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服藥若不得法,良方未必有良效

原文

病家誤, 在服藥, 服藥之中有竅妙, 或冷或熱要分明, 食後食前皆有道。

語譯

病人的失誤, 在於服藥方法不當。 服藥也有訣竅和奧妙, 有的藥要冷服, 有的藥要熱服, 一定要分別清楚;在進食後服藥, 或在進食前服藥, 都有一定的原則。

淺說

本條談的是服藥問題。 服藥, 並非隨隨便便地把藥吃了就完事。 粗心大意, 不講求服藥方法, 都會發生差錯, 必然要加重病情, 延誤病機。 更有甚者, 還會危及性命。 服藥方法, 是辨證論治的一個組成部分。

宋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說:“治病有五難:辨疾、治疾、飲藥、處方、別藥”, 並為此寫了專論,

闡明了服藥的很多觀點。

程氏也很講究服藥的章法。 細檢《醫學心悟》, 每列一個藥方, 都寫明瞭煎服的方法, 有的還詳細注明了有關注意事項。 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 他是在前人的基礎上, 探幽發微, 很有實用價值。

筆者學習之後, 對服藥的諸多問題小有淺識, 試述於下:

1.服藥有誤關乎醫家和病家。

患者缺乏醫學常識, 服藥不依法度, 懵懵懂懂, 容易誤事。 醫生、護士、司藥, 是專業技術人員, 除了掌握服藥的有關知識外, 還要指導病家合理服藥。

所以, 開了處方之後, 或配方發藥時, 或把藥遞到患者的手上而將要吞服之際, 都是至關重要的時刻, 應將服藥要點給病人一一講清楚。

在叮嚀完畢之後, 最好讓病人複述一遍,

看其是否真正知道了。 例如:玄明粉、三七粉、蜂糖的沖服;阿膠、鹿角膠的烊化服;名貴價昂的東北參、西洋參, 要另煎兌服, 必要時連渣嚼服, 等等。

2.服藥方法關係著處方的成敗。

服藥不得法, 良方未必有良效。 服藥法的道理淺顯而又深奧, 易學而又難精。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被後人稱為圭臬, 其中的服藥方法很能給人以啟迪。

例如:桂枝湯是群方之冠, 屢起大症。 可表示方中的藥味和劑量的只有26個字, 但方後的服法說明卻有156個字。 《刪補名醫方論》曾評論桂枝湯說:“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可見服藥的方法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3.服藥法要酌情而定。

中藥湯劑, 每日服2〜3次, 這是常法。 但在特殊情況下, 則要變通服法。 如頓服、少量頻服、“溫服一升”、五次服、六次服;“病證尤在者,

更作服”;“虛弱家及產婦, 宜減服”;或平旦服, 或晝夜服, 或漸加, 或半日服盡, 等等。

4.服藥要分清冷和熱。

本條明示:“或冷或熱要分明。 ”從常規來說, 絕大多數煎服的藥汁宜溫。 治表寒用辛溫藥時更宜溫服。 例如:風寒外襲, 病在肌表的病候, 就應溫服麻黃湯、香蘇散。 有的還適當加蓋衣被, 取暖以助發汗。

因為只有借“溫熱”的力量, 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使之遍身微似有汗, 達到祛邪的目的。 有的虛寒證服溫補藥時, 還要配合喝熱粥、覆厚被, 目的是增加溫煦力量, 化生少火。 《傷寒論》中的理中湯, 便是佐證。

“熱者寒之”, 治熱證用寒涼藥, 並且, 還應當冷服, 以便涼性增加。 在救逆壞病的時候, 也應冷服, 例如,

程氏用上等人參煎煮後, “坐新汲水內, 取冷, 作一服”, 並謂“嘗用之, 屢效”。

5.服藥要注意時間。

中醫常用吃飯、睡眠作為某一時間的標誌。 根據疾病的部位、性質、輕重緩急, 就可按一般定時、特殊定時和不定時吃藥。

病在上焦, 服藥宜在食後。 例如, 咽痛用百藥煎散, 當“食後細細咽之”, 這可使藥物久久停在病位, 讓藥力長時間作用於病灶。

病在下焦, 服藥應在飯前, 目的是使藥物暢通無阻, 迅速下達病所。

滋補藥宜在飯前不饑不飽時服, 緩緩生效。 用薯蕷丸治虛勞諸不足, 用濟生腎氣丸治腎虛脾弱, 都是飯前服用。 饑則胃中空虛, 腸內諸蟲妄動, 故空腹服驅蟲藥更易置蟲於死地。

咳喘常在夜間和清晨發作, 臨臥時應安排一次服藥。 養心安神藥,

睡前宜服一次。 汗吐下一類的方藥, 祛邪力強, 易損傷元氣, 可不定時服。

倘若是急症, 就不要受時間的限制, 正如吳又可所說:“此一日之間, 而有三變, 數日之法, 一日行之, 因其毒甚, 傳變亦速, 用藥不得不緊。 設此證不服藥或投緩劑, 羈遲二三日必死。 設不死, 服藥亦無及矣”。

6.服藥劑量要恰如其分。

吃藥要有規矩, 其中特別注意劑量的大小。 必須有這樣一個概念:“增之一分太多, 差之一厘太少”, 做到恰如其分。 太多、太少, 都有弊端。 按擬定的計畫、時間和次數服藥, 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 有的時候, 病人吃藥就不必把醫生開的藥都吃完。 當藥到病除, 或藥不中病時, 都可以不盡劑。 這樣的例子在《傷寒論》中屢見不鮮。

如用大青龍湯時, “一服汗者, 停後服”;用瓜蒂散時,“得快吐,乃止”;用小承氣湯時,“若更衣者,勿服之”。程氏用藥的獨到之處,如:用五苓散治太陽腑病時,“以利為度”;用枳實理中丸治結胸痞氣時,“以瘥為度”。

現代名醫蒲輔周先生學識淵博,主張“寧可再劑,不可重劑。用之欲速不達,反傷中氣”。這個道理很深刻,能幫助我們識妙通玄。

《內經》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由斯觀之,服藥量要適度,以祛病為目的,不可過量,莫過病所;亦不可不及,否則難勝病邪。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服藥法論》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發散之劑,欲驅風寒出之於外,必熱服而暖覆其體,令藥氣行于榮衛,熱氣周遍,挾風寒而從汗解。若半溫而飲之,仍當風坐立,或僅寂然安臥,則藥留腸胃不能得汗,風寒無暗消之理,而榮氣反為風藥所傷矣。通利之藥,欲其化積滯而達之於下也。必空腹頓服,使藥性鼓動,推其垢濁從大便解。若與飲食雜投,則新舊混雜,而藥氣與食物相亂,則氣性不專,而食積愈頑矣。故傷寒論等書服藥之法,宜熱、宜溫、宜涼、宜冷、宜緩、宜急、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飽、宜饑。更有宜湯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圓。其輕重大小上下表裡,治法各有當,此皆一定之至理。深思其義,必有得於心也。

停後服”;用瓜蒂散時,“得快吐,乃止”;用小承氣湯時,“若更衣者,勿服之”。程氏用藥的獨到之處,如:用五苓散治太陽腑病時,“以利為度”;用枳實理中丸治結胸痞氣時,“以瘥為度”。

現代名醫蒲輔周先生學識淵博,主張“寧可再劑,不可重劑。用之欲速不達,反傷中氣”。這個道理很深刻,能幫助我們識妙通玄。

《內經》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由斯觀之,服藥量要適度,以祛病為目的,不可過量,莫過病所;亦不可不及,否則難勝病邪。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服藥法論》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發散之劑,欲驅風寒出之於外,必熱服而暖覆其體,令藥氣行于榮衛,熱氣周遍,挾風寒而從汗解。若半溫而飲之,仍當風坐立,或僅寂然安臥,則藥留腸胃不能得汗,風寒無暗消之理,而榮氣反為風藥所傷矣。通利之藥,欲其化積滯而達之於下也。必空腹頓服,使藥性鼓動,推其垢濁從大便解。若與飲食雜投,則新舊混雜,而藥氣與食物相亂,則氣性不專,而食積愈頑矣。故傷寒論等書服藥之法,宜熱、宜溫、宜涼、宜冷、宜緩、宜急、宜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飽、宜饑。更有宜湯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圓。其輕重大小上下表裡,治法各有當,此皆一定之至理。深思其義,必有得於心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