良策。

“大香格里拉”命題由來

2001年12月, 經國務院批准, 我國雲南省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 自此, 與雲南毗鄰的四川和西藏紛紛效仿, 一時間, “香格里拉鄉”、“香格里拉鎮”、“香格里拉村”滿天飛。 其目的都是為了發展旅遊事業, 自然也帶來川滇藏毗鄰地區的一些爭議。

為了協調川滇藏毗鄰地區旅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西藏自治區發起, 於2002年5月25 ~ 28日, 川滇藏三省區在拉薩舉行討論會並達成共識:聯合實施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的共同開發。

我應西藏自治區政府的邀請出席了這次會

議, 並做了題為《中國香格里拉與香格里拉精神》的大會報告, 闡明川滇藏三省區鄰區就是中國的香格里拉地區, 香格里拉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會議中, 川滇藏三省區政府, 特別是西藏自治區和四川省政府, 期望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像當年組織“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科學探險考察”一樣儘快組織一次“中國香格里拉綜合科學考察”。

2006年10月至12月, 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領導下, 在中國科學院、全國人大常委環境與資源委員會和中國氣象局的支援下, 中國科學探險協會接受重慶九州SOD有限公司的贊助, 與四川、雲南、西藏三省區的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對中國香格里拉地區進行了有地質、地理、動植物、大氣、冰川、環境、藏學、民俗、旅遊等十幾個專業人員參加的綜合科學考察,

歷時46天, 涉足了藏、滇、川三省區9個地州市的82個縣市。

我作為考察隊隊長參加了川滇藏鄰區的部分科學考察。

通過此次大規模的綜合科學考察, 科學家們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礎上, 提出了“大香格里拉”概念, 提出了大香格里拉的資源開發利用對策研究, 完成了《和諧發展的大香格里拉》報告, 呈報中國科協並抄送西藏、四川、雲南有關部門。 “大香格里拉”觀念的確為促進川滇藏毗鄰地區和諧相處, 為中國的大香格里拉地區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據此, 本書命題為《探秘大香格里拉》。

尋找本書的切入點

萬事開頭難, 寫這本科普書也是如此。

既然確定用“香格里拉”這個名字,必然要與小說《失去了的地平線》發生關係。然而,關係從哪裡切入呢?

為此,我找來這本小說的英文版和幾種中文翻譯版,對照閱讀、研究。去尋找切入點的蛛絲馬跡。

在《消失的地平線》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提到了被“香格里拉”寺廟劫持的飛機飛到了我國西藏的某山谷中,這個山谷緊鄰一座海拔約28000英尺(8540米)的卡拉卡爾(Kalakal)山,這座山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藍月亮”(Blue Moon)。

我換算了卡拉卡爾山的海拔高度,28000英尺相當於8540 米,和世界第三高峰洛子(Lhotse)峰的海拔高度(8516米)非常接近。有趣的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與第三高峰洛子峰的地理位置幾乎完全相同,都是北緯27.9°、東經,86.9°。洛子峰位於珠穆朗瑪峰南3000米處,兩者之間僅僅間隔著一條山坳,即通常所說的“南坳”。

真是太巧了!卡拉卡爾山如果是洛子峰的“化身”,那麼,與洛子峰僅僅一坳之隔的珠穆朗瑪峰南北兩側的自然環境與藍月亮山谷又是何等相似呢?

小說以濃重的筆墨描述了藍月亮山谷美麗、寧靜的自然環境。

“飛機窗外的這一令人心驚膽戰的奇觀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它沒有那種故作姿態給人欣賞的媚氣,那傲然屹立的冰峰峭壁中蘊藏著某種自然原始而神奇怪誕的東西,一種壯麗雄奇卻又傲慢的風格,令人感到難以接近;他凝視著那一座壯麗雄奇的山峰,一陣驚喜而歡快的感覺湧上心頭:在這遠離人間、與世隔絕的角落,竟然還有這樣絕美的地方……”

小說中多次提到的藍月亮山谷後來並沒有廣泛流傳,而位於藍月亮山谷中的寺廟名稱“香格里拉”卻不脛而走,令人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原因。我自問自答,反復思考,也許如下的分析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眾所周知,藏傳佛教實際上是西藏的精神統帥,而佛教的大喇嘛在歷史上一直是西藏的統治者,像達賴和班禪,這是盡人皆知的歷史事實。

神秘的藍月亮山谷固然吸引人,但主宰藍月亮山谷的是位於這個山谷中的香格里拉寺,特別是香格里拉寺的大喇嘛佩勞爾特。大喇嘛能夠主宰藍月亮山谷中人們的命運,更能夠主宰藍月亮山谷中的一切財富,特別是蘊藏豐富的金礦是香格里拉寺廟能夠與外界交換現代文明之多種必需品的寶貴財富,在隱蔽的山谷也能享受著西方的文明。

看來,人們並不是嚮往美麗而神秘的藍月亮山谷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而是嚮往山谷中那座象徵權貴的寺廟的名稱“香格里拉”,這也許就是“香格里拉”很快廣泛傳播,而美麗的藍月亮山谷卻無人問津的緣故吧!

我越想越覺得心裡不舒服,越想越覺得應該在已經廣泛流傳的“香格里拉”名稱中融入諸如藍月亮山谷那樣美麗而神秘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理想境界。

懷著好奇的心情,我大膽地把藍月亮山谷和我長期生活過的珠穆朗瑪峰南北坡地區自然景觀對比,和我多年工作過的橫斷山脈地區對比,和我2006年參加科學考察的川滇藏毗鄰地區對比,發現他們之間是多麼的相似啊……

因為“香格里拉”已經名揚四海,所以本書不得不借用這一名稱。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它只是以卡拉卡爾山區“藍月亮山谷”之美麗而神奇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底蘊的代名詞,而不是象徵權貴的寺廟代言人。

至此,我找到了書寫這本科普書的切入點。

借鑒中國香格里拉綜合科學考察成果

《和諧發展的大香格里拉》是中國科學探險協會2006年綜合科學考察的成果,是我們向川滇藏三省區提出如何可持續發展我國大香格里拉的戰略建議。

這份報告是在首席科學家劉嘉麒領導下,由參加科學考察的科學家李明森、楊逸疇、張百平、武振華、丹增等執筆完成。報告共分7部分,我參加第1、3部分寫作,並負責最後編篡成文,報送有關單位。

在《探秘大香格里拉》中,我多次借鑒這份考察報告的成果精神,融入到我的科普書中。

第一,以自己大量拍攝的大香格里拉美麗的圖片和自己親歷大香格里拉的過程和體會,在親身經歷的故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一種心聲:大香格里拉真美,大香格里拉的高山峽谷美、高原湖泊美和多彩和諧美,大香格里拉真是我們理想中的天堂……

我在描述西藏易貢湖的美時,曾經動情賦詩:“碧波蕩漾易貢湖,吞雲吐霧幻夢灣。微風拂面奇景變,龍飛鳳舞起翩躚。男兒有志在高原,水汽輸送開新篇。天上人間都有道,求真務實代代傳。”

我在然烏湖畔月圓之夜,曾經與隊友在湖畔點燃篝火,吹起橫笛,與輕微的松濤聲組成了然烏湖畔的交響樂。那正是:“然烏湖畔賞松濤,月夜嫦娥舞洞簫。篝火鳴笛邀隊友,醉翁半島樂逍遙。”我陶醉地自比醉翁歐陽修。

第二,在科普書中,應用報告第7部分的“香格里拉宣言”精神,著力宣揚“大香格里拉是有形無界的區域”、“大香格里拉是人們自己心目中的天堂”、“保留地球上一些淨土,讓人們永遠敬畏大自然”等。例如,在《探秘大香格里拉》中,我以人們多次攀登梅裡雪山失敗甚至多次付出生命代價為例,呼籲人們敬畏她,讓她永遠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天堂,我們要永遠敬而遠望……

我在這本書中動情地呼籲人們:“在遠離人類的山區發生雪崩,也許是大自然宣洩自己的一種表示,就像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在原野裡放聲大喊、傾情高歌、手舞足蹈、狂奔亂跳一樣,沒有影響他人,我們何必去干擾它呢?然而,梅裡雪山幾乎常年都會不定期地發生雪崩,也就是幾乎常年都會宣洩自己,我們何必一定要在這種情況下去攀登、去顯示自己的英雄氣概而失去人與自然的和諧呢?”

我理智地勸誡人們:“這既是梅裡雪山美麗而純潔的自然特點,也是她不宜於人們接近的特殊條件,也許這就是她的神聖之處吧!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我們就心甘情願地把梅裡雪山視為聖山,在我們的心目中保存一些神聖的境地,永遠尊敬地遠望欣賞她們吧!”

第三,應用自己和隊友的科學考察研究成果,第一次探討了大香格里拉的形成原因。我在這本科普書的後半部指出:“大香格里拉的形成是水汽通道和複雜地形、深切峽谷綜合作用的結果。”

“印度板塊、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在這裡交匯複合,在青藏高原東南部形成了複雜的地形和深切的峽谷,形成了“兩山夾一川,兩川夾一山”的自西向東平行排列的山川南北走向,為三江水汽通道和雅魯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提供了地形條件。”

“在地形條件和水汽通道條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豐富的垂直氣候帶和自然帶。在北緯30度的地方仍然分佈著熱帶作物;這裡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千萬年以來的溫暖濕潤氣候環境和眾多的深切山谷,也提供了生物生存的有利環境,成為一些古老生物的避難所。儘管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大量退縮,但這裡的海洋性冰川得益於水汽通道的恩惠,仍然在前進或維持;在陡峭的山地和深切的山谷中,分佈著從亞熱帶到極地的自然風光……”

“由於上述這些美麗而純潔的自然環境,於是,人類選擇這片理想的土地,鄰水而居,擇地而聚。由於這兒山谷深切,人們祖祖輩輩交流很少,天長日久便形成了多種民族居住的現象。這裡的人們淳樸地敬山、敬水,淳樸地親近她、適應她,祖祖輩輩與山水同呼吸、共命運,構造了藏族祖先心目中的香巴拉,當代人類的大香格里拉!”

留下了一生遺憾

自此2002年以來,由於我國各方面的努力宣傳大香格里拉觀念,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香格里拉的形成原因,逐漸懂得一些保持大香格里拉可持續發展的道理,我國川滇藏毗鄰地區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更進一步和諧共處了。

然而,坦率地說,我是一位大氣物理學家,在實地探索我國大香格里拉大氣秘密的過程中,一方面認識了一些這裡大氣環境的特點和規律,一方面也認識並欣賞了大香格里拉地區的美麗而和諧的人文環境,這當然有助於我撰寫《探秘大香格里拉》。

但是,我並非一名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對大香格里拉地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感受遠遠不如我對大自然的深刻認識,因此,這一部分寫得非常粗淺,留下了遺憾。

另外,我們雖然給我國有關單位提出了促進大香格里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議,但仍然缺乏實際執行的具體方案,這給我們留下了一生遺憾。

二. 還原一個真實的香格里拉

——讀《探秘大香格里拉》有感

寫這本科普書也是如此。

既然確定用“香格里拉”這個名字,必然要與小說《失去了的地平線》發生關係。然而,關係從哪裡切入呢?

為此,我找來這本小說的英文版和幾種中文翻譯版,對照閱讀、研究。去尋找切入點的蛛絲馬跡。

在《消失的地平線》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提到了被“香格里拉”寺廟劫持的飛機飛到了我國西藏的某山谷中,這個山谷緊鄰一座海拔約28000英尺(8540米)的卡拉卡爾(Kalakal)山,這座山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藍月亮”(Blue Moon)。

我換算了卡拉卡爾山的海拔高度,28000英尺相當於8540 米,和世界第三高峰洛子(Lhotse)峰的海拔高度(8516米)非常接近。有趣的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與第三高峰洛子峰的地理位置幾乎完全相同,都是北緯27.9°、東經,86.9°。洛子峰位於珠穆朗瑪峰南3000米處,兩者之間僅僅間隔著一條山坳,即通常所說的“南坳”。

真是太巧了!卡拉卡爾山如果是洛子峰的“化身”,那麼,與洛子峰僅僅一坳之隔的珠穆朗瑪峰南北兩側的自然環境與藍月亮山谷又是何等相似呢?

小說以濃重的筆墨描述了藍月亮山谷美麗、寧靜的自然環境。

“飛機窗外的這一令人心驚膽戰的奇觀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它沒有那種故作姿態給人欣賞的媚氣,那傲然屹立的冰峰峭壁中蘊藏著某種自然原始而神奇怪誕的東西,一種壯麗雄奇卻又傲慢的風格,令人感到難以接近;他凝視著那一座壯麗雄奇的山峰,一陣驚喜而歡快的感覺湧上心頭:在這遠離人間、與世隔絕的角落,竟然還有這樣絕美的地方……”

小說中多次提到的藍月亮山谷後來並沒有廣泛流傳,而位於藍月亮山谷中的寺廟名稱“香格里拉”卻不脛而走,令人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原因。我自問自答,反復思考,也許如下的分析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眾所周知,藏傳佛教實際上是西藏的精神統帥,而佛教的大喇嘛在歷史上一直是西藏的統治者,像達賴和班禪,這是盡人皆知的歷史事實。

神秘的藍月亮山谷固然吸引人,但主宰藍月亮山谷的是位於這個山谷中的香格里拉寺,特別是香格里拉寺的大喇嘛佩勞爾特。大喇嘛能夠主宰藍月亮山谷中人們的命運,更能夠主宰藍月亮山谷中的一切財富,特別是蘊藏豐富的金礦是香格里拉寺廟能夠與外界交換現代文明之多種必需品的寶貴財富,在隱蔽的山谷也能享受著西方的文明。

看來,人們並不是嚮往美麗而神秘的藍月亮山谷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而是嚮往山谷中那座象徵權貴的寺廟的名稱“香格里拉”,這也許就是“香格里拉”很快廣泛傳播,而美麗的藍月亮山谷卻無人問津的緣故吧!

我越想越覺得心裡不舒服,越想越覺得應該在已經廣泛流傳的“香格里拉”名稱中融入諸如藍月亮山谷那樣美麗而神秘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理想境界。

懷著好奇的心情,我大膽地把藍月亮山谷和我長期生活過的珠穆朗瑪峰南北坡地區自然景觀對比,和我多年工作過的橫斷山脈地區對比,和我2006年參加科學考察的川滇藏毗鄰地區對比,發現他們之間是多麼的相似啊……

因為“香格里拉”已經名揚四海,所以本書不得不借用這一名稱。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它只是以卡拉卡爾山區“藍月亮山谷”之美麗而神奇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底蘊的代名詞,而不是象徵權貴的寺廟代言人。

至此,我找到了書寫這本科普書的切入點。

借鑒中國香格里拉綜合科學考察成果

《和諧發展的大香格里拉》是中國科學探險協會2006年綜合科學考察的成果,是我們向川滇藏三省區提出如何可持續發展我國大香格里拉的戰略建議。

這份報告是在首席科學家劉嘉麒領導下,由參加科學考察的科學家李明森、楊逸疇、張百平、武振華、丹增等執筆完成。報告共分7部分,我參加第1、3部分寫作,並負責最後編篡成文,報送有關單位。

在《探秘大香格里拉》中,我多次借鑒這份考察報告的成果精神,融入到我的科普書中。

第一,以自己大量拍攝的大香格里拉美麗的圖片和自己親歷大香格里拉的過程和體會,在親身經歷的故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一種心聲:大香格里拉真美,大香格里拉的高山峽谷美、高原湖泊美和多彩和諧美,大香格里拉真是我們理想中的天堂……

我在描述西藏易貢湖的美時,曾經動情賦詩:“碧波蕩漾易貢湖,吞雲吐霧幻夢灣。微風拂面奇景變,龍飛鳳舞起翩躚。男兒有志在高原,水汽輸送開新篇。天上人間都有道,求真務實代代傳。”

我在然烏湖畔月圓之夜,曾經與隊友在湖畔點燃篝火,吹起橫笛,與輕微的松濤聲組成了然烏湖畔的交響樂。那正是:“然烏湖畔賞松濤,月夜嫦娥舞洞簫。篝火鳴笛邀隊友,醉翁半島樂逍遙。”我陶醉地自比醉翁歐陽修。

第二,在科普書中,應用報告第7部分的“香格里拉宣言”精神,著力宣揚“大香格里拉是有形無界的區域”、“大香格里拉是人們自己心目中的天堂”、“保留地球上一些淨土,讓人們永遠敬畏大自然”等。例如,在《探秘大香格里拉》中,我以人們多次攀登梅裡雪山失敗甚至多次付出生命代價為例,呼籲人們敬畏她,讓她永遠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天堂,我們要永遠敬而遠望……

我在這本書中動情地呼籲人們:“在遠離人類的山區發生雪崩,也許是大自然宣洩自己的一種表示,就像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在原野裡放聲大喊、傾情高歌、手舞足蹈、狂奔亂跳一樣,沒有影響他人,我們何必去干擾它呢?然而,梅裡雪山幾乎常年都會不定期地發生雪崩,也就是幾乎常年都會宣洩自己,我們何必一定要在這種情況下去攀登、去顯示自己的英雄氣概而失去人與自然的和諧呢?”

我理智地勸誡人們:“這既是梅裡雪山美麗而純潔的自然特點,也是她不宜於人們接近的特殊條件,也許這就是她的神聖之處吧!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我們就心甘情願地把梅裡雪山視為聖山,在我們的心目中保存一些神聖的境地,永遠尊敬地遠望欣賞她們吧!”

第三,應用自己和隊友的科學考察研究成果,第一次探討了大香格里拉的形成原因。我在這本科普書的後半部指出:“大香格里拉的形成是水汽通道和複雜地形、深切峽谷綜合作用的結果。”

“印度板塊、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在這裡交匯複合,在青藏高原東南部形成了複雜的地形和深切的峽谷,形成了“兩山夾一川,兩川夾一山”的自西向東平行排列的山川南北走向,為三江水汽通道和雅魯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提供了地形條件。”

“在地形條件和水汽通道條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豐富的垂直氣候帶和自然帶。在北緯30度的地方仍然分佈著熱帶作物;這裡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千萬年以來的溫暖濕潤氣候環境和眾多的深切山谷,也提供了生物生存的有利環境,成為一些古老生物的避難所。儘管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大量退縮,但這裡的海洋性冰川得益於水汽通道的恩惠,仍然在前進或維持;在陡峭的山地和深切的山谷中,分佈著從亞熱帶到極地的自然風光……”

“由於上述這些美麗而純潔的自然環境,於是,人類選擇這片理想的土地,鄰水而居,擇地而聚。由於這兒山谷深切,人們祖祖輩輩交流很少,天長日久便形成了多種民族居住的現象。這裡的人們淳樸地敬山、敬水,淳樸地親近她、適應她,祖祖輩輩與山水同呼吸、共命運,構造了藏族祖先心目中的香巴拉,當代人類的大香格里拉!”

留下了一生遺憾

自此2002年以來,由於我國各方面的努力宣傳大香格里拉觀念,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香格里拉的形成原因,逐漸懂得一些保持大香格里拉可持續發展的道理,我國川滇藏毗鄰地區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更進一步和諧共處了。

然而,坦率地說,我是一位大氣物理學家,在實地探索我國大香格里拉大氣秘密的過程中,一方面認識了一些這裡大氣環境的特點和規律,一方面也認識並欣賞了大香格里拉地區的美麗而和諧的人文環境,這當然有助於我撰寫《探秘大香格里拉》。

但是,我並非一名社會科學工作者,我對大香格里拉地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感受遠遠不如我對大自然的深刻認識,因此,這一部分寫得非常粗淺,留下了遺憾。

另外,我們雖然給我國有關單位提出了促進大香格里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議,但仍然缺乏實際執行的具體方案,這給我們留下了一生遺憾。

二. 還原一個真實的香格里拉

——讀《探秘大香格里拉》有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