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金石拓片:藝術品投資最後一片藍海

從無人問津的“黑老虎”到藝術投資的朝陽產業, 近些年, 金石拓片正在成為拍賣場上的新寵。 近日, 河南省藝術品行業協會副會長、青年收藏家陳捷做客關山月美術館“四方沙龍”, 以《金石拓片:穿越時光之美》為題, 詳解金石拓片的前世今生, 講座一開始, 他就斷言, 金石拓片是中國藝術品投資的最後一片藍海。

十年價格翻了40倍

2000年的時候, 龍門二十品拓片和石窟寺帝后禮佛圖拓片, 還是可以隨意送人的禮品, 而到了2010年之後, 龍門二十品拓片已經成了有錢都未必買得到的珍品, 帝后禮佛圖拓片更是一下漲到了20萬元,

而這個價格, 在陳捷看來, 還是處於低位。 資料顯示, 近十年來, 碑帖拓片的市場價格翻了近40倍。 2012年西泠印社秋拍, 宋拓本《北魏王子晉碑》以304.75萬元成交;2016年6月12日, 郭沫若等題跋的碑帖拓本《漢萊子侯刻石拓片》在廣東崇正2016春季拍賣會上拍出了2017萬元的高價。 2016年12月6日, 宋代拓片《九成宮禮泉銘》冊頁在北京匡時拍賣會上以1725萬元成交, 更使得碑帖拓片進一步引起市場關注。 國內以中國嘉德為首的一線拍賣公司也開始重視碑帖拍賣, 並都以善本碑帖專場形式推出。 陳捷認為, 出現這種上升趨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博物館的碑帖展覽增多, 碑帖收藏群體在緩慢擴大。 當然, 在他看來, 這些價位, 論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與當代書畫的價位比較,
還是初級價位, 遠遠沒有達到其本身的價值。 事實上, 新中國成立前的收藏市場上, 金石拓片是中國藝術品收藏殿堂的領軍者。 20世紀初, 拓片比名人字畫價值高了好幾倍。 在唐伯虎的《品茶圖》賣650大洋的時候, 同時代的《瘞鶴銘》拓本已經賣到了1200大洋。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金石拓片價格的大起大落呢?這還要從金石拓片的歷史說起。

一張好拓片 一座四合院

傳拓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技法, 它是將紙覆在碑刻、青銅器、甲骨、陶瓦器、印章封泥、古錢幣等器物的文字、圖形、紋飾之上, 採用墨拓手段, 將其原大拓印在紙上的技法。 始於六朝, 最早是用來拓漢魏石經及秦刻石的。 唐代以後盛行, 宋初, 遂用以拓古器文字。

到了清代晚期, 隨著金石學研究的盛行, 墨拓的應用更為廣泛, 對於傳承我國古代優秀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金石拓本是中國讀書人對歷史文字、文物遺存, 以傳拓的方式來成像, 而且可供後人題跋拜觀鈐蓋收藏流傳。

值得一提的是, 碑帖拓片收藏並不是近些年的事情, 自宋代興起, 一直都是極珍貴的收藏品。 在北宋、清康乾、晚清至民國初的三次全國性收藏熱中, 碑帖拓本一直名列前茅, 文人雅士對之追逐不舍。 宋代歐陽修收藏碑帖拓本上千卷, 還編寫了《集古錄》, 開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 趙明誠與妻子李清照一生酷嗜金石彝器, 對兩周以來金石遺文無所不涉, 後輯成《金石錄》傳世。 明清及民國更是碑帖(石刻)拓片收藏之高潮。

如董其昌、趙崡、王鐸、金冬心、翁方綱、包世臣、陳介祺、端方、楊守敬、羅振玉、康有為、張伯英、朱文鈞、周肇祥、魯迅、于右任等等都是收藏拓片大家之代表。

那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一張好拓片 一座四合院”, 近代著名收藏家朱文鈞以自己30餘年之心血, 收藏漢唐碑帖拓本七百餘種, 他曾為收藏宋拓《九成宮醴泉銘》拓本忍痛變賣掉家藏明代沈周的《吳江圖》和文徵明的《雲山圖》, 才湊夠款額四千塊大洋。 據說在京城當時買一所四合院才七八百元, 買這件拓本等於買五所四合院。 在新中國成立初, 他將所藏的700余件漢唐碑帖捐給故宮博物院, 其中就包括這件《九成宮醴泉銘》。

資源日漸稀少 價格節節高升

金石拓片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陳捷認為, 這是因為金石拓片的文化含量很高, 要理解金石拓片, 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所以, 這可以說是在市場上唯一沒有進行過任何商業炒作的收藏品類。

物以稀為貴, 時至今日, 金石拓片正在成為日漸稀缺的文化資源。 一方面, 破“四舊”期間, 舊拓片失散無量, 當時甚至一些博物館也用架子車把拓片一車車拉到大街上投入火海。 再就是民間中尚留存下來的, 由於後代文化素養低, 有的當廢紙賣掉, 有的當糊牆紙貼牆了。 使得這承載著中華幾千年文化烙印的藝術品, 至今只被少數人所認知;另一方面, 進入21世紀以後, 國家認識到金石拓片的價值, 開始立法保護金石拓片, 管理日趨正規, 特別是對一些名碑帖(石刻)早已採取嚴格措施加以保護。 除研究部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需捶拓少量外,其他是不允許隨意捶拓的。同時,古代碑帖石刻的原石破壞嚴重,其數量愈來愈少,漫漶剝蝕日趨嚴重。如王鐸書寫的著名法帖《擬山園》,曾被砸得面目全非,被世人所稱讚的“蒼老勁健,全力以勝”之風已一掃而光。在這樣的情況下,散落在民間的舊拓片自然更加珍貴。

拓片仍然是蘿蔔白菜價

有“中國古董教父”之稱的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在1994~1995年間,投資20多萬美元,拍得四卷《淳化閣帖》,2003年,上海博物館出資450萬美元,從安思遠手中買回四卷《淳化閣帖》,而當時日本人的出價是1100萬美元。9年時間增值了15倍。拓片可以作為歷史語言文獻資料,可以提供工藝美術借鑒,可以提供學術考證實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收藏拓片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大,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碑帖(石刻)拓片從前幾年的曲高和寡已開始逐漸變為今天收藏的熱門。其價格也由前幾年的幾十元幾百元一幀,變為近幾年上千元上萬元的價位,甚至幾十萬元的價位。如1994年秋季嘉德拍賣會上,漢《石門頌》拓本價2萬元人民幣,漢《鮮於璜》拓本價2.5萬元人民幣,魏龍門四品《始平公》《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拓本價8萬元人民幣,唐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拓本價8000元人民幣,晉《好大王》拓本價32萬元人民幣。

即便價格節節高升,但在陳捷看來,這仍然是“蘿蔔白菜價”。他認為,金石拓片目前仍處於藝術品市場的價格窪地,“迄今為止,它不但沒有被炒過,形象地比喻,它到今天為止還在地下趴著,連站都沒有站起來過。”這樣的金石拓片,在藝術品投資領域,無疑還是朝陽產業。

除研究部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需捶拓少量外,其他是不允許隨意捶拓的。同時,古代碑帖石刻的原石破壞嚴重,其數量愈來愈少,漫漶剝蝕日趨嚴重。如王鐸書寫的著名法帖《擬山園》,曾被砸得面目全非,被世人所稱讚的“蒼老勁健,全力以勝”之風已一掃而光。在這樣的情況下,散落在民間的舊拓片自然更加珍貴。

拓片仍然是蘿蔔白菜價

有“中國古董教父”之稱的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在1994~1995年間,投資20多萬美元,拍得四卷《淳化閣帖》,2003年,上海博物館出資450萬美元,從安思遠手中買回四卷《淳化閣帖》,而當時日本人的出價是1100萬美元。9年時間增值了15倍。拓片可以作為歷史語言文獻資料,可以提供工藝美術借鑒,可以提供學術考證實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素質的提高,收藏拓片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大,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碑帖(石刻)拓片從前幾年的曲高和寡已開始逐漸變為今天收藏的熱門。其價格也由前幾年的幾十元幾百元一幀,變為近幾年上千元上萬元的價位,甚至幾十萬元的價位。如1994年秋季嘉德拍賣會上,漢《石門頌》拓本價2萬元人民幣,漢《鮮於璜》拓本價2.5萬元人民幣,魏龍門四品《始平公》《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拓本價8萬元人民幣,唐歐陽通《道因法師碑》拓本價8000元人民幣,晉《好大王》拓本價32萬元人民幣。

即便價格節節高升,但在陳捷看來,這仍然是“蘿蔔白菜價”。他認為,金石拓片目前仍處於藝術品市場的價格窪地,“迄今為止,它不但沒有被炒過,形象地比喻,它到今天為止還在地下趴著,連站都沒有站起來過。”這樣的金石拓片,在藝術品投資領域,無疑還是朝陽產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