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這個時代的伺服器

每個時代, 都有屬於這個時代的標緻, 它們刻下了屬於這個時代的烙印, 並成為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這就像在工業標準伺服器的發展歷程中, 塔式伺服器同樣有著屬於它的輝煌:它曾存在於每一個力圖用新一代的計算能力去改變“紙和筆的陳舊落敗”的企業之中, 並成為高高在上、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現代化標緻”。 但如今, 塔式伺服器早已式微, 它以及屬於它的時代甚至都快被當代所遺忘。

曾試圖成就屬於自己時代的刀片伺服器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 它曾被萬眾矚目、被寄予厚望,

只是刀片伺服器的輝煌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小插曲:這段輝煌和萬眾矚目太過短暫, 不過是穿插於塔式伺服器與機架伺服器所組成的過去近30年的工業標準計算歷史變革之中的一段漣漪。 如今, 我們確實尚能在不少場景下看到刀片伺服器的身影, 但刀片伺服器雖曾屬於一段時光, 卻從未擁有過屬於自己的時代。

機架式(優化)伺服器(以下簡稱機架伺服器)是我們最熟悉的現代化計算時代的標誌者與領導者, 它取代了塔式伺服器成為主流, 抵禦住了刀片伺服器曾經猛烈的“蠶食”, 然後, 它統領了資料中心近二十年的時間——說它是現代化計算時代的霸主, 毫不為過。

1994年, 第一台機架伺服器誕生, 正處於新一輪IT基礎設施建設(及第一輪互聯網熱潮)中的資料中心建設者和規劃者們發現,

沒有比機架伺服器更適合他們的產品了:它有著標準的高度寬度, 更適合安裝部署;它擁有標準的配置合理的設計, 更容易進行管理;它比塔式伺服器密度更高, 比後來的刀片伺服器更靈活, 更方便進行整體資料中心規劃, 提高計算密度。

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標誌與烙印, 更有屬於這個時代的計算形態, 如今, 隨著雲計算時代的發展, 傳統機架伺服器正越發力不從心, 難以適應迅猛襲來的雲計算時代對計算基礎設施硬體形態的需求——我們正有幸經歷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傳統機架伺服器正在被(多節點)雲伺服器所取代。

雲計算時代是屬於雲伺服器的:這毫無疑問!

根據市場分析機構Gartner公佈的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伺服器市場調研報告顯示, 全球伺服器整體市場增速罕見的達到了5.1%, 但這卻與傳統的塔式、刀片甚至是機架伺服器沒有任何關係, 恰恰相反, 傳統的機架、刀片和塔式伺服器持續出現負增長。

從資料調研結果上來看, 全球伺服器市場5.1%的增速, 得益於“全球伺服器市場增長的唯一動力, 即多節點雲伺服器市場, 其銷售量同比增長26.9%, 絕對增量高達19.7萬台”。

與此同時, 在在互聯網成熟發展的北美市場, 多節點雲伺服器已經超越傳統機架, 成為第一大伺服器形態, 根據Gartner預測, 在北美市場多節點雲伺服器的占比在2021年將達到45.4%, 而未來幾年, 多節點雲伺服器的複合增長率為6.1%,

2倍於伺服器整體市場增速——雲伺服器正在取代傳統伺服器(特別是傳統機架伺服器)成為主流。

為什麼雲伺服器能夠超越已經“稱霸”伺服器市場近二十年的機架伺服器?雲伺服器又憑什麼抓住了新一輪移動互聯網和超過大規模資料中心建設的熱潮?雲伺服器又正在面對一個怎樣的時代?

毫無疑問, 雲伺服器的高速增長是有著“天時”所助的, 正如二十年前傳統機架伺服器乘上了第一輪互聯網建設的浪潮一樣, 雲伺服器顧名思義, 正是伴隨著雲計算時代的蓬勃發展而誕生及發展起來的。

作為提供IT能力的主流服務形態, 雲計算正是新一輪移動互聯網和超過大規模資料中心建設(少量服務於高性能計算)成功後所開展的服務形態,

後者的發展思路和最終目標, 就是在包括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服務、新一代零售、政務資訊化領域等多個領域, 開展以“大規模資料中心為基礎的、基於互聯網發展思路的、統一調配資源和實現按需付費/按需供給的”雲計算服務。

以2017年雙十一為例:2017年11月11日, 天貓雙十一單日成交額1682億, 相比2016年雙十一增長39%;訂單創建的峰值為每秒鐘17.5萬筆, 支付寶的支付峰值達到25.6萬筆/秒, 是去年的2.1倍;產生8.12億個物流訂單, 如此之大的產業規模, 可想而知對雲計算的服務能力有多大的需求。 因此, 雲計算有著極為龐大的市場空間:僅以我國為例, 2016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為789億元, 同比增長23.9%, 2017年這一數字預計將接近1000億元, 同比增長仍然維持在兩位元數的高位上。

但傳統的、面向上一次互聯網浪潮、以傳統機架伺服器為主流組成形態的資料中心無法面對這樣排山倒海而來的雲計算IT能力服務需求:傳統資料中心存在著處理器、存儲和網路性能的瓶頸問題;同時,由於雲化不足、傳統架構中計算與存儲分離,無法實現高效的資源分享與資料流程動,導致效率不高;此外,傳統機架伺服器的能耗難以統一化管理,導致了能耗管理的低效率和額外的能耗浪費。

雲伺服器正是為了解決傳統伺服器(尤其是佔據主流的機架伺服器)在雲計算時代所存在的上述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研發設計而誕生的:作為面向大規模互聯網資料中心和雲資料中心應用場景重新定義的新型伺服器,無論是以整機櫃形態出現的整機櫃伺服器,還是超高密度(高計算/空間密度)的雙子星甚至四子星伺服器,都普遍具有高密度、高彈性,節能、易擴展等特性。

而從設計思路上來看,以浪潮的雲伺服器系列產品:SR、InCloudRack、整機櫃伺服器OR系列(OCP整機櫃)、OPEN19、OCS整機櫃、四子星i24,i48等產品上的設計共性來看,雲伺服器有別于傳統伺服器架構設計,實現了從二維平面交換,到三維池化互聯的架構變革。此外,其形態通常為多節點機架、多節點整機櫃,計算、存儲、供電、散熱等功能單元高度模組化、池化,在部署密度、能效、投資回報等方面都明顯優於傳統伺服器。

雖然具體的設計思路並不難懂,其產品形態也日趨穩定,但雲伺服器卻不是每個伺服器都在做也做得了的:雲伺服器的概念早在2009年前後就已經有供應商提出並加以實踐,也在此之後出現了很多的跟風者,市場上一時間產品眾多,但最終能夠勝出的玩家卻寥寥無幾,一些曾投身於這一市場的早期玩家和主流伺服器供應商,出貨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一些國外廠商,要麼是出貨量下滑,要麼是出貨量和收入甚至產生了倒掛的情況,而這個市場的第一,卻是一家中國廠商:根據Gartner 2017Q3全球多節點(雲)伺服器廠商排名顯示,在多節點(雲)伺服器市場,浪潮成為出貨量和市場收入(銷售額)的雙料第一。

很顯然,想做好雲伺服器,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雲伺服器的背後: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新思維

提到研發設計和生產出貨雲伺服器,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大規模定制,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大規模(生產)”和“定制(化產品)”是兩個互斥的概念——要麼,大規模標準化產品,要麼,是小規模定制化生產,在傳統製造業和產品供應商的思維力,“大規模定制”怎麼可能?

事實上,就連“大規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的提出者,那個將大規模定制描述為“以類似於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和時間,提供客戶特定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都認為:“這是一個困難的生產模式”,他認為,這需要供應商對產品、市場和技術極強的理解能力,對生產線極強的控制能力,以及對客戶需求精准的把握能力,但他同時也指出:“能夠完成大規模定制化生產的供應商,將獲得市場上的絕對成功。”

雲伺服器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出貨,其根本的特性恰恰就是大規模定制生產:一方面,以Google、Facebook、AWS、阿裡巴巴(及阿裡雲)、騰訊(及騰訊雲)等為代表的大規模資料中心及雲計算中心所有者,每年對雲伺服器的需求量是極為龐大的,早已佔據工業標準伺服器市場大約一半的份額,面對這樣龐大的客戶需求,供應商的生產一定是大規模的;

另一方面,隨著整機櫃概念的興起(包括浪潮參加的Facebook主導的OCP、國內BAT主導的ODCC以及LinkedIn主導的OPEN19),讓上述這些客戶認識到了“整體設計、整套採購、整機交付”的好處,他們越來越多的需要整機櫃(融合型)伺服器,並以此成為了雲伺服器中占比極高的一個重要品類,從微觀產品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大規模生產(同時交付一個標準機櫃的整機櫃雲伺服器和交付二十台2U傳統機架伺服器是有根本不同的,限於篇幅在此不再贅述);

雲伺服器的大規模生產特性的另一面,則正是“定制化”:作為一種服務形態,雲計算提供的計算能力是多樣化、多元化的,從設備能力的角度來說,它包括了計算、存儲、網路等等;從應用角度來說,它服務於線上遊戲、音視頻直播、電子商務、即時通信、交通出行等等不同的業務應用,其背後,哪怕是在對待圖片的策略上,可能都有著千差萬別的需求——雲伺服器的定制化是完全由來於或者說被Google、Facebook、阿裡巴巴、騰訊等不同的客戶對自身業務的需求及理解所引導的。

可想而知,雲伺服器的大規模定制化生產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這也就難怪很多伺服器供應商在這一市場要麼是折戟沉沙,要麼是再無聲息,而在浪潮,被稱為“JDM”的模式,恰恰實現了伺服器的大規模定制化生產。

JDM模式以業務鏈的融合為核心,浪潮的研發人員會深入到客戶業務中去,使用者也會深入瞭解浪潮的運營,實現雙方需求與研發端、採購端、生產端的全面對接。這種JDM模式是與使用者建立了超越一般意義供需雙方的深度合作,同使用者的關係從服務變成了共生——有了JDM模式的保證,浪潮可以更快交付定制化的產品方案,也可以和用戶建立深入至架構層、晶片層的合作關係。

JDM這樣的模式當然深受雲計算客戶的喜愛:它為互聯網客戶實現了深度的定制化,從架構到組件,從形態到微碼,深度為互聯網、為互聯網的不同應用所定義的產品,可以更為高效的提供計算能力,不僅如此,深入到浪潮產品設計、研發的互聯網客戶,同樣可以從中學到OEM多年來所積累的經驗和對伺服器、對資料中心產品、技術及其架構的理解。

而對於如何去解決大規模定制化的難題,浪潮也已經摸索出了一些門道,比如說,浪潮集團副總裁彭震在2017年杭州雲棲大會上接受採訪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可以作為浪潮以JDM踐行大規模定制化生產的心得來理解:“與過去為傳統行業的某一類應用或者某一個特殊需求定制化產品不同,互聯網行業的定制化擁有‘難以估量的規模’,這種定制化是為了整個互聯網行業,是互聯網某一種通用平臺類的產品需求,與前者不同,它使用範圍更加廣泛,數量非常龐大,對傳統行業也有著借鑒意義和產品革新的支撐,而不僅僅被局限在某一個行業或某一類應用中。”

當然,浪潮做好雲伺服器的生意,靠的不僅僅是決心+方法論,對於業務飛速發展、競爭極其激烈的雲計算(特別是互聯網行業)來說,僅靠價格便宜、出貨快和(要什麼給什麼的)定制化,並不能“俘獲客戶的放心”,浪潮還需要幾把(技術上的)(硬)刷子。

數位化轉型穹頂之下:雲伺服器理當不斷創新

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在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穹底之下,這三者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新一代的IT能力供給模式,雲計算肩負著為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提供IT基礎設施和基礎能力的重任,正如前文所述,無論是互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行業,還是教育、公安、政法、金融等領域,雲計算都必然成為IT需求的承載者和供給者。

這意味著雲計算也應當實現自身發展的不斷反覆運算,需要不斷優化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提高系統能效、降低運維成本、加快部署速度,甚至要“根據應用場景提供場景化、應用導向的靈活配置與IT基礎設施架構”,因此,作為雲計算IT基礎設施中的基礎裝備,雲伺服器的發展需要不斷的產品技術和發展思路上的創新。

在這樣的技術創新驅動下,浪潮歷經7年5次反覆運算,面向大規模資料中心定義並開發了融合架構整機櫃形態的雲服務:它的計算、存儲網路和基礎架構採用融合設計,提供多樣化的羽量級處理單元、重載處理單元、異構加速單元、存儲擴展單元、網路單元可按需配置,實現Rack as a Computer;採用集中供電、集中散熱、統一管理,降低能耗,相比傳統伺服器降低了15%的TCO總體成本;在部署密度方面,由於採用機櫃級多節點硬體架構,密度比傳統伺服器提高了100%。

而整機櫃交付的全新形態,不僅能夠顯著提高服務能力,而且通過系統預集成,交付效率比傳統伺服器提高10倍以上——這一雲伺服器領域技術創新的代表性產品,已經廣泛應用於百度、阿裡等大型互聯網企業,中國市占率超過60%。創造了單日10000節點的交付紀錄。

浪潮SR雲伺服器大規模應用於百度

當然,除了雲計算技術自身的發展,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物聯網乃至邊緣計算等概念也在深入的影響雲計算領域。

比如說,阿裡雲、騰訊雲都在今年推出了基於FPGA、GPU技術的異構計算平臺,開始在雲計算領域涉足深度的異構雲計算架構;雲上的高性能計算也是雲服務商今年的投入重點,雲HPC正在越來越多的被雲服務商所建立並開始吸引傳統HPC行業的用戶;人工智慧領域更是與雲計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考慮到計算(能力)、大資料(集合)以及演算法(框架)方面的影響,“雲計算將是提供人工智慧能力的主要載體”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這就意味著,雲伺服器不僅要充分滿足傳統意義上的雲計算(IT基礎設施)需求,更要融合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物聯網乃至邊緣計算等領域的計算架構、計算理念和計算需求,才能更好的滿足未來雲計算與其他技術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對於浪潮這樣的供應商來說,在這樣的形勢下,“緊跟前沿技術,提前佈局技術預研,使用超前的理念設計雲伺服器架構”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件要持之以恆做下去的事情。

同比增長仍然維持在兩位元數的高位上。

但傳統的、面向上一次互聯網浪潮、以傳統機架伺服器為主流組成形態的資料中心無法面對這樣排山倒海而來的雲計算IT能力服務需求:傳統資料中心存在著處理器、存儲和網路性能的瓶頸問題;同時,由於雲化不足、傳統架構中計算與存儲分離,無法實現高效的資源分享與資料流程動,導致效率不高;此外,傳統機架伺服器的能耗難以統一化管理,導致了能耗管理的低效率和額外的能耗浪費。

雲伺服器正是為了解決傳統伺服器(尤其是佔據主流的機架伺服器)在雲計算時代所存在的上述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研發設計而誕生的:作為面向大規模互聯網資料中心和雲資料中心應用場景重新定義的新型伺服器,無論是以整機櫃形態出現的整機櫃伺服器,還是超高密度(高計算/空間密度)的雙子星甚至四子星伺服器,都普遍具有高密度、高彈性,節能、易擴展等特性。

而從設計思路上來看,以浪潮的雲伺服器系列產品:SR、InCloudRack、整機櫃伺服器OR系列(OCP整機櫃)、OPEN19、OCS整機櫃、四子星i24,i48等產品上的設計共性來看,雲伺服器有別于傳統伺服器架構設計,實現了從二維平面交換,到三維池化互聯的架構變革。此外,其形態通常為多節點機架、多節點整機櫃,計算、存儲、供電、散熱等功能單元高度模組化、池化,在部署密度、能效、投資回報等方面都明顯優於傳統伺服器。

雖然具體的設計思路並不難懂,其產品形態也日趨穩定,但雲伺服器卻不是每個伺服器都在做也做得了的:雲伺服器的概念早在2009年前後就已經有供應商提出並加以實踐,也在此之後出現了很多的跟風者,市場上一時間產品眾多,但最終能夠勝出的玩家卻寥寥無幾,一些曾投身於這一市場的早期玩家和主流伺服器供應商,出貨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一些國外廠商,要麼是出貨量下滑,要麼是出貨量和收入甚至產生了倒掛的情況,而這個市場的第一,卻是一家中國廠商:根據Gartner 2017Q3全球多節點(雲)伺服器廠商排名顯示,在多節點(雲)伺服器市場,浪潮成為出貨量和市場收入(銷售額)的雙料第一。

很顯然,想做好雲伺服器,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雲伺服器的背後: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新思維

提到研發設計和生產出貨雲伺服器,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大規模定制,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大規模(生產)”和“定制(化產品)”是兩個互斥的概念——要麼,大規模標準化產品,要麼,是小規模定制化生產,在傳統製造業和產品供應商的思維力,“大規模定制”怎麼可能?

事實上,就連“大規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的提出者,那個將大規模定制描述為“以類似於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和時間,提供客戶特定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都認為:“這是一個困難的生產模式”,他認為,這需要供應商對產品、市場和技術極強的理解能力,對生產線極強的控制能力,以及對客戶需求精准的把握能力,但他同時也指出:“能夠完成大規模定制化生產的供應商,將獲得市場上的絕對成功。”

雲伺服器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出貨,其根本的特性恰恰就是大規模定制生產:一方面,以Google、Facebook、AWS、阿裡巴巴(及阿裡雲)、騰訊(及騰訊雲)等為代表的大規模資料中心及雲計算中心所有者,每年對雲伺服器的需求量是極為龐大的,早已佔據工業標準伺服器市場大約一半的份額,面對這樣龐大的客戶需求,供應商的生產一定是大規模的;

另一方面,隨著整機櫃概念的興起(包括浪潮參加的Facebook主導的OCP、國內BAT主導的ODCC以及LinkedIn主導的OPEN19),讓上述這些客戶認識到了“整體設計、整套採購、整機交付”的好處,他們越來越多的需要整機櫃(融合型)伺服器,並以此成為了雲伺服器中占比極高的一個重要品類,從微觀產品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大規模生產(同時交付一個標準機櫃的整機櫃雲伺服器和交付二十台2U傳統機架伺服器是有根本不同的,限於篇幅在此不再贅述);

雲伺服器的大規模生產特性的另一面,則正是“定制化”:作為一種服務形態,雲計算提供的計算能力是多樣化、多元化的,從設備能力的角度來說,它包括了計算、存儲、網路等等;從應用角度來說,它服務於線上遊戲、音視頻直播、電子商務、即時通信、交通出行等等不同的業務應用,其背後,哪怕是在對待圖片的策略上,可能都有著千差萬別的需求——雲伺服器的定制化是完全由來於或者說被Google、Facebook、阿裡巴巴、騰訊等不同的客戶對自身業務的需求及理解所引導的。

可想而知,雲伺服器的大規模定制化生產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這也就難怪很多伺服器供應商在這一市場要麼是折戟沉沙,要麼是再無聲息,而在浪潮,被稱為“JDM”的模式,恰恰實現了伺服器的大規模定制化生產。

JDM模式以業務鏈的融合為核心,浪潮的研發人員會深入到客戶業務中去,使用者也會深入瞭解浪潮的運營,實現雙方需求與研發端、採購端、生產端的全面對接。這種JDM模式是與使用者建立了超越一般意義供需雙方的深度合作,同使用者的關係從服務變成了共生——有了JDM模式的保證,浪潮可以更快交付定制化的產品方案,也可以和用戶建立深入至架構層、晶片層的合作關係。

JDM這樣的模式當然深受雲計算客戶的喜愛:它為互聯網客戶實現了深度的定制化,從架構到組件,從形態到微碼,深度為互聯網、為互聯網的不同應用所定義的產品,可以更為高效的提供計算能力,不僅如此,深入到浪潮產品設計、研發的互聯網客戶,同樣可以從中學到OEM多年來所積累的經驗和對伺服器、對資料中心產品、技術及其架構的理解。

而對於如何去解決大規模定制化的難題,浪潮也已經摸索出了一些門道,比如說,浪潮集團副總裁彭震在2017年杭州雲棲大會上接受採訪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可以作為浪潮以JDM踐行大規模定制化生產的心得來理解:“與過去為傳統行業的某一類應用或者某一個特殊需求定制化產品不同,互聯網行業的定制化擁有‘難以估量的規模’,這種定制化是為了整個互聯網行業,是互聯網某一種通用平臺類的產品需求,與前者不同,它使用範圍更加廣泛,數量非常龐大,對傳統行業也有著借鑒意義和產品革新的支撐,而不僅僅被局限在某一個行業或某一類應用中。”

當然,浪潮做好雲伺服器的生意,靠的不僅僅是決心+方法論,對於業務飛速發展、競爭極其激烈的雲計算(特別是互聯網行業)來說,僅靠價格便宜、出貨快和(要什麼給什麼的)定制化,並不能“俘獲客戶的放心”,浪潮還需要幾把(技術上的)(硬)刷子。

數位化轉型穹頂之下:雲伺服器理當不斷創新

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在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穹底之下,這三者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新一代的IT能力供給模式,雲計算肩負著為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提供IT基礎設施和基礎能力的重任,正如前文所述,無論是互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行業,還是教育、公安、政法、金融等領域,雲計算都必然成為IT需求的承載者和供給者。

這意味著雲計算也應當實現自身發展的不斷反覆運算,需要不斷優化資料中心基礎設施,提高系統能效、降低運維成本、加快部署速度,甚至要“根據應用場景提供場景化、應用導向的靈活配置與IT基礎設施架構”,因此,作為雲計算IT基礎設施中的基礎裝備,雲伺服器的發展需要不斷的產品技術和發展思路上的創新。

在這樣的技術創新驅動下,浪潮歷經7年5次反覆運算,面向大規模資料中心定義並開發了融合架構整機櫃形態的雲服務:它的計算、存儲網路和基礎架構採用融合設計,提供多樣化的羽量級處理單元、重載處理單元、異構加速單元、存儲擴展單元、網路單元可按需配置,實現Rack as a Computer;採用集中供電、集中散熱、統一管理,降低能耗,相比傳統伺服器降低了15%的TCO總體成本;在部署密度方面,由於採用機櫃級多節點硬體架構,密度比傳統伺服器提高了100%。

而整機櫃交付的全新形態,不僅能夠顯著提高服務能力,而且通過系統預集成,交付效率比傳統伺服器提高10倍以上——這一雲伺服器領域技術創新的代表性產品,已經廣泛應用於百度、阿裡等大型互聯網企業,中國市占率超過60%。創造了單日10000節點的交付紀錄。

浪潮SR雲伺服器大規模應用於百度

當然,除了雲計算技術自身的發展,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物聯網乃至邊緣計算等概念也在深入的影響雲計算領域。

比如說,阿裡雲、騰訊雲都在今年推出了基於FPGA、GPU技術的異構計算平臺,開始在雲計算領域涉足深度的異構雲計算架構;雲上的高性能計算也是雲服務商今年的投入重點,雲HPC正在越來越多的被雲服務商所建立並開始吸引傳統HPC行業的用戶;人工智慧領域更是與雲計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考慮到計算(能力)、大資料(集合)以及演算法(框架)方面的影響,“雲計算將是提供人工智慧能力的主要載體”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這就意味著,雲伺服器不僅要充分滿足傳統意義上的雲計算(IT基礎設施)需求,更要融合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物聯網乃至邊緣計算等領域的計算架構、計算理念和計算需求,才能更好的滿足未來雲計算與其他技術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對於浪潮這樣的供應商來說,在這樣的形勢下,“緊跟前沿技術,提前佈局技術預研,使用超前的理念設計雲伺服器架構”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件要持之以恆做下去的事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