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鄉愁伴我們同行

最近, 一組資料讓人驚心:近15年來, 中國傳統村落銳減近92萬個, 並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 有人說, 中國人往上數三代, 多數來自農村, 來自泥土。 即使人在城市, 也經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裡煙”的恬淡意境。 然而現實中, 為了保護古村落, 卻往往不得不與時間賽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 拆掉祖屋抹去壁畫;有的全村外出務工, 留下老人兒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當“搖錢樹”, 隨意搭建破壞古貌……正如著名作家馮驥才所感歎的那樣:“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 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

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

從《漢書》所言“或久無害, 稍築室宅, 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 到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裡所言“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裡”的樸素信仰, 村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 即使是今天, 城鎮化成為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 也離不開從歷史文脈中吸納地氣。 因而, 保護村落、振興鄉村, 就成了追索“從哪裡來”的方式, 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注腳。

保護古村落, 不僅要關注建築風貌上的歲月留痕, 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品質。 “我們走進許多美麗的村子, 有老樹、山廟、石板房, 但是沒有人。 ”保護要見物, 更要見人。 村民固然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

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 只有傳統村落更加宜居, 人們在這裡生活品質更好, 對村落的保護才有更堅實的基礎。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 ”這是“城裡人”和“村裡人”共同的生活願景, 也是城鎮化的目標所在。 注意鄉土味道, 保留鄉村風貌;建設美麗鄉村不是“塗脂抹粉”, 不能大拆大建, 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一道, 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許多一輩子種田勞作的村民來說, 村子就是他們的家;對擁擠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而言, 鄉村又何嘗不是精神的歸宿?村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 只是,

這樣的變化不應是衰敗, 而應是成長。 惟其如此, 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愁, 留住我們的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