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吼幾句秦腔心敞亮”

已經是隆冬時節, 田野裡難覓人跡。 12月11日, 當記者一行在寒風中顛簸幾個小時來到寧夏吳忠市紅寺堡西源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突如其來的熱鬧勁兒趕走了伴隨一路的蕭瑟:廣場中央的籃球場上, 一群年輕人激烈“廝殺”在一起;旁邊的乒乓球台前, 圍滿了觀戰的村民, 人群裡不時爆發出叫好聲;一側的屋子裡, 高亢蒼涼的秦腔唱得正歡……

“我們的文化生活比以前可是豐富多了。 ”西源村秦腔團團長張文得熱情地迎了上來。 隸屬于吳忠市紅寺堡區的西源村,是一個異地生態移民安置區,村裡356戶人家大多來自“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

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 讓村民們拋棄了太多的東西, 但喜歡“吼”秦腔的傳統卻不曾改變。 在老家西海固時, 張文得就是個“搞文藝的積極分子”。 剛搬到西源村時, 新村尚處於建設階段, 張文得常常為沒有活動場地發愁。

“那時我們只能在那上面唱。 ”張文得指了指著遠處田地裡的一個土檯子, “冬天凍得要命, 經常颳風, 沒遮沒攔的, 一張口就滿嘴沙子, 根本唱不成。 現在不用受那個罪了!”談起巨大的變化, 張文得一臉喜悅。

寧夏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起點比較低, 中南部貧困地區尤甚。 但最近的一年多時間裡, 寧夏協調多方力量實施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專案, 一下子解決了張文得們的困擾。

張文得說, 自從建起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心情也暢快了, 感覺生活有了更大的盼頭。 閑下來的時候也不像以前那樣“沒事到處瞎晃悠”, 只要一有空, 鄉親們都會來到服務中心, 或看書, 或健身。 戲迷們經常聚在一起, “吼幾句秦腔心敞亮”。

西源村村民的“幸福生活”不是個例。 十幾裡開外的香園村, 午飯一過, 村民馬智忠便一路小跑地來到村裡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舞臺上, 正在排練秦腔名劇《鍘美案》, 馬智忠一邊打著拍子, 一邊跟著演員哼唱。

“他們正在為正月的演出排練節目, 我有時也會來客串一下。 ”馬智忠說, “我們不僅會唱秦腔, 還會眉戶劇和秧歌舞呢。 ”馬智忠指了指旁邊的桌子,

上面整齊擺放著各種演出道具, “這些東西都是專業的。 ”

和西源村一樣, 香園村也是移民新村。 貧困地區“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啟動後, 村民的文化生活大變樣。 得益于紅寺堡區“一村一品”的思路, 香園村民不斷豐富文化生活的同時, 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 逐步將高臺社火、秦腔打造成了遠近聞名的文化品牌, 幾個演出團隊每年都在元旦、春節和元宵節期間到周圍縣區演出。

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建設的多個不同主題的文化大院, 是香園村的另一大特色。 在郭銳文化大院, 上千件道具整齊碼放在高大的倉庫裡。 “這個是特意為雞年做的, 這個是鼠年的, 我們正在準備狗年的道具。

”高臺社火第三代傳承人郭銳邊向記者展示生肖道具, 邊激動地說:“我的這門手藝可以傳承下去了。 ”

郭銳慶倖自己“趕上了好時代”。 實施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專案, 激發了公共文化的發展活力, 促進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一批珍貴的民間藝術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剪紙、刺繡、磚雕、泥塑等傳統手工技藝也以“合作社+農戶+市場”等多種運作模式, 為貧困群眾帶來了收入。

讀書有去處、活動有場地、健身有器材、唱戲有舞臺……文化扶貧給寧夏農村帶來了新氣象。 目前, 寧夏606個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實現了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達標、全覆蓋。

“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最主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跟以前大不一樣了。

”郭銳感慨地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