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思路換來好“錢景”

包裝好的蔬菜

喜獲“分紅”笑開顏

在脫貧攻堅這場大仗中, 平塘縣積極推進“校農結合”, 不斷強化政策扶持引導及部門協作配合, 讓學校、機關食堂農產品的需求與貧困地區種養殖產業對接, 有效激發了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加快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進程。

加大政策扶持助推“校農結合”落地生根

今年3月,黔南民族師範學院與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結對幫扶,開啟了“校農結合”的幫扶模式。 為將“校農結合”幫扶模式打造成為助推平塘縣實現農業產業發展, 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創新發展模式, 平塘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

多次召開專題會議, 與黔南師院共商如何通過“校農結合”實現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相關事宜, 成立了以縣委、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校農結合”工作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成立後, 圍繞生產扶持、風險防範支持、流通環節, 先後出臺了《平塘縣“校農結合”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專案實施方案》、《平塘縣“校農結合”發展養殖業實施方案》、《平塘縣“校農結合”促銷農產品助推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平塘縣創新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提高產業扶貧精准度和實效性工作方案對各個蔬菜基地、經果林基地、茶葉基地、黑豬養殖等進行抽樣檢測, 確保我們種養出來的每個產品都綠色無公害。 ”

“自‘校農結合’在平塘實施以來,

根據任務分工和相關要求, 教育局對全縣中小學進行了全面調查, 精准識別縣內各學校對農產品的種類和數量需求具體情況, 協調全縣各學校食堂採購貧困群眾種植的農產品, 説明解決部分貧困群眾無公害農產品的銷路問題, 促進‘校農結合’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在平塘實現效益和價值。 ”平塘縣教育局局長熊都恒介紹說。

截至目前, 平塘縣已舉辦兩次“校農結合”農產品收購會, 共收購大米、蔬菜、黃豆、瓜果16.4萬斤, 收購生豬120頭3萬多斤, 成交金額66.6萬元;全縣學生營養餐配送公司共完成“校農結合”產品收購肉食類31.4萬斤, 蔬菜類123.5萬斤, 糧食類35.2萬斤。

自今年3月“校農結合”開展以來, 平塘縣各級各部門積極配合, 為“校農結合”在平塘開花結果獻計出力,

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種養殖業。 目前, “校農結合”基地已覆蓋全縣各個鎮鄉, 累計帶動1100戶貧困戶5000多人, 脫貧效果明顯。

群眾自發參與“校農結合”脫貧致富

“請大家排好隊, 依次過磅!”

“今天我們的產品要送到都勻和貴定的學校, 大家要把最好的產品拿出來, 打響我們卡蒲毛南族鄉的蔬菜品牌。 ”

“來, 這是您大米的錢, 3450元, 您數數, 對不對?”“對的對的, 本來以為學校要放假了, 這些大米賣不出去了呢!感謝黨委政府給我們老百姓提供了這麼好的銷售管道!”亮寨村亮寨組的石國會領到大米的收購款後高興得合不攏嘴。

12月11日清晨, 卡蒲毛南族鄉風情園內人聲鼎沸, 熱鬧異常, 該鄉“校農結合”農產品收購正有序進行。

在卡蒲毛南族鄉河中村者街組蔬菜基地, 綠油油的各種菜苗生機盎然, 十分惹人喜愛。 正在自家菜地裡鬆土的村民石天選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都是種完水稻之後就栽種油菜, 收入不高, 基本能保證溫飽。 今年在政府的號召下, 我拿出自家2.38畝田來種植萵筍, 按市場價今年我家可以有2萬多塊錢的收入。 ”

與石天選一樣, 河中村甲地一組的貧困戶石佩群家今年也拿出自家1畝多田來種植青口白菜, 他跟記者算了一筆帳:“往年這個季節我們全部拿田土來種植油菜, 每年收入寥寥無幾, 油菜榨油只能夠自家食用。 然而今年我們種的清口白菜是原生態無公害的, 畝產可以達到2000多斤, 光是一畝田就能得到2500至3000元的收入。

“現在是基地建設起步階段, 目前一天有七八個當地群眾在基地裡務工幫忙, 他們一天每人收入70元左右, 等基地建好以後, 可以帶動20至30名當地群眾到基地就業。 ”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村關上組食用菌基地負責人陳列榮介紹說。 基地大棚裡, 上萬棒食用菌發酵棒整齊堆放, 當地七八名婦女正忙碌著包裝食用菌發酵的菌棒。

走進卡蒲毛南族鄉擺卡村拉壩組, 一個占地上千平方米的養牛大棚格外顯眼。 據瞭解, 養牛大棚是該組村民石景銀牽頭建設的, 以前石景銀常年在廣東沿海一帶務工, 不能照看家裡的老小, 從去年開始, 他回到家裡, 與同村群眾合夥建立了養牛場。 一年以來, 在卡蒲毛南族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 他的養牛場得以順利建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

“去年是起步階段,本來不敢奢望賺錢的,但是一年下來我們淨賺將近20萬元。今年我們邀請12戶貧困戶利用他們的特惠貸加入養牛場建設,擴大養殖規模。”石景銀說。

通州鎮平裡河村的褚向普之前也是貧困戶,在政府的引導下種植蓮花白和生薑,並與牙舟鎮學生營養配送中心簽訂了銷售協議。經過發展自己不僅實現了脫貧,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的貧困戶一起發展建起了蔬菜種植基地。“我們基地有5戶,之前我們都是貧困戶,在我的帶動下都脫貧了,現在基地每天都有七八個人幹活,每天70元,一個月能拿到一千五六左右。”褚向普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說。

隨著“校農結合”幫扶模式產業佈局的不斷優化和效益的不斷凸顯,貧困群眾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大幅提升,紛紛利用特惠貸搞起了黑毛豬、肉牛養殖,在自家農田裡種上了清口白菜、漢白玉蘿蔔、萵筍等蔬菜,廣大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觀念正逐步改變,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他的養牛場得以順利建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

“去年是起步階段,本來不敢奢望賺錢的,但是一年下來我們淨賺將近20萬元。今年我們邀請12戶貧困戶利用他們的特惠貸加入養牛場建設,擴大養殖規模。”石景銀說。

通州鎮平裡河村的褚向普之前也是貧困戶,在政府的引導下種植蓮花白和生薑,並與牙舟鎮學生營養配送中心簽訂了銷售協議。經過發展自己不僅實現了脫貧,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的貧困戶一起發展建起了蔬菜種植基地。“我們基地有5戶,之前我們都是貧困戶,在我的帶動下都脫貧了,現在基地每天都有七八個人幹活,每天70元,一個月能拿到一千五六左右。”褚向普自豪地向記者介紹說。

隨著“校農結合”幫扶模式產業佈局的不斷優化和效益的不斷凸顯,貧困群眾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大幅提升,紛紛利用特惠貸搞起了黑毛豬、肉牛養殖,在自家農田裡種上了清口白菜、漢白玉蘿蔔、萵筍等蔬菜,廣大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觀念正逐步改變,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