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跳槽新常態”,年輕人真的準備好了?

調查顯示, 62%的2017級應屆畢業生認定自己需要“先就業, 再擇業”, 六成以上90後大學生的第一份工作做不滿1年。 專家認為, 和20年前不同, 現在人們不再把頻繁更換工作, 甚至跨越行業、城市當成丟人的事兒, 這表示國內職場日趨成熟, 是不用大驚小怪的“新常態”。 (12月20日《中國青年報》)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 年長者容易對頻繁跳槽的年輕人另眼相看, 認為這是“瞎折騰”、是年輕人“缺乏職業精神和職場定力”的表現。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 人們發現, 要求年輕人像他們的父輩那樣, 在一個單位“從一而終”已經不合時宜了;社會對跳槽的寬容度越來越高,

甚至有的年輕人會因為死守一個工作而被認為“不思進取”。 在此背景下, “跳槽新常態”被媒體作為一個嚴肅的命題拋出。

也許不少年輕人會為“跳槽新常態”歡呼, 以為一個可以隨心所欲跳槽的時代會讓自己過得更加輕鬆。 但是值得年輕人警惕的是, “跳槽新常態”恰恰是對年輕人提出了更高的職場要求, 只有學會居安思危, 才有可能在這樣的新常態下實現“人生出彩”;倘若一味隨波逐流, 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難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跳槽新常態, 其實包括了主動跳槽和被動跳槽。 主動跳槽的增多, 說明了職場人生存狀態的根本性變化。 人們不再依賴於某一個單位的光環, 逐漸擺脫了循規蹈矩在一個地方混資歷的工作模式,

而是更需要把自己打造成自帶光環的職場人。 正如知名媒體人羅振宇所提出的“U盤化生存”, 人們需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帶資訊、系統的U盤, 既可以在這台電腦(這個單位)上用, 一旦拔下來, 在另一台電腦(另一個單位)上也可以用。 這實際上對職場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 才可能在“跳槽新常態”下如魚得水。

被動跳槽的增多, 則警示了職場風險的提升。 所謂的“鐵飯碗”越來越少, 無論處於暫時多麼好的行業和公司, 都要保持一份危機意識, 得想著萬一有一天行業或企業進入衰退期、自己不得不重新進入就業市場時, 還有什麼核心競爭力。 即便一時看不到危機,

也要保持“隨時優雅離開的能力”, 想在一個閑差上“坐吃等死”、混一輩子, 已經越來越成為癡心妄想了。

當然, 跳槽新常態的產生, 背後還有很多因素, 比如社會福利制度的健全、戶籍制度的鬆綁、法律制度環境的完善, 讓跳槽的成本變低了、程式簡化了。 但無論如何, 跳槽更容易了, 不等於跳槽就變成了一件無關緊要、不需要慎重對待的事。 跳槽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跳槽本身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 得始終保持拼搏向上的姿態, 千萬不要在“跳槽新常態”裡丟失了職場初心。

文/段思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