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結婚第六年,丈夫為何變成了“沉默的羔羊”?

文 | 王俊華(心理諮詢師)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 為你、為這個家傾情付出, 你卻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甚至沉默以對?”為什麼一起攜手這麼多年, 女人會越來越陷入自說自話、無人應答的尷尬境地?你想過嗎?問題可能不只是出在男人身上……

總是沉默以對的丈夫

諮詢室裡, 愛琳一開始進入正題就變成了霜打的茄子:“我百分百地相信自己是個好人。 善良、踏實, 家庭和事業上都盡心盡力。 就奇了怪了, 我這樣的人為什麼就不受人待見?為什麼身邊沒有什麼好朋友?”她說完這句話後, 神情更加凝重了, 因為愛琳更大的煩惱,

是和老公郭凱斌變得越來越沒話說。

夫妻倆同在一個屋簷下, 大眼瞪小眼的誰也不說話, 這日子過得真的挺沒勁的。

於是我和愛琳商定, 把問題聚焦在她和丈夫的關係上, 看看能不能對她和其他人的相處有些啟發?

愛琳今年31歲, 用她自己的話說, 在一家收入“勉強能養活自己”的公司裡做會計。 丈夫郭凱斌大她兩歲, 在一所普通初中當老師。 兩人分別來自南方和北方的小城, 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 7年前, 經人介紹相識相戀, 一起攢錢買房, 慢慢攢夠了在北京立足的資本。 今年是他們進入婚姻的第六個年頭, 女兒剛滿4歲。

愛琳說, 其實兩人曾經也是無話不談, 但自從生下女兒後, 也就是自她媽媽來到北京後, 丈夫就開始變得寡言少語了。

當時她有所察覺, 但因為媽媽在, 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直到一年前, 女兒上了幼稚園, 愛琳的媽媽回了老家, 從那之後半年多裡, 除非愛琳實在忍受不了, 和丈夫大吵大鬧, 否則他都不怎麼理她。 他有什麼事兒, 總是先跟女兒說, 然後讓女兒當傳聲筒。

在愛琳看來, 夫妻兩人無話可說的主要原因在丈夫, 是他先不說話、不回應、不理睬的。 我讓她描述一下, 她和丈夫的溝通交流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愛琳說:“談戀愛的時候, 我說, 他也說, 但我的話多一些;結婚後, 我基本不變, 他的話明顯減少, 我為此狠狠地和他吵過幾次架, 我一發火他就有所改善;現在我絕望了, 媽媽回家了, 我們也不必沒話找話了……”她說,

本來這次諮詢, 她想讓丈夫一起來, 但他只是抬頭瞥了她一眼, 什麼都沒說。 只是在她的質問下, 他才不耐煩地說:“你先去試試吧, 有效果的話, 我再去。 ”

那麼, 在建議丈夫和她一起來接受諮詢這件事上, 夫妻倆的溝通過程是怎樣的?愛琳這樣跟我描述:週五的晚上, 孩子已經睡覺了, 家裡也收拾妥當, 她正式對他說:“你總是這樣不搭理我, 誰受得了?你一個大男人, 也不主動想想解決辦法, 難道你一點兒都不在意婚姻嗎?我好不容易打聽到一個心理諮詢中心, 你自己想不出辦法, 還不聽聽人家諮詢師的?”然後, 丈夫瞥了她一眼, 輕輕地搖了搖頭, 還下意識地撇撇嘴……“他, 就是這個德性!”愛琳說。

“然後呢?”我問。 愛琳說:“然後我特別生氣啊,

大聲質問:‘我這不是想解決問題嗎?難道你沒有看到我為孩子、為你、為我們的婚姻做出的努力嗎?……去還是不去?說一句話你有那麼難嗎(我本來想說的是, 你會死嗎)?’”也許, 他也覺得自己太過分了, 就說讓她先來試試, 看看有沒有效果。 第二天, 等兩個人都平靜下來, 愛琳再問他關於去做諮詢這件事的看法, 他說:“我知道你人不壞, 也不容易, 但就是不知道怎麼跟你交流……”

我問愛琳, 一開始談這件事的時候, 就已經有情緒了吧?她想了想, 說:“沒有啊, 我確實是急於解決問題。 ”

我在愛琳面前放了一把椅子, 假設這就是當時的場景:丈夫坐在對面的椅子上, 我請愛琳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 然後再讓她坐在丈夫的椅子上, 發揮想像力體驗丈夫的內在。

我把愛琳剛才的話, 以她的口氣複述了一遍, 問“丈夫”聽到了什麼?“丈夫”說:“我聽到的是妻子對我的批評、指責和抱怨, 是她積壓了很久的不滿。 ”我問“丈夫”:“你聽到她是在邀請你去做諮詢嗎?”“丈夫”搖頭:“沒有。 ”

愛琳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我問:“你覺得剛才體驗到的有可能是丈夫當時的感覺嗎?”她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然後又補充說, 她好像體會到了丈夫說的那種“不知道怎麼交流”的感覺, 也突然明白自己真是“說話就能噎死人”。

總是以批評和抱怨的方式表達需求的妻子

我問愛琳:“這是你的模式嗎?用一種批評、抱怨的方式表達你的需求?”她先是睜大眼睛, 然後沮喪地點頭, 說:“好像是這樣。 ”她不好意思地說, 其實就連自己想讓丈夫親密的時候, 也是這種口氣。“你怎麼從來不會主動和我親密?”“我對你就那麼沒有吸引力嗎,你都不主動碰我?!”……我笑著問,這是撒嬌還是抱怨?愛琳說抱怨更多。他真的“從來”不主動嗎?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當然不是。”

“就是說這兩件事,你本來可以直接說:‘我想和你一起去做心理諮詢’‘我想和你親密’,但你卻用批評、抱怨的方式,繞了一個大彎兒?”愛琳承認是這樣,還補充道,和家人、朋友和同事交流,她好像也有這樣的傾向。

接下來我們探討如何溫和、直接地表達需求。我只是讓她先覺察自己,不帶情緒,想清楚要表達的真正目的,把肚子裡的那一堆繞彎兒的話,都簡化成一句簡單的話:“我想要什麼……”在諮詢室裡做了兩個練習:“我想讓你刷碗”“我想讓你抱抱我”。

我讓愛琳回去在生活中隨時練習。果然一個星期後,丈夫和愛琳一起來了。原來,愛琳回去跟丈夫說了自己接受諮詢的過程,他覺得被理解,好像也突然理解了妻子。愛琳讓他提醒自己,在生活中練習好好說話,他也意識到了批評和抱怨的表達方式,妻子其實也愧疚自責。所以從那以後,他主動和妻子說了很多話。

帶著丈夫來到諮詢室後,我試著探索根源:愛琳為什麼用一種批評、抱怨的方式表達需求?愛琳說,她的媽媽也這樣,她一直很不喜歡這種方式,但現在看來“學”得很好。愛琳9歲的某一天,爸爸媽媽吵架,爸爸早已不吭聲兒了,但媽媽還在不停嘮叨、抱怨,到最後,愛琳突然沖著媽媽大聲哭喊:“抱怨抱怨!你除了抱怨還會啥?你要嫌棄我爸,和他離婚好了!天天聽你抱怨,煩都煩死了!”只是,她還沒來得及體驗發洩的暢快,就遭到了媽媽的一頓毒打。

我讓愛琳回到內心,找到一個或幾個抱怨時的畫面,覺察當時內心的體驗。她閉上眼睛,流著眼淚說:“委屈、生氣、絕望……但最多的是委屈。”我問她:“這種委屈伴隨你很久了嗎?”她點頭。所以,現在這個成天抱怨的“怨婦”,就是那個滿腹委屈的小女孩的未來。

愛琳的父母一直關係緊張,一心想要兒子的父親選擇超生,但生下的兒子卻有先天智力障礙。當父母忙不過來的時候,大弟弟3歲的愛琳就變成了“小媽媽”的角色。弟弟比普通小孩難帶,磕著碰著了,愛琳輕則挨訓,重則挨打;父母吵架,她會變成媽媽的出氣筒;她和弟弟發生任何爭執,沒有理由,都是她的錯……愛琳永遠記得,有一次她和弟弟爭奪一個玩具,媽媽抬手就給了她一巴掌,還惡狠狠地說了一句讓她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話:“為什麼有問題的是你弟弟,不是你?”

回憶童年往事,愛琳泣不成聲。丈夫拿過紙巾給她擦淚,也順勢挪動椅子,把她摟進了懷裡。

看她的情緒稍微緩和了一些,我說:“來,發揮你的想像力,讓那個委屈的小愛琳來到你的面前,你能看到她具體的模樣嗎?她的衣著、頭髮、表情……能接觸到她內心的委屈嗎?”然後我讓她提醒自己,現在自己是一個31歲的成年人,還是一個小女孩的媽媽。我讓現在的她和過去的小愛琳對話,告訴小愛琳對她的理解,去安慰、傾聽她,也可以和她拉把手、把她抱入懷裡,就像平時安慰、陪伴女兒一樣。我把一個很可愛的抱枕遞給愛琳,讓她把抱枕想像成兒時的自己。她把抱枕摟在懷裡撫摸著,好長時間後才抬起頭,然後長出一口氣,說:“平靜、踏實了很多!”

為什麼我們不能說好聽的話

愛琳承認,這種委屈的感覺確實一直影響她,所以,無論是丈夫還是其他人,他們非常正常的回答也都會讓她委屈萬分。比如小學時,有一次她向媽媽要5元錢,媽媽問她要錢幹什麼,愛琳很不耐煩地說:“要錢肯定是有用,問那麼多幹嗎?”當時她很委屈,心想著自己從不亂花錢,媽媽還追根刨底的很討厭。媽媽最後給了她5元錢,但更生氣了,說:“又沒說不給你,給你錢連問都不能問啊?”

我提醒愛琳,以後每當感到委屈的時候,或想起以前類似的畫面時,就用這樣的方式來疏解自己積壓多年的委屈,邀請那個小女孩不斷地在內心長大。

處理了和父母之間的糾葛,愛琳聯結了自己和媽媽之間的情感,理解了媽媽的局限,她終於認識到,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和生活經歷的影響,但是回頭再看,那些痛苦同時磨煉了自己的意志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愛琳有機會改變自己。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丈夫一直看在眼裡,疼在心上,諮詢結束的時候,他主動擁抱妻子,柔聲說:“對不起,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當然,愛琳還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我為什麼不會說好聽的話?” 比如讚美一個人、欣賞一個人,並把它用語言表達出來,對她來說幾乎說不出口。這既影響了夫妻之間的溝通,也等於不能肯定丈夫的付出,讓他感覺“好像做什麼都理所當然”,這也影響她和朋友、同事的關係。

我讓愛琳找出丈夫的某一個優點,愛琳馬上說:“他心很細、很會關心人,比如晚上關窗和關門、夏天插電蚊香、出遠門關水和煤氣的總閘這些事兒,都是他來做的,但我從沒有表達過欣賞和感謝。”我讓她體會一下,是什麼阻擋了她用語言去表達?愛琳琢磨了半天,說主要是一些想法:一家人還要說這些,太見外了吧?更重要的阻礙在於,她覺得這樣說很虛偽,不真誠,愛在心裡就夠了嘛!

我問愛琳,這樣的觀點從哪裡來?愛琳說她想起了小時候的一些事情,她有一個鄰居阿姨,特別能誇讚人。比如每次見到她,就會變著花樣誇她:懂事聽話、成績優異、衣服漂亮、小辮兒紮得好、照顧弟弟……但愛琳奶奶特別不喜歡這個鄰居,說她是一隻“巧嘴的八哥”,愛琳從奶奶的語氣裡解讀出的是,這個鄰居阿姨虛偽、誇張,後來慢慢反感她,每天上學明明從她家門口走更近,她卻非要繞遠兒躲開。

一家人要表達欣賞嗎?愛琳的丈夫說:“你不說,我就不知道你具體怎麼想,是你看不見我的付出,還是認為一個男人這麼細心不是優點?”聽他這麼說,愛琳點了點頭,說:“也是啊!”

我建議他們面對面站著,讓愛琳去找到心中的那份欣賞和感謝,嘗試著真誠地向丈夫表達一次感謝。從笑場到中斷,她嘗試了好幾次,最後終於可以看著丈夫的眼睛,溫和地說:“這麼多年,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都是你來做,挺不容易的,你彌補了我粗心大意的缺點,讓孩子少挨了很多次蚊子叮咬,少得了很多次感冒,我們家多虧了你,真的很謝謝你!”儘管兩人都表示不太習慣,但是當愛琳表達完後,他們的感覺都很好,重要的是,愛琳並沒有感覺自己這麼做很虛偽誇張。

好好聽人說話,多向對方說好聽的話。當我們學會用心去傾聽、溝通和接納時,愛,當然也就成了理所當然和最美好的事情

也是這種口氣。“你怎麼從來不會主動和我親密?”“我對你就那麼沒有吸引力嗎,你都不主動碰我?!”……我笑著問,這是撒嬌還是抱怨?愛琳說抱怨更多。他真的“從來”不主動嗎?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當然不是。”

“就是說這兩件事,你本來可以直接說:‘我想和你一起去做心理諮詢’‘我想和你親密’,但你卻用批評、抱怨的方式,繞了一個大彎兒?”愛琳承認是這樣,還補充道,和家人、朋友和同事交流,她好像也有這樣的傾向。

接下來我們探討如何溫和、直接地表達需求。我只是讓她先覺察自己,不帶情緒,想清楚要表達的真正目的,把肚子裡的那一堆繞彎兒的話,都簡化成一句簡單的話:“我想要什麼……”在諮詢室裡做了兩個練習:“我想讓你刷碗”“我想讓你抱抱我”。

我讓愛琳回去在生活中隨時練習。果然一個星期後,丈夫和愛琳一起來了。原來,愛琳回去跟丈夫說了自己接受諮詢的過程,他覺得被理解,好像也突然理解了妻子。愛琳讓他提醒自己,在生活中練習好好說話,他也意識到了批評和抱怨的表達方式,妻子其實也愧疚自責。所以從那以後,他主動和妻子說了很多話。

帶著丈夫來到諮詢室後,我試著探索根源:愛琳為什麼用一種批評、抱怨的方式表達需求?愛琳說,她的媽媽也這樣,她一直很不喜歡這種方式,但現在看來“學”得很好。愛琳9歲的某一天,爸爸媽媽吵架,爸爸早已不吭聲兒了,但媽媽還在不停嘮叨、抱怨,到最後,愛琳突然沖著媽媽大聲哭喊:“抱怨抱怨!你除了抱怨還會啥?你要嫌棄我爸,和他離婚好了!天天聽你抱怨,煩都煩死了!”只是,她還沒來得及體驗發洩的暢快,就遭到了媽媽的一頓毒打。

我讓愛琳回到內心,找到一個或幾個抱怨時的畫面,覺察當時內心的體驗。她閉上眼睛,流著眼淚說:“委屈、生氣、絕望……但最多的是委屈。”我問她:“這種委屈伴隨你很久了嗎?”她點頭。所以,現在這個成天抱怨的“怨婦”,就是那個滿腹委屈的小女孩的未來。

愛琳的父母一直關係緊張,一心想要兒子的父親選擇超生,但生下的兒子卻有先天智力障礙。當父母忙不過來的時候,大弟弟3歲的愛琳就變成了“小媽媽”的角色。弟弟比普通小孩難帶,磕著碰著了,愛琳輕則挨訓,重則挨打;父母吵架,她會變成媽媽的出氣筒;她和弟弟發生任何爭執,沒有理由,都是她的錯……愛琳永遠記得,有一次她和弟弟爭奪一個玩具,媽媽抬手就給了她一巴掌,還惡狠狠地說了一句讓她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話:“為什麼有問題的是你弟弟,不是你?”

回憶童年往事,愛琳泣不成聲。丈夫拿過紙巾給她擦淚,也順勢挪動椅子,把她摟進了懷裡。

看她的情緒稍微緩和了一些,我說:“來,發揮你的想像力,讓那個委屈的小愛琳來到你的面前,你能看到她具體的模樣嗎?她的衣著、頭髮、表情……能接觸到她內心的委屈嗎?”然後我讓她提醒自己,現在自己是一個31歲的成年人,還是一個小女孩的媽媽。我讓現在的她和過去的小愛琳對話,告訴小愛琳對她的理解,去安慰、傾聽她,也可以和她拉把手、把她抱入懷裡,就像平時安慰、陪伴女兒一樣。我把一個很可愛的抱枕遞給愛琳,讓她把抱枕想像成兒時的自己。她把抱枕摟在懷裡撫摸著,好長時間後才抬起頭,然後長出一口氣,說:“平靜、踏實了很多!”

為什麼我們不能說好聽的話

愛琳承認,這種委屈的感覺確實一直影響她,所以,無論是丈夫還是其他人,他們非常正常的回答也都會讓她委屈萬分。比如小學時,有一次她向媽媽要5元錢,媽媽問她要錢幹什麼,愛琳很不耐煩地說:“要錢肯定是有用,問那麼多幹嗎?”當時她很委屈,心想著自己從不亂花錢,媽媽還追根刨底的很討厭。媽媽最後給了她5元錢,但更生氣了,說:“又沒說不給你,給你錢連問都不能問啊?”

我提醒愛琳,以後每當感到委屈的時候,或想起以前類似的畫面時,就用這樣的方式來疏解自己積壓多年的委屈,邀請那個小女孩不斷地在內心長大。

處理了和父母之間的糾葛,愛琳聯結了自己和媽媽之間的情感,理解了媽媽的局限,她終於認識到,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和生活經歷的影響,但是回頭再看,那些痛苦同時磨煉了自己的意志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現在的愛琳有機會改變自己。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丈夫一直看在眼裡,疼在心上,諮詢結束的時候,他主動擁抱妻子,柔聲說:“對不起,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當然,愛琳還有一個困惑,那就是“我為什麼不會說好聽的話?” 比如讚美一個人、欣賞一個人,並把它用語言表達出來,對她來說幾乎說不出口。這既影響了夫妻之間的溝通,也等於不能肯定丈夫的付出,讓他感覺“好像做什麼都理所當然”,這也影響她和朋友、同事的關係。

我讓愛琳找出丈夫的某一個優點,愛琳馬上說:“他心很細、很會關心人,比如晚上關窗和關門、夏天插電蚊香、出遠門關水和煤氣的總閘這些事兒,都是他來做的,但我從沒有表達過欣賞和感謝。”我讓她體會一下,是什麼阻擋了她用語言去表達?愛琳琢磨了半天,說主要是一些想法:一家人還要說這些,太見外了吧?更重要的阻礙在於,她覺得這樣說很虛偽,不真誠,愛在心裡就夠了嘛!

我問愛琳,這樣的觀點從哪裡來?愛琳說她想起了小時候的一些事情,她有一個鄰居阿姨,特別能誇讚人。比如每次見到她,就會變著花樣誇她:懂事聽話、成績優異、衣服漂亮、小辮兒紮得好、照顧弟弟……但愛琳奶奶特別不喜歡這個鄰居,說她是一隻“巧嘴的八哥”,愛琳從奶奶的語氣裡解讀出的是,這個鄰居阿姨虛偽、誇張,後來慢慢反感她,每天上學明明從她家門口走更近,她卻非要繞遠兒躲開。

一家人要表達欣賞嗎?愛琳的丈夫說:“你不說,我就不知道你具體怎麼想,是你看不見我的付出,還是認為一個男人這麼細心不是優點?”聽他這麼說,愛琳點了點頭,說:“也是啊!”

我建議他們面對面站著,讓愛琳去找到心中的那份欣賞和感謝,嘗試著真誠地向丈夫表達一次感謝。從笑場到中斷,她嘗試了好幾次,最後終於可以看著丈夫的眼睛,溫和地說:“這麼多年,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都是你來做,挺不容易的,你彌補了我粗心大意的缺點,讓孩子少挨了很多次蚊子叮咬,少得了很多次感冒,我們家多虧了你,真的很謝謝你!”儘管兩人都表示不太習慣,但是當愛琳表達完後,他們的感覺都很好,重要的是,愛琳並沒有感覺自己這麼做很虛偽誇張。

好好聽人說話,多向對方說好聽的話。當我們學會用心去傾聽、溝通和接納時,愛,當然也就成了理所當然和最美好的事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