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佛第一步,依止善知識,信心要牢固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

編者按

不管是學顯宗還是密宗, 大乘或是小乘, 對每一個學佛人來說, 依止善知識至關重要。

在世間, 師長是我們恭敬的物件, 學習如何依止師長, 是人規的範疇。 慈誠羅珠堪布講“依止善知識”時, 讓我們學習《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依止善知識的部分。

因為沒有傳承, 除了上師在課上講過的那部分, 其餘的內容我們都未曾學習過, 所以我們也只能像小朋友一樣, 一起過河, 大家把自己的理解分享出來, 作為一種參考。 但通過這樣的學習, 至少能讓我們對如何依止善知識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如有錯謬之處, 敬請批評指正。

善男子, 汝求善知識, 不應疲倦。 見善知識, 勿生厭足。

關於這一點, 現在的我們還是很容易做到的。 如果誰跟我們說, 現在索達吉堪布在200公里以外見大家, 我們絕對分分鐘抱團出發, 所以上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你們現在不是沒有信心, 而是信心太過分了。 ”

請問善知識, 勿憚勞苦。

對現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 除了現實版的善知識, 還有通過DVD、網路視頻、網路音訊給我們傳法的善知識。 在一些學佛團隊當中, 就有人每週都會穿過整個成都市去某個地方聽法,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還是會有一些怕苦怕累的心態, “今天太陽太曬了, 還是不去了吧?”“今天又是颳風又是下雨的, 還是不去了吧。 ”

聽老師兄們說,

以前法王如意寶在山上講課的時候, 條件還不是很好, 一年365天, 多數時間裡地上都是稀泥漿漿, 再加上有高原反應, 很多人都不願去經堂聽課而是在家聽收音機, 法王如意寶就會訓斥。 索達吉堪布也針對這種現象開過玩笑, 平時從來不上課的人, 一上密法課就從“山洞”鑽出來了。

如果我們也在山上, 可能也會如此:如果上師傳大圓滿我就去經堂, 如果是一般的法還是在家裡待著吧。 所以, 從某種示現來說, 我們對法的求取精神還是比較差的。

親近善知識, 勿懷退轉。

可能一開始我們對師父的信心非常大, 當有機會能在師父身邊發心的時候也是滿腔熱情, 但好景不長, 有可能就因為師父表揚了A卻沒有表揚自己,

或是因為師父無意間對某一個人一次微不足道的關心, 就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 其實善知識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有時候就是為了消除我們的我執, 如果僅僅因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退轉, 那我們毀的是自己生生生世世的善根, 迎接我們的就是無窮無盡的輪回, 這太劃不算了。

供養善知識, 不應休息。

這裡的休息不是說一刻都不停歇, 而是指要長久堅持。 供養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等供養是聞思修行,中等供養是聲語意恭敬承侍,下等供養是財物供養。 一般人認為供養錢財是低級的供養, 但是當數量超過了我們內心能承受的範圍, 依然會生煩惱, 不願繼續。 在作中等和上等的供養時, 一天、兩天倒還可以,

一個月、兩個月也勉勉強強, 但卻很少有人能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去。

受善知識教, 不應倒錯。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疑惑。 雖然聽得是同一堂課, 但是不同的人理解的意思甚至可能完全顛倒。 所以, 在理解善知識所講的法義方面, 我們還是要反反復複地學習、琢磨, 儘量get到善知識的意思, 多聽聞、思考, 儘量避免顛倒理解的情況發生。

學善知識行, 不應疑惑。

這不是說我們一開始學就沒有任何疑惑, 而是說通過聞思解決了問題以後, 不應有疑惑。 最初的時候, 什麼疑惑都會有, 但通過聞思的方式可以解決, 所以上師們一直提倡不要迷信, 要智信。 在有疑惑的時候, 我們還是要多聞、多問, 否則, 我們很可能因為不明白一些佛法的原理而退失。

不聽課就不明白道理, 不明白道理就會有疑惑, 有疑惑又沒有解決, 就很難堅持下去。 如果有了見解, 那麼見解就能支撐著我們一直往前走。 認為沒有問題是太高估自己了, 當內心有疑問的時候, 不妨把上師的書翻看讀兩句, 內心一定會豁然開朗。

內心的疑惑一定要通過大量的聞思才能解決。 如果有了疑惑卻不解決, 或者通過聞思, 知道了經論當中是怎麼說的, 但卻堅持認為“你說得有道理, 但我不聽不信”, 那這就是一種邪見了。

聞善知識演說出離門, 不應猶豫。

出離門就是解脫的一種方法。 當聽到上師告訴我們解脫之法以後, 就要奮不顧身往前沖, 就不要再想著等兒孫長大了、娶媳婦兒了、掙錢了、把房子蓋了再來求解脫。 別再猶豫了,當下就去做,世間的活路比命長,我們永遠做不完,除了生死這件大事情,其他都是閒事。

見善知識隨煩惱行,勿生嫌怪。

在依止之前,如果發現對方隨煩惱行,最好就不要依止了。因為這樣的人容易讓我們生邪見,其次,這樣的人值不值得我們依止也要打一個問號。但在觀察了以後,認為這位善知識值得依止,那在此過程中,善知識可能會在我們有所成長的時候,為了讓我們不要有太多分別,可能會示現一些“隨煩惱行”以考驗我們的信心,看我們是否具足清淨觀。如果這時我們因為有分別心而退轉,那只能說是我們福報不夠。

平臺君就聽說,法王如意寶在最後一次給大家傳大幻化網的灌頂時,非常反常地找大家索要供養。法王如意寶不是在乎錢財的人,穿的衣服袖子上都是爛口子,他把所有的錢財都分給了弟子,但唯一在那一次,三番兩次地“嫌棄”弟子們給的供養太少,用了十多分鐘的時間管弟子“要錢”,如果在這時生起嫌怪之心,以後再後悔都來不及了。

有時候善知識示現的貪嗔癡慢疑,都是有必要的。我們要珍惜和善知識在一起的緣分,他們言行之中的秘密深意,是我們無法領會的。只要我們認定這是我們的善知識,就要相信,善知識的所作所為都是有原因的。

宗薩仁波切因為他的“出格”行為,一直以來飽受爭議,但是對於這一點,仁波切曾對弟子們解釋過,他說,如果我們對他期望值太高,要求他持戒清淨等等,將來我們就會對他失望。的確,如果一開始就能做到對上師沒有要求,不管上師做出什麼樣的行為都能接受,不會對上師生邪見,對我們而言是巨大的保護。

宗薩仁波切這樣做,其實是出於對弟子慈悲的關愛。也有師兄曾聽離宗薩仁波切很近的人說過,仁波切私下特別謹慎,對上師三寶有著非常清淨的信心,該做的功課,該做的事都做得非常好,一旦出門就化妝成“壞蛋”。

不僅僅是宗薩仁波切,還有很多善知識,他們的煩惱也是做給我們看的,是用來考驗我們的,因為我們只有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情況,才能在沙裡淘出金子來,善知識們也要通這種方式挑選出真正能夠交付正法的法器。

我們的內心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小渣滓”,上師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那樣,其實上師的所有行為都是我們內心的化現,如果能夠明白一切萬法都是內心的化現,那麼,善知識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我們表法,就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搞明白。一定要記住,善知識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我們好,而不是他們需要這樣。

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尊敬心,不應變改。

一旦我們對善知識生起了信心,就儘量不要改變,哪怕是看到一些所謂的“不如法”的行為,也要知道,不是善知識本身有煩惱,這是善知識調伏我們的途徑。

學過般若的人都知道,世界上從沒有一位在我們心外的善知識,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影,我們的心徹底清淨,我們見到的善知識就是佛;如果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見到的善知識就可能是流氓!

別再猶豫了,當下就去做,世間的活路比命長,我們永遠做不完,除了生死這件大事情,其他都是閒事。

見善知識隨煩惱行,勿生嫌怪。

在依止之前,如果發現對方隨煩惱行,最好就不要依止了。因為這樣的人容易讓我們生邪見,其次,這樣的人值不值得我們依止也要打一個問號。但在觀察了以後,認為這位善知識值得依止,那在此過程中,善知識可能會在我們有所成長的時候,為了讓我們不要有太多分別,可能會示現一些“隨煩惱行”以考驗我們的信心,看我們是否具足清淨觀。如果這時我們因為有分別心而退轉,那只能說是我們福報不夠。

平臺君就聽說,法王如意寶在最後一次給大家傳大幻化網的灌頂時,非常反常地找大家索要供養。法王如意寶不是在乎錢財的人,穿的衣服袖子上都是爛口子,他把所有的錢財都分給了弟子,但唯一在那一次,三番兩次地“嫌棄”弟子們給的供養太少,用了十多分鐘的時間管弟子“要錢”,如果在這時生起嫌怪之心,以後再後悔都來不及了。

有時候善知識示現的貪嗔癡慢疑,都是有必要的。我們要珍惜和善知識在一起的緣分,他們言行之中的秘密深意,是我們無法領會的。只要我們認定這是我們的善知識,就要相信,善知識的所作所為都是有原因的。

宗薩仁波切因為他的“出格”行為,一直以來飽受爭議,但是對於這一點,仁波切曾對弟子們解釋過,他說,如果我們對他期望值太高,要求他持戒清淨等等,將來我們就會對他失望。的確,如果一開始就能做到對上師沒有要求,不管上師做出什麼樣的行為都能接受,不會對上師生邪見,對我們而言是巨大的保護。

宗薩仁波切這樣做,其實是出於對弟子慈悲的關愛。也有師兄曾聽離宗薩仁波切很近的人說過,仁波切私下特別謹慎,對上師三寶有著非常清淨的信心,該做的功課,該做的事都做得非常好,一旦出門就化妝成“壞蛋”。

不僅僅是宗薩仁波切,還有很多善知識,他們的煩惱也是做給我們看的,是用來考驗我們的,因為我們只有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情況,才能在沙裡淘出金子來,善知識們也要通這種方式挑選出真正能夠交付正法的法器。

我們的內心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小渣滓”,上師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那樣,其實上師的所有行為都是我們內心的化現,如果能夠明白一切萬法都是內心的化現,那麼,善知識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我們表法,就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搞明白。一定要記住,善知識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我們好,而不是他們需要這樣。

於善知識所,生深信尊敬心,不應變改。

一旦我們對善知識生起了信心,就儘量不要改變,哪怕是看到一些所謂的“不如法”的行為,也要知道,不是善知識本身有煩惱,這是善知識調伏我們的途徑。

學過般若的人都知道,世界上從沒有一位在我們心外的善知識,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影,我們的心徹底清淨,我們見到的善知識就是佛;如果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見到的善知識就可能是流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