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應該像園丁,不要當木匠,用愛去呵護才會茁壯成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心理系的戈波尼克(Alison Gopnik)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有關大腦發展和教養的新書:《園丁和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它的副標題是「新的兒童發展科學所告訴我們的親子關係」。 通常副標題的目的是進一步解釋書名, 一般很少這麼長(比書名長了3倍), 這原因是作者想要強調本書的科學性, 想跟市面上其他的教養書區分開來。

作者認為父母應該要像園丁, 不應像木匠。 木匠是依照藍圖施工;園丁則不然, 園丁負責把植物生長的環境弄好, 然後由植物自己去生長。 植物要怎麼長, 園丁無法控制, 園丁手上固然有把剪刀,

可以修剪, 但他不能決定植物的長相。

孩子有自己的生命, 他像個種子, 在肥沃的土壤裡, 即使先天不良, 也可以長得跟最好的種子在貧脊的土壤中一樣高。 園丁挑好日照度、地點、確定土壤的酸鹼度, 把種子種下去後, 所能做的就是澆水, 盼他長大, 但不能改變花朵的顏色和形狀。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很多父母抱怨說, 他們提供了孩子最好的環境, 但是孩子還是比不過人家, 作者認為這是父母心態的關係, 孩子很敏感, 會受到父母態度的影響, 英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的命運」, 很多父母不快樂是因為不接受他們得到的東西。

其實每個小孩都極力想討好父母, 所以常會抑制他的本性去做博得父母稱讚的事,

例如, 一個小女孩明明很想吃老師給她的巧克力, 但是她會在父母面前把巧克力給她弟弟, 以博得父母的稱讚。 因此, 父母可用具體的讚美來誇獎孩子, 使這行為再次出現。 出現次數多了, 就慢慢形成習慣, 最後穩定成性情。 所以作者認為人格特質是幼年形成, 養成習慣後, 變成孩子的品格。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做之不止, 乃成君子」, 一開始即使不喜歡做, 做久了, 習慣成自然, 最後行為就自動出現了。

作者對教養的看法很像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所說的「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 其土欲故, 其築欲密」, 種下去後, 不能一直挖起來看, 長根了沒有, 只要順其天性, 自然成材。

至於管教, 很多父母喜歡用打的, 如虎媽、狼爸,

或關廁所, 或用員警、虎姑婆或鬼來恐嚇孩子使其就範。 這些作法都會有後遺症。 罰站一般來說不算體罰, 它的本意是讓孩子面壁思過, 但是後來發現, 孩子都不在思他的過, 而在思別人的過。 所以罰孩子站不如罰他勞役, 如掃地、除草、倒垃圾, 孩子做完了有成就感, 同時做是運動, 大腦會產生多巴胺, 情緒反而會好。

愛的教育並不是處處順著他, 而是給他規範, 「教婦初來, 教兒嬰孩」, 從小就有規範的孩子才有自信, 才敢去冒險和創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