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哲學17級同學的談話(節選)

【按:哲學系17級的同學搞團日活動, 找我來聊天, 拉雜接雜談了一個多小時老生常談的人生經驗……他們整理出一部分, 再刪除掉部分敏感內容, 留下這些碎片, 並擬了個“僭越”的標題;供批判使用。 】

01

我們從學長學姐處瞭解到你和學生關係都非常融洽, 能講講你的體會嗎?

不知道“融洽”這個詞合適不合適。 我以前稱自己是華中科技大學最瞭解學生的老師, 謙虛一點兒, 是之一。 為什麼呢?因為學生與我交流比較多, 彼此之間幾乎沒有代溝;並且我上過兩個師範大學, 對於教育有親近感, 對學生的專業、生活以及其他問題都比較關心。

所以看上去學生都願意甚至喜歡和我溝通。 我也非常感謝同學對我的信任, 大家其實是處於能相互順暢溝通交流的氣氛中。

02

你對現在的大學怎麼看?

現在的大學, 和社會一點也沒脫離開, 我在華師讀研究生的時候, 章開沅老校長就跟我們講過一個提法:“大學要做高地。 ”我十分贊同。 所以在他的這個基礎上我也講大學要離社會遠一些。 我們現在主流的思想是大學要接觸社會, 服務社會。 但我是反潮流的, 大學應該恢復它的本質, 它應該是一個文化的高地、學術的高地、思想的高地、精神的高地, 要不然和職業學校有什麼區別?大學生還是少逛逛街, 少玩點遊戲, 少看會手機, 要扎扎實實讀點東西,

學點東西, 這是終身受益的, 也是大學最應該給學生提供的。

03

作為准媒體人, 你認為“紙媒會消亡嗎”?

畢竟是載體變了, 但紙媒不可能消亡, 它只會轉型。 以前八十年代的時候曾有過一個現象:電影沒人看了。 因為家家戶戶普及電視機了, 所以九十年代的時候電影行業很困難的, 但是你看現在大家是不是又去看電影了?我認為這和紙質書是類似的, 我們的網頁閱讀也好, 電子書閱讀也好, 是的, 是方便很多, 但沒准過幾年它也跟電影曾經經歷過的境況一樣了。 電視也是一樣。 我也在電視臺做過節目, 頭三年有調查就顯示北京市的電視開機率已經不足三分之一, 反而廣播起來了, 因為車多了。 你看,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電影曾經垮過, 但又復興了;九十年代中期廣播也垮過, 也又起來了;現在電視也垮了, 以後呢?紙質的東西啊, 也許現在它正處於一個危機, 但是也許過幾年它就又回來了, 它不一定是懷舊, 可能跟我們社會的變化有關。 這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04

你對哲學系的同學有什麼寄語呢?

首先, 哲學其實也是可以學的, 但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自學, 讀大學就是讀一個氛圍, 特別是文科學生, 更要學會自學。 在這一點, 我們可以參考復旦大學哲學系的教學方法, 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 其次, 不管你有無興趣, 成績一定要好, 有可能再讀讀雙學位——對雙學位, 前幾年我速是比較反對的, 現在覺得學學也好, 增長知識了, 還不浪費週末時間,

學無止境。 最後, 在你掌握了本專業基礎知識、弄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前提下, 如果你對別的方面有興趣, 可以積極嘗試自己喜歡的那一方面, 這對自己以後的發展會很有幫助。

哲學的學習, 就算不感興趣, 也要掌握中哲西哲兩大通史, 多做筆記, 把人物、流派、觀點什麼的都搞搞清楚, 不枉在哲學系泡四年。 哲學其實也是種思維訓練, 幫助我們在其他知識上看得更開。 另外, 還可以多參加社團或學生組織, 多參加集體活動;如果能掌握一門技能就更好了。

哲學的學生不外有兩條路, 一條堅守在哲學領域, 走學術之路;另一條則是以後不搞哲學了, 但通過知識積累和思維訓練, 同樣也有開闊的前景, 關鍵在於一定搞清楚自己興趣點在哪裡,

自己以後想做什麼, 想過什麼的生活, 並為此付出努力。

採訪:胡家軒 龔昭 何心怡 李鹿鳴 劉嘉晨 李嘉燁

整理:劉曉溪 陳丹怡 胡家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