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在“不確定”中即將翻頁 2018世界局勢是否危機四伏

晨報記者 顧文俊

又是一年歲末, 世界在“不確定”中即將走過2017。 歐洲大選雖然有驚無險, 極右勢力卻明顯獲得躥升機會, 就連穩若磐石的德國政治也未能倖免組閣無門的囧途;中東衝突持續上演, 反恐戰情撲朔迷離, 一個“後IS時代”又將把2018年的世界安全形勢帶向何處?退群、禁令、稅改、遷館……作為“不確定”代言人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還有多少個“不確定”向世界輸出?薩德、朝核、洞朗、南海……中國的周邊環境能否在太平聲裡為新的一年開局?

本期訪談嘉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原外交部朝鮮半島事務辦公室主任 楊希雨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執行所長 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趙干城大規模衝突可能性不大

新聞晨報:朝鮮半島劍拔弩張、中東衝突持續上演、中印對峙、緬甸難民、卡達斷交、辛巴威政變, 年末又有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引起爭議的決定。 2017年的世界局勢給2018年留下了一攤什麼樣的局面?

楊希雨:主要是不確定性, 但這種不確定性既包含有可能繼續惡化, 也包含有可能好轉, 在各個熱點中這種不確定性體現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首先體現在大國關係方面, 美國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撇開外交辭令, 道出了大國關係的真相, 正如十九大報告所言, 當前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大國競爭在加劇,

這種加劇肯定會給2018年帶來巨大的負面的不確定性。 突出的一點是美國要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彼岸建立兩堵反導之牆, 在21世紀對其它大國繼續具有壓倒性軍事優勢, 這一進程會造成美中、美俄戰略關係進一步失衡, 繼而給世界帶來最大不確定性。

趙干城:2017年一些原有的矛盾在年內得到了集中的爆發, 朝鮮半島和中東地區是兩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伊斯蘭國家內部矛盾包括沙特率領海灣國家對卡達發難、沙特和伊朗關係進一步惡化, 巴以衝突也向來有之, 美國卻在歲尾年末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導致巴以舊有矛盾集中爆發, 這些矛盾以及朝鮮半島危機在2018年都會在不明不白、曖昧不清中延續,

至於是否會導致傳統安全領域大規模的衝突, 我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 儘管美國控制世界的能力在下降, 特朗普對世界格局的看法也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 但是, 發生大規模衝突不僅損害美國構建世界格局的能力, 同時也會損害其它國家的核心利益。 光打雷、不下雨, 是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 這種特點如果在2018年延續下去, 在中東和半島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就不會太大。

朝鮮半島度過最糟糕階段

新聞晨報: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列舉了2018年最有可能爆發戰事的五大熱點區域, 依次為:朝鮮半島、臺灣地區、烏克蘭、北約南側、波斯灣地區。 從危機的烈度上來看, 是不是有這種排序?

楊希雨:危機並不同步,

從地區熱點而言, 溫度有升有降。 相比2017年, 2018年朝核熱度會有所下降, 我個人認為, 朝鮮半島已度過最糟糕的階段。 之所以有此判斷, 一是因為朝鮮在努力避免戰爭, 其聲稱核武研發已全部完成(雖然不是事實)預示著接下來會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二是因為特朗普雖積極備戰, 但其政策受到韓國越來越強烈的牽制, 三是因為韓方堅決反戰, 這三方政策湊到一起就形成戰爭的可避免性。 與之不同的是, 2018年中東地區的熱度會有所上升, 特朗普的耶路撒冷決定會挑起巴以矛盾激化。 另外, 台海地區的矛盾相比前些年有所加深, 臺灣當局試圖將美國拉入台海矛盾中來, 這種危險遊戲已經初露端倪, 但即便如此, 臺灣攪動美國介入台海局勢的能力有限,
美國干預台海問題的決心也有限。

趙干城:朝鮮半島只要不打仗就無所謂溫度的升降, 半島危機已經到了無可緩和的地步, 它已經具備攻擊別國的能力, 美國現在不動武就意味著無意動武, 當然, 我們都希望看到美朝直接談判。 美國內部對朝鮮問題的決策非常混亂, 從總統、國務卿、防長到國家安全顧問, 各說各的、五花八門, 究竟是美國故意放出煙霧彈還是內部確實矛盾叢生, 我們無從得知, 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 都反映出美國無意動武, 它使用武力也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朝鮮半島無需預測。

相比之下, 中東地區就比較難說, 以色列成了國際孤兒, 土耳其正在鼓搗聯合國大會, 如果聯大也形成壓倒性投票、剩下美國一家死撐,會對美國與以色列的國際信譽都構成嚴重衝擊,可能會使以色列走極端,做出強烈的反應。

另外,俄羅斯受到空前壓力,特朗普上臺本來給俄羅斯的國際境遇帶來緩和的希望,但是,這種緩和現在倒成了美國國內政治的醜聞,美俄關係也因此陷入僵局,俄羅斯如果不能擺脫在國際上的孤獨感,它在烏克蘭、敘利亞等地的行為就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異。

世界和平靠特朗普?

新聞晨報:有人說,世界能否和平要看特朗普會施行什麼樣的政策。進入執政第二年的特朗普會繼續向世界輸出更多不確定性嗎?

楊希雨: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在世界政治與安全領域,不能高估其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但在經貿領域反之。美國自身的國力和國際影響相對下降,這種趨勢在特朗普版本的孤立主義的推動下更加明顯,特朗普在政治和安全議題上強調多邊,多邊相對單幹可以給美國帶來助力,但其力度和效率都會降低,因此對外部世界的影響也會降低。但在經濟貿易領域,他要推動的是單邊主義,意在將所有貿易雙邊化,由此其影響和行動效率會顯著提高,對這種為所欲為、想撕毀就撕毀、想制裁就制裁的行為的後果,不可低估。

趙干城:特朗普已經向世界輸出了足夠多的不確定性,再要火上澆油也沒什麼可澆了。所有的外交說到底都是內政,特朗普會做什麼跟他的國內境遇聯繫在一起,如果他在國內過不下去了,就可能在外交政策上非常極端,如果“通俄門”調查在他的努力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會大為降低他向世界繼續輸出不確定的可能。事實上,他向世界輸出不確定性對美國並不很有利。

金融危機概率不高

新聞晨報:除了對戰爭的擔憂以外,人們也擔心金融危機的爆發。過去數十年似乎存在某種規律,每隔十年都會爆發一場經濟金融危機,比如2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20年前的美國次貸危機。2018年又是一個十年,有再現危機的可能嗎?

楊希雨:不能叫規律,但是,回顧過去數十年,尤其在經濟全球化提速之下,有記載顯示,每十年確實都有一場大危機,比如19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1970年代的美元危機(當時佈雷頓森林體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應該說,每一次危機都各有原因,2018年發生危機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但概率還是不高。經濟危機的行成通常是在經濟週期的下行階段,當前美日歐經濟運行態勢趨好,恰恰處在週期的緩慢上行階段。

趙干城:經濟危機運作本身有所謂的“長週期”理論,但世界經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對於“長週期”理論能否適用於世界經濟危機的爭論很多。2008年的金融危機源自金融監管的問題,這種弊病已經得到一定修正。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進程走得不太容易,還在穀底緩慢往上爬,因為緩慢,所以不太會走向頂點,也就形不成危機,這是常識。十年一個週期的說法沒有什麼太大的道理。

中國周邊幾多風雨?

新聞晨報:舉目望去,南海、中印邊境、朝鮮半島、釣魚島,2018年中國周邊環境會呈現何種態勢?

楊希雨:相比2017年,和平穩定的因素會多一些,衝突熱點呈下降趨勢。但是,中朝在核問題上的矛盾會加深,中韓在薩德問題上的矛盾可能會出現回潮,同印度和日本雖然會努力改善雙邊關係,但美國因素會使中日、中印關係變得複雜。

趙干城:現在來看,比較積極。但是,中印洞朗地區仍有變數,駐軍人數的增加會引起印度高度警惕,生怕中方明年還要修路,印方警告稱做好了開戰準備。釣魚島衝突的可能性不大,雖然三國首腦會晤沒能在2017年實現,但是,安倍一再示好,中日關係好轉趨勢較為明顯。中韓海上疆界劃定久拖不決會給外交帶來困難。南海“國際仲裁”這一頁已徹底翻過去了,現在主要看《各方行為準則》的修訂能否進入實質性階段,對中國外交將是重大考驗。

如果聯大也形成壓倒性投票、剩下美國一家死撐,會對美國與以色列的國際信譽都構成嚴重衝擊,可能會使以色列走極端,做出強烈的反應。

另外,俄羅斯受到空前壓力,特朗普上臺本來給俄羅斯的國際境遇帶來緩和的希望,但是,這種緩和現在倒成了美國國內政治的醜聞,美俄關係也因此陷入僵局,俄羅斯如果不能擺脫在國際上的孤獨感,它在烏克蘭、敘利亞等地的行為就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異。

世界和平靠特朗普?

新聞晨報:有人說,世界能否和平要看特朗普會施行什麼樣的政策。進入執政第二年的特朗普會繼續向世界輸出更多不確定性嗎?

楊希雨:應該一分為二來看。在世界政治與安全領域,不能高估其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但在經貿領域反之。美國自身的國力和國際影響相對下降,這種趨勢在特朗普版本的孤立主義的推動下更加明顯,特朗普在政治和安全議題上強調多邊,多邊相對單幹可以給美國帶來助力,但其力度和效率都會降低,因此對外部世界的影響也會降低。但在經濟貿易領域,他要推動的是單邊主義,意在將所有貿易雙邊化,由此其影響和行動效率會顯著提高,對這種為所欲為、想撕毀就撕毀、想制裁就制裁的行為的後果,不可低估。

趙干城:特朗普已經向世界輸出了足夠多的不確定性,再要火上澆油也沒什麼可澆了。所有的外交說到底都是內政,特朗普會做什麼跟他的國內境遇聯繫在一起,如果他在國內過不下去了,就可能在外交政策上非常極端,如果“通俄門”調查在他的努力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會大為降低他向世界繼續輸出不確定的可能。事實上,他向世界輸出不確定性對美國並不很有利。

金融危機概率不高

新聞晨報:除了對戰爭的擔憂以外,人們也擔心金融危機的爆發。過去數十年似乎存在某種規律,每隔十年都會爆發一場經濟金融危機,比如2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20年前的美國次貸危機。2018年又是一個十年,有再現危機的可能嗎?

楊希雨:不能叫規律,但是,回顧過去數十年,尤其在經濟全球化提速之下,有記載顯示,每十年確實都有一場大危機,比如19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1970年代的美元危機(當時佈雷頓森林體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應該說,每一次危機都各有原因,2018年發生危機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但概率還是不高。經濟危機的行成通常是在經濟週期的下行階段,當前美日歐經濟運行態勢趨好,恰恰處在週期的緩慢上行階段。

趙干城:經濟危機運作本身有所謂的“長週期”理論,但世界經濟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對於“長週期”理論能否適用於世界經濟危機的爭論很多。2008年的金融危機源自金融監管的問題,這種弊病已經得到一定修正。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進程走得不太容易,還在穀底緩慢往上爬,因為緩慢,所以不太會走向頂點,也就形不成危機,這是常識。十年一個週期的說法沒有什麼太大的道理。

中國周邊幾多風雨?

新聞晨報:舉目望去,南海、中印邊境、朝鮮半島、釣魚島,2018年中國周邊環境會呈現何種態勢?

楊希雨:相比2017年,和平穩定的因素會多一些,衝突熱點呈下降趨勢。但是,中朝在核問題上的矛盾會加深,中韓在薩德問題上的矛盾可能會出現回潮,同印度和日本雖然會努力改善雙邊關係,但美國因素會使中日、中印關係變得複雜。

趙干城:現在來看,比較積極。但是,中印洞朗地區仍有變數,駐軍人數的增加會引起印度高度警惕,生怕中方明年還要修路,印方警告稱做好了開戰準備。釣魚島衝突的可能性不大,雖然三國首腦會晤沒能在2017年實現,但是,安倍一再示好,中日關係好轉趨勢較為明顯。中韓海上疆界劃定久拖不決會給外交帶來困難。南海“國際仲裁”這一頁已徹底翻過去了,現在主要看《各方行為準則》的修訂能否進入實質性階段,對中國外交將是重大考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